导读:本文包含了氨基丙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丙醇,氨基,乙烷,氨基甲酸酯,收率,磁学,羰基。
氨基丙醇论文文献综述
赵清宁,宋清文,刘平,张侃,郝健[1](2018)在《Ag(Ⅰ)/(~nC_7H_(15))_4NBr催化氨基甲酸盐和炔丙醇反应:二氧化碳定量转化制备β-羰基氨基甲酸酯》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一种简单的双组分催化体系即Ag(Ⅰ)/(~nC_7H_(15))_4NBr应用于常压下催化氨基甲酸盐和炔丙醇双组分反应制备β-羰基氨基甲酸酯。该方法具有简便、高效的优点,并且不需要使用配体,可以将一系列的炔丙醇和仲胺底物转化为相应的氨基甲酸酯产物。该方法通过CO_2的定量催化转化,提高了CO2的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汤伟伟[2](2018)在《Ru催化加氢制备L-氨基丙醇的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L-氨基丙醇作为一种手性氨基醇,在医药、精细化工、材料和不对称催化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特别是作为合成广谱抗菌药左旋氧氟沙星的重要中间体,近年来市场需求逐渐增大,L-氨基丙醇的光学纯度,直接影响到左旋氧氟沙星的质量。传统的化学还原法,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产品收率低且污染较大。因此开发出一条经济环保的L-氨基丙醇合成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催化加氢法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制备L-氨基丙醇的方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首先采用水合肼还原法、沉积沉淀法、气相氢气还原法和KBH_4还原法等四种方法制备了系列的Ru/C催化剂,研究了制备方法对L-氨基丙酸催化加氢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载体和加氢工艺条件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活性炭做载体制备得到的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以水为溶剂,L-氨基丙酸浓度为0.9 mol·L~(-1),在95℃,4.0 MPa氢气压力,反应8 h,水合肼还原法、沉积沉淀法、气相氢气还原法和KBH_4还原法制备的四种Ru/C催化剂,加氢所得氨基丙醇的收率分别为82.3%、94.6%、88.4%和92.3%,其中L-氨基丙醇的光学纯度分别为95.8%、97.1%、96.1%和96.6%,表明沉积沉淀法是较好的制备方法,可得最好的收率和光学选择性。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试(BET)等表征方法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得到的表征结果和四种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一致。由于单金属Ru/C催化剂加氢制备L-氨基丙醇的光学纯度不够理想,为了提高产品的光学纯度,本文研究了不同的助剂对催化剂提高光学纯度的影响,选择最佳助剂Pd深入研究了不同原子比的RuPd/C催化剂对L-氨基丙酸的催化加氢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ICP-MS)、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试(BET)等表征方法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结果发现在氨基丙酸浓度为0.9mol·L~(-1),磷酸浓度0.69 mol·L~(-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的20%,反应温度95℃,压力4.0 MPa的反应条件下,RuPd原子比为3:1时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性能,L-氨基丙醇的收率达到99.7%,产品的光学选择性同样达到了99.7%,同时催化剂能循环使用20次,催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综上所述,沉积沉淀法制备得到的Ru/C催化剂具有良好的L-氨基丙酸催化加氢性能。这主要是因为处理过的载体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沉积沉淀法制备得到的催化剂金属纳米粒子在载体活性炭上分散均匀粒径较小,同时载体与纳米粒子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不易发生团聚,所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加氢活性和稳定性。Pd原子的加入可显着改善Ru的电子特性,增加纳米粒子分散度,减小纳米粒子粒径,从而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所以反应活性提升。调变不同的RuPd原子比,影响催化剂中Ru~(4+)、Pd~(2+)物种比例,Ru~(4+)和Pd~(2+)提供了路易斯酸活性位,可以活化羰基,所以反应光学选择性得到提高。(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4)
刘凡[3](2018)在《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对非水相吸收剂捕集二氧化碳的调控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温室气体增加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二氧化碳(CO2)作为最主要的温室气体,其捕集与封存(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CCS)技术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鉴于目前化石燃料仍然是全球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从排放源回收和捕集CO2是碳减排与控制最直接的方式,其中,化学吸收法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捕集方法。而在化学吸收法中,有机胺水溶液捕集CO2的技术最为成熟。但传统的有机胺多数以水作为溶剂,由于水的比热容和蒸发焓远大于有机溶剂,因此再生过程中需消耗大量的能量用于水分的蒸发,且其再生效率和重复利用性不够理想。为降低再生能耗并提高吸收剂的重复利用性,非水相吸收剂应用而生。本文选择开关型离子液体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乙醇和非水相有机胺叁乙烯四胺(TETA)/乙醇溶液作为CO2吸收剂,利用2-氨基-2-甲基-1-丙醇(AMP)作为调控剂强化非水相吸收剂捕集CO2。考察了两种非水相吸收剂在吸收CO2过程中,其粘度随负荷和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其吸收-解吸CO2的特性;通过13CNMR表征,分析了非水相复合溶液吸收-解吸CO2过程中产物的变化,从而明确物质间的相互作用及捕集CO2的反应机理;通过对比有无AMP条件下的吸收-解吸特性和反应机理,阐明了 AMP在非水相吸收剂捕集CO2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Weiland公式适用于分析DBU/AMP/乙醇和TETA/AMP/乙醇吸收CO2过程中的粘度变化规律,其粘度与负荷α和温度T的关系如下:μ1-μethanol exp{[a1w+b1)T+(c1w+d1)]w/T2×[α(e1w+f1T+g1)+1]}两种吸收剂对应的相关系数分别为a1=1148.1998,b1=218.6371,c1=21545.2730,d1=-73537.7840,e1=24.6791,f1=-0.0132,g1=-5.7986 和 a2=392.4373,b2=0.5380,c2=332807.6296,d2=20848.7584,e2=53.2873,f2=-0.0210,g2=-9.1463。此外,两者的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fs分别为0.02%和1.97%。(2)DBU/AMP/乙醇复合溶液的最佳组分配比为:DBU和AMP摩尔比为1:1,乙醇质量分数为50%此时,其CO2吸收负荷达到2.98 mol · kg-1,粘度为13.81 mPa·s。饱和吸收液在120 ℃下解吸1.0 h后,再生效率可达99.3%,且经过五次循环再生,其再生效率仍可达到93.5%,这表明DBU/AMP/乙醇复合溶液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通过对比DBU/乙醇和DBU/AMP/乙醇溶液的吸收和解吸特性表明,AMP代替部分DBU,使溶液的吸收负荷略有降低,但却明显提高了其再生效率和重复利用性。(3)通过13C NMR表征,DBU/AMP/乙醇复合溶液捕集CO2的吸收和解吸机理如下:DBU/乙醇溶液与CO2反应生成CH3CH2OCO2-,而AMP首先与CO2反应生成氨基甲酸酯,氨基甲酸酯再与乙醇进一步反应生成CH3CH2OCO2-。在解吸过程中,氨基甲酸酯和CH3CH2OCO2-在常压加热的条件下与DBUH+和AMPH+反应,从而进行分解。最终DBU/AMP/乙醇复合溶液中的吸收产物全部分解。(4)TETA/AMP/乙醇复合溶液的最佳组分比为:TETA和AMP摩尔比为1:2,乙醇质量分数为60%。此时,其吸收负荷达到3.71 mol·kg-1,粘度为198.32 mPa·s。饱和吸收液在120 ℃下解吸1.0 h后的再生效率可达99.7%。同时,经过五次循环再生,其再生效率仍可达到95.4%,这表明TETA/AMP/乙醇复合溶液具有良好的重复利用性。通过对比TETA/乙醇和TETA/AMP/乙醇溶液的吸收和解吸特性表明,AMP代替部分TETA能明显提高溶液的吸收负荷、再生效率和重复利用性。(5)通过13C NMR表征,TETA/AMP/乙醇复合溶液捕集CO2的吸收和解吸机理如下:TETA和AMP两种有机胺与CO2反应生成不同种类的氨基甲酸酯,随后部分氨基甲酸酯再与乙醇进一步反应生成CH3CH2OCO2-。在解吸过程中,氨基甲酸酯和CH3CH2OCO2-在常压加热的条件下与 TETAH+和AMPH+反应,从而进行分解。最终TETA/AMP/乙醇复合溶液中的吸收产物全部分解。与DBU/乙醇和TETA/乙醇溶液相比,利用AMP强化的复合溶液在吸收和再生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AMP对于非水相吸收剂的调控机制表现为:一方面,AMP降低了复合溶液的粘度,有利于CO2的吸收反应;另一方面,AMPH+可作为良好的质子供体,促进了反应产物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碳酸盐的分解,有利于饱和溶液的再生。因此,DBU/AMP/乙醇和TETA/AMP/乙醇这两种绿色、新型复合的非水相吸收剂,将为目前亟待解决的CO2控制与减排提供新思路,也为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8-05-20)
周小斌,荆国华,周作明,吕碧洪[4](2017)在《2-氨基-2-甲基-1-丙醇(AMP)活化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将2-氨基-2-甲基-1-丙醇(AMP)作为活化剂引入叁乙烯四胺(TETA)/二乙氨基乙醇(DEEA)混合溶液构建新型两相胺体系,在降低CO_2富液粘度的同时,改善吸收剂的再生性能。对新两相胺体系中各组分浓度比例进行优化,在TETA,AMP和DEEA总浓度为6.5 mol·L~(-1)时,最优配比为0.4:1.6:4.5。在313.15 K的温度下,TETA-AMP-DEEA(0.6:1.4:4.5,6.5 mol·L~(-1))的CO_2吸收容量为3.32 mol·L~(-1),比传统MEA吸收容量高32.8%,其CO_2富液的粘度为185.5 mPa·s,再生效率达到了92.3%,远优于未加AMP的TETA-DEEA(2:4,6 mol·L~(-1))两相胺富液的粘度(1 505.0 mPa·s)和再生效率(59.9%)。TETA-AMP-DEEA的最适再生温度为393.15 K,经过5次再生循环后,仍能保持89.4%的再生效率。(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7-10-20)
翟可秀,裴绍敏,陈自卢[5](2017)在《基于1,3-二氨基-2-丙醇配体的Dy_2Ni_4簇合物的结构及磁学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1,3-二氨基-2-丙醇(Hbdap)为配体与相应的Dy(Ⅲ)盐与Ni(Ⅱ)盐反应得到一例杂金属簇合物[Dy_2Ni_4(bdap)_4(μ_3-OH)_2(CH_3COO)_8]·H_2O。Dy(Ⅲ)为双冠叁棱柱几何构型~([1]),Ni(Ⅱ)离子为八面体几何构型。簇合物中的两个Dy(Ⅲ)离子与四个Ni(Ⅱ)离子被来自四个bdap~-配体、八个醋酸根离子及两个OH~-的八个氧原子连接形成一个中心对称的共面双口袋型骨架,磁学性质表明它为一单分子磁体。(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期刊2017-07-19)
杨杰锋,徐川龙,张洁,李会林[6](2016)在《L-氨基丙醇中对映异构体的分离与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L-氨基丙醇中的对映异构体。方法:采用手性色谱柱Chiralpak IC,以正己烷∶甲醇∶异丙醇(500∶25∶15)为流动相,流速为0.7 m L/min,检测波长为320 nm,柱温25℃。结果:D-氨基丙醇在0.2~1.5μg/m 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精密度及回收率良好(RSD<2.0%,n=6),L-氨基丙醇与D-氨基丙醇分离度良好。结论: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柱前衍生拆分氨基丙醇对映异构体,该方法具有简单、快捷、重复性好等优点,可用于生产过程中L-氨基丙醇对映体的质量检测。(本文来源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樊振,喻淼,柳准,周孝康[7](2015)在《托莫西汀合成中间体3-甲氨基-1-苯丙醇的合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研究了3-甲氨基-1-苯丙醇(MPP)的制备方法。文中以苯乙酮为原料,经曼尼希反应,而后使用硼氢化钾还原,制得MPP,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研究发现3-甲胺基-1-苯基-1-丙酮盐酸盐的最佳制备条件为p H 3~4,78.5℃,反应6 h,最大产率62.84%;MPP最佳合成温度为3℃,处理时甲苯为萃取剂,正己烷为重结晶溶剂,收率为72.02%,纯度达到88.35%。在以上反应条件下,产物总收率为45.25%。(本文来源于《广州化工》期刊2015年22期)
杜刚[8](2015)在《左氧氟沙星中间体s-(+)-2-氨基丙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s-(+)-2-氨基丙醇是一类重要的手性砌块也是左氧氟沙星的关键中间体。从氨基酸酯化还原法、直接还原法、催化加氢法以及生物催化法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手性s-(+)2-氨基丙醇合成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当代化工》期刊2015年09期)
张灿,盘龚健,戴尚威,夏爱宝,许丹倩[9](2015)在《2-氨基丙醇的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2-氨基丙醇是合成抗菌剂氧氟沙星的原料之一,已有文献报道用氯丙酮与乙酸钠反应,再通过碱性水解,Ni催化还原得到目标产物,但收率低。另有文献报道用硝基乙烷和37%的甲醛溶液在离子交换树脂作用下反应,但中间体产物收率低。2007年,wang等人发表用多聚甲醛与硝基乙烷在催化量氢氧化钾作用下缩合,收率63%以上,但是此反应的反应时间太长。本研究参考以上文献改进,用多聚甲醛与硝基乙烷在氢氧化钠作用下缩合,得到70%--85%(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3)》期刊2015-07-28)
肖旺钏,王叶敏,王仁章,张丽华,郑可利[10](2014)在《3-氨基丙醇调控合成超顺磁四氧化叁铁微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乙二醇为溶剂,无水FeCl3为铁源,聚丙烯酸为稳定剂,通过改变3-氨基丙醇的用量,合成了一系列不同微球直径和晶粒大小的超顺磁Fe3O4微球。高分辨率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证实所得产物为Fe3O4,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明,微球表面成功包覆聚丙烯酸。微球的大小和组成微球的颗粒粒径分别用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所得微球的直径随着3-氨基丙醇的用量增加而减小,组成微球的颗粒粒径随着3-氨基丙醇的用量增加而增大。磁性测试表明所制备微球室温下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该制备方法步骤简单,可望用于其他无机氧化物纳米微球或颗粒的制备。(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氨基丙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L-氨基丙醇作为一种手性氨基醇,在医药、精细化工、材料和不对称催化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特别是作为合成广谱抗菌药左旋氧氟沙星的重要中间体,近年来市场需求逐渐增大,L-氨基丙醇的光学纯度,直接影响到左旋氧氟沙星的质量。传统的化学还原法,制备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产品收率低且污染较大。因此开发出一条经济环保的L-氨基丙醇合成路线,具有重要意义,催化加氢法作为一种绿色环保的制备L-氨基丙醇的方法,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首先采用水合肼还原法、沉积沉淀法、气相氢气还原法和KBH_4还原法等四种方法制备了系列的Ru/C催化剂,研究了制备方法对L-氨基丙酸催化加氢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研究不同载体和加氢工艺条件对催化剂加氢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采用活性炭做载体制备得到的催化剂催化性能最佳。以水为溶剂,L-氨基丙酸浓度为0.9 mol·L~(-1),在95℃,4.0 MPa氢气压力,反应8 h,水合肼还原法、沉积沉淀法、气相氢气还原法和KBH_4还原法制备的四种Ru/C催化剂,加氢所得氨基丙醇的收率分别为82.3%、94.6%、88.4%和92.3%,其中L-氨基丙醇的光学纯度分别为95.8%、97.1%、96.1%和96.6%,表明沉积沉淀法是较好的制备方法,可得最好的收率和光学选择性。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试(BET)等表征方法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表征,得到的表征结果和四种催化剂的加氢活性一致。由于单金属Ru/C催化剂加氢制备L-氨基丙醇的光学纯度不够理想,为了提高产品的光学纯度,本文研究了不同的助剂对催化剂提高光学纯度的影响,选择最佳助剂Pd深入研究了不同原子比的RuPd/C催化剂对L-氨基丙酸的催化加氢性能。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质谱(ICP-MS)、X射线粉末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比表面积及孔结构测试(BET)等表征方法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结果发现在氨基丙酸浓度为0.9mol·L~(-1),磷酸浓度0.69 mol·L~(-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的20%,反应温度95℃,压力4.0 MPa的反应条件下,RuPd原子比为3:1时催化剂表现出最好的催化性能,L-氨基丙醇的收率达到99.7%,产品的光学选择性同样达到了99.7%,同时催化剂能循环使用20次,催化性能基本保持不变。综上所述,沉积沉淀法制备得到的Ru/C催化剂具有良好的L-氨基丙酸催化加氢性能。这主要是因为处理过的载体活性炭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沉积沉淀法制备得到的催化剂金属纳米粒子在载体活性炭上分散均匀粒径较小,同时载体与纳米粒子间具有较强的相互作用力,不易发生团聚,所以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加氢活性和稳定性。Pd原子的加入可显着改善Ru的电子特性,增加纳米粒子分散度,减小纳米粒子粒径,从而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和更多的活性位,所以反应活性提升。调变不同的RuPd原子比,影响催化剂中Ru~(4+)、Pd~(2+)物种比例,Ru~(4+)和Pd~(2+)提供了路易斯酸活性位,可以活化羰基,所以反应光学选择性得到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氨基丙醇论文参考文献
[1].赵清宁,宋清文,刘平,张侃,郝健.Ag(Ⅰ)/(~nC_7H_(15))_4NBr催化氨基甲酸盐和炔丙醇反应:二氧化碳定量转化制备β-羰基氨基甲酸酯[J].燃料化学学报.2018
[2].汤伟伟.Ru催化加氢制备L-氨基丙醇的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3].刘凡.2-氨基-2-甲基-1-丙醇(AMP)对非水相吸收剂捕集二氧化碳的调控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8
[4].周小斌,荆国华,周作明,吕碧洪.2-氨基-2-甲基-1-丙醇(AMP)活化相变吸收剂捕集CO_2特性[C].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7
[5].翟可秀,裴绍敏,陈自卢.基于1,3-二氨基-2-丙醇配体的Dy_2Ni_4簇合物的结构及磁学性质[C].中国化学会第八届全国配位化学会议论文集-论文.2017
[6].杨杰锋,徐川龙,张洁,李会林.L-氨基丙醇中对映异构体的分离与测定[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
[7].樊振,喻淼,柳准,周孝康.托莫西汀合成中间体3-甲氨基-1-苯丙醇的合成研究[J].广州化工.2015
[8].杜刚.左氧氟沙星中间体s-(+)-2-氨基丙醇研究[J].当代化工.2015
[9].张灿,盘龚健,戴尚威,夏爱宝,许丹倩.2-氨基丙醇的制备[C].中国化学会第九届全国有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3).2015
[10].肖旺钏,王叶敏,王仁章,张丽华,郑可利.3-氨基丙醇调控合成超顺磁四氧化叁铁微球[J].无机化学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