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地理教学中画片的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源[1](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储莉莉[2](2017)在《基于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地理因果关系知识是指地理事物,包括地理过程、地理分布、地理演变及地理规律的知识,是中学地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完善地理知识和掌握地理学习方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简要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典型访谈与问卷调查方法对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从以地图与地理图表呈现的地理知识、以语言文字呈现的地理知识、以自主探究形式呈现的地理知识和时空交互影响下的地理知识共四个方面进行了教学策略构建,并对所构建的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目前在高中地理知识的教与学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多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地理知识因果联系的整理,特别是针对抽象的、动态的地理知识教学,往往很难达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学生在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难以利用地理学科特有的工具,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不能融汇贯通;(2)在涉及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时,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地理因果关系知识,对地理知识进行分析与解构,设计适应于不同种类的地理知识的教学设计,并选用合适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其因果关系进行推导分析;(3)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只是众多地理知识教学方法中的一部分,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拘泥于单一的教学方法,需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组织相应的教学策略。(4)在地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梳理与学习,对于掌握地理概念知识、分析地理演变知识、总结地理规律知识等具有一定的教学效果。研究结果可为高中地理知识的教学方法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实践教学提供决策参考。
李秀君[3](2017)在《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具的运用方法及效果》文中提出运用很直观的简易模型教具,不仅可以因为生动形象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更易于他们接受地理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刘桂平[4](2017)在《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开题报告一.课题提出的背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关于教育改革的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以来,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并引起兴趣。布鲁纳主张教育过程应以原理、态度和方法的迁移为核心,具体表现为课程方面的"知识结构"论和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所谓"发现法",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发现学习"。"知识结构"论的中心思想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不应该是学科的
朱福华[5](2016)在《谈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地理教具被广泛应用到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地理教育在教学中的意义,从增加地理知识的直观性和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等角度,科学、合理地使用地理教具,从而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
乔金霞[6](2015)在《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文中提出纵观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发展史,教育与技术一直如影随形。历次教育变革均为新技术在教育中运用的结果,反过来,教育改革又推动了教育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这种教育与技术之间的融合与互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前进与发展。时至近代,西方数百种新技术的发明与创新,推动了整个世界文明的进步。其中,一些媒体技术如幻灯、电影、广播等在改变人们休闲文明的同时,也悄然进入教育领域,改变着人们接受教育的方式。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在近代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凝聚着西方近代科技文明与智慧的幻灯、电影,跟随传教士播撒基督教义的征途一路东进到中国,由最初传扬基督教义的工具转变为辅助教育发展的物件,并逐渐被国人接受和运用。由于其独有的科技特质与便捷的教育优势,被时人称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利器,特称为“电化教育”,广泛运用于中国社会及学校教育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促发了中国电化教育学科的诞生。正是电化教育的引入,推动了中国教育的平民化与普及化,在成为中国传统教学手段的有益补充、引起中国教育方式变革以及促发中国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同时,还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推进力量。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历史,就是中国教育界追求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奋斗求索史。由是可见,研究电化教育的传入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推进作用、电化教育学科的建构以及电化教育理论中国化过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无疑对信息化环境下利用媒体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发展中国教育、促进信息化教育良性发展以及实现教育强国梦想,有着重要的历史总结意义与现实借鉴价值。那么,新兴的媒介技术如何传入中国,又如何与中国的教育耦合在一起,如何被中国教育界接纳与吸收,电化教育学科又是如何创建的?在这一系列事件背后,充当传播者角色的是哪类群体,传播的载体又是什么?这些传播者与传播载体在不同时段内传播了什么,对中国教育有何影响?中国电化教育学科是如何构建的,电化教育的传入与学科构建有何关联?基于对此类问题的思考,本题研究以传播学理论中的拉斯韦尔模式为基本分析框架,对电化教育整个传入过程中的传播主体、传播渠道、传播效应也即实践表征、中国教育界的接纳与吸收以及由此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历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探讨。同时,在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电化教育传入中国植根并得到生发与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其时中国社会之动荡起伏与时代的变迁更迭,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引入过程中,其引介主体与传播载体在传播内涵上均随之而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呈现出极为明显的时代面貌与阶段特征。缘此,结合传播学5w传播模式与电化教育传入中国的实情,将研究内容做出如下章节安排:首先为导论部分,主要陈述了选择本论题的学术缘由、现实原因以及研究意义;对电化教育、传播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交代了选题的范围;对选题所处领域的既有成果进行梳理,阐明了学者们的主要研究观点,并对现阶段的研究现状予以分析;介绍了与选题比较契合的理论与方法。第一章分析了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包括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与发展;近代中西教育与科技发展上的势差;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入的早期宗教基础、文化背景及时代要求。第二章梳理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即传播者。包括分析电化教育传入的中西群体如传教士及其外围组织——基督教青年会、早期出洋的国人、教育考察者、留学生以及外国来华的教育人士等对电化教育的介绍与传引,阐明电化教育传入过程中不同传播主体的地位与作用。第三章阐述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即传播渠道。包括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报纸——《申报》,教育类杂志的主要代表——《教育杂志》、《中华教育界》、《新教育》以及综合类杂志《东方杂志》等纸质媒体,分析这些纸媒载体对电化教育的宣传,以期勾画此期丰富、多维的电化教育传入渠道。第四章解析了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包括新式学校的试办及拓展、社会教育领域的运用以及电化教育运动的兴起,从而呈现国人在不同教育领域运用电化手段及其发挥教育功能的实况,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实践基础。第五章介绍了电化教育在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情况。主要分析中国社会对电化教育认识的心理转化过程,中国学者对国外电化教育着作的翻译,一些教育家如陶行知、舒新城、雷沛鸿、陈友松等人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揭示电化教育手段被接受与被应用,电化教育理论被吸纳与中国化的历程,借此论证电化教育学科创建的思想基础。第六章阐释了近代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的历程与内涵。从学科建构的基本要素出发,论述了电化教育系科创建与人才培养问题、论文与着作的发表情况与中国电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建构,以及专业学会与期刊的创办历程等中国电化教育学科建构中的基本问题。文章结语部分主要是对电化教育在中国传入及学科构建中的主要特点加以总结,并对近代电化教育的引介及学科建构明示作者的认识与看法: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是教育手段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电化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的接受与吸纳,既需要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化,也需要强有力的政府领导;电化教育的传入催生了电化教育学科的创建。
赵康娜,张卫青,崔志鑫,陈强[7](2012)在《从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法和归纳法,研究了20世纪以来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有关地理教学方法的内容,总结了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演进情况。从种类看,不仅继承了前人的启发法、讨论法,而且还吸收了国外优秀的教学方法即自主探究式学习法,在教学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发展过程看,重视现代化教学媒体的应用,并逐渐加强了直观教学;从教学观念看,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宁素兰[8](2012)在《运用地图开展高效课堂学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理和地图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没有地图也就无法进行地理教学。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阐明地理事物的形态;培养学生观察、
胡明林[9](2011)在《地理黑板绘画》文中认为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彰显功能,增强效果的同时,还应该注重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能呈现其特殊功能的手段,地理黑板绘画就是其中的一种,它不仅能展示教师的风采,更能增强实际效果,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地理黑板绘画,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彩色粉笔,将地
王晨辉[10](2011)在《谈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增强运用地理教具进行教学的力度,是顺应现阶段我国地理课程改革而提出的一种教学活动建议。这种教学方式让地理教学更加直观,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地理信息。运用地理教具进行教学,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空
二、谈地理教学中画片的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地理教学中画片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基于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心理学相关原理 |
2.2 地理课程与教学论的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三章 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介绍 |
3.2 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学习现状典型访谈结果分析 |
3.3 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学习现状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典型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策略构建 |
4.1 实施地理因果关系知识教学的必要性分析 |
4.2 典型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策略构建 |
4.3 基于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策略构建 |
第五章 地理因果关系知识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
5.1 调查目的、对象与调查方法 |
5.2 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
5.3 问题反思与改进方案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6.3 论文存在的不足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具的运用方法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具运用的重要性 |
2.1 增进学生学习的动力: |
2.2 提高教学效率: |
3 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具的运用方法 |
3.1 师生共同制作教具: |
3.2 合理地运用地理图表进行教学: |
4 总结 |
(4)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开题报告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
二、课题关键词及概念阐述 |
1.地理图像 |
2.教学策略 |
3.教学设计与应用 |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四、课题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五、课题研究目的 |
六.课题研究步骤 |
七、课题实施和完成条件的论证 |
八、课题预期中期成果 |
九、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
第二部分:结题报告 |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
二、课题关键词及概念阐述 |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四、课题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
五、课题研究目的 |
六.课题研究步骤 |
七.课题研究效果及实验过程 |
(一) 初中地理教学策略 |
1. 教学氛围愉悦化教学策略 |
2. 教学起点问题化教学策略 |
3. 教学过程活动化教学策略 |
4. 教学过程结构化教学策略 |
(二) 初中地理图像系统内涵分类 |
1. 地理分布图: |
2. 地理示意图: |
3. 地理统计图: |
4. 地理景观图: |
5. 地理地理漫画、插画: |
6. 遥感图、卫星图: |
(6)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三、既有成果与研究现状 |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时代背景 |
第一节 近代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萌生发展 |
一、近代西方电化媒介的问世 |
二、西方各国电化教育的初起 |
第二节 近代中西科技与教育发展的时代势差 |
一、近代中西科技发展的悬殊 |
二、近代中西教育水平的差异 |
第三节 电化教育在近代中国传播的历史基础 |
一、早期基础:宗教传播借用的科技手段 |
二、西学东渐:电化教育传入的文化载体 |
三、时代转折:电化教育传入的内外动因 |
第二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社会主体 |
第一节 传入电化教育的“海外来客” |
一、传入电化教育的先行者——传教士 |
二、传入电化教育的群体组织——基督教青年会 |
第二节 引介电化教育的出国考察者 |
一、早期出洋国人的记叙 |
二、清末民初“游历”者的介绍 |
三、民国后期教育考察者的宣传 |
第三节 宣导电化教育的留学群体 |
一、晚清少数留学生的电化教育活动 |
二、民国时期留学生的电化教育宣传 |
三、民国后期电化教育留学生的派遣 |
第四节 助推电教发展的外国来华教育人士 |
一、民国前期欧美来华教育界人物的推进 |
二、中国电教不可或忘的“洋人”:国联教育考察团成员萨尔迪 |
第三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纸媒载体及内容 |
第一节 百科全书式纸媒的引介 |
一、晚清时期《申报》对电化教育的宣介 |
二、民国时期《申报》对电化教育的导引 |
第二节 教育专业类刊物的宣导 |
一、《教育杂志》对电化教育的积极引介 |
二、《中华教育界》对电化教育的密集介说 |
三、《新教育》对电化教育的深度介释 |
第三节 其他报刊的传引 |
一、《东方杂志》的持久宣传 |
二、《进步》的短暂介绍 |
第四章 近代电化教育传入的实践表征 |
第一节 新式教育机构的施为 |
一、教会学校的展示 |
二、国人自办学校的拓展 |
第二节 社会教育领域的应用 |
一、通俗教育时期:电化教育的试办 |
二、平民教育运动:电化教育运用的小高潮 |
第三节 电化教育运动的表现 |
一、高等学府的电化教育 |
二、中国教育电影协会的电化教育 |
三、国民政府教育部的电化教育 |
第五章 中国对电化教育的接纳 |
第一节 观念的转变:由“奇技淫巧”而“教育利器” |
一、清末国人眼中的奇技淫巧与洋玩意儿 |
二、民国时期教育进步与变革的利器 |
第二节 先进的引领:教育家的电化教育实践与思想 |
一、陶行知的电化教育实践 |
二、雷沛鸿的电化教育实践 |
三、舒新城的电化教育思想 |
四、陈友松的电化教育思想 |
第三节 “真经”的译传:电化教育着作的翻译 |
一、播音教育的第一本译着:《学校播音的理论与实际》 |
二、视听教育的第一本译着:《视听教学法之理论》 |
第六章 电化教育在中国的学科建构 |
第一节 课程与学科:学校教育中电化教育人才的培养 |
一、大夏大学的电化教育课程 |
二、江苏省立教育学院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 |
三、金陵大学理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 |
四、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业 |
第二节 论文与专着:近代学者构建电化教育学科的学术努力 |
一、电影教育研究 |
二、播音教育与幻灯教学研究 |
三、电化教育的综合研究 |
第三节 学会与期刊:电化教育学科创建与发展的交流平台 |
一、专业学会 |
二、专业期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7)从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中有关地理教学方法的内容 |
二、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演进的三个历史阶段 |
(一) 新中国成立前:旧地理课程标准阶段 (1902—1948年) |
(二) 新中国成立后:地理教学大纲阶段 (1949—2000年) |
1.义务教育法颁布前 (1949—1985年) |
2.义务教育法颁布后 (1986—2000年) |
(三) 新地理课程标准颁布后 (2001—) |
三、我国初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 |
(一) 关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 |
(二) 直观教学被日渐重视 |
(三) 教学观念的转变 |
(8)运用地图开展高效课堂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挂图的运用 |
二、地图册的运用 |
三、地理略图的应用 |
四、地理画片的运用 |
(9)地理黑板绘画(论文提纲范文)
一、地理黑板绘画在教学中的作用 |
(一) 使学生对一些不易观察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获得具体的地理观念, 形成明确的地理概念。 |
(二) 使学生从复杂的地理现象中抓住本质, 明确地理现象间的内在联系。 |
(三) 把学生不易理解的地理因果关系, 用图解式说明, 可以化难为易。 |
(四) 对学生难以观察到的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借 |
二、描绘黑板画的注意事项 |
(一) 形象准确, 比例合适。 |
(二) 抓住特征, 突出重点。 |
(三) 用笔简练, 色彩鲜明。 |
(四) 大小适度, 位置适当。 |
三、黑板画的设计和运用 |
(一) 黑板画报设计要从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 |
(二) 黑板画的运用要与其他教学手段相配合 |
1. 板画与教师的语言相配合, 边讲边画。 |
2. 黑板画与地图相配合, 边指图边板画。 |
3. 黑板画与演示直观教具相配合, 边演示, 边板画, 边讲解。 |
4. 教师板画与学生模仿、创作相结合。 |
5. 板画与画片相配合, 取长补短。 |
(10)谈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运用教具辅助教学可以激发兴趣, 满足学生需求 |
二、合理运用教具开展地理教学 |
1. 运用地图和图片教具进行演示 |
2. 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具, 提高教学效率 |
四、谈地理教学中画片的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基于高中地理因果关系知识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D]. 储莉莉.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2)
- [3]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具的运用方法及效果[J]. 李秀君. 中华少年, 2017(05)
- [4]初中地理图像教学研究[A]. 刘桂平. 《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科研成果集(第三卷), 2017
- [5]谈地理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意义及应用[J]. 朱福华.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13)
- [6]电化教育在中国的传入及其学科建构[D]. 乔金霞.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1)
- [7]从地理课程标准看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发展[J]. 赵康娜,张卫青,崔志鑫,陈强.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2(04)
- [8]运用地图开展高效课堂学习[J]. 宁素兰. 学苑教育, 2012(05)
- [9]地理黑板绘画[J]. 胡明林. 考试周刊, 2011(87)
- [10]谈教具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 王晨辉. 学周刊, 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