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边界层论文-赵采玲,李耀辉,柳媛普,周甘霖,张铁军

大气边界层论文-赵采玲,李耀辉,柳媛普,周甘霖,张铁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气边界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L波段探空,ERA-Interim资料,大气边界层高度,中国西北地区

大气边界层论文文献综述

赵采玲,李耀辉,柳媛普,周甘霖,张铁军[1](2019)在《中国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基于探空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38个站点L波段探空观测、2016年7月加密探空观测和ERA-Interim边界层高度资料,对比分析了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观测资料表明,在中国西北地区,08:00(北京时,下同)冬季边界层高度最高; 20:00春季边界层高度最高,边界层高度从西部到东部有显着降低的趋势。ERA-Interim资料基本能表现出边界层高度的区域分布,但相对于探空观测得到的边界层高度,除夏季20:00外,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边界层高度均偏低。全年平均而言,08:00(20:00)偏低160 m(170 m),其中在08:00(20:00),冬季(春季)偏低最显着。08: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近地层温度和风速相关更加显着; 20:00边界层高度与低层稳定度和相对湿度相关更加显着。2016年7月加密观测资料对比表明,ERA-Interim资料的对流(中性)边界层高度显着偏高;低层稳定度、相对湿度偏小,风速偏大可能是造成边界层高度偏高的原因; ERA-Interim资料的稳定边界层高度偏低,与低层稳定度和近地层温度偏低相关,但其影响因素相对更加复杂。(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6期)

吴正人,杜思源,刘梅,梁秀俊,路婷婷[2](2019)在《不同温度层结下风力机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风电场的数量和规模对大气边界层的气象特性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气象参数,温度层结是影响大气流动及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建立风力机及周围流场模型,采用非稳态大涡模拟方法结合大气湍流理论,引入UDF函数对Fluent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加载大气边界层风速廓线,对风力机在不同温度层结条件下对底层边界层区域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层结下温度的变化不同:风力机运行在稳定层结时,风力机近尾流区域的温度较周围区域有所升高,在50 m高度处温差达到最大,数值为0.465K;而不稳定层结的情况却是相反,在风力机近尾流区域的温度较周围的区域有所降低,但整体温度变化没有稳定层结时明显,最大温差为0.281 K。(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11期)

康重阳,赵军,宋国富[3](2019)在《2005~2017年全球大气边界层SO_2时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2005~2017年遥感数据研究了全球大气边界层S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空间分布上SO_2呈现空间异质性,大气高SO_2柱量值集中在以火山喷发为代表的自然源区域和以工业排放为代表的人为源及附近区域;一、二、叁级SO_2柱量值在全球范围内整体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布特征,北半球受人为影响较为明显,分界线在陆地区域向南凸出,海洋上向北凹陷,而南半球受人为影响较小,分界线呈现与纬线平行趋势;2005~2017年全球大气边界层SO_2单元栅格年均值整体呈现先增后减趋势,火山喷发导致2008、2009、2011年夏季出现了明显的波动,其余季节无显着变化;全球范围内大气边界层SO_2年内变化,伴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2005~2014年一级SO_2柱量值延纬向对称轴的纬度,除10~12月份外,其余月份与对应月15日太阳赤纬基本吻合.(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常蕊,朱蓉,尹宜舟,马文通,章大全[4](2019)在《基于频谱补偿和数值模拟技术的江苏近海大气边界层百米高度处极端风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平均风速基本满足近海风力发电需求的前提下,近海大气边界层百米高度处极端风速的合理估算成为中国海上风电开发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低纬度海域台风极端风速的广泛研究不同,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对于台风影响相对较少的中纬度海域,极端风速的科学认识明显不足。研究以江苏近海为例,通过频谱分析技术,定量刻画了数值模拟风速能谱在高频波段的能量衰减和截断特征;进而利用风速能谱曲线在频率域的积分及其在高频波段的补偿,实现无观测区域年最大风速的估算。与台风风场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综合考虑了中国中纬度海域受寒潮大风和热带气旋大风影响的复杂、特有气候特征,建立了一套可推广应用的近海大气边界层百米高度处极端风速估算的新方法。据此推算了江苏近海100 m高度处50年一遇的极端风速。结果表明:受寒潮大风影响,江苏北部海域的50年一遇风速超过40 m/s;少量北上的热带气旋则造成响水和如东附近海域40 m/s,甚至44 m/s以上的50年一遇风速;中部盐城附近海域的50年一遇风速则普遍低于35 m/s。研究成果不仅为该海域近海海洋工程的开发设计及安全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对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的科学认识和大气边界层科学理论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气象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阿不力米提江·阿布力克木,李娜,赵克明,孙鸣婧,闵月[5](2019)在《塔里木盆地一次“东灌”沙尘暴大气边界层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探空、NCEP/NCAR 1°×1°再分析资料、地面气象站观测资料,对新疆塔里木盆地2014年10月28—29日的沙尘暴天气过程前、中、后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风、温、湿廓线等边界层特征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为欧洲脊东移,推动西西伯利亚低槽快速进入北疆地区,随后东移翻越东天山进入南疆,造成"东灌"沙尘暴天气;沙尘暴造成边界层特征量表现为K指数减小,沙氏指数增大,理查逊数减小,混合层厚度降低等特征;风向由偏西风转为偏东风,风速则在静风转为30 m/s的偏东急流;温度为沙尘暴之前为贴地逆温,之后大气混合比较均匀,相对湿度为先增加后减小,沙尘暴天气是一个降温增湿的过程,边界层风、温、湿廓线都打破了原有分布规律;沙尘暴过程是大气不稳定层结变为稳定层结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沙漠与绿洲气象》期刊2019年05期)

霍志丽,张苏平,郭九华,龙景超[6](2019)在《2015年4月一次穿过东海黑潮锋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的观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东方红2号科学考察船2015年4月2—3日穿过东海黑潮海洋锋的海上观测资料,结合卫星遥感和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由西北向东南穿过东海黑潮海洋锋过程中海上大气边界层(MABL)高度的变化、层积云的发展与云量减少的原因,得出以下结论:(1)在海洋锋的暖水侧,海洋蒸发加强,MABL稳定度减弱,湍流混合加强,在MABL底形成湿层,大气层结由条件性不稳定转为不稳定,这可能是海洋锋暖水侧低云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2)由于受到天气尺度扰动的影响,海表面水平风散度辐合上升,使得MABL中上升运动加强,导致海洋锋暖水侧MABL顶高度和云底高度升高。顺船行驶的东南方向,SST下降,潜热通量减少,使得水汽输送减少,同时MABL中退耦加强,云中夹卷维持,导致云量减少。(3)垂直混合可导致混合层上部气温下降,逆温层加强,同时云顶长波辐射也可导致降温。由于云的存在,云顶附近逆温层强度逐渐加强,改变了MABL内水汽和热通量的垂直分布,这些变化表明,云和MABL垂直结构之间可能存在的反馈效应。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云与MABL垂直结构之间的反馈效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赵建华,张峰,梁芸,刘世祥[7](2019)在《大气边界层湍流相干结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是湍流研究的重大转折,它对湍流的认识和对物质、动量与能量的输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回顾了大气边界层中湍流相干结构的发现过程,其次综述了其形态特征、组成结构、通量贡献以及其他特征,接着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详述了其典型的形成机制,然后论述了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继而综述了其检测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干旱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石保同,张希斌,黄文锋[8](2019)在《基于标准k-ε模型的平衡大气边界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平衡态大气边界层的精确模拟是计算风工程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且容易被忽视的工作。文章基于标准k-ε模型的控制方程,对大气边界层的平衡条件作出适当假设,总结了与剪应力相关的入流边界条件的通用形式。为实现大气边界层的自保持,在湍动能和耗散率输运方程中添加源项使入流边界条件与湍流模型相协调,并对顶部和底部边界条件施加剪应力修正;然后,分别以二维缩尺和足尺模型为例进行了平衡大气边界层的模拟。研究发现,在湍动能和耗散率输运方程中添加源项对改善大气边界层的自保持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在顶部和底部施加剪应力能较好地改善顶部和底部大气边界层的自保持效果,通过同时添加源项和施加剪应力能很好地实现大气边界层的自保持。(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8期)

杨寅山,倪长健,张智察,杜筱筱[9](2019)在《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的气候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多数空气重污染事件的发生均与逆温的出现和加强密切联系,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成都地区2005-2017年的气象探空资料,对该区域不同类型贴地逆温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 2005至2017年,成都地区逆温气候特征表现为贴地逆温频率最高,逆温厚度最大和强度最强,其次为低悬逆温和高悬逆温。(2)不同类型逆温出现的频率、厚度和强度存在一定的季节性差异,贴地逆温春季频率最高,厚度最厚,其余季节差异不明显,贴地逆温强度冬季最强,夏季最弱;低悬逆温夏季频率最高,厚度最厚,其余季节差异不明显,低悬逆温夏季最强,秋季最弱;高悬逆温夏季频率最高,厚度最厚,其余季节差异不明显,高悬逆温强度秋季最强,冬季最弱。在边界层大气中这种季节差异会随着高度的增加呈现出减弱趋势。(3)不同类型逆温均有明显日变化,08时逆温出现的频率和厚度普遍大于20时,贴地逆温和低悬逆温08时逆温强度均大于20时,但高悬逆温强度在08时小于20时。在边界层大气中随着高度的增加,逆温强度呈现出明显减弱,且逆温强度的日变化呈现出减弱趋势。(4)不同类型逆温气候演变规律呈现出不同特点,贴地逆温频率和强度的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呈线性增长趋势而其厚度则表现为随机波动,低悬逆温和高悬逆温的频率、厚度和强度都为随机波动。通过分析成都地区贴地逆温气候特征,阐明了成都地区贴地逆温的演化规律,对理解成都地区污染物扩散规律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期刊2019-08-23)

马英赛,孟宪红,韩博,余晔,吕世华[10](2019)在《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对地表能量和大气边界层影响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土高原区域甘肃平凉地区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2016—2017年夏季(6—8月)晴好天气下的观测资料,定量分析了平凉地区土壤湿度在干、中、湿叁种不同状况下对地表辐射和地表能量分配及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并根据总体变化趋势,将土壤湿度进一步分为干、中区间(0. 158~0. 220 m~3·m~(-3))和中、湿区间(0. 179~0. 325 m~3·m~(-3)),与波文比、感热通量、潜热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探究土壤湿度通过影响地表能量分配和大气边界层进而影响降水的可能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土壤湿度变化对反照率影响相对较小,对波文比影响显着,主要是影响感热、潜热变化,即影响地表能量分配过程。随着土壤湿度增加,潜热增大,感热减小,波文比显着降低;土壤湿度变化对地表净辐射影响显着,主要影响净长波辐射变化,随着土壤湿度增加,净短波辐射呈现略微增加,净长波辐射显着增加。(2)土壤湿度分区间分析结果显示,土壤湿度在干、中区间(0. 158~0. 220 m~3·m~(-3))对潜热通量以及边界层高度的影响相比土壤湿度在中、湿区间(0. 179~0. 325 m~3·m~(-3))的影响更大,即土壤偏干情况下,地表通量变化和大气边界层发展更显着。此次观测数据定量分析结果与理论机理较为一致,表明该观测数据的可靠性,可为数值模式在黄土高原区域的模拟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大气边界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风电场的数量和规模对大气边界层的气象特性具有不可忽略的影响,作为重要的气象参数,温度层结是影响大气流动及污染物扩散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建立风力机及周围流场模型,采用非稳态大涡模拟方法结合大气湍流理论,引入UDF函数对Fluent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加载大气边界层风速廓线,对风力机在不同温度层结条件下对底层边界层区域特性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在不同层结下温度的变化不同:风力机运行在稳定层结时,风力机近尾流区域的温度较周围区域有所升高,在50 m高度处温差达到最大,数值为0.465K;而不稳定层结的情况却是相反,在风力机近尾流区域的温度较周围的区域有所降低,但整体温度变化没有稳定层结时明显,最大温差为0.281 K。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气边界层论文参考文献

[1].赵采玲,李耀辉,柳媛普,周甘霖,张铁军.中国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基于探空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J].高原气象.2019

[2].吴正人,杜思源,刘梅,梁秀俊,路婷婷.不同温度层结下风力机对大气边界层的影响[J].可再生能源.2019

[3].康重阳,赵军,宋国富.2005~2017年全球大气边界层SO_2时空变化[J].中国环境科学.2019

[4].常蕊,朱蓉,尹宜舟,马文通,章大全.基于频谱补偿和数值模拟技术的江苏近海大气边界层百米高度处极端风速研究[J].气象学报.2019

[5].阿不力米提江·阿布力克木,李娜,赵克明,孙鸣婧,闵月.塔里木盆地一次“东灌”沙尘暴大气边界层特征[J].沙漠与绿洲气象.2019

[6].霍志丽,张苏平,郭九华,龙景超.2015年4月一次穿过东海黑潮锋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的观测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赵建华,张峰,梁芸,刘世祥.大气边界层湍流相干结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19

[8].石保同,张希斌,黄文锋.基于标准k-ε模型的平衡大气边界层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杨寅山,倪长健,张智察,杜筱筱.成都地区大气边界层逆温的气候特征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2019

[10].马英赛,孟宪红,韩博,余晔,吕世华.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对地表能量和大气边界层影响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19

标签:;  ;  ;  ;  

大气边界层论文-赵采玲,李耀辉,柳媛普,周甘霖,张铁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