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口面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血小板反应蛋白-4,肌源性疼痛,口面部疼痛,SD大鼠
口面部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迪,王纯,白晓峰,卢杨,张真真[1](2019)在《血小板反应蛋白-4在大鼠口面部肌源性疼痛中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小板反应蛋白-4(TSP-4)在大鼠口面部肌源性疼痛中的作用。方法 SD大鼠分为结扎组(L组,结扎咬肌浅层肌腱)和假手术组(S组,仅暴露肌腱),每组6只。术前及术后3、7、10、14d测疼痛阈值。术后14d收集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及颈段第二脊髓背侧角(V_C/C2),测TSP-4 mRNA表达水平。SD大鼠肌腱结扎后7d,咬肌局部注射TSP-4抗体(A组,抗体组)或PBS(C组,对照组),每组6只。注射前及注射后2、 4、 6、 12h测疼痛阈值。结果与S组比较, L组疼痛阈值在术后3、 7、 10、 14d明显降低(P<0.05),TSP-4 mRNA表达水平在术后14d显着上调(P<0.05)。与C组比较,A组疼痛阈值在注射后4、6h明显升高(P<0.05)。结论 TSP-4参与大鼠口面部肌源性疼痛的发生发展。(本文来源于《解剖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李治华[2](2018)在《岛叶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调控口面部疼痛的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慢性口面部神经病理痛,通常累及叁叉神经一支或几支感觉神经的分布区,反复发作,且以阵发性、电击样痛为特征。截止目前,临床原发性T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仍缺乏有效的镇痛药物。TN发作时,叁叉神经感觉传导通路上各级神经元的兴奋性均提高,并且阈值降低,导致神经元被轻微刺激或不被刺激时,也会出现阵发性大幅度放电,异常放电传入中枢后引起剧烈疼痛。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trigeminal caudal subnucleus,Vc)是口面部伤害性信息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传递口面部伤害性信息的薄髓A_&纤维和无髓C纤维主要终止于Vc的浅层(I/Ⅱ层)。源于脑干的下行抑制系统也主要终止于Vc的浅层,因此,Vc是口面部伤害性信息传递及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的关键核团。近年来不管是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强烈表明岛叶皮质(inslar cortex,IC)在疼痛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性。电刺激患者后部岛叶引发疼痛。因胶质瘤或脑卒中累及岛叶的患者,手术切除此区后会出现痛觉减退甚至消失。损毁大鼠双侧岛叶可明显缓解炎性痛和神经病理痛,均提示岛叶有致痛作用。然而,岛叶处理疼痛的部位和参与疼痛调控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根据细胞构筑,岛叶划分为颗粒皮质(granular insular cortex,GI)、少颗粒皮质(dysgranular insular cortex,DI)和无颗粒皮质(agranular insular cortex,AI)。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术前或术后损毁尾侧岛叶颗粒皮质(caudal granular insular cortex,CGIC)可长期减轻大鼠的痛觉超敏,而不影响机械痛阈,电生理学结果显示可能是由皮质脊髓通路完成的。形态学研究显示岛叶的DI在前连合交叉层面可直接发出纤维投射到对侧Vc,观察到Vc的背内侧部直接接收对侧岛叶GI和DI的投射,这意味着岛叶可直接下行投射到Vc参与口面部伤害性信息的处理。此外,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慢性痛定义为“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的疼痛”,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通常为叁个月,换句话说,引起伤害性刺激的损伤已经愈合,但疼痛依然存在,演变为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常伴有强烈的负性情绪(如厌恶、焦虑、抑郁等)。岛叶与感觉皮层、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等边缘系统相互联系,使得传入的伤害性感受信息与情感、记忆、注意等在岛叶进行整合,因此,岛叶不仅参与疼痛的感觉成分,还参与疼痛伴随的情绪成分。最近的研究表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在神经可塑性事件中,例如长时程增强、学习、记忆以及疼痛的中枢敏化,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疼痛的中枢敏化是产生和维持慢性痛的重要生物学机制。文献显示炎性痛或神经病理痛状态下,ERK在前额叶皮质内侧、前扣带回、杏仁核以及岛叶等高级中枢被激活。例如,切口痛早期,前扣带回内的磷酸化ERK(p-ERK)与机械性痛敏和焦虑样行为的产生均有关,但在晚期,p-ERK的表达仅与焦虑样行为的维持有关。U0126是ERK特异性上游激酶的抑制剂,可阻断上游激酶对ERK的磷酸化激活,并抑制p-ERK介导的短期和长期的神经可塑性改变。因此,本课题拟利用U0126研究岛叶的ERK通路是否参与口面部痛感觉和痛情绪的调控。脊髓的感觉信息传递(包括伤害性感受信息的传递)可被脊髓上中枢双重(抑制或易化)调控。岛叶直接下行投射到Vc,表明Vc中传递伤害性信息的神经元不仅可以被外周伤害性信息激活,还可以被岛叶投射神经元调控。因此,本研究推测口面部痛大鼠岛叶的ERK通路激活,介导下行投射到Vc的神经通路发生可塑性改变,易化Vc神经元的作用,放大向上的感觉信息传递,导致口面部痛敏。利用U0126抑制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ERK通路的激活,对口面部痛行为的改善,对岛叶投射到Vc的神经元电生理方面的影响,以及对Vc神经元活化的影响,将揭示岛叶-叁叉神经脊束核下行通路参与口面部痛的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顺行示踪剂植物凝集素(Phaseolusvulgaris-leukoagglutinin,PHA-L)用电泳法分别注入岛叶前部和岛叶后部,观察岛叶的投射纤维分布。为了证实在Vc观察到的神经纤维是源于岛叶皮质的直接下行投射,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luoro-Gold,FG)分别注射到Vc的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的浅层(I/II层),观察被FG逆行标记的神经元在岛叶的分布情况。2.建立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术(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IoN-CCI)叁叉神经痛大鼠模型,检测大鼠口面部机械性刺激反应阈值(50%head withdrawal threshold,50%HWT)和口面部单侧不对称理毛次数评估大鼠口面部的机械性痛敏和口面部自发痛。采用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和旷场实验(open field,OF)评估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负性情绪。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信号通路分子ERK和CREB在IoN-CCI术后岛叶的表达变化。反之,岛叶微注射U0126,阻断ERK通路的磷酸化激活,采用之前的行为学检测方法再次观察叁叉神经痛大鼠机械性痛敏和自发痛以及痛相关的焦虑/抑郁样情绪是否得到改善。4.采用电生理和束路示踪结合的方法,先将四甲基罗丹明(tetramethyl rhodamine,TMR)注射到大鼠Vc的浅层以标记投射到Vc的岛叶神经元,再培养IoN-CCI大鼠的离体脑片,钳制岛叶处TMR标记的神经元,电生理记录U0126对IC-Vc投射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以及固有兴奋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岛叶ERK通路激活的改变对靶区Vc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结果1.将顺行示踪剂PHA-L分别注入岛叶前部和岛叶后部,可见锥体束、对侧中缝大核、对侧Vc的浅层(I/II层)和深层(III-V层)、对侧孤束核均有PHA-L顺标的纤维和终末。同侧基底外侧杏仁核、同侧下丘脑外侧区、中缝背核、伏核中央部、丘脑中线核群的中央内侧核、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均有PHA-L顺标的纤维和终末。没有在叁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和极间亚核(Vi和Vo)处观察到标记的纤维和终末。将逆标示踪剂FG分别注射到Vc的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的浅层(I/II层),分别在吻侧岛叶的GI/DI(前囟前3.0 mm到前囟后1.0 mm)和尾侧GI/DI(前囟到前囟后2.0 mm)处产生了FG逆标的锥体细胞带,AI处没有。2.IoN-CCI手术降低了大鼠的口面部机械性刺激反应阈值,痛阈降低持续至少3 w,术后14 d达最低值。检测反映自发痛的面部不对称理毛行为显示:IoN-CCI术后3~21 d大鼠的面部不对称理毛次数与假手术(Sham)组相比明显增加。旷场实验中,IoN-CCI组大鼠的中央区活动时间占总时间百分比(center time%)与Sham组相比明显降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IoN-CCI组大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占总次数百分比(OA entries%)明显低于Sham组,在开放臂活动时间占总时间百分比(OA time%)比Sham组大鼠明显减少。3.与Sham组大鼠相比,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p-ERK阳性的神经元数量在IoN-CCI术后3~21 d明显增加,岛叶的浅层(II/III层)和深层(V/VI层)均有分布,p-ERK的表达明显分布于神经元的顶树突,尤其是IoN-CCI术后21d(神经病理痛晚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岛叶ERK信号通路分子ERK和CREB的表达,与空白对照(Na?ve)组大鼠相比,p-ERK和磷酸化的CREB(p-CREB)的表达在Sham组大鼠的岛叶无明显改变,在IoN-CCI术后3 d明显升高,持续升高至少3 w。总ERK(t-ERK)和总CREB(t-CREB)的量在各组间均无明显改变。4.IoN-CCI术后14 d,岛叶内微注射U0126(CCI+U0126)后1 h,与注射vehicle(CCI+Veh)相比,明显抑制了岛叶p-ERK和下游分子p-CREB的升高。t-ERK和t-CREB的量在所有组间均无明显差异。与CCI+Veh组相比,CCI+U0126组大鼠的50%HWT明显增加,自发面部理毛次数显着减少。旷场实验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试中,与CCI+Veh组相比,CCI+U0126组大鼠的center time%显着增加,OA entries%和OA time%均明显增多。5.电生理记录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投射到Vc的神经元(IC-Vc投射神经元)显示:与灌流vehicle相比,U0126明显减少了IC-Vc投射神经元sEPSCs的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了配对脉冲比率。给予叁叉神经痛大鼠IC-Vc投射神经元外源性电流刺激,与vehicle相比,U0126使得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数目明显减少。岛叶微注射U0126与注射vehicle相比,叁叉神经痛大鼠Vc区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1.接受口面部伤害性信息的Vc浅层,还接受岛叶GI和DI的双侧投射,对侧占优势,但没有来自AI的投射。吻侧GI/DI和尾侧GI/DI分别投向Vc浅层的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岛叶还投射到杏仁核、孤束核、伏核和脑干等区域。暗示了Vc在处理口面部伤害性信息时,还直接受GI和DI调控,但不直接受AI影响。2.IoN-CCI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的ERK通路激活,给予U0126抑制岛叶ERK通路的激活不仅缓解了IoN-CCI引起的口面部机械性痛敏和自发痛,而且改善了IoN-CCI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负性情绪。证实大鼠岛叶的ERK通路参与了口面部痛感觉和痛情绪的调控。3.抑制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的ERK通路,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两种机制减弱了IC-Vc投射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固有兴奋性,直接抑制了靶区Vc神经元的激活,缓解了口面部痛敏和痛情绪。(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9-01)
卫小梅,喻勇,姜丽,窦祖林[3](2017)在《肌张力检测仪用于口面部肌张力评估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采用新型的MyotonPro肌张力检测仪定量检测正常人口面部肌肉肌张力和粘弹性的可行性,并分析年龄对其的影响。方法:选取正常人年龄分为20—40岁10例、40—60岁8例、60岁以上8例,以及1例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采用MyotonPro检测双侧咬肌、上下唇以及舌的振动频率(frequency,F)、硬度(stiffness,S)、衰减系数(decrement,D)、博德系数(creep,C)和松弛时间(relaxation,R),1周后进行重测信度检测。结果:咬肌、上下唇及舌的F和S不同年龄段的差异均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年龄较大(>60岁)的受试者均大于年龄较小者(P<0.05)。仅上下唇及舌的C和R叁组间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且60岁以上受试者的C和R均较40岁以下的降低(P<0.05)。而所有检测部位的D叁组间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F和S的重测信度均高(ICC>0.8),C和R的重测信度中等(ICC=0.6—0.72),D信度最低(ICC=0.34)。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的咬肌及唇的F和S均较同龄正常人升高,而舌肌的F和S均较同龄正常人降低。结论:MyotonPro能用于检测口面部肌肉的肌张力和粘弹性,其中频率和硬度指标信度较高,但均受年龄因素影响,可能成为诊断神经源性疾病患者口面部肌肉异常的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杨娇[4](2017)在《口面部肉芽肿的诊治进展和临床病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口腔病灶在口面部肉芽肿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并对口面部肉芽肿的发病病因、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转归等相关研究进展和报道作一综述,为以后口面部肉芽肿的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7年2月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粘膜科就诊的42例口面部肉芽肿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为15-69岁,且均排除明显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唇部肿胀者40例,其中上唇肿胀者6例,下唇肿胀者10例,双唇肿胀者7例,唇部肿胀伴有面瘫或裂舌者3例,唇部肿胀伴有唇或颊部结节样改变者12例,唇部肿胀伴有牙龈等其他部位不典型表现者2例;颊部结节样改变者2例。对此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治疗方法,去除口腔病灶均取得了良好地效果。[结果]42例口面部肉芽肿患者中存在慢性根尖炎者40例,牙周炎者15例,冠周炎者4例,慢性牙髓炎者3例,其中单纯存在慢性根尖炎者20例,单纯存在牙周炎者1例,单纯存在冠周炎者1例,存在慢性根尖炎合并牙周炎者14例,存在慢性根尖炎合并冠周炎者3例,存在慢性根尖炎合并慢性牙髓炎者3例。去除口腔病灶,如根管治疗、拔除患牙、牙周治疗、必要的根尖手术等后,临床治愈者25例,症状减轻者17例,进一步治疗如应用抗组胺药、沙利度胺、局部应用他克莫司等后患者症状基本痊愈,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口面部肉芽肿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口面部的慢性肿胀和肉芽肿性炎症性疾病。它的病因不明确,可疑与遗传因素、过敏、免疫及感染因素有关,而口腔中的病灶如慢性根尖炎、牙周炎、冠周炎、慢性牙髓炎等作为重要的感染因素,对口面部肉芽肿的发生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以唇部肿胀为特征的肉芽肿性唇炎为最常见表现。它的诊断较为复杂,仔细的临床检查、影像学辅助检查及必要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帮助口面部肉芽肿的正确诊断,需与多种系统性疾病相鉴别,如结节病、克罗恩病等。它的治疗多采取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对因及对症治疗。对于存在明确口腔病灶的患者早期正确的诊断,尽早去除病灶,患者预后一般较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7-05-18)
张晓燕,韩世杰,刘瞾,魏亚轩,石向群[5](2017)在《梅-罗综合征:反复双侧周围性面瘫伴口面部水肿1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梅-罗综合征(MRS)是神经系统罕见疾病之一,主要以反复发作的周围性面瘫、口面部肿胀和裂纹舌叁主征为主要临床表现~([1]),现报告1例如下。1病例男,25岁,学生,未婚。因"交替性双侧面瘫3年,口面部水肿6个月"于2015年2月13日入院。患者2013年5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额纹、鼻唇沟变浅,右侧眼睑闭合不全,右侧口角低垂,无耳鸣、听力下降及肢体活动障碍。外院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给予糖皮质激素、改善循环、营(本文来源于《临床神经病学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储召娓,张欢,彭斌,杨元元,耿松梅[6](2016)在《19例口面部肉芽肿病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口面部肉芽肿病(OFG)临床、组织病理特征及局部肿胀的机制。方法:对19例OFG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CD68、CD31和D2-40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9例OFG患者中,男7例,女12例,年龄13~76岁,平均50.32岁。皮损以唇最常见,占100%,表现为持续性非凹陷性浸润性肿胀和红斑。OFG组织病理特征为真皮内上皮样肉芽肿形成,中心无坏死。17例患者(89.47%)可见肉芽肿围绕D2-40阳性的淋巴管形成,13例患者(68.42%)可见肉芽肿位于D2-40阳性的淋巴管内。结论:OFG可侵犯面部多部位,上皮样肉芽肿是其主要组织病理特征,淋巴管阻塞及淋巴引流障碍是其局部肿胀的病理机制。(本文来源于《临床皮肤科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王君,刘志荣,田洋,宋智冰,赵可为[7](2014)在《“促通”按摩法治疗中风后口面部功能障碍的临床路径表设计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设计临床路径表格并探讨以"促通"按摩法治疗中风后口面部功能障碍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两年来我科中风后口面部功能障碍康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设计制定出临床路径表,并在治疗中应用。结果:临床路径有效规范了手法治疗医疗流程和护理行为,预防医疗差错发生,具有记录的真实性、实用性,便于提供临床信息和进行管理,提高效率。结论:促通按摩手法与临床路径结合在临床中运用对缩短住院日、降低医疗费用、规范治疗、提高服务质量及患者满意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治疗中风后口面部功能障碍提供了循证医学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4年28期)
刘苏,张晓庆[8](2014)在《自制口面部支撑器在无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自制口面部支撑器在老年无齿患者全身麻醉面罩通气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65岁以上ASAⅡ~Ⅲ级全身麻醉手术患者186例,男女不限,其中牙齿健全或牙齿缺失≤4颗的患者70例,设为A组,无齿患者共116例,随机分为B、C组,其中B组使用支撑器,C组不使用支撑器。在吸入氧流量为3 L/min,限压阀压力30 cmH2O(1 cmH2O=0.098 06 kPa)的条件下,由麻醉医师单手托面罩机控面罩通气,观察并记录实际潮气量、脉搏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指标。结果 A、B、C组患者面罩通气成功率分别为75.7%、83.3%和17.9%。A、B组的成功率均远高于C组(P<0.05)。A、B、C组患者面罩通气漏气率分别为17.45%、18.17%、61.07%。A、B组患者漏气率低于C组(P<0.05)。结论无齿老年患者面罩通气不足的发生率为82.1%,使用自制口面部支撑器可使老年无齿患者面罩通气成功率大幅提高,其成功率与牙齿健全老年人无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田洋,王君,王宏英,刘秀丽,赵可为[9](2013)在《促通按摩法对脑卒中口面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应用中医"促通"按摩法治疗脑卒中后口面部及咀嚼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0例脑卒中后咀嚼功能障碍的患者,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进行手法治疗,每例患者观察治疗20d,分别运用中医"促通"按摩手法和针灸治疗技术进行临床观察治疗,观测治疗后饮水试验结果和临床疗效。结果:采用中医"促通"按摩手法,两组治疗后饮水试验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结论:应用中医"促通"按摩手法法可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后口面部及咀嚼功能障碍的患者的口部运动的过程,改善口面部功能及治疗咀嚼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显着。(本文来源于《“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叁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11-16)
黄朝阳,张国君,倪端宇,遇涛[10](2013)在《CCEP在额下回与口面部运动区之间功能连接性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可揭示大脑网络的皮质间诱发电位(Cortico-cortical evoked potential,CCEP),来研究人类额下回与口面部运动区之间的连接性情况。方法研究对象为5名接受长程颅内电极埋置的药物难治性(左侧)额叶癫痫患者,术前经fMRI证实患者均为左侧语言优势,术中埋置的颅内电极均覆盖了患者的额下回与中央前回。借助皮层脑电图,患者的发作起源被确定;借助皮质电刺激,患者的运动性语言中枢与口面部运动区分别被确定出来。给予运动性语言中枢1Hz交替极性的电刺激。(本文来源于《第五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集》期刊2013-09-12)
口面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叁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一种慢性口面部神经病理痛,通常累及叁叉神经一支或几支感觉神经的分布区,反复发作,且以阵发性、电击样痛为特征。截止目前,临床原发性TN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阐明,仍缺乏有效的镇痛药物。TN发作时,叁叉神经感觉传导通路上各级神经元的兴奋性均提高,并且阈值降低,导致神经元被轻微刺激或不被刺激时,也会出现阵发性大幅度放电,异常放电传入中枢后引起剧烈疼痛。叁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trigeminal caudal subnucleus,Vc)是口面部伤害性信息传导通路的第二级神经元所在,传递口面部伤害性信息的薄髓A_&纤维和无髓C纤维主要终止于Vc的浅层(I/Ⅱ层)。源于脑干的下行抑制系统也主要终止于Vc的浅层,因此,Vc是口面部伤害性信息传递及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的关键核团。近年来不管是临床还是基础研究都强烈表明岛叶皮质(inslar cortex,IC)在疼痛处理过程中的重要性。电刺激患者后部岛叶引发疼痛。因胶质瘤或脑卒中累及岛叶的患者,手术切除此区后会出现痛觉减退甚至消失。损毁大鼠双侧岛叶可明显缓解炎性痛和神经病理痛,均提示岛叶有致痛作用。然而,岛叶处理疼痛的部位和参与疼痛调控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根据细胞构筑,岛叶划分为颗粒皮质(granular insular cortex,GI)、少颗粒皮质(dysgranular insular cortex,DI)和无颗粒皮质(agranular insular cortex,AI)。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CCI)模型术前或术后损毁尾侧岛叶颗粒皮质(caudal granular insular cortex,CGIC)可长期减轻大鼠的痛觉超敏,而不影响机械痛阈,电生理学结果显示可能是由皮质脊髓通路完成的。形态学研究显示岛叶的DI在前连合交叉层面可直接发出纤维投射到对侧Vc,观察到Vc的背内侧部直接接收对侧岛叶GI和DI的投射,这意味着岛叶可直接下行投射到Vc参与口面部伤害性信息的处理。此外,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将慢性痛定义为“超过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的疼痛”,正常的组织愈合时间通常为叁个月,换句话说,引起伤害性刺激的损伤已经愈合,但疼痛依然存在,演变为一种不愉快的主观感觉和情绪体验,常伴有强烈的负性情绪(如厌恶、焦虑、抑郁等)。岛叶与感觉皮层、杏仁核、前额叶皮质等边缘系统相互联系,使得传入的伤害性感受信息与情感、记忆、注意等在岛叶进行整合,因此,岛叶不仅参与疼痛的感觉成分,还参与疼痛伴随的情绪成分。最近的研究表明,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在神经可塑性事件中,例如长时程增强、学习、记忆以及疼痛的中枢敏化,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疼痛的中枢敏化是产生和维持慢性痛的重要生物学机制。文献显示炎性痛或神经病理痛状态下,ERK在前额叶皮质内侧、前扣带回、杏仁核以及岛叶等高级中枢被激活。例如,切口痛早期,前扣带回内的磷酸化ERK(p-ERK)与机械性痛敏和焦虑样行为的产生均有关,但在晚期,p-ERK的表达仅与焦虑样行为的维持有关。U0126是ERK特异性上游激酶的抑制剂,可阻断上游激酶对ERK的磷酸化激活,并抑制p-ERK介导的短期和长期的神经可塑性改变。因此,本课题拟利用U0126研究岛叶的ERK通路是否参与口面部痛感觉和痛情绪的调控。脊髓的感觉信息传递(包括伤害性感受信息的传递)可被脊髓上中枢双重(抑制或易化)调控。岛叶直接下行投射到Vc,表明Vc中传递伤害性信息的神经元不仅可以被外周伤害性信息激活,还可以被岛叶投射神经元调控。因此,本研究推测口面部痛大鼠岛叶的ERK通路激活,介导下行投射到Vc的神经通路发生可塑性改变,易化Vc神经元的作用,放大向上的感觉信息传递,导致口面部痛敏。利用U0126抑制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ERK通路的激活,对口面部痛行为的改善,对岛叶投射到Vc的神经元电生理方面的影响,以及对Vc神经元活化的影响,将揭示岛叶-叁叉神经脊束核下行通路参与口面部痛的机制。材料与方法1.将顺行示踪剂植物凝集素(Phaseolusvulgaris-leukoagglutinin,PHA-L)用电泳法分别注入岛叶前部和岛叶后部,观察岛叶的投射纤维分布。为了证实在Vc观察到的神经纤维是源于岛叶皮质的直接下行投射,将逆行示踪剂荧光金(Fluoro-Gold,FG)分别注射到Vc的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的浅层(I/II层),观察被FG逆行标记的神经元在岛叶的分布情况。2.建立眶下神经慢性缩窄环术(chronic constriction injury of the infraorbital nerve,IoN-CCI)叁叉神经痛大鼠模型,检测大鼠口面部机械性刺激反应阈值(50%head withdrawal threshold,50%HWT)和口面部单侧不对称理毛次数评估大鼠口面部的机械性痛敏和口面部自发痛。采用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 maze,EPM)和旷场实验(open field,OF)评估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负性情绪。3.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ERK信号通路分子ERK和CREB在IoN-CCI术后岛叶的表达变化。反之,岛叶微注射U0126,阻断ERK通路的磷酸化激活,采用之前的行为学检测方法再次观察叁叉神经痛大鼠机械性痛敏和自发痛以及痛相关的焦虑/抑郁样情绪是否得到改善。4.采用电生理和束路示踪结合的方法,先将四甲基罗丹明(tetramethyl rhodamine,TMR)注射到大鼠Vc的浅层以标记投射到Vc的岛叶神经元,再培养IoN-CCI大鼠的离体脑片,钳制岛叶处TMR标记的神经元,电生理记录U0126对IC-Vc投射神经元自发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pontaneous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sEPSCs)以及固有兴奋性的影响。最后,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岛叶ERK通路激活的改变对靶区Vc处Fos阳性神经元数量的影响。结果1.将顺行示踪剂PHA-L分别注入岛叶前部和岛叶后部,可见锥体束、对侧中缝大核、对侧Vc的浅层(I/II层)和深层(III-V层)、对侧孤束核均有PHA-L顺标的纤维和终末。同侧基底外侧杏仁核、同侧下丘脑外侧区、中缝背核、伏核中央部、丘脑中线核群的中央内侧核、丘脑腹后核小细胞部均有PHA-L顺标的纤维和终末。没有在叁叉神经脊束核吻侧亚核和极间亚核(Vi和Vo)处观察到标记的纤维和终末。将逆标示踪剂FG分别注射到Vc的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的浅层(I/II层),分别在吻侧岛叶的GI/DI(前囟前3.0 mm到前囟后1.0 mm)和尾侧GI/DI(前囟到前囟后2.0 mm)处产生了FG逆标的锥体细胞带,AI处没有。2.IoN-CCI手术降低了大鼠的口面部机械性刺激反应阈值,痛阈降低持续至少3 w,术后14 d达最低值。检测反映自发痛的面部不对称理毛行为显示:IoN-CCI术后3~21 d大鼠的面部不对称理毛次数与假手术(Sham)组相比明显增加。旷场实验中,IoN-CCI组大鼠的中央区活动时间占总时间百分比(center time%)与Sham组相比明显降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中,IoN-CCI组大鼠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占总次数百分比(OA entries%)明显低于Sham组,在开放臂活动时间占总时间百分比(OA time%)比Sham组大鼠明显减少。3.与Sham组大鼠相比,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p-ERK阳性的神经元数量在IoN-CCI术后3~21 d明显增加,岛叶的浅层(II/III层)和深层(V/VI层)均有分布,p-ERK的表达明显分布于神经元的顶树突,尤其是IoN-CCI术后21d(神经病理痛晚期)。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了岛叶ERK信号通路分子ERK和CREB的表达,与空白对照(Na?ve)组大鼠相比,p-ERK和磷酸化的CREB(p-CREB)的表达在Sham组大鼠的岛叶无明显改变,在IoN-CCI术后3 d明显升高,持续升高至少3 w。总ERK(t-ERK)和总CREB(t-CREB)的量在各组间均无明显改变。4.IoN-CCI术后14 d,岛叶内微注射U0126(CCI+U0126)后1 h,与注射vehicle(CCI+Veh)相比,明显抑制了岛叶p-ERK和下游分子p-CREB的升高。t-ERK和t-CREB的量在所有组间均无明显差异。与CCI+Veh组相比,CCI+U0126组大鼠的50%HWT明显增加,自发面部理毛次数显着减少。旷场实验与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测试中,与CCI+Veh组相比,CCI+U0126组大鼠的center time%显着增加,OA entries%和OA time%均明显增多。5.电生理记录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投射到Vc的神经元(IC-Vc投射神经元)显示:与灌流vehicle相比,U0126明显减少了IC-Vc投射神经元sEPSCs的频率和幅度,明显增加了配对脉冲比率。给予叁叉神经痛大鼠IC-Vc投射神经元外源性电流刺激,与vehicle相比,U0126使得神经元动作电位的发放数目明显减少。岛叶微注射U0126与注射vehicle相比,叁叉神经痛大鼠Vc区Fos阳性神经元的数量明显减少。结论1.接受口面部伤害性信息的Vc浅层,还接受岛叶GI和DI的双侧投射,对侧占优势,但没有来自AI的投射。吻侧GI/DI和尾侧GI/DI分别投向Vc浅层的背内侧部和腹外侧部。岛叶还投射到杏仁核、孤束核、伏核和脑干等区域。暗示了Vc在处理口面部伤害性信息时,还直接受GI和DI调控,但不直接受AI影响。2.IoN-CCI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的ERK通路激活,给予U0126抑制岛叶ERK通路的激活不仅缓解了IoN-CCI引起的口面部机械性痛敏和自发痛,而且改善了IoN-CCI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负性情绪。证实大鼠岛叶的ERK通路参与了口面部痛感觉和痛情绪的调控。3.抑制叁叉神经痛大鼠岛叶的ERK通路,通过突触前和突触后两种机制减弱了IC-Vc投射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固有兴奋性,直接抑制了靶区Vc神经元的激活,缓解了口面部痛敏和痛情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口面部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雪迪,王纯,白晓峰,卢杨,张真真.血小板反应蛋白-4在大鼠口面部肌源性疼痛中作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9
[2].李治华.岛叶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调控口面部疼痛的机制[D].郑州大学.2018
[3].卫小梅,喻勇,姜丽,窦祖林.肌张力检测仪用于口面部肌张力评估的初步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7
[4].杨娇.口面部肉芽肿的诊治进展和临床病例报道[D].山东大学.2017
[5].张晓燕,韩世杰,刘瞾,魏亚轩,石向群.梅-罗综合征:反复双侧周围性面瘫伴口面部水肿1例报告[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7
[6].储召娓,张欢,彭斌,杨元元,耿松梅.19例口面部肉芽肿病临床及组织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6
[7].王君,刘志荣,田洋,宋智冰,赵可为.“促通”按摩法治疗中风后口面部功能障碍的临床路径表设计与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4
[8].刘苏,张晓庆.自制口面部支撑器在无齿老年患者全身麻醉诱导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
[9].田洋,王君,王宏英,刘秀丽,赵可为.促通按摩法对脑卒中口面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C].“新成果·新进展·新突破”中华中医药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第叁次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论坛论文集.2013
[10].黄朝阳,张国君,倪端宇,遇涛.CCEP在额下回与口面部运动区之间功能连接性研究中的应用[C].第五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集.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