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秀洁(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一高级中学山东青岛266108)
摘要:整本书阅读在普通高中的有效开展可谓举步维艰。如何解决学生读前无兴趣,读中难坚持,读后无成效的难题,扎实有效地推进整本书阅读呢?通过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交流课,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通过写作课,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这三种课型,可谓整本书阅读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导读交流写作
中图分类号:G68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09-045-0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在“课程内容”中共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一学习任务群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然而整本书阅读在普通高中教学实践中举步维艰。高中生的阅读现状不容乐观:当前快餐文化盛行,社会风气浮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观念的偏差,有的学生读书意识淡薄,相当一部分学生持有“读书无用论”,读书不如做题来得实惠;还有的学生急功近利,读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当然,学生也根本没有读书的良好环境,在学校学习科目多,作业量大,根本没有读书的时间;在家里电子产品盛行,学生游戏时间远远超过读书时间。还有教师层面。教学任务重,课时紧,领导评价单一,教学压力大,读书还是训练,确实是一个问题;整本书阅读到底该读什么书,如何指导学生阅读,读后如何指导学生运用,教师也存在诸多困惑……重重困难让教师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畏首畏尾,畏葸不前。
我所说的整本书阅读,不仅仅指名著小说,也可以是单个作家的作品集,或是不同作家的作品集。我力求根据教材教学特点、学生特点、作品的教学价值来确定整本书阅读的书目,在整本书阅读中,既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也注重学生能力的提升,更注重学生精神的成长。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的引领至关重要,教师制定读书计划,设计合理的读书活动,设计不同类型的阅读指导课型,指导学生的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一学期,在区教研室的要求下,我们师生共读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本文就以此为例,谈一谈教师如何设计阅读课程,通过不同的阅读课型,不同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在自身阅读的基础上有所提升。
一、导读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导读课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对作家作品先有个大致了解,让学生从心灵上与作品的某一点相沟通,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制定相应的读书计划。导读课的方式多样。如高一阅读《边城》时,我先让学生观看电影《边城》,使学生对翠翠、爷爷、等人物对那个青山绿水的小镇,还有基本的故事情节,先有个大体的印象,然后引导学生走进小说去一一查证剧本与小说的出入,对小说的各方面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再如在读《精神明亮的人》时,我先从中选择了三篇经典文章《被占领的人》《精神明亮的人》《向死而生》引导学生围绕着“现代人被什么占领?”“精神明亮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向死而生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态度”展开交流,从而得出王开玲作品的特点,然后再引出各位名家对这本书的高度评价,从而让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其实无论何种形式的导读课,目的都在于让学生对所读之书产生阅读的兴趣,为制定阅读计划打好基础。
《文化苦旅》的导读课我是从作家余秋雨开始的,余秋雨最让人敬佩的也许就是他在人生的巅峰时毅然辞去一切职务,孤身一人开始了一段文化苦旅。我给学生介绍余秋雨时对他的这一段人生经历进行了生动而细致的描述,先让学生从心底里对余秋雨先生肃然起敬。然后,我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了《文化苦旅》中一篇经典文章——《道士塔》,让学生感受作者在面临敦煌文化流失时的痛惜之情,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流失的深深思索。正如余秋雨先生当初考察时确定的“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主题,学生透过百年前的那段血泪般的历史,面对这千年的辉煌文化流失国外,怎能不扼腕叹息?怎能不产生与作者强烈的情感共鸣?最后我引用了朱向前对《文化苦旅》的评价:“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几乎是篇篇浸透了国文化的凄风苦雨和中国文人的集体痛苦感,再以个人生命的真体验和真性情浇铸成文字,举重若轻,力能扛鼎,不仅上承新文学散文这余绪,而且开启了一代风气,将整个当代散文的创作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准。”至此,学生对这本书的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紧接着,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读书计划。鉴于《文化苦旅》是一部散文集,其中的一篇篇散文相对独立,每篇散文长度也有限,所以我们共同约定周一到周五每天阅读20—30分钟,每天一篇散文,每天做好摘抄不少于200字,周末对自己本周阅读的文章选择一个角度完成一篇随笔。这样《文化苦旅》共篇文章,可以用周完成阅读。制定好阅读计划,可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可以保证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本书的阅读。
二、交流课,加深学生的阅读理解。
制定好阅读计划,如果放任学生自己去阅读,教师不加以监督指导,阅读很难有效进行。所以,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介入,一则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加以指点,还要以阅读者的身份调动各种策略加强阅读交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每篇文章的阅读重点,在师生的交流碰撞中加深原生态的阅读,使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走向深入。
在阅读《文化苦旅》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三种形式的交流。
第一种交流是每天每人轮流进行的,每天阅读的文章第二天上课由学生进行课前5—10分钟的交流,交流的内容主要是鉴赏自己摘抄的语句,如学生在交流《废井冷眼》时,摘抄了“我在井口边上盘桓良久,想象着千余年来在他身边发生的一切。我伸头一看,它波光一闪,就像是一只看得太多而终于看倦了的冷眼。”然后他是这样进行鉴赏的:“运用比喻,将八宝琉璃井比作看倦了的冷眼。这只冷眼已经看尽了这座城的繁华,也看尽了这座城的衰败,历史的洪流不断冲刷着它原本的活力,使得逐渐消失殆尽,可惜了这一口好好的八宝琉璃井,可惜了这一片盎然的生机。它倦了,倦了那世俗的纷争、连年的战火。”这样的交流既能训练学生鉴赏语句的能力,日积月累,自然而然也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水平。
第二种形式的交流是周末所写的随笔交流,第一周的随笔,便是下周一交流的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教师在批阅随笔的过程中,记录或对文章理解深入,或见解新颖,或有所质疑的随笔,在课堂上阅读交流,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暴,再次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实现高质量的阅读,从而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
第三种形式的交流是在《文化苦旅》全部阅读完之后进行的,是对作品整体内涵的深入理解。阅读结束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随笔题目:请结合你对《文化苦旅》整本书内容,谈谈你对“文化苦旅”的理解,要求结合作品中的具体篇目加以阐释。设计此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再次回顾所读的整本书的内容,去深入思考余秋雨先生命名这本考察随笔为《文化苦旅》的原因,使学生对其产生文化认同感,引起学生对中国文化和文人命运的深入思索。
三、写作课,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著名教育专家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整本书阅读中,还要采取读写结合的策略,在写作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
高中阶段进行整本书阅读,确实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阅读的效果却难以在短期内显现。如何让学生尽快地感受到阅读的效果呢?我想那就是写作。高二学年,我们重点进行议论文写作,学生在阅读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让他们尽快地对写作素材进行提炼加工,我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微写作的题目,让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写作训练,来巩固学生的阅读成果。
如微写作训练1
余秋雨在《宁古塔》中说“最让人动心的是苦难中的高贵”。请你结合《黄州突围》《巴金百年》《谢家门孔》中的人物,来阐述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150-200字。
微写作训练2
从《信客》《都江堰》《谢家门孔》中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物,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微写作训练3
以《都江堰》《黄州突围》《风雨天一阁》中的人物为例,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人物身上获得的启发。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00字左右。
微写作训练4
从《巴金百年》《寻石之路》《宁古塔》中,至少选择一篇作品,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120字左右。
……
在训练中,我试图让学生将平日阅读积累重新建构输出,加工提炼为一个个写作片段,以备议论文写作之需。在议论文写作中遇到合适的话题,便可以将自己平日积累的写作片段化用到作文中去,既解素材匮乏之苦,又得省时省力之乐。在写作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效益,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如此便能形成“阅读——写作——阅读”的良性循环。
当然,整本书阅读的收益绝非仅限于此,读“整本书”可以让学生心志专一,深入理解作品作家,养成“好读书”“会读书”的良好习惯,在阅读中享受读书的乐趣,从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正如萝拉﹒罗伯在《阅读教学实战策略》中所说:“老师提供连接学生和书籍的策略,刺激他们去思考与怀疑的时候,等于撒下了‘终生读书人’的种子。”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萝拉﹒罗伯.阅读教学实战策略[M].台北:天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6.
[3]樊颖.借助三种课型推进名著的整本书阅读[J]语文学习,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