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前瞻性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另实施深静脉血栓前瞻性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2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以及出院4周后的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8%,对照组为23.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4周后观察组患者在躯体功能、情绪、心理健康、活力、疼痛、社会功能以及总体健康方面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脑卒中;前瞻性护理;下肢深静脉血栓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0-0278-01
脑卒中是目前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多数脑卒中后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由于偏瘫后肢体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从而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深静脉血栓形成而未及时发现,可造成下肢疼痛、肿胀以及浅表静脉扩张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肺栓塞而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而,对脑卒中后偏瘫病人及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十分重要。本组研究对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9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52例,均通过头颅CT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得到明确诊断,排除下肢行血管手术者、有深静脉血栓前兆者以及住院时间小于2周者。入组的52例患者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50~80岁,平均(65.3±11.2)岁;ADL评定,2级者38例,3级者12例,4级者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6例,两组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之上,实施深静脉血栓前瞻性护理,内容如下:(1)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深入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并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向患者讲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危害以及预防知识,以提高其治疗与护理的配合性。(2)每日早中晚对患者下肢进行临床观察,并做详细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协助患者正确使用加压弹力袜;每在对患者的偏瘫侧的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进行被动活动,在患者的耐受范围内,关节活动范围由小到大,并且逐渐提高活动幅度。(3)嘱患者多饮水,避免血液呈高黏稠度;指导患者多摄入优质蛋白、高纤维素,少食高脂肪的食物,戒烟酒;避免做增高血压以及腹部压力的动作,如用力排便等。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护理2周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在出院4周后来院复诊时,采用生存质量评估量表(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测,该量表共包含了躯体功能、角色、心理、疼痛等在内的8项内容,项目评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2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3.8%(1/26),对照组为23.1%(6/2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出院4周时生活质量情况比较。见表1。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机体静脉中血液在下肢的深静脉血管内发生凝结,可造成下肢水肿、皮炎、淤滞性溃疡以及继发性的静脉曲张症等,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基本因素为血流滞缓、血液高凝状态以及静脉壁的损伤,另研究指出[2],高龄、重大手术、下肢骨折以及糖尿病等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偏瘫病人一般为老年人,偏瘫后肢体活动下降,卧床时间增加,从而易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本组研究对2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从下肢静脉的预防、心理疏导、膳食指导等方面进行前瞻性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护理2周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并且观察组出院4周后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前瞻性护理,可有效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护理经验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李慧,姜亚芳.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lO,45(2):187-189.
[2]顾巧华,陈张洁.预防脑卒中偏瘫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2,1O(5):1166-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