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梅陈思赵婷婷张雷(大庆油田总医院163001)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271-02
【摘要】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的日常护理。方法指导患者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以乐观的心态接受治疗。结论白血病的治疗心态很重要,一个好的、积极的心态能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白血病护理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性疾病。随着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白血病发病率逐年增高,人们对白血病的关注越来越高,很多人对白血病都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白血病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这种错误的认识导致患者逃避治疗,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为帮助患者延缓病情,提高生命质量,增强生活的勇气,我们医护人员应尽心尽责对患者实施身心护理。
1.白血病的起因都有哪些
白血病的起因并不是一程不变的,白血病分为两种,急性白血病和慢性白血病,但是引发这些白血病的起因是类似的,那么都有哪些因素会诱发白血病呢?是很多人都想知道的,白血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一直是大家较为关注的话题。
1.1很多人都会有一些难以启齿的小病症,或者是长治无效不能除根的随身病,由于急于治好这些小病,大多人都不肯墨守成规,一步一步来。或者治着治着就没有了耐心,开始使用一些所谓的偏方,有用违禁药物治疗牛皮癣、类风湿史:很多治疗牛皮癣类风湿的所谓“祖传秘方”中,都含有大量的乙亚胺、乙双吗啉,就是诱发白血病的罪魁祸首。
1.2辐射现在已成为一个全民话题,如何防辐射也成了每个普通人要面对的问题,其实生活中我每天都会受到辐射的影响,特别严重的曾受到过辐射的一些人:照射X线或伽马射线后,由于接受大量放射性元素,就会诱发白血病。
1.3环境污染已经从课堂中走向了人们视线,特别是一些化工厂排出的污气。还有建材装修,大量吸入装修污染气体,各种板材、乳胶漆和新的家具等,都含有化学合成物质,这些物质可逐渐释放出有毒气体。这也是临时生活在新装修的环境里,十分容易发生白血病的原因。
1.4有时我生活中与我形影不离的小物体也会是诱发白血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汽油。与汽油临时接触的人,汽车驾驶员与含苯的汽油临时接触,造成患白血病的几率就会很高高。因此,临时开车的人应经常到医院验验血常规,如果过去血常规正常,开车后出现白细胞下降,又不是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所致,就说明对苯很敏感,要格外小心。以免感染白血病。
2.白血病护理方法注意事项
2.1保持良好情绪:白血病晚期要对自己的病情有个了解,即使是恶性血液病也是可以治愈的,千万不要有绝望、消沉等不良情绪。现代医学已证明不良情绪可以影像身体的免疫力,影像身体的内分泌等功能。患病时,不良情绪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明显的消极作用;反之若保持良好心情,有个开朗的性格对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2.2生活规律,不要多活动和外出:病人在病情稳定或好转后,往往不太注意作息规律,扰乱身体的作息规律不利恢复。血小板减少患者要避免剧烈活动,生活中更要注意,不要摔倒、碰撞头部腹部等部位,以免引起颅内及内脏出血。
2.3白血病的护理还应注意避免接触过多的X射线及其他有害的放射线。对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需做好个人防护。孕妇及婴幼儿尤其应避免放射线,以免导致白血病的出现。
2.4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清淡易消化饮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化疗期间保证足够的营养,可补充机体的热量消耗,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减少并发症发生。提供患者喜爱的饭菜和水果,食欲差者宜少量多餐,同时保证每日充足的饮水量。若咽喉不适,可用少量营养丰富的冷食或冰冻食品。
2.5病情观察监测:患者白细胞计数,观察体温、脉搏、呼吸的变化。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咽痒、咽痛、咳嗽、尿路刺激征等不适。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兆,检查患者大小便有无出血迹象,全身皮肤有无瘀点、瘀斑。患者血小板数<50×109/L时,嘱卧床休息,同时告诉患者如有头痛、视力改变应立即报告。
2.6预防感染的护理:化疗药物不仅杀伤白血病细胞,正常细胞也受到杀伤,因此患者在诱导缓解期容易发生感染。当粒细胞绝对值≤0.5×109/L时发生感染的可能性更大,此时应行保护性隔离。若无层流室则置患者于单人病房,保证室内空气新鲜,定时空气和地面消毒,谢绝探视以避免交叉感染。加强口腔、皮肤及肛周护理。若患者生命体征显示有感染征象,应立即协助医师做血液、咽部、尿液、粪便和伤口分泌物的培养。一旦有感染,遵医嘱使用有效抗生素。
以上是对白血病护理作出的先关介绍,让大家对于白血病的护理有一定的了解。白血病患者的护理很重要,良好的护理工作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参考文献
[1]唐加明.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M2a)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5年
[2]张金巧.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意义及三氧化二砷的抗血管新生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3]李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白血病细胞中表达及三氧化二砷对其表达的调控[D].苏州大学,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