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一、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丽英[1](2021)在《通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阳虚型)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通督灸治疗阳虚型过敏性鼻炎患者,评价其临床疗效,为通督灸治疗阳虚型过敏性鼻炎提供依据,为过敏性鼻炎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6例阳虚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纳入研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脱落4例后,最终纳入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通督灸治疗,每次80分钟左右,每三天一次(每周两次),2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每次一片,每天1次,15天为一个疗程,共两个疗程,治疗结束3个月后随访。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期鼻症状总分(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分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TNSS评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塞、流涕、鼻痒症状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喷嚏症状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总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NNSS评分:两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总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总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RQLQ评分: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总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总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IgE水平: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血清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两组治疗方法均可以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症状、鼻炎伴随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可以降低血清IgE水平。2.通督灸组在改善过敏性鼻炎患者鼻症状、鼻炎伴随症状、鼻-结膜炎生活质量及降低血清IgE水平方面明显更优,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但对于喷嚏症状改善两种治疗方式未见明显差异。通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机理可能与降低血清IgE水平有关。

林婷婷[2](2021)在《雷火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对比雷火灸与单纯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将通过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筛查的60例就诊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针灸科、呼吸科、耳鼻喉科的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雷火灸组(简称治疗组)和盐酸西替利嗪片组(简称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雷火灸治疗,1d1次,连续9d为1疗程,共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d,共3周。对照组予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治疗,1d1次(睡前服用),每次10mg,连续服用3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鼻症状总积分(TNSS)、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和血清总IgE,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鼻症状总积分、鼻伴随症状总分和血清总IgE结果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均P>0.05)。2.鼻症状总积分(TNSS):治疗后,两组患者TNSS单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鼻痒、鼻塞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鼻伴随症状总分(TNNSS):治疗后,两组患者TNNSS单项症状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鼻涕流过咽喉症状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4.血清总IgE: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总IgE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2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雷火灸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均能有效降低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鼻症状总积分、鼻伴随症状总分,但雷火灸在改善患者鼻痒、鼻塞、鼻涕流过咽喉方面优于盐酸西替利嗪片。2.雷火灸与口服盐酸西替利嗪片均能有效降低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患者的血清总IgE。3.雷火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中医临床疗效优于盐酸西替利嗪,雷火灸治疗该病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仲桂林[3](2021)在《穴位埋线干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联合中医辨证理论指导下的穴位埋线治疗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进行观察,探索性地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较单纯药物治疗效果更佳、安全性更高、优势更明显,可将其作为防治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有效、长期的干预治疗方法。方法:本试验开始时间自2019年8月始,自2021年2月终止。病例全部来自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共收治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且自愿遵循医嘱、签署知情同意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8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按1:1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即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组(对照组)44人,盐酸左西替利嗪、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组联合穴位埋线组(治疗组)44人。对照组使用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诺思达,鲁南贝特制药,5mg*12片),5mg/Qd;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逸青,浙江仙琚制药,60掀/瓶,药物浓度0.05%),每侧鼻内2掀/Qd,治疗4w。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中医特色治疗方法穴位埋线,对双侧肺俞、曲池、足三里、丰隆进行左右交替取穴,1次/w,共4w。观察两组治疗及随访期间临床疗效,评估量表并记不良事件等。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鼻部症状总积分(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TNSS),次要结局指标是总有效率(Overall Effective Response Rate,ORR)、鼻眼结膜相关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Rhino-Conjunctivitis Quality of Life Questionnaire,RQLQ)、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共计观察时长16周(±2天);期间进行6次随访,分别在治疗前、第1疗程(第2周)、第2疗程(第4周)、第1次随访(第8周)、第2次随访(第12周)、第3次随访(第16周),记录TNSS、RQLQ及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评分、不良反应等。入组及治疗期间患者病历资料、TNSS、RQLQ和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均应由患者本人完成;随访期间,由研究人员电话完成并记录。用SPSS22.0对指标评分进行统计分析,反映穴位埋线干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临床疗效,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1.脱失情况:在治疗及随访期间,无脱落病例,两组各以44例患者完成观察。2.不良反应事件记录:研究病例均未发生中等程度以上不良事件。对照组治疗期间无轻度不良事件报告,但治疗组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1名患者在首次埋线时出现晕针现象,予相应处理后患者症状缓解,完成治疗;2名患者埋线后碰水轻度感染,予碘伏消毒处理后,未出现其它不适,完成治疗。3.主要结局指标比较TNSS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NSS评分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观察时间点F=100.5,P=0.00<0.05,表明两组不同观察时间点疗效存在差异;不同观察时间点*组别F=5.0,P=0.02<0.05,提示两组患者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简单效应分析两组组间在第2、3次随访均有P<0.05,表明两组随时间变化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发现两组均有P<0.05,提示各组内均有治疗效果。4.次要结局指标ORR比较:结果显示第1次随访两组总有效率最高(对照组为83.55%,治疗组是87.91%),组间卡方检验差异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同期组间总有效率比较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随访期间3个时间点数据,经统计学分析均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QLQ比较:分为总分比较和各项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QLQ总分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不同观察时间点F=121.2,P=0.00<0.05,表明不同观察时间点两组存在疗效差异;不同观察时间点*组别F=12.2,P=0.00<0.05,提示两组患者存在组别和时间的交互效应。简单效应比较,两组组间随访期间均P<0.05,表明两组随时间变化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组内比较发现两组均有P<0.05,提示两组不同干预因素均有治疗效果。各项差异在第3次随访有差异:两组在活动能力、睡眠质量、鼻部症状、眼部症状、情感影响5个层面疗效存在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非鼻/眼症状、实际问题2个方面任一时间点比较均P>0.05,提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评分比较:两组同期比较在第2疗程即差异显着P<0.05,中医辨证分型穴位埋线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且随时间延长至第3次随访,治疗组总有效率(97.74%)显着高于对照组(86.36%)。结论:中医辨证穴位埋线联合药物能够有效缓解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鼻部症状,降低TNSS、RQLQ、中医量表评分,提高治疗效果总体ORR,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鼻炎复发率。

蒲诗函[4](2021)在《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皮肤瘙痒症是糖尿病的常见皮肤并发症之一,发病隐匿,病程较长,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治疗存在多变性,虽然不直接威胁生命,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外关于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特点研究较少,为进一步加强临床预防及治疗,值得深入研究。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候学特点,以及瘙痒程度与血糖、血脂及其他合并症的相关性研究,揭示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的中医证型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及药物研发提供参考。方法:纳入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101例,严格执行纳入标准对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探讨中医证型分布,以及血糖、血脂、BMI、性别、年龄、合并症等与中医证型及皮肤瘙痒程度的相关性。结果:(1)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中,性别分布以男性居多,占比66.34%,年龄以60-69岁的患者居多,占比43.88%;瘙痒程度以中度居多,占比62.4%;中医证型分布以湿热困脾证居多,占比49.5%;病程分布以糖尿病病程超过10年的患者居多,占比75.2%;发病部位出现频次最多的为下肢,皮损形态以干燥和脱屑为最常见表现。(2)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型分布在年龄上的比较有差异(P<0.05),随着年龄增长,中医证型分布呈现阴虚热盛证、湿热困脾证、血瘀阻络证、气阴两虚证、阴阳两虚证;中医证型分布在病程和体重指数上的比较无差异(P>0.05);各中医证型的瘙痒程度存在显着差别(P<0.05),各证型瘙痒评分表现为气阴两虚证>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血瘀阻络证>阴阳两虚证;各中医证型在TG、HDL-C、EO#上存在显着差别(P<0.05)。(3)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提示:糖尿病病程、降糖方案(是否注射胰岛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影响瘙痒程度的因素(P<0.05),其中糖尿病病程、降糖方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皮肤瘙痒程度呈正相关。结论:(1)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好发于病程超过10年的老年男性,多呈中度瘙痒,瘙痒好发于下肢,皮损常见干燥和脱屑。(2)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临床常见湿热困脾和气阴两虚证,各中医证型在瘙痒程度、TG、HDL-C、EO#上存在显着差别。(3)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是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的因素,其中糖尿病病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与皮肤瘙痒程度呈正相关,即糖尿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病程越长,空腹血糖及甘油三酯控制不佳,其瘙痒程度越重。

戚敏敏,宁维翾,应航宇[5](2020)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皮炎湿疹的效果及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皮炎湿疹的效果及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皮炎湿疹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两组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治疗,其中对照组采取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采取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Th1型细胞因子中的IFN-γ及IL-2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h2型细胞因子中的IL-4、Ig E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瘙痒症状分数及糜烂症状分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皮炎湿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使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Th1、Th2型细胞炎症因子,疗效确切,值得推广和应用。

刘连香,赵峰,张香彩[6](2020)在《荆防止痒方联合左西替利嗪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及瘙痒程度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究荆防止痒方联合左西替利嗪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水平及瘙痒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左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荆防止痒方治疗,对比2组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y score,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73%高于对照组7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瘙痒程度、瘙痒面积、瘙痒持续时间、抓痕或血痂、丘疹或苔藓化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PTH水平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荆防止痒方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效果确切,可减轻患者瘙痒程度,降低血清PTH水平,减少复发,且安全性较高。

桂绮桦[7](2020)在《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慢性荨麻疹为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科慢性疾病,有研究发现,至少有20%的人一生中曾受到罹患荨麻疹的困扰。而亚洲慢性荨麻疹的患病率则高于欧洲和北美。慢性荨麻疹发病不限年龄,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慢性荨麻疹以皮肤、粘膜突然出现一过性风团,皮疹形状大小不一并伴有剧烈瘙痒,而且发无定处为主要临床表现,一般能在24小时内自行消退。其病因复杂,迁延难愈,到目前为止,现代医学对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有明晰认知。临床上,一般主要以抗组胺药或联合其他药物为治疗手段,虽然起效快,但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且容易产生耐药性,停药后复发率高。中医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方面有着渊远而悠久的历史,近年更有大量的研究证实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副作用少,长期疗效持久,因此极具有临床推广价值。目的:赖氏通元针法是全国名老中医赖新生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创立的一种针灸疗法,此针法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适应症广泛,疗效突出,操作简易,在治疗慢性荨麻疹时效果显着。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通过观察比较通元针法和常规针刺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有效的治疗选择,并为其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一定的研究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的所有受试对象均为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香港针药汉方、萧玲中医师诊所、江南秀中医师诊所以及社会公开招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通元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方法治疗。观察组针刺穴位包括:气海、关元、天枢双、心俞双、膈俞双、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对照组针刺穴位包括:曲池双、合谷双、血海双、隔俞双、三阴交双、外关双、风池双。两组均行提插捻转法使之得气后留针30分钟。针灸疗程为每周3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一共治疗2个疗程,连续治疗8周,共24次。疗程结束4周后进行随访。疗效评定的主要指标使用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AS)评价,次要指标包括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LQI)、荨麻疹症状分级评分(MILOR)及焦虑抑郁评分(HAD)。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分别进行四次评分,对比两组组内及两组组间治疗前后的评分变化,收集两组的临床资料数据,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从而对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分析。结果:(1)完成情况:本研究纳入病例共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研究过程中观察组脱落9例,对照组脱落11例,最终完成病例共100例,其中51例为观察组,49例为对照组,两组完成情况基本一致(P>0.05)。(2)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过敏史以及性别、年龄、病程等基础信息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UAS、DLQI、MILOR、HADa和HADd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UAS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在治疗第一疗程后、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UAS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两种针刺对荨麻疹活动度均有显着改善作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发现,两组UAS分值下降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下降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UAS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荨麻疹活动度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4)DLQI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DLQI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提示两种针刺对患者生活质量均有明显改善效果。随访时,观察组DLQI分值有回升的现象,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DLQI分值回升则有显着性差异(P<0.01),提示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通元针法的维持效果较好。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2个疗程后以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1个疗程后两组DLQI分值下降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有显着性下降(P<0.05),在随访时,两组DLQI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方面均优于常规针刺组。(5)MILOR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MILOR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观察组分值升高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对照组分值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第一疗程后、治疗第二疗程以及随访时,两者均有明显差异(P<0.05)。③差值比较:治疗第一疗程后,两组MILOR分值下降无明显差异(P>0.05)。在治疗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两组分值下降值有明显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MILOR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风团大小、持续时间和发作频率方面有较好的疗效。(6)HADa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治疗第一疗程后和第二疗程后以及随访时HADa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治疗效果。随访时,观察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仍有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HADa分值与基线相比则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第2疗程后及随访时均有明显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a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随访时,两组HADa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说明通元针法在治疗患者焦虑状态方面和延缓其复发有明显的优势。(7)HADd评分:①组内比较:与基线相比,两组治疗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发现HADd评分均和基线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经过针灸治疗后均有明显效果;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的现象,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②组间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有显着性差异(P<0.05),通元针法HADd分值下降趋势更加明显。③差值比较;两组在治疗2个疗程后及随访时,组间差值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随访时,两组HADd分值均有回升,但观察组分值回升的趋势相对平缓,表明通元针法在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有较好的疗效。(8)总有效率评定:完成两个疗程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60%,有显着性差异(P<0.05)。观察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显效,所占比例为49.02%;对照组疗效主要分布在有效,所占比例为44.90%。提示通元针法组的总体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9)复发率评定:随访时进行复发率的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复发率为17.78%,对照组复发率为38.46%,两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通元针法组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常规针刺组。(10)安全性评定:研究过程中,有少部分患者除针后局部出现轻微疼痛或出血,经按压止血后可缓解,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其他针刺意外及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结论:(1)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卫气亏虚型慢性荨麻疹有明显的疗效,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瘙痒、风团症状,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焦虑抑郁情况有一定的提高和改善作用。其总有效率为88.24%,显效比率为49.02%,且无一例加重。(2)赖氏通元针法与常规针刺组相比有更显着的疗效优势,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疗效及维持长期效果更加显着,显愈率更加明显,改善患者荨麻疹活动度、皮肤病、生活质量和荨麻疹症状体征分级评分方面较佳,对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也有突出的改善作用,充分体现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身心调节方面的优势。(3)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性高,两组均无患者出现针刺意外及其他不良反应,两组均无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提示两组针刺方法均为安全有效。(4)本实验研究过程顺利,表明正式开展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可行性高,本研究内容也为正式试验样本量和方案提供参考依据。(5)赖氏通元针法对慢性荨麻疹有突出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灵便,复发率低,值得临床全面推广,对于其治病机理则有待今后进一步的发掘和研究。

李雨晴[8](2020)在《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及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从而验证越婢抗敏汤治疗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并探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与血清Ig E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的80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越婢抗敏汤;对照组40例,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血清Ig E水平进行检测,比较血清Ig E水平值的变化。结果:(1)本次研究过程中共有7例脱落病例,实际纳入病例为73例,其中治疗组37例,对照组3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的比较: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1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比较:两组在治疗前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具有可比性。4周治疗疗程结束后,两组患者的DLQ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治疗组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清Ig E水平的变化,在下降程度方面,治疗组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明显优胜于口服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组,通过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血清Ig E水平值下降相关。

付璇[9](2020)在《腹针埋线结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和评价腹针埋线结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对生活质量的改善及控制复发情况,探讨“腹针理论”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的可行性。方法: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各36例。试验周期为4周,治疗组予以腹针埋线结合依巴斯汀片治疗,腹针埋线2周一次。对照组仅予以口服依巴斯汀片。在试验过程中,若受试者症状消失,则将依巴斯汀片逐步减量。每周进行荨麻疹症状分级评分,指导患者用药,于治疗前后进行荨麻疹活动度评分(Urticaria activity score,UAS)、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Dermatology life quality index,DLQI)。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评分、UAS评分、DLQI评分,以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评分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评价两组有效率。在试验结束的第30天对受试者进行随访,统计比较两组痊愈、显效、有效的受试者症状分级量表评分。所收集的数据运用SPSS22.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1)有63例受试者完成临床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受试者在年龄、性别、病程、UAS评分、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评分、DLQI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基线一致。(2)两组治疗后的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评分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U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组内比较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的DLQI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4)比较治疗第4周两组口服药物总量情况,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87%,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6)统计两组痊愈、显效、有效的受试者治疗后30天的荨麻疹症状积分,与治疗结束时进行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症状分级评分均较治疗后有所上升,P均<0.05。对两组受试者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腹针埋线结合依巴斯汀片与单纯口服依巴斯汀片在控制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均有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2.腹针埋线结合口服依巴斯汀片在控制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优势。3.腹针埋线结合依巴斯汀片在控制复发方面较单纯口服依巴斯汀片更优。

陈若曦[10](2020)在《玉肤褪红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风热血热证)患者的临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临床资料、生活质量及检测患者血清IgE、IL-10、TNF-α等炎症因子,评价玉肤褪红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风热血热证)临床疗效及抗炎机制。方法:收集确诊的风热血热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108人,填写病例调查表,统计患者的一般个人资料(年龄、性别、BMI值、婚况、民族、籍贯)与发病情况(最初诊断、曾外用激素种类,病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4人,两组均予盐酸西替利嗪片口服,治疗组加服玉肤褪红汤,治疗4周,比较治疗前后两组症状积分、生活质量、IgE及血清IL-10、TNF-α水平改变情况。结果:1、收集的病例中男女比例1:3.70,发病高峰在30-49岁之间;57.94%的患者体重指数正常,超重者占19.63%,体重过轻者占12.51%,肥胖者占10.28%。90.18%的患者已婚。94.39%的患者为汉族,北京籍患者最多,占71.30%,其次为周边河北、黑龙江、辽宁、河南及其他省份。患者在外用糖皮质激素前面部的原发病,有22.22%的患者原发病为过敏性皮炎,19.44%的患者为玫瑰痤疮,其次为毛囊炎、脂溢性皮炎、面部湿疹和日光性皮炎,另有25.00%的患者原发病不详。在患者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时,有22人曾外用过不止一种药膏,其中皮炎平(复方地塞米松乳膏)占29.63%,卤米松乳膏的使用率占26.85%,尤卓尔(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占24.07%,艾洛松(糠酸莫米松乳膏)占17.59%,其次为皮康王(复方酮康唑乳膏,含丙酸氯倍他索)、氟轻松乳膏及地奈德乳膏,另有16人外用药物不详。患者病程时长最短者为1个月,最长者长达129个月,总体均值±标准差为23.76±29.37月。2、治疗组总有效率81.48%,对照组总有效率61.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经4周治疗后,对照组丘疹、刺痛、毛细血管扩张和紧绷症状改变不显着(P>0.05),红斑、脱屑、灼热、瘙痒及总分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刺痛症状改善不明显(P>0.05),丘疹、红斑、脱屑、毛细血管扩张、灼热、瘙痒、紧绷及症状总分均有显着改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脱屑、灼热及症状总分改善更为明显(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无显着差别(P>0.05);经4周治疗后,对照组衣服选择、社交娱乐、体育锻炼、工作、家人朋友、性生活、疾病治疗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症状感受、心理感受、日常活动及总分改善显着(P<0.05);治疗组日常活动、家人朋友、性生活P均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余症状及总分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总分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具体各项症状改善无显着差别(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IL-10、TNF-α、IgE无显着差别(P>0.05);经4周治疗后,对照组及治疗组IL-10、TNF-α均显着改善(P<0.05),IgE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相比,治疗组IL-10、TNF-α改善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IgE改善无显着差别(P>0.05)。结论:玉肤褪红汤可以改善风热血热型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生活质量,抑制皮肤炎症反应,疗效确切。

二、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通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阳虚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综述灸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附录C 病历记录表
    附表D 鼻症状总分表 TNSS(Total nasal symptom score)
    附表E 鼻炎伴随症状评价表 TNNSS(Total non nasal symptom score)
    附表F 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
    附表G 操作示意图
致谢
个人简介

(2)雷火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样本估算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终止、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化分组
        2.2 试验材料
        2.3 治疗方法
        2.4 不良反应处理
        2.5 人口学基线资料
    3 观察指标
        3.1 鼻症状总积分表
        3.2 鼻伴随症状总分表
        3.3 血清总IgE
        3.4 临床疗效
        3.5 安全评价指标
    4 统计学分析方法
    5 伦理审查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
    2 基线比较
        2.1 一般资料比较
        2.2 临床资料比较
    3 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3.1 两组症状单项积分比较
        3.2 TNSS总积分比较
        3.3 TNNSS总分比较
        3.4 血清总IgE含量比较
        3.5 临床结果比较
    4 不良反应观察及安全性评价
讨论与分析
    1 现代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1.1 发病机制
        1.2 西医治疗方法
    2 祖国医学对过敏性鼻炎的认识
        2.1 病名
        2.2 主要病因病机
        2.3 辨证分析
        2.4 传统治疗方法
    3 肺气虚寒型的选择依据
    4 雷火灸选择依据
    5 选穴依据
        5.1 神阙-治本之法
        5.2 迎香、印堂-治标之法
    6 西药选择依据
    7 客观指标选择依据
    8 研究结果与分析
        8.1 病例完成情况及基线情况分析
        8.2 临床疗效分析
        8.3 TNSS 总积分、TNNSS 总分情况分析
        8.4 血清总IgE含量变化情况分析
    9 创新性
    10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雷火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穴位埋线干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技术路线图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1.1 样本量估算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和脱落标准
        1.8 签署知情同意书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治疗组
        2.2.1 取穴及定位
        2.2.2 操作
        2.2.2.1 注意事项
    3 疗效指标
        3.1 主要指标
        3.2 次要指标
        3.2.1 ORR
        3.2.2 RQLQ
        3.2.3 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
        3.3 安全性观察
        3.4 疗效评定标准
        3.5 不良事件观察与处理
        3.6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主要结局指标
        4.3 次要结局指标
        4.3.1 ORR结果比较
        4.3.2 RQLQ结果比较
        4.3.3 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患者中医量表结果比较
讨论
    1.西医认识
        1.1 病理生理
        1.2 治疗方法
        1.2.1 加强教育,避免变应原
        1.2.2 药物治疗
        1.2.2.1 糖皮质激素
        1.2.2.2 抗组胺药
        1.2.2.3 抗白三烯药
        1.2.2.4 免疫疗法
        1.2.2.4.1 舌下免疫
        1.2.2.4.2 皮下免疫
        1.2.2.5 鼻腔冲洗
        1.2.2.6 手术治疗
    2.中医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治疗方法
        2.2.1 中药
        2.2.2 针刺
        2.2.3 灸疗
        2.2.4 穴位贴敷
        2.2.5 穴位拔罐
        2.2.6 割治
        2.2.7 穴位埋线
    3 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认识
    4 穴位埋线认识
    5 选穴依据
    6 疗效分析
        6.1 主要结局指标
        6.2 次要结局指标
    7 不良反应分析
    8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西医研究现状
        1.1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流行病学研究
        1.2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1.3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治疗
        1.4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治疗的新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祖国医学对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认识
        2.1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中医源流
        2.2 糖尿病与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
        2.3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的中医药治疗近况
        2.4 导师对糖尿病引起皮肤瘙痒的认识及治疗特色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资料采集
        2.2 质量控制
        2.3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不同中医证型在各项指标上的统计分析
        3.3 不同瘙痒程度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性分析
        3.4 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一般资料分析
        4.2 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中医证型分析
        4.3 不同瘙痒程度在各项指标上的比较
        4.4 影响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瘙痒程度的相关因素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2.1 不足
        2.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皮炎湿疹的效果及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3.1 两组患者Th1、Th2型血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1.3.2 两组瘙痒症状、糜烂症状分数比较
        1.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Th1型血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2.2 两组Th2型血细胞因子指标比较
    2.3 两组瘙痒症状及糜烂症状评分比较
    2.4 两组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3 讨论

(6)荆防止痒方联合左西替利嗪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及瘙痒程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1.1.1研究对象
        1.1.2纳入标准
        1.1.3排除标准
    1.2方法
        1.2.1对照组
        1.2.2观察组
        1.2.3诊断标准
        1.2.3.1西医诊断标准
        1.2.3.2中医诊断标准
        1.2.4观察指标
        1.2.4.1中医证候积分
        1.2.4.2 PTH水平
        1.2.4.3瘙痒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y score,VAS)
        1.2.4.4不良反应与复发
        1.2.5临床疗效
        1.2.6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3 2组患者血清PTH水平与VAS评分比较
    2.4 2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
3 讨论

(7)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1.2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1.1.3 现代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病因阐述
        1.1.4 慢性荨麻疹的病机阐述
        1.1.5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
        1.1.6 现代医学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2 祖国医学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慢性荨麻疹的历史沿革
        1.2.2 慢性荨麻疹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概述
        1.2.4 中医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1.3 小结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2.1 病例对象
        2.2.2 诊断标准
        2.2.3 病例纳入/排除标准
        2.2.4 病例剔除及终止标准
        2.2.5 研究流程图
        2.2.6 样本量估算
        2.2.7 随机方法
        2.2.8 盲法
        2.2.9 治疗方法
        2.2.10 观察指标
        2.2.11 访视方式
        2.2.12 退出、脱落和终止试验的规定
        2.2.13 知情同意书
        2.2.14 疗效评价指标及标准
        2.2.15 针刺意外情况及处理
        2.2.16 统计分析
    2.3 实验基线情况
        2.3.1 试验整体情况
        2.3.2 患者基本情况
    2.4 评价指标结果
        2.4.1 荨麻疹活动度量表(UAS)评分
        2.4.2 皮肤病生活质量表(DLQI)评分
        2.4.3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评分
        2.4.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
        2.4.5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
        2.4.6 两组复发率比较
        2.4.7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一般资料讨论
        3.1.2 荨麻疹活动度(UAS)结果分析
        3.1.3 皮肤病生活质量(DLQI)结果分析
        3.1.4 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MILOR)结果分析
        3.1.5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结果分析
        3.1.6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及疗效分布情况结果分析
        3.1.7 两组复发率结果分析
        3.1.8 安全性分析
        3.1.9 综合分析
    3.2 针灸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优势和机理
    3.3 赖氏通元针法概述
    3.4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理论依据
    3.5 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选穴依据
    3.6 创新点
    3.7 不足和展望
        3.7.1 研究对象
        3.7.2 评价标准
        3.7.3 治疗时间
        3.7.4 干预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8)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1.2.5 剔除标准
        1.2.6 脱落终止标准
    1.3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药物
    2.3 治疗方法及疗程
    2.4 临床观察指标
    2.5 临床观察方法
    2.6 疗效判定方法及标准
    2.7 安全性分析及处理措施
    2.8 复发率
    2.9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与统计分析
    3.1 病例收集及完成情况
    3.2 基线资料分析
    3.3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3.4 DLQI评分比较
    3.5 血清IgE水平比较
    3.6 临床疗效比较
    3.7 复发情况比较
    3.8 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荨麻疹中医概述
        4.1.1 祖国医学对荨麻疹病名的认识
        4.1.2 古代医家对荨麻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4.1.3 近现代医家对荨麻疹的治法治则
        4.1.4 经典方剂论治荨麻疹
    4.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概述
        4.2.1 慢性荨麻疹的流行病学
        4.2.2 慢性荨麻疹的西医病因
        4.2.3 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机制
        4.2.4 荨麻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4.3 立法依据
    4.4 组方分析
    4.5 单味药物现代药理学分析
    4.6 对照药物盐酸依匹斯汀胶囊的作用机理
    4.7 临床疗效分析
        4.7.1 荨麻疹症状体征评分
        4.7.2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
        4.7.3 血清IgE水平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荨麻疹症状评分表
附录 2 皮肤病生活质量调查表(DLQI)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荨麻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腹针埋线结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研究对象
        2.1 患者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中止试验的标准
        2.8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3.试验材料
    4.研究内容
        4.1 样本量
        4.2 随机
        4.3 盲法
        4.4 对照设计
        4.5 治疗方案
        4.6 观察指标
        4.7 不良事件的处理
        4.8 统计学方法
        4.9 伦理原则
        4.10 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病例完成情况
    2.基线比较
        2.1 性别比较
        2.2 年龄与病程
        2.3 治疗前两组病情比较
    3.疗效结果分析
        3.1 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3.2 两组有效率比较
        3.3 随访比较
        3.4 安全性分析
        3.5 两组病例剔除与脱落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1.对慢性荨麻疹的认识
        1.1 对慢性荨麻疹的西医认识
        1.2 对慢性荨麻疹的中医认识
    2.腹针埋线的作用机理
        2.1 腹针的理论依据
        2.2 腹针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
        2.3 穴位埋线的理论依据
    3.选穴依据分析
        3.1 引气归元方
        3.2 腹四关
        3.3 大横、天枢
    4.药物的选择
    5.该治疗方法的优势
        5.1 腹针埋线的临床应用
        5.2 腹针埋线的优势
        5.3 腹针埋线结合依巴斯汀片的优势
    6.研究结果分析
        6.1 比较荨麻疹症状分级量表评分
        6.2 比较UAS评分
        6.3 比较DLQI评分
        6.4 比较两组治疗第4周的口服药物总量
        6.5 随访结果分析
        6.6 安全性分析
结语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 综述腹针疗法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三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查表

(10)玉肤褪红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风热血热证)患者的临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激素依赖性皮炎中医治疗进展
        1. 病因病机
        1.1 热证
        1.2 寒证
        2. 内治法
        2.1 清热凉血法
        2.2 清利湿热法
        2.3 滋阴清热法
        2.4 滋阴潜阳法
        3. 外治法
        3.1 中药湿敷
        3.2 中药熏蒸
        3.3 中药冷喷
        3.4 中药面膜
        4. 针灸治疗
        4.1 针刺治疗
        4.2 穴位埋线
        4.3 刺络放血
        4.4 耳针
        4.5 火针
        5.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二、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西医治疗进展
        1. 病因
        2. 系统药物治疗
        2.1 复方甘草酸苷片
        2.2 羟氯喹
        3. 局部药物治疗
        3.1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3.2 生长因子
        3.3 医学护肤品
        4. 物理治疗
        4.1 冷敷
        4.2 光电治疗
        5. 心理治疗
        6. 其他治疗
        7. 讨论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内容
        2.1 一般个人资料
        2.2 发病情况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
        4.2 发病情况
    5. 讨论
第二部分 玉肤褪红汤对风热血热型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症状、体征、生活质量、IgE及血清IL-10、TNF-α水平影响研究
    1. 研究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2.1 设计类型
        2.2 药物选择
        2.3 研究对象
        2.4 诊断标准
        2.5 病例选择
        2.6 治疗方法
        2.7 炎症因子检测
        2.8 IgE检测
        2.9 皮损观察及评价
        2.10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2.11 安全性指标
        2.12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疗效
        3.3 炎症因子及免疫球蛋白
        3.4 生活质量指数
        3.5 复发及不良反应
    4. 讨论
        4.1 研究结果讨论
        4.2 方药来源
        4.3 方义分析
        4.4 药物组成分析
        4.5 炎症因子
        4.6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伦理审查批件
附录2: 典型病例照片
附录3:病例报告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通督灸治疗过敏性鼻炎(阳虚型)的临床观察[D]. 张丽英.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雷火灸治疗肺气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D]. 林婷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穴位埋线干预肺虚感寒型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研究[D]. 仲桂林.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2型糖尿病合并皮肤瘙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中医证候学研究[D]. 蒲诗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复方甘草酸苷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治疗皮炎湿疹的效果及对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J]. 戚敏敏,宁维翾,应航宇. 中国现代医生, 2020(32)
  • [6]荆防止痒方联合左西替利嗪对糖尿病皮肤瘙痒症患者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甲状旁腺素水平及瘙痒程度的影响[J]. 刘连香,赵峰,张香彩.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0(09)
  • [7]赖氏通元针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桂绮桦.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越婢抗敏汤治疗风热型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临床研究[D]. 李雨晴.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腹针埋线结合依巴斯汀片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付璇.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玉肤褪红汤治疗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风热血热证)患者的临疗效及血清炎症因子影响研究[D]. 陈若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盐酸西替利嗪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