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艳[1]2004年在《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分区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对山西省临汾市主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壤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采用单项污染指数与综合污染指数法对其重金属元素进行了评价和分级,结果表明: 所有监测点中各项指标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不超标;综合污染指数除极少数监测点为警戒线外,大多数监测点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等于0.7,属安全水平,完全能满足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的要求。对临汾市主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土壤肥力进行了监测、评价分级,结果为:所有监测点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含量60%以上达到Ⅰ级和Ⅱ级,有效钾含量90%以上达到Ⅰ级和Ⅱ级,CEC 含量50%上达到Ⅰ级和Ⅱ级,质地全部达到Ⅰ级和Ⅱ级。在监测评价的基础上,将产地重金属元素、肥力、气候等14项指标作为分区指标,采用系统聚类类平均法对产地进行了战略性分区,结果将临汾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划分为无公害食品、A 级绿色食品发展区和有机食品、AA 级绿色食品发展区。无公害食品、A 级绿色食品发展区包括7 个县区26 个乡镇,地处盆地平川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土质适中,养分含量较丰富,可作为绿色蔬菜、果品、粮棉等各种类型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该区由于地处工业区边缘,应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大气、水体、土壤等的污染。有机食品、AA 级绿色食品发展区包括5 个县区19 个乡镇,地处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形成许多隔离带,并且污染较少,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适宜发展绿色小杂粮和绿色果品。但由于土壤肥力偏低,水土流失严重,应注意土壤
朱建宁[2]2011年在《河北鸭梨主产区绿色果品生产土壤适宜性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无污染、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日渐备受人们的青睐。发展绿色食品,己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趋势,是提升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对河北省鸭梨主产区辛集、赵县、泊头、献县四县的土壤重金属评价;果园的果品评价等方面来区划出四县的绿色鸭梨种植区。得到以下结论:1、土壤重金属平均总量与河北省、全国重金属元素背景值相比,研究区内土壤中六种主要重金属(Zn、Pb、Hg、Cr、Ni、As )总量均未明显超出河北省和全国土壤背景值,但部分取样点Cu、Cd平均总量超出全国平均背景值。2、基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和无公害绿色食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研究区内八种重金属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并以GIS手段综合农业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绘制成果图。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全部适合作为无公害食品产地。3、本文选择单果重作为鸭梨的外观评价因子,内在品质的评价因子选择可溶性固形物、总糖、可滴定酸、Vc和糖酸比。采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经过结果迭加得到鸭梨各项品质指标对果实品质贡献率由大到小排列为:总糖>可滴定酸>可溶性固形物>糖酸比>单果重>Vc。4、49个典型样点中,鸭梨果品指标和不同层次的土壤元素的关系,与鸭梨果品品质指标和鸭梨矿质元素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以及优质区和非优质区梨园不同土层元素含量的对比分析结果,结合以上叁个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筛选出对鸭梨果实品质影响较大的一组特征元素为:Se、As、Cu、B。5、根据鸭梨生态地质地球化学环境比配因子,进行了优化布局,确定出鸭梨生产基地优化布局原则和方法,从而得出:鸭梨主产区适宜区面积为1261.42 km~2,占测区四县总面积的27.56%,是保持现有鸭梨生产和优先发展A级绿色鸭梨生产的最适区域;鸭梨主产区优质区面积为655.48 km~2,占测区四县总面积的12.21%,可以成为发展AA级绿色鸭梨生产的区域。本论文是河北省农业地质项目的组成部分,研究方法及结果对于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合理规划发展河北省A/AA级绿色种植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食品安全生产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郑雄伟, 郑国权, 洪波[3]2017年在《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研究——以湖北省洪湖市为例》文中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对洪湖市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的基础上,应用GIS技术,研究了洪湖市农产品生产适宜性分区。结果表明,洪湖市农产品产地土壤总Hg、总As、总Cr、总Cu、总Cd和总Pb平均浓度均达到《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调查、监测与评价规范》(NY/T1054-2006)产地环境质量标准要求,空气和灌溉水也符合标准,适宜于开展绿色农产品生产。目前,洪湖市正在以绿色农产品生产适宜性分区为依据,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
程红艳, 谢英荷[4]2005年在《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分区的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文中指出针对绿色食品产地区域化管理中存在的混乱性、盲目性等问题,对临汾市主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了监测、评价,并且将产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土壤肥力、气候等14项指标作为分区指标,采用系统聚类平均法对产地进行了战略性分区,结果将临汾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划分为无公害食品、A级绿色食品发展区和有机食品、AA级绿色食品发展区。研究结果可为临汾市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开发与规划管理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孙月娣[5]2010年在《崇明生态岛农业用地土壤急性毒性诊断方法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对土壤的扰动也越来越强烈,土地污染问题日显突出。作为目前全球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生态建设综合系统工程——崇明生态岛建设,以农业为基础,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变,最终实现生态农业向生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但是,目前崇明部分地区土壤环境已受到污染(重金属、农药、盐渍化),部分地区存在施肥不足或过量的情况,将严重制约崇明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蔬菜作物的市场推广。在上海市“十一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崇明岛数字生态建设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利用”子课题——“崇明生态岛建设农业用地健康诊断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与应用示范”的支持,本论文选取崇明农业用地土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环境地学、自然地理学、环境地球化学、环境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采用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宏观区域调查与微观机理分析相结合、野外采样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大田网状普查与典型示范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科学的土壤急性毒性诊断体系,并通过基于最小数据集MDS的土壤质量评价法进行论证。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崇明水稻土壤速效磷含量严重缺乏,蔬菜土壤缺磷和磷素累积现象普遍;崇明土壤速效钾和硝酸盐含量超标较为严重;蔬菜土壤受Cr、Hg和As污染,污染源主要来自交通、施肥活动;西瓜土壤中Hg含量较水稻土壤、蔬菜土壤高(0.18mg/kg);崇明农业用地土壤未受有机氯农药污染,其来源可能受早期累积或大气长距离迁移影响,且大部分早期输入已经降解;崇明西瓜土壤生物学质量良好,而水稻土壤受人为干扰和环境胁迫最为明显。(2)稀HN03浸提的土壤溶液浓度梯度与相对发光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同时鉴于淡水菌对盐度的敏感性(尤其是Cl-)和稀HNO3对土壤重金属较好的溶解性能,选取稀HNO3为最佳的提取剂;为了扣除提取剂对青海弧菌的影响,制取“相对清洁”土壤,测定其抑制率为9.7%,作为土壤背景值;参照毒物苯酚溶液的EC50为256 mg/L。(3)崇明农业用地土壤抑制率平均值为25.3%,属于低毒水平;其中水稻土壤、蔬菜土壤和西瓜土壤抑制率分别为25.4%、26.4%和24.4%。崇北分区水稻土壤由于广泛分布的滨海盐土而抑制率最高,崇南分区受人类干扰和影响作用较大,其抑制率次之;水稻土壤按不同土壤类型统计;得出滨海盐土抑制率高于灰潮土、水稻土,这与可溶性盐、Cd、氯离子含量较高有关。崇明蔬菜土壤急性毒性诊断研究发现,芦笋土壤生物毒性最强(47.02%),其它蔬菜土壤抑制率依次为卷心菜土壤≈黄瓜土壤>茄子土壤≈豆类土壤≈西红柿土壤;高浓度的可溶性盐和硝酸盐含量可增加土壤渗透压,导致芦笋土壤对青海弧菌Q67抑制作用最强,同时生物学指标(生物量碳Cmic)也指示其土壤质量最差。西瓜土壤抑制率为24.42%,东滩附近采集的西瓜土壤样品急性毒性较其它地区高,Hg含量是影响西瓜土壤生物急性毒性的限制因子。(4)利用主成份分析方法(PCA)甄选19个土壤指标,进入MDS的参评指标包括:pH、EC、NO3--N、Cmic、Cd、Hg、DDTs,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土壤样品FCI值。土壤质量评价法与急性毒性诊断结果对比研究,发现水稻土壤滨海盐土类FCI与抑制率均高于灰潮土和水稻土,7种不同蔬菜土壤中低值出现在黄瓜土壤,高值出现在芦笋土壤。基于ArcGIS进行反距离插值分析,结果表明崇明农业用地土壤绝大部分属于低毒水平,中毒水平的土壤主要分布在东滩附近、建设镇、港西镇和新村乡附近;模糊综合指数(FCI)绝大部份处于1.5~1.7,大于1.7的区域主要分布在叁星镇、新村乡、港西镇、城桥镇、建设镇、竖新镇、陈家镇和东滩地区;两者均诊断出崇明建设镇和东滩附近土壤质量较差。东滩土壤大部分处于未熟化阶段,生物毒性较强,尚不适宜种植蔬菜。(5)崇明农业用地土壤FCI值与抑制率呈显着正相关,进而论证土壤急性毒性诊断方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但也存在局限性,比如生物急性毒性诊断属于土壤综合毒性,受pH影响较大。土壤质量评价法是一个较为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过程复杂,工作量较大。因此,在大面积、定量、快速评价土壤质量时,急性毒性评估方法是优选方法。(6)崇明花菜种植区和稻麦轮作区土壤pH值、硝酸盐、可溶性盐符合植物生长的正常范围,但也存在硝酸盐在土壤表层累积、土壤缺磷等问题。芦笋大棚存在酸化现象,并随棚龄增长,酸化程度加剧。大棚土壤中硝酸盐、速效磷、可溶性盐含量均高于露天种植的花菜土壤和稻麦轮作区土壤,存在盐渍化、施肥过量和用肥不均等现象。示范区土壤主要受As、Hg和Cd重金属污染严重,Pb、Cr和DDTs含量尚未超标。(7)花菜土壤10月份土壤抑制率(30.48%)明显高于其它月份,这与换种蔬菜时的翻耕和人为施肥有关;花菜土壤剖面抑制率变化不明显,在15~25cm处均出现波动,主要受花菜根系分布、土壤紧实度和污染物含量影响。10月份芦笋大棚土壤平均抑制率07大棚>04大棚>98大棚,11月份、1月份和2月份芦笋98大棚和04大棚土壤抑制率均超过07大棚,98大棚和04大棚土壤在11月份和1月份抑制率达到最高值,这主要是因为冬季清园和人工追肥活动。07大棚11月份土壤抑制率最低,这与07大棚较短的棚龄、较小的芦笋植株、不同的耕作制度有关。3个芦笋大棚土壤抑制率随着深度的增加,总体趋势是降低的,这说明表层污染物没有或很少通过迁移转化或渗漏至土壤深层,同时芦笋根系对污染物有吸收作用。土壤硝酸盐含量、速效磷、可溶性盐、Cr、Cd和Cmic对3个芦笋大棚土壤抑制率贡献较大。水稻土壤急性毒性11月份和2月份属于低毒水平,而10月份和1月份处于无毒级别。(8)示范区土壤溶液重金属Hg的对数分配系数最低,土壤中迁移能力较强,其它重金属依次为:Cd
刘福顺[6]2011年在《河北金丝小枣主产区有机种植土壤适宜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食品质量的下降及不可再生能源的逐步耗竭,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普遍议论与关注的主题。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是防止生产环境恶化、保证食品安全、提高产品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本文旨在通过对沧州金丝小枣主产区的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来划分有机种植土壤适宜区,在此基础上,根据金丝小枣的适生条件,圈定有机金丝小枣优先发展区和有机金丝小枣种植土壤适宜区,从而为今后有机金丝小枣以及其它有机产品产地的选择及布局规划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内除Cd外其它土壤表层重金属元素含量和河北省元素背景值(A层)均非常接近;和全国元素背景值(A层)相比,除Cd,Hg外其余元素含量也相差不大。各元素变异系数范围为10.98%-52.29%,均属中等程度变异。2、Cd,As,Pb,Cr,Zn,Ni半方差函数模型符合指数模型,Hg符合高斯模型,Cu符合球状模型。各元素的块金效应范围在18.45%-55.86%之间。Cr,Zn,Ni的块金效应<25%,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变异主要是由结构性因素引起的;Cd,Hg,As,Cu,Pb具有中等程度的空间相关性,其空间分布是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土壤重金属空间插值图均呈斑块状分布。除Hg外,其它元素分布存在共同特点,即在研究区有一个北东-南西向的高含量带,尤其是Pb,Cr,Zn,Ni表现的更为明显。Cr和Ni在空间分布上极为相似,Cr,Zn,Ni分布大体相似,Pb与Zn的分布也有很多类似之处。4、单纯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角度考虑,泊头、沧县、献县、黄骅四县所有区域都可以作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基地;所有区域基本上都可以作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部分地区可以作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Cd,Cu,As,Ni是研究区土壤是否适宜有机种植的限制性因素。5、选取果实颜色、单果重、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Vc、糖酸比6个指标将金丝小枣综合品质划分为优质和非优质两级。筛选出影响金丝小枣综合品质的土壤靶标元素:Cu,B,Zn,Cl。6、采用图件迭加的方式划分有机金丝小枣优先发展区和有机金丝小枣种植土壤适宜区及非适宜区。经统计,规划区中有机金丝小枣优先发展区面积为352.27km~2,有机金丝小枣种植土壤适宜区面积为2085.37km~2。
赵艳萍[7]2007年在《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主要农产品已由数量不足转变为优质数量不足,这里隐含着严重的农业环境污染和粮食质量安全问题。同时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我国加入WTO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产品无害化和优质营养化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已成为反映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国际市场准入的重要指标。国家对农产品安全逐渐重视,2001年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6年国家又颁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并进一步开始实施《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对农业食品实行“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把净化产地环境,从源头上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作为推进措施之一,并规定了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评价与发展趋势年度报告等制度。为保障农产品安全,对源头产地环境安全,农田生态安全性预警尤为必要。农田生态安全预警是在农田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基础上的,对农田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逆化演替、退化、恶化的及时报警,具有先觉性、预见性的超前功能,对农田演化趋势、方向、速度、后果的警觉作用。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的研究可为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选择,以及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借鉴国内外已有预警、生态环境预警以及其他领域预警理论和实践成果,对农田生态安全预警进行了一些探讨,结合农田生态系统特点与过程分析,建立了研究区的农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预测模型、预警判别数学式,在此基础上对基于先进的WebGIS平台建立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进行了设计与集成,对该地区农田生态安全进行了预测预警。该研究对生态安全预警领域的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是一个有益的探索。(1)与其他预警一样,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的过程可分为明确警情、寻找警源、分析警兆、预报警度和排除警患;预警的方法包括黑色方法、黄色方法、红色方法、绿色方法和白色方法;预警类型在内涵上可分为不良状态预警、恶化趋势预警、恶化速度预警、临界点预警、灾变预警;在时间尺度上包括突发预警、短期预警、中长期预警,空间尺度上分为全国、区域、省域与县域、小区域;从层次上可以分为因子预警、子系统预警和综合预警。(2)综合考虑目前农田生态系统面临安全性问题,建立了农田生态安全预警指标体系。依据目前生态环境、农业方面的相关标准对各预警指标因子的警度值域进行了定量划分。对目前的有关农田生态系统预警指标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确定或建立了适合的相应定量化的预测模型。根据生态预警已有研究,建立了农田生态安全不良状态预警、恶化趋势预警、恶化速度预警、临界点预警的数学判别式。(3)对基于WebGIS的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进行了设计,使用B/S结构模式,集成开发了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农田生态系统在各种环境条件下与人为作用影响下,农田肥力,酸化,盐渍化,水土流失,沙化,重金属污染与农药残留以及农田整体生态安全状况,演变趋势,恶化速度,等,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可视化的定量预测预警。不同权限的用户通过网络可以进行预警信息的浏览,查询,操作等。(4)以合肥市江淮分水岭地区为例,进行了实例论证。对研究区的农田生态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明确警情,通过该地区的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系统,对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安全状况,发展趋势、速度、进行了定量化的预警与分区,并提出消警建议。
田有国[8]2003年在《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长期以来,耕地的投入与产出比例失衡,土壤养分逐渐耗竭,物理性状恶化,土壤肥力退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耕地数量的减少与人口的增长、耕地地力与环境质量的退化、土壤污染与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全国范围内的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本文应用现代土壤资源管理的知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建立了全国耕地基础地力的指标体系;探索了基于GIS和分布式数据库技术的全国、省、县叁级耕地资源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方法;建立了基于GIS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并应用该系统,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实现了耕地地力的评价和耕地环境质量的评价,并对该地区耕地地力状况和耕地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有: 1.建立了我国耕地基础地力指标体系。本文创造性的采用了自上而下的叁级控制的方法,逐步建立全国、省、县叁级指标体系,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耕地评价的目的。首先组织全国土壤学方面的专家,根据我国各地气候以及地貌的特点,用穷举法列出所有可能影响耕地地力的指标,并对每一个指标的名称、释义、量纲、上下限给出准确、统一的定义并制定统一的规范。充分研究各指标之间的关系,并从中筛选出一个全国指标体系框架,建立全国耕地地力评价指标总表。各省分别组织专家,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从全国的指标体系总表中选取相应的指标,建立省级耕地地力评价指标表。各县分别组织专家,根据各县的具体情况,从全省的指标体系表中,选取相应的指标,建立市(县)指标体系表。再由各级组织专家,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各级指标表中各指标所占的权重,从而形成完整的中国耕地基础地力指标体系。 2.探索了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资源管理信息体系的架构。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资源管理信息体系包括叁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国家、省、市、县的多级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国家、省、市、县能快速的进行信息互通、数据传递、任务发布、系统升级等工作,极大地提高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资源管理的效率。二是建立全国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资源数据库。包括建立国家级、省级中心图库(包括标准化的各级、各类成果图)与国家级、省级中心属性数据库(包括标准化的各级、各类属性数据),各县在本地建立县级图库和属性数据库。叁是建立并部署全国各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系统。通过建立各级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系统,地县级单位将调用县级图库和属性数据库,进行县域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国家和省级单位将从国家级和省级中心图库获取地图,并通过对下一级单位属性数据的提取、汇总和利用获取属性数据,完成国家和省级的耕地地力调查与质量评价工作。 3.建立了基于Gls的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由数据录入系统、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知识库和等几部分组成。它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组件技术和面向对象的编程技术而建立起来的耕地资源信息系统。该系统以计算机硬件技术为核心,利用GIS的数字化技术将各种专题图件分类编码,建立相应的空间数据库;并通过相同的lD码匹配,实现了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无缝链接。此外,本系统还提供了耕地资源管理所必须的数据查询和检索工具,结合推荐施肥模型和土地适宜性评价模型等,能为土地管理等政府部门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支持,为动态的管理土地、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强有力的决策支持。 4.耕地地力评价。本文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收集与整理了相关的图件资料、数据资料、文本资料和多媒体资料等。以土壤图和土地利用图迭加形成的单元为评价单元,选择了灌溉保证率、坡度、地形地貌、耕层质地、土体构型、土层厚度、障碍层次状况、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有效锌、有效硼等12个要素作为青州市耕地地力评价的指标,并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各指标的权重,建立相应的属性数据库和空间数据库,应用评价模型,确定耕地的基础地力。其中一级地21788.5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28.3%,二级地19200.8公顷,占25.0%,叁级地1 1277.6公顷,占14.7%,四级地8518.6公顷,占n.1%,五级地面积为11136.7公顷,占14.5%,六级地为4962.8公顷,占6.4%。 5.耕地环境质量评价。本文以山东省青州市为例,在耕地中调查并取土样150处、水样150处进行分析。参照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和无公害食品蔬菜产地环境标准,计算各污染元素单项污染指数,应用尼梅罗指数法,分别计算水、土的综合污染指数及耕地综合污染指数,评价耕地环境质量状况。结合耕地地力评价结果分析,一级地75处,面积38458公顷,占总面积50%,土水综合污染指数0.71;二级地73处,面积37147公顷,占总面积48.3%,土水综合污染指数0.70;叁级地1处,面积307公顷,占总面积0.4%,土水综合污染指数0.76;四级地l处,面积973公顷,占总面积1.3%,土水综合污染指数0.62。全市98.7%的耕地环境质量达到发展无公害生产要求,其中98.3%的耕地环境质量为一级、二级地,符合绿色食品要求,叁级地位?
高瑞凤, 王政, 孙宁波, 胡春光, 隋方功[9]2008年在《青岛市茶园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茶园土壤肥力状况和环境质量直接影响茶叶产量和品质,本文采集青岛市代表性茶园表层(0~30 cm)土壤样品46个,分析了肥力指标和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表明,青岛市茶园土壤pH平均值为5.08,近1/3的茶园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有机质平均含量15.0g/kg,73.9%的土样低于NY/T 391-2000土壤肥力III级标准;全氮含量0.10%,达到NY/T391-2000土壤肥力要求I级水平;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4.53、66.47和218.40mg/kg,均属较高水平;6种重金属(Cd、Hg、As、Pb、Cr、Cu)的综合污染指数均小于1,符合NY 5020-2001、NY/T391-2000和NY 5199-2002的标准,部分茶园土壤铜单因子污染指数超过NY/T 391-2000和NY 5199-2002污染物含量I级标准。青岛市茶园土壤环境质量良好,但应注重改良茶园土壤酸碱度,提高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在铜含量较高地区开发绿色或有机茶基地应慎重选址。
李静[10]2006年在《重金属和氟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健康基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地统计学和GIS为研究手段,选择蔬菜地和矿区土壤重金属,杭嘉湖平原土壤中氟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土壤的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化评价,利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来评价土壤重金属的环境质量状况,系统探讨了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及标准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并对土壤中氟的评价方法和健康标准进行探讨,推测其含量的健康极限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蔬菜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基准的研究表明:土壤中Cd、Zn、Cu、Pb、Cr、Hg和As这7种重金属元素对各种蔬菜影响作用各有不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蔬菜吸收的难易程度为Cr
参考文献:
[1]. 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其分区的研究[D]. 程红艳. 山西农业大学. 2004
[2]. 河北鸭梨主产区绿色果品生产土壤适宜性评价[D]. 朱建宁.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3]. 产地环境质量评价与绿色农产品生产研究——以湖北省洪湖市为例[J]. 郑雄伟, 郑国权, 洪波. 湖北工程学院学报. 2017
[4]. 绿色食品产地土壤环境质量分区的研究——以山西省临汾市为例[J]. 程红艳, 谢英荷.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5]. 崇明生态岛农业用地土壤急性毒性诊断方法与应用[D]. 孙月娣.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6]. 河北金丝小枣主产区有机种植土壤适宜性评价[D]. 刘福顺. 河北农业大学. 2011
[7]. 农田生态安全预警研究[D]. 赵艳萍. 安徽农业大学. 2007
[8]. 基于GIS的全国耕地质量评价方法及应用[D]. 田有国. 华中农业大学. 2003
[9]. 青岛市茶园土壤肥力及环境质量现状分析[J]. 高瑞凤, 王政, 孙宁波, 胡春光, 隋方功.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0]. 重金属和氟的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及健康基准的研究[D]. 李静. 浙江大学. 2006
标签: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论文; 重金属论文; 土壤重金属污染论文;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论文; 土壤改良论文; 土壤分类论文; 土壤结构论文; 环境评价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蔬菜论文; 种植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