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格式转换芯片论文-李少卿

视频格式转换芯片论文-李少卿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频格式转换芯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可测性设计,存储器内建自测试,扫描路径设计,边界扫描

视频格式转换芯片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卿[1](2011)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的可测性设计与形式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芯片的测试是保障芯片的成品率和节约成本的重要手段,随着集成电路芯片的复杂度、集成度不断提高,芯片的测试变得越来越困难,因此面向测试的设计在集成电路设计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可测性设计是当前为了解决测试问题而得到不断发展的设计方法学,旨在增加额外的电路来使测试变得容易,并尽量使得测试的覆盖面广。为了保证测试电路的插入对电路的原有功能无负面影响,必须进行形式验证来确保测试电路插入前后电路在功能上是一致的。本文研究了可测性设计方法,并对项目组开发的视频格式转换芯片进行了可测性设计。视频格式转换芯片是具有内部逻辑与嵌入式存储器的系统。根据逻辑划分,本文以从底向上的设计方法,芯片的内部逻辑采用基于EDT技术的扫描路径设计方法,在内部逻辑中插入扫描链,通过预置节点状态,移位,捕获等操作,完成对内部节点的控制与观测,并通过在核心逻辑外围设计附加的解压缩和压缩电路,使得测试图形可以被压缩加密,缩小了测试图形体积。存储器的测试设计采用存储器内建自测试,根据提出的具有高故障覆盖率的March23N算法,设计了BIST控制器以及响应分析比较器。BIST控制器设计的核心是算法设计,针对目前常规的March算法不能覆盖的故障,提出了一种新的能够覆盖所有故障的March算法,该算法具有对称性和高覆盖率。在芯片的顶层设计边界扫描逻辑,与内部扫描链和存储器相连接,并设计指令寄存器和指令,通过指令控制测试的进行,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测试系统。仿真验证表明,本文设计的内部扫描测试能够对芯片达到98.28%的测试覆盖率,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本文设计的基于March23N算法BIST控制器功能正确,能够检测出常规March算法无法检测出的故障,具有高的故障覆盖率。本文同时对于测试电路进行了形式验证,结果表明电路的原有系统功能未受影响。(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1-12-01)

陈星[2](2011)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图像处理引擎的功能与时序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半导体制造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芯片的集成度和复杂度越来越高,集成电路已经进入了VLSI和ULSI的时代。随之而来的功能以及时序验证问题逐渐成为芯片开发的瓶颈。功能验证指验证设计是否实现了规范的要求,目前功能验证已经占设计资源的60%~70%,是芯片设计中的最大开销。时序验证指对芯片内部的延迟进行查看,检验其是否满足设计者的约束。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来自天津市科委科技攻关基金项目“视频格式转换(VFC)SoC芯片的研发”,主要对图像处理引擎进行了时序验证工作并对引擎的功能验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先使用了PT对图像处理引擎进行了静态时序分析,静态时序分析报告表明,引擎能在设计的时钟下正常工作,并有一定的时钟余量。然后对视频格式转换芯片及图像处理引擎的功能和架构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并制定了详细的验证计划。期间针对如何快速地覆盖到所有功能点、加快芯片验证进度的问题,以约束随机化测试和功能覆盖率收敛技术为指导,提出了基于类定向测试的芯片验证方法,并详细说明了类定向测试中的权重修正过程。最后以VMM验证方法学为指导,使用方法学推荐的分层验证平台架构对图像处理引擎在场景层进行了功能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验证平台以功能覆盖率为驱动,集测试矢量生成和响应检测于一身,通过引入类定向测试自动高效地实现了对图像处理引擎的验证。从视觉效果上看,引擎成功地实现了不同视频制式间的转换功能;从算法上看,引擎较好的实现了缩放、肤色调整等复杂算法。(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1-12-01)

栗钊[3](2009)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总线控制单元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视频格式转换芯片是数字电视的核心芯片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将输入源通过信号处理转换成显示终端所要求的格式,并且实现图像增强、画中画等其他辅助功能。随着数字电视的不断发展,该芯片展现出了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总线系统是芯片的重要组成部分,选用合适的总线可以显着提高芯片的性能。本文重点研究并讨论了视频格式转换芯片的总线协议,并在此基础上分别完成了总线MASTER控制单元与总线SLAVE控制单元的设计。实现画中画功能的视频格式转换芯片要求缓存一帧子画面数据,因此需要在总线上添加两组缓存作为总线MASTER。总线单位时间内要传输的数据更多,论文首先对总线进行了分析,计算总线利用率,并进行实时性讨论,看其能否满足周围模块实时要求。在确保总线能够支持新的架构之后,本文对总线MASTER开发了相应的控制单元,并完成了画中画控制器的设计,并给出了仿真结果。芯片采用DDR SDRAM作为片外RAM,是总线的SLAVE。本文根据芯片实际应用的要求,为其开发了专用的控制器,作为总线的SLAVE控制单元。该控制器仅支持本芯片所需要的DDR的操作,以节省硬件资源,同时,符合本芯片的接口规范,与本芯片兼容。本文对DDR控制器进行了功能仿真与验证,并给出了仿真结果和实现效果图,最后在FPGA上进行调试,证明DDR控制器完全符合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6-01)

张为,朱恩津,姚素英,张生才[4](2009)在《运动自适应算法在视频格式转换SOC芯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视频格式上的差异,格式转换芯片已经成为显示器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器件.通过加权将具有边缘保持特性的中值滤波算法和时域上场间均值滤波算法相结合,同时考虑了硬件的可实现性和硬件资源的利用率,提出了一种运动自适应去隔行算法.该算法已经通过C模型和Xilinx FPGA验证,并应用于视频格式转换SOC芯片中,给出了该算法的硬件实现框图和系统性能.(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邵凯[5](2009)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去隔行模块的研究和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多种不同的视频格式共存,对液晶、等离子及其他一些大屏幕平板显示器的兼容性有着一定的要求,否则就会制约它们的应用范围。大屏幕平板显示器只能显示逐行视频,而且对显示的视频格式有着严格的要求,为了使得这些显示器能够顺利播放各种不同的视频格式,需要将不同扫描格式的视频图像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使其满足平板显示器的格式要求。格式转换的主要工作有帧频变换、去隔行、视频缩放和视频图像增强等。本论文的课题源于天津市科委科技发展项目“视频信号处理芯片的研发”,主要完成视频后处理中去隔行模块研究和设计。本文主要介绍去隔行子系统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现过程。去隔行系统是视频后处理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五个子模块:视频数据输入、运动检测、亮度插值、色度插值、视频数据输出。视频数据输入模块主要负责将由前端FIFO组输入的并行32-bit视频数据进行并串转换,分离出方便处理的8-bit亮度和色度数据,并在转换后按周期连续输出。运动检测模块对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边缘检测、场间检测、帧间检测、运动统计校正和运动扩展,得到视频图像的运动状态。亮度插值和色度插值则根据亮度和色度数据各自的特点对亮度和色度进行不同的场内场间插值,其中亮度场内插值较为复杂,包括半像素生成、相关性方向检测、定向滤波和边缘平滑连接等过程。视频数据输出模块则负责将原始行像素和插值后生成的新像素按顺序输出至后端视频缩放模块。本文首先介绍了视频处理,主要是视频去隔行的相关背景、国内外发展现状以及去隔行算法的一些主要理论依据;然后介绍本文所采用的视频去隔行算法,主要包括软件算法模型、模块划分、RTL代码实现、功能仿真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9-05-01)

高建华,赵毅强,史再峰,路尧[6](2007)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的Gamma校正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视频图像格式转换技术是当今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发光显示设备普遍存在的由于gamma特性(非线性)造成的图像失真进行了分析,对比几种常用的gamma校正方法,分析了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进行gamma校正的优缺点,提出了查找表和直线拟合相结合的校正方法。在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节省了一定数量的硬件资源,有利于系统实现低功耗设计。该设计方法应用于视频格式转换芯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满足了系统的要求。(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07年09期)

王南飞,姚素英,陆尧,史再峰[7](2007)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帧频提升算法及硬件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帧频提升算法因算法复杂、运算量大,一直是视频格式芯片硬件实现中的难点所在,针对国内同类型芯片因搜索方法的不足,造成的在某些特殊运动下图像效果差,提出了一种基于全搜索块匹配运动估计的帧频提升算法。另外通过加权重相关系数,有效地消除了噪声,通过自适应滤波插值算法,使算法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并且提供一种基于流水线、串并结合和DDA(Digital Differential Analyzer,数字微分分析)算法的硬件实现结构。最后,整个设计通过了FPGA验证,并且图像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07年08期)

高建华[8](2007)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数据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日趋成熟,模拟电视向着数字电视转变已成为必然趋势,其中视频格式转换技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蕴涵着巨大的市场价值。它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数字视频信号处理将不同格式的视频输入信号转换成特定格式的输出信号。视频处理过程包括去隔行、帧频提升、分辨率提升及各种画质增强等。因此,海量数据的存储与搬移成为视频格式转换专用芯片设计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数据存储系统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芯片的性能。本文从数据流调度和存取机制入手,对整个数据存储系统的实时性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视频格式转换专用芯片中数据存储系统进行了研究与设计实现。重点设计了外部存储器(SDRAM)控制核,在对SDRAM存储器的工作参数分析的前提下,着重讨论了SDRAM控制器自顶向下(Top-Down)的设计方法,子模块的划分与设计,代码编写与优化、读写操作时序分析,功能仿真,逻辑综合以及FPGA调试策略,设计了一种具有高适用性的SDRAM控制器。该控制器具有标准的IP核的接口和多种可配置寄存器,可与其他模块通过简单的握手信号,完成数据的读写控制,具有很高扩展性和移植性。在完成设计的基础上,本文还介绍了SDRAM控制核和整个数据存储系统的测试验证,通过对SDRAM的单独测试和视频格式转换专用芯片整体测试,证明SDRAM控制器和存储系统完全能够达到视频格式转换专用芯片的数据处理要求。实际测试中,SDRAM控制器的工作频率达到了100MHz。(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1-01)

刘科[9](2007)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人机交互控制的研究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视频格式转换芯片,是数字电视和数字处理电视的核心芯片之一,拥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芯片主要实现对视频信号处理的功能,如去隔行、帧频提升和图像缩放等,同时还实现了人机交互控制的菜单调节功能。人机界面是指设备与其使用者之间的对话接口,是设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各种机器平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人机交互控制技术的迅速普及,人机界面设计已经成为广大用户与设备商一致关注的热点。人机交互主要的基本特性为:直接操作、用户控制、界面定制和界面一致等。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通过为用户提供一个控制人机界面窗口(OSD菜单),使用户可以根据其自身对视频图像效果的需要对视频格式进行转换,以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使用要求。论文通过对视频格式转换芯片系统中人机交互控制功能的介绍,论述了人机交互控制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系统中的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论文根据自顶向下(Top-Down)的电路设计方法,按照系统功能子模块划分、各子功能模块的RTL级代码设计、软件功能仿真、逻辑综合以及FPGA硬件功能验证等主流IC设计流程,并依据SOC芯片设计的理念,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新型架构的人机界面(OSD)IP核的设计。该IP核具有电路结构简单、可靠性高、功能完整和可移植性强等特点,使其既可以运用于本视频格式转换芯片的系统中,也可内嵌入其他设计中使用。(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07-01-01)

周津,姚素英,朱恩津[10](2006)在《有限长脉冲响应滤波器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高性能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器结构,用于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尺寸缩放模块算法的实现,该结构采用流水线技术1,同时结合了并行性、系数对称性、“0”的特性和乘法优化(加法代替);阐述了该FIR滤波器的设计原则和优化方法,给出了该FIR滤波器FPGA实现的框图和综合结果,与传统结构实现的FIR滤波器比较具有更高的性能和兼容性。(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06年05期)

视频格式转换芯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半导体制造和集成电路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摩尔定律的推动下,芯片的集成度和复杂度越来越高,集成电路已经进入了VLSI和ULSI的时代。随之而来的功能以及时序验证问题逐渐成为芯片开发的瓶颈。功能验证指验证设计是否实现了规范的要求,目前功能验证已经占设计资源的60%~70%,是芯片设计中的最大开销。时序验证指对芯片内部的延迟进行查看,检验其是否满足设计者的约束。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来自天津市科委科技攻关基金项目“视频格式转换(VFC)SoC芯片的研发”,主要对图像处理引擎进行了时序验证工作并对引擎的功能验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先使用了PT对图像处理引擎进行了静态时序分析,静态时序分析报告表明,引擎能在设计的时钟下正常工作,并有一定的时钟余量。然后对视频格式转换芯片及图像处理引擎的功能和架构进行了简单地介绍,并制定了详细的验证计划。期间针对如何快速地覆盖到所有功能点、加快芯片验证进度的问题,以约束随机化测试和功能覆盖率收敛技术为指导,提出了基于类定向测试的芯片验证方法,并详细说明了类定向测试中的权重修正过程。最后以VMM验证方法学为指导,使用方法学推荐的分层验证平台架构对图像处理引擎在场景层进行了功能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验证平台以功能覆盖率为驱动,集测试矢量生成和响应检测于一身,通过引入类定向测试自动高效地实现了对图像处理引擎的验证。从视觉效果上看,引擎成功地实现了不同视频制式间的转换功能;从算法上看,引擎较好的实现了缩放、肤色调整等复杂算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频格式转换芯片论文参考文献

[1].李少卿.视频格式转换芯片的可测性设计与形式验证[D].天津大学.2011

[2].陈星.视频格式转换芯片图像处理引擎的功能与时序验证[D].天津大学.2011

[3].栗钊.视频格式转换芯片总线控制单元的研究与设计[D].天津大学.2009

[4].张为,朱恩津,姚素英,张生才.运动自适应算法在视频格式转换SOC芯片中的应用[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

[5].邵凯.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去隔行模块的研究和实现[D].天津大学.2009

[6].高建华,赵毅强,史再峰,路尧.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的Gamma校正的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07

[7].王南飞,姚素英,陆尧,史再峰.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帧频提升算法及硬件实现[J].电子测量技术.2007

[8].高建华.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数据存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7

[9].刘科.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人机交互控制的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7

[10].周津,姚素英,朱恩津.有限长脉冲响应滤波器在视频格式转换芯片中的应用[J].电子测量技术.2006

标签:;  ;  ;  ;  

视频格式转换芯片论文-李少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