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弯矩论文_黄峥,储方舟,邱冶,冯若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弯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弯矩,预应力,调幅,割线,静定,剪力,承载力。

次弯矩论文文献综述

黄峥,储方舟,邱冶,冯若强[1](2018)在《考虑剪力和剪力次弯矩影响的蜂窝梁挠度计算式推导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蜂窝梁腹板开孔后对结构刚度有较大削弱,目前国内相关规范中还没有蜂窝梁挠度相关的计算式。基于费氏空腹桁架理论,针对蜂窝梁腹板开孔有削弱的特点,考虑了蜂窝梁的剪切变形和剪力次弯矩引起的变形,推导了蜂窝梁挠度简化计算式。其次,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跨高比、开孔率、截面尺寸等参数对蜂窝梁挠度的影响规律,比较在相同荷载工况下不同孔形蜂窝梁的挠度,总结蜂窝梁的挠度变化特点,并采用有限元计算结果验证所推导的蜂窝梁挠度计算式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钢结构》期刊2018年02期)

秦永康[2](2017)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是研究者和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现行的规范或规程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方法没有给出明确规定;论文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理论和工程意义。作者运用Opensees软件对11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对象、次弯矩在预应力连续梁受力非线性阶段的变化情况、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在弯矩调幅性能方面的异同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分析了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方法。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总结了关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2)运用Opensees软件建立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9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2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计算得到的试验梁的荷载-挠度曲线、荷载-支座反力曲线以及荷载-力筋应力增量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3)运用Opensees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对象、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弯矩调幅性能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运用增量法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次弯矩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受力非线性阶段将失去独立意义,在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弯矩调幅时,应该将荷载弯矩和次弯矩进行共同调幅,采用相同的弯矩调幅系数。(4)运用Opensees软件对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ACI规范、CSA规范、MC10规范进行了比较,得知中间支座截面的转动能力和中间支座截面区段与跨中截面区段的刚度比是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05)

曲健冰,李红涛,柴俊凯[3](2017)在《自升式平台二次弯矩载荷计算与施加方法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考虑到自升式平台的二次弯矩载荷作为其承受载荷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船级社规范中对其均提出了考虑的要求,但仅给出了二次位移的计算方法,对于在有限元计算过程中如何将其施加到模型中并未给出明确的指导,利用ANSYS软件的非线性求解器,考虑大位移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对各种载荷施加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对比计算发现各载荷施加方法对桩腿的具体受力情况影响颇大,以弯矩的形式施加与平台约束点的方法最为合理。证实了SACS软件在自升式平台P-deta载荷自动计算和施加的适用性。(本文来源于《船海工程》期刊2017年02期)

吴见丰,郝娟[4](2016)在《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次弯矩变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预应力混凝土已经成为了土木工程领域最具发展前途的现代结构之一。文章分别对2根不同受力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从超静定结构变为静定结构且致破坏时的次弯矩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对同一结构,从外荷载加载至破坏,不同方向的外力作用会引起不同的次弯矩变化规律。一种变化规律为直至结构破坏次弯矩都未发生变化;另一种变化规律为次弯矩在加载过程中逐渐从初值变为零。这种不同的变化也影响着结构的极限承载力。(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期刊2016年06期)

陆海军[5](2015)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次弯矩分析及布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实用设计的角度出发,对影响预应力次弯矩计算的几个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为改进设计计算提出了有关建议。详细分析研究了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轴向压缩变形对框架结构预应力建立以及对框架柱承载能力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框架梁预压力的减少随着跨数的增多而增大,两跨以内的大跨度框架的影响较小,若柱截面选取合理,这一影响可以控制在5%以内;在以竖向荷载为主的预应力框架设计中,不考虑预应力梁的轴向压缩变形引起的框架柱附加弯矩是偏于安全的。研究了多层预应力框架结构张拉施工方案对框架结构预应力次弯矩产生的影响,详细探讨了顶层框架梁端支座预应力偏心距大小对边柱设计的影响。最后通过工程实例计算分析,论述了框架预应力梁的设计计算过程以及预应力筋的合理布置方式。(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2-01)

杨振民,冯树国,员建成,庞延凯[6](2015)在《剪力次弯矩对腹板开圆孔钢梁受力性能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蜂窝梁。1985年建设的长春滑冰馆屋盖采用蜂窝梁人字形拱结构,总用钢量为75.6吨;比采用平板网架体系节省钢材59.8吨;比采用热轧H型钢体系节省钢材77.9吨。1998年完工的深圳赛格大厦,成功应用了蜂窝梁楼盖体系,取得了可观的综合经济效益。本文假设孔洞上侧低弯矩端和高弯矩端分别形成塑形铰,给出了孔洞处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5年10期)

苏小卒,曾建宇,王磊[7](2015)在《非线性阶段预应力次弯矩概念及其在弯矩调幅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线性阶段次弯矩的演化,以及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是否考虑次弯矩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为解决这一问题,拓展了预应力次弯矩的概念,使其能够适用于非线性阶段。运用变刚度法数值模拟了初始次弯矩(M2)与弹性最大荷载弯矩(Me)之比为0.15~0.36的15根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基于拓展后的次弯矩概念,提出了以混凝土受压区相对高度、初始次弯矩与弹性最大荷载弯矩之比为影响参数的有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公式。采用已有文献中受压区相对高度为0.35的试验梁比较了所提公式和现有的弯矩调幅公式。设计制作受压区相对高度为0.18的两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获取单调加载下支座反力数据,检验了内力重分布程度较大时所提公式的效果。结果表明,给出的弯矩调幅公式的计算结果偏于安全,且更接近试验结果。(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曾建宇,苏小卒[8](2015)在《非线性阶段次弯矩及其演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基于割线刚度的等效线性化方法拓展了次弯矩概念,使其能够运用于非线性阶段。进行了4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受力全过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运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可以将连续梁非线性阶段的支座反力分解成为预应力等效荷载引起的以及外荷载引起的两个部分,从而分离出次弯矩和外荷载弯矩。非线性阶段,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的次弯矩随预应力筋拉力的增长而增长。次弯矩折减系数随中支座截面受压区相对高度的增大而增大。承载力极限状态,非线性次弯矩在数值上大于初始次弯矩。(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5年03期)

曾建宇,苏小卒[9](2014)在《无黏结预应力连续梁次弯矩演化及弯矩调幅》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成4根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受力全过程试验,对支座反力及控制截面弯矩重分布程度进行分析.运用非线性阶段的预应力次弯矩定义,将非线性阶段连续梁总弯矩分解成次弯矩和荷载弯矩.研究加载全过程次弯矩和荷载弯矩的演化规律,提出了对初始次弯矩和弹性荷载弯矩分别调幅的无黏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调幅公式.采用已有文献中一组试验梁对所提公式的计算精度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无黏结预应力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的原因可以归结为无黏结筋应力的增长以及连续梁各部分割线刚度比值的改变.承载力极限状态下,次弯矩折减系数随中支座综合配筋指数的增大而增大,荷载弯矩调幅系数随其增大而降低.文中弯矩调幅建议公式较已有公式更接近试验结果,可为设计规范中相关条款的制订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12期)

徐明鸣,李春,陈浩[10](2014)在《1000kV大跨越直线钢管塔次弯矩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根据某1 000 kV特高压大跨越直线钢管塔实例,运用SAP2000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结合构件受力基本原理,得到钢管塔各主材构件次弯矩影响范围及分布规律,提出了钢管塔设计时须注意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湖南电力》期刊2014年04期)

次弯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是研究者和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现行的规范或规程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方法没有给出明确规定;论文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理论和工程意义。作者运用Opensees软件对11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对象、次弯矩在预应力连续梁受力非线性阶段的变化情况、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在弯矩调幅性能方面的异同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分析了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方法。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总结了关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2)运用Opensees软件建立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9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2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计算得到的试验梁的荷载-挠度曲线、荷载-支座反力曲线以及荷载-力筋应力增量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3)运用Opensees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对象、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弯矩调幅性能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运用增量法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次弯矩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受力非线性阶段将失去独立意义,在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弯矩调幅时,应该将荷载弯矩和次弯矩进行共同调幅,采用相同的弯矩调幅系数。(4)运用Opensees软件对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ACI规范、CSA规范、MC10规范进行了比较,得知中间支座截面的转动能力和中间支座截面区段与跨中截面区段的刚度比是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弯矩论文参考文献

[1].黄峥,储方舟,邱冶,冯若强.考虑剪力和剪力次弯矩影响的蜂窝梁挠度计算式推导与验证[J].钢结构.2018

[2].秦永康.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

[3].曲健冰,李红涛,柴俊凯.自升式平台二次弯矩载荷计算与施加方法对比[J].船海工程.2017

[4].吴见丰,郝娟.预应力混凝土梁的次弯矩变化规律分析[J].江苏建筑.2016

[5].陆海军.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次弯矩分析及布筋研究[D].浙江大学.2015

[6].杨振民,冯树国,员建成,庞延凯.剪力次弯矩对腹板开圆孔钢梁受力性能影响分析[J].中华建设.2015

[7].苏小卒,曾建宇,王磊.非线性阶段预应力次弯矩概念及其在弯矩调幅中的应用[J].建筑结构学报.2015

[8].曾建宇,苏小卒.非线性阶段次弯矩及其演化规律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5

[9].曾建宇,苏小卒.无黏结预应力连续梁次弯矩演化及弯矩调幅[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徐明鸣,李春,陈浩.1000kV大跨越直线钢管塔次弯矩分析[J].湖南电力.2014

论文知识图

风浪流载荷加载混凝土迭合式受弯构件的M及MB理论曲线中榀上弦次弯矩分布图中榀下弦次弯矩分布图中榀竖向腹杆次弯矩分布图平行弦桁架次弯矩分布

标签:;  ;  ;  ;  ;  ;  ;  

次弯矩论文_黄峥,储方舟,邱冶,冯若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