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铝多金属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球化学,金属,微量元素,特征,论文,ICP,MS。
铝多金属矿论文文献综述
龙永珍[1](2003)在《桂西铝多金属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综合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桂西地处东南地洼区赣桂地洼系与滇桂地洼系相接地带,区内褶皱、断裂构造发育。本区铝多金属矿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于古大新溶蚀平原的周边地带—平果、靖西、德保、田东等地,按成因类型划分为两种:一种为沉积型铝多金属矿,另一种为岩溶堆积型铝多金属矿。沉积型铝多金属矿:赋存于下二迭统茅口灰岩浸蚀面之上—上二迭统底部合山组地层中,矿体呈层状或似层状,与煤层、黄铁矿密切共生,S含量较高,目前尚未利用;堆积型铝多金属矿:赋存于第四系更新统红土层中,且有埋藏浅、规模大、分布广、矿石质量好的特点,是目前主要利用对象。 原生铝多金属矿中S的含量大大高于堆积矿,其余化学组分在两种铝多金属矿中基本相同:主要为Al_2O_3、Fe_2O_3、SiO_2、TiO_2和H_2O~+,其次伴生有Ga、V_2O_5、Sc、Nb、Ta、REE等有益组分。 原生铝多金属矿中黄铁矿含量较高,而堆积矿中褐铁矿及针铁矿含量相对较高,其余矿物组分在两种铝多金属矿中基本相同。 在本区德保隆华堆积矿的矿泥中发现一未知矿物,经X射线衍射分析及格林-凯利(Greene-Kelly,1953)方法鉴别,该矿物为贝得石;经蒙脱石—贝得石系系列的蒙脱石群定量法(Jones,1964)测定,该矿物的含量为15.45%。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分析测试技术,该技术提供了极低的检出限、极宽的动态线性范围(8-11个数量级)、谱线简单、干扰少、分析精度高、分析速度快以及可提供同位素信息等分析特性。本次,建立了一套可行的ICP-MS分析方法,对本区铝多金属矿中的微量元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 铝多金属矿中伴生的镓含量较高,主要是以类质同象的形式存在于铝矿物中,与铝成显着的正相关关系。 铝多金属矿中稀土元素含量也较高,以化学分析为基础,结合ICP-MS仪器及矿物学分析表明:稀土主要赋存于硬水铝石矿物中,与铝呈正相关关系;其赋存形式可能是以纳米级的矿物微粒存在于铝矿物的晶格中。沉积型铝多金属矿中稀土元素含量及配分特征与堆积型铝多金属矿稍有不同。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Zr、H长Nb、Ta、Tio:等稳定元素与A12O3之比值特征;B、Be、Sr/Ba、Th月口元素特征;S同位素特征;元素Zr、Cr、Ga叁角图解;含矿岩系的重砂组合和标型特征,特别是其中的Zr月扭f比值特征;贵金属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含矿岩系剖面特征及分布特征表明: 1、本区沉积型铝多金属矿是以古风化壳(基底茅口灰岩)、大新古陆岩石风化物为主要物质来源,有部分基性火山灰的介入,具有多来源的特征; 2、沉积型铝多金属矿形成于以海相为主的环境; 3、堆积新型铝多金属矿是由沉积铝多金属矿在地洼构造演化中,于表生条件下,经物理、化学风化作用改造而形成的; 4、生物和衍生的有机质的成矿作用遍及各个阶段:如早期风化淋滤作用,搬运阶段的护胶作用:沉积水盆中有机物的吸附、分解及净化作用,同生、成岩阶段在还原环境下形成水铝石与黄铁矿,以及后期表生阶段有机质与黄铁矿的氧化作用使矿石去硅去硫而变成优质铝多金属矿。 本区铝多金属矿的成矿模式可概括为“多阶段、多因素、多来源”的沉积-淋滤富集改造的多因复成矿床。 经高压拜尔法溶出试验及溶出浆液沉降性能试验表明:本区堆积铝多金属矿适应于拜耳法规模生产作业,嫁主要富集于循环母液中,而钦、稀土、错、妮、担等元素在赤泥中加以富集,综合利用前景广阔。(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3-06-01)
铝多金属矿论文开题报告
铝多金属矿论文参考文献
[1].龙永珍.桂西铝多金属矿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综合利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