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连续成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等规聚丙烯,连续自成核退火法,急冷冷压法
连续成核论文文献综述
贾慧青,杨芳,笪敏峰[1](2017)在《制样方法对等规聚丙烯连续自成核退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自成核退火法能有效表征等规聚丙烯(i PP)等规指数的分布情况。采用急冷冷压法和自然冷却法制备了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并分别对其熔融曲线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制i PP的熔融曲线具有明显的差异,采用急冷冷压法制备的BOPP的连续自成核退火法表征成膜稳定性更接近试样的真实情况,能很好地反映试样的等规指数分布并指导产品的实际应用,而采用自然冷却法制备的BOPP的测试结果不能客观反映实际生产中材料的成膜性能,因此,不适合测定i PP等规指数分布。(本文来源于《合成树脂及塑料》期刊2017年05期)
薛彦虎,薄淑琴,姬相玲[2](2015)在《聚乙烯树脂的连续自成核与退火热分级实验参数优化及其与逐步结晶热分级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支化聚乙烯树脂为研究对象,研究连续自成核与退火热分级实验中,初始温度点(Ts)、升温降温速率、温度间隔(ΔT)和等温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分级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一系列优化的实验参数或范围,为连续自成核与退火热分级方法的实际应用推广提供参考.并将连续自成核与退火(SSA)和逐步结晶(SC)两种热分级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王璐,高峻峰,丁峰[3](2014)在《经典晶体生长理论在石墨烯CVD成核和连续生长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石墨烯由于具有奇异的电子性质而成为多个学科研究的热门材料,其在各个领域的潜在应用也逐渐被实现.而石墨烯工业化应用的前提之一是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的合成.在合成石墨烯的众多方法中,过渡金属表面化学气象沉积法(CVD)作为制备大面积高质量石墨烯的主要方法而被深入研究和广泛使用.作为二维晶体的石墨烯,其生长过程应该遵循经典的晶体生长理论,因此本文从经典的晶体生长理论出发,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对石墨烯CVD生长过程的具体计算,来介绍石墨烯的微观生长机制.主要从叁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石墨烯的CVD生长机理:(1)石墨烯在金属催化剂表面的成核过程,包括二维碳团簇在金属平台和台阶附近的成核过程和成核速率,并据此提出石墨烯在成核生长过程中的种子生长法.(2)经典的Wulff构造理论在石墨烯CVD生长中的应用,通过研究不同石墨烯边界结构在金属表面的稳定性和边界能来获得不同催化剂金属表面石墨烯晶粒的平衡态形状或能量最低结构.(3)动力学Wulff构造理论在石墨烯生长中的应用,通过研究金属原子钝化石墨烯边的稳定结构和不同边界的生长过程来研究石墨烯的生长动力学.金属原子钝化的扶手型(armchair,AC)石墨烯边界的存在大大地降低了碳原子加入到边界形成六元环所需要克服的势垒,导致了AC石墨烯边界的生长速度较快最后消失,而留下生长较慢的锯齿型(zigzag,ZZ)石墨烯边界.以上在原子尺度上对石墨烯CVD生长过程中成核和连续生长过程的微观机制研究对实验上生长大面积高质量的石墨烯材料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学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亢健,杨锋,陈金耀,曹亚,李惠林[4](2013)在《连续自成核退火热分级技术在分析聚丙烯缺陷结构的分布中的应用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自成核退火热分级法(SSA)具有制样简单、无需溶剂、测试耗时较短、设备较廉价等优点,在乙烯/α-烯烃共聚物等领域取得了广泛的应用,是表征其分子结构规整性分散情况的有力研究方法,但它在等规聚丙烯(iPP)方面的应用较少。本文深入研究了iPP的自成核结晶熔融行为,得到了iPP自成核行为的温度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了SSA热分级法的各个条件(首个自成核温度Ts1、在自成核温度(Ts)的停留时间、相邻Ts温度间隔ΔT、SSA分级温度范围等)对最终SSA热分级能力、分级时间的影响,建立了SSA热分级的实验条件与分级效率、分级能力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对于多数iPP来说,理想的SSA热分级条件为:Ts1=167℃,ts=15min,ΔT=4℃,升降温速率=20℃/min,热分级温度范围167~139℃。其中,扫描温度范围对分级效率的影响最大。对于具有不同规整度的PP来说,须有针对性选择上述关键参数,才能达到分级效率与分级能力的平衡。(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3年09期)
张心亚,孙志娟,江庆梅,陈焕钦[5](2009)在《MMA/BA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成核过程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一种不溶于水的染色剂(BL-S)作示踪剂,研究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丁酯(BA)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中各变量对成核过程及成核机理的影响,运用最终乳胶粒中染色剂的含量(Pdye)、最终乳胶粒子数(Npc)、胶束成核和均相成核所形成的粒子数目(Nm和Nh)等参数对聚合过程中的成核情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当引发剂浓度[I]增大时,Pdye、Nh、Nm和Nh/Npc均随之增大,同时Nm/Npc相应地减小,且Nm/Npc=-0.0262[I]+0.8833,表明均相成核随[I]的增大而增加,但胶束成核的比例减小.乳化剂浓度[E]在不同范围内对成核机理的影响不同,在[E]=0.7216×10-2mol.L-1时,体系中胶束成核和均相成核比例相等,各为50%;当[E]>0.7216×10-2mol.L-1时,随[E]增大,成核时间t1,2逐渐缩短,Nm/Npc增加,Nh/Npc减小,胶束成核所占比例大于均相成核,胶束成核逐渐上升为主要成核方式;反之当[E]<0.7216×10-2mol.L-1时,体系中胶束成核所占比例小于均相成核,均相成核为主要成核方式.当MMA的摩尔分率fMMA由0增至0.6时,Nm/Npc从80.93%下降至50%,体系中以胶束成核为主,均相成核为辅;当fMMA由0.6增至1时,Nm/Npc已降至40%,而Nh/Npc增至60%,体系中已转变成均相成核为主,胶束成核为辅.在常规和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中,t1,2分别为12min和6min,而Pdye变化较小,表明聚合方式只影响粒子的形成过程和成核时间的长短,对成核方式影响甚微.(本文来源于《高分子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孙志娟,张心亚,江庆梅,黄洪,陈焕钦[6](2007)在《MMA/BA半连续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特征及成核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反应单体合成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了半连续式乳液聚合过程中反应温度(T)、引发剂浓度([I])和乳化剂浓度([E])对聚合动力学的影响,并着重分析了不同[E]时体系的成核机理和整个聚合过程中粒径及其分布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单体转化率随T、[I]和[E]的增大而增大,体系的表观活化能Ea=132.43kJ·mol·1,聚合反应速度Rp∝[I]0.42;当[E]>1.0×10·2mol·L·1时,Rp∝[E]1.28,体系遵循胶束成核机理及其聚合规律;而当[E]<1.0×10·2mol·L·1时,Rp∝[E]0.17,体系以均相成核为主要成核方式。此外,乳胶粒径及其分布规律进一步验证了体系在不同[E]时具有不同的成核机理,当[E]为1.91×10·2mol·L·1时其成核阶段为0~10min;而当[E]为9.57×10·4mol·L·1时其成核阶段为0~15min。(本文来源于《高校化学工程学报》期刊2007年04期)
孙志娟,张心亚,江庆梅,陈焕钦[7](2007)在《MMA/BA半连续乳液共聚的成核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半连续乳液聚合过程中,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与丙烯酸丁酯(BA)共聚时单体配比及pH调节剂(NaHCO3)对成核过程的影响,并根据整个聚合过程中粒径及其分布的变化规律来推断体系的成核机理。实验结果表明:MMA摩尔分率fMMA不同时体系的成核机理不同,fMMA增大时,成核时间t1,2逐渐减小,而成核结束时的乳胶粒子数Npmax逐渐增大(fMMA=0除外);当MMA/BA共聚(fMMA=0.5763)时,单体转化率随NaHCO3用量的增加而增大,t1,2却保持不变,表明体系中除胶束成核之外存在均相成核。整个聚合过程中乳胶粒径及其分布规律也进一步验证了在MMA/BA共聚体系中,胶束成核与均相成核共存,且t1,2=16 min。(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张心亚,江庆梅,孙志娟,蓝仁华,陈焕钦[8](2007)在《不同单体配比下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和粒径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反应单体、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DBS)为乳化剂,研究了半连续乳液聚合中单体配比F(MMA/BA的质量比)对体系成核机理和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F较大(≥0.75)时,体系以均相成核与胶束成核两种方式成核,F较小(≤0.5)时,体系主要以胶束成核方式成核;BA、MMA单体均聚合成的乳液粒径小于其共聚时的粒径;成核阶段结束时的转化率突变、颜色突变、粒径突变规律是一一对应的.(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孙志娟,张心亚,江庆梅,黄洪,陈焕钦[9](2007)在《乳化剂对半连续乳液聚合动力学及成核机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半连续乳液聚合工艺制备丙烯酸酯乳液,研究乳化剂浓度([E])对聚合动力学和成核机理的影响,并分析不同[E]时整个聚合过程中粒子尺寸分布的演变规律.实验结果表明:当[E]>0.01mol/L时,聚合速率Rp∝[E]1.28,体系遵循胶束成核机理及聚合规律;而当[E]<0.01mol/L时,Rp∝[E]0.17,体系以均相成核为主要成核方式.此外,根据整个聚合过程中的粒子尺寸分布规律可进一步验证体系在不同[E]时具有不同的成核机理.(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5期)
李士阔,沈玉华,谢安建,光善仪,张庆凤[10](2006)在《双连续微乳液中草酸钙晶体的成核生长》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正戊醇/环己烷/水所形成的双连续微乳液中的微水管道作为模板,合成了针状和蝴蝶状的-水合草酸钙(COM)晶体。向该微乳体系中引入一定浓度的天冬氨酸(Asp) 后,COM晶体的形貌有较大的改变。随微水相pH值的变化,微乳液中产生了空心球、实心球和刺状球等多种形态的COM晶体,且这些晶体优先生长的方向也有所区别。可见不同的微乳液中两亲分子、Asp的极性基团对草酸钙晶体的成核生长调控作用有差异。(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6-07-01)
连续成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支化聚乙烯树脂为研究对象,研究连续自成核与退火热分级实验中,初始温度点(Ts)、升温降温速率、温度间隔(ΔT)和等温时间等实验参数对分级结果的影响,得到了一系列优化的实验参数或范围,为连续自成核与退火热分级方法的实际应用推广提供参考.并将连续自成核与退火(SSA)和逐步结晶(SC)两种热分级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比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连续成核论文参考文献
[1].贾慧青,杨芳,笪敏峰.制样方法对等规聚丙烯连续自成核退火的影响[J].合成树脂及塑料.2017
[2].薛彦虎,薄淑琴,姬相玲.聚乙烯树脂的连续自成核与退火热分级实验参数优化及其与逐步结晶热分级对比[J].高分子学报.2015
[3].王璐,高峻峰,丁峰.经典晶体生长理论在石墨烯CVD成核和连续生长中的应用[J].化学学报.2014
[4].亢健,杨锋,陈金耀,曹亚,李惠林.连续自成核退火热分级技术在分析聚丙烯缺陷结构的分布中的应用及优化[J].高分子通报.2013
[5].张心亚,孙志娟,江庆梅,陈焕钦.MMA/BA种子半连续乳液聚合成核过程及机理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9
[6].孙志娟,张心亚,江庆梅,黄洪,陈焕钦.MMA/BA半连续乳液聚合的动力学特征及成核机理[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7
[7].孙志娟,张心亚,江庆梅,陈焕钦.MMA/BA半连续乳液共聚的成核机理[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
[8].张心亚,江庆梅,孙志娟,蓝仁华,陈焕钦.不同单体配比下半连续乳液聚合的成核机理和粒径分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9].孙志娟,张心亚,江庆梅,黄洪,陈焕钦.乳化剂对半连续乳液聚合动力学及成核机理的影响[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李士阔,沈玉华,谢安建,光善仪,张庆凤.双连续微乳液中草酸钙晶体的成核生长[C].第十四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