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孔导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孔,水势,光合作用,叶片,速率,因子,水分。
气孔导度论文文献综述
宫殷婷,郑桂莲,任正兴[1](2019)在《植物夜间气孔导度理论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孔是植物生理过程中的重要器官,对植物叶片气孔行为进行分析对模拟其生理生态过程、水文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理论认为植物在夜间气孔是关闭的,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种关闭并不是完全关闭,夜间气孔不完全关闭的现象可能广泛存在于植物界。针对以往的理论和研究没有完整地解释夜间气孔张开现象、夜间气孔导度以及其对各环境因子的响应的科学问题,对长期以来国内外关于夜间气候导度理论和模拟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夜间气孔导度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特征以及驱动夜间气孔行为的因素,并对气孔导度模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为植物蒸腾过程进行补充,有利于完整地了解植物整个水生理生态过程。今后的研究中,将侧重于时间尺度上的扩展以及相关模型模拟分析研究。(本文来源于《林业资源管理》期刊2019年02期)
陈振,元慕田,曹琪琪,刘涛,肖辉杰[2](2019)在《土壤含水量对苜蓿和沙棘气孔导度与叶水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苜蓿和沙棘是西北干旱荒漠区重要的植物,然而,二者的节水和抗旱机理仍有不被理解之处。为揭示植物叶片气孔导度(G_s)、叶水势(ψ_L)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将苗期苜蓿与沙棘分别进行了水分胁迫的盆栽试验,根据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比例设置了充分供水(CK)、轻度水分胁迫(LD)、中度水分胁迫(MD)和重度水分胁迫(HD) 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胁迫梯度下,沙棘G_s与ψ_L日变化规律一致,分别为近"M"和近"V"型曲线;而苜蓿的日变化规律不一致。两种植物的G_s与ψ_L日平均值均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而降低,且沙棘G_s、ψ_L日均值均大于苜蓿。2种植物G_s、ψ_L与叶片相对湿度(RHL)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沙棘Gs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显着的负二次相关关系,且G_s最大值为(CK:432. 02,LD:384. 32,MD:335. 94,HD:307. 73 mmol/(m2·s));苜蓿Gs仅在CK时与PAR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在胁迫处理下与PAR无显着相关性。不同水分条件下沙棘ψ_L与叶片温度(T_L)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苜蓿则均无显着相关性。沙棘G_s、ψ_L随RH_L、T_L、PAR变化率比苜蓿大87%~203%。综上,沙棘对干旱胁迫环境有更强适应性,苜蓿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更为复杂。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沙棘与苜蓿苗期对干旱胁迫环境的适应性,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秦伦[3](2018)在《影响光合作用中气孔导度的因素探秘》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孔导度(或气孔开度)是近年考题中频繁出现的名词,表示的是气孔张开的程度。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通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由气孔吸收CO_2,故气孔导度的大小对于CO_2进入细胞会造成影响,依据气孔导度的变化特点探讨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是命题意图之一。该类型考题多以不同图表呈现实验结果(如曲线图、数据表),考查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等的能力。笔者以气孔导度为背景的考题为例,探秘影响气孔导度的常见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8年24期)
张振振,赵平,赵秀华,张锦秀,朱丽薇[4](2018)在《环境因子对常绿阔叶树种脱耦联系数及冠层气孔导度估算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精确模拟冠层气孔导度(GS)对于评估区域蒸散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选择两种常见的人工阔叶树种尾叶桉(Eucalyptusurophylla,外来种)和木荷(Schimasuperba,本地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K?stner法和修订的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冠层平均气孔导度(分别定义为GS1和GS2)。研究还分析了环境因子对冠层脱耦联系数(Ω)的影响,并用其来评价两种方法模拟的冠层气孔导度的合理性。结果表明,两个树种冠层气孔导度均与气象条件耦合较好(尾叶桉:Ω=0.10±0.03,木荷:Ω=0.17±0.03)。主成分分析显示,光合有效辐射(PAR)以及水汽压亏缺(D)显着影响Ω的大小,而风速(u)的影响较小。单因素分析则发现各环境因子与Ω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边界线分析表明D和PAR的增加使得Ω最终趋向于一个与树种有关的稳定值(木荷≈0.20,尾叶桉≈0.05),而Ω随u的增加呈幂指数下降。与木荷相比,尾叶桉具有更高的气孔导度(尾叶桉和木荷的GS2年平均值分别为(33.42±9.37) mmol·m–2·s–1和(23.40±2.03) mmol·m–2·s–1),并且尾叶桉和木荷的GS1与GS2的线性拟合斜率分别为0.92 (R2≈0.70)和0.98 (R2≈0.76),表明GS1比GS2高估了冠层气孔导度。另外, GS1和GS2对水汽压亏缺的敏感性与参比气孔导度(GSiref, D=1 kPa时的气孔导度)的比值Pi与Ω紧密相关。根据统计,尾叶桉和木荷的GS1估计值在Ω=0.05–0.15 (83.1%的数据)和0.10–0.20 (47.8%的数据)之间时是相对可靠的。(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陈晓远,詹少芸,罗其峰,胡昊程,张宇鹏[5](2018)在《铵·硝营养对水稻幼苗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铵、硝营养对水稻幼苗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势的影响。[方法]采用营养液培养的方式,研究不同铵硝配比(NH4+-N∶NO3--N分别为0∶100、50∶50和100∶0)对3种水分条件(正常水分、局部根部水分胁迫和全根水分胁迫)培养的水稻幼苗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势的影响。[结果]正常水分条件下,铵硝比为0∶100时对水稻幼苗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铵硝比为50∶50则对局部水分胁迫的水稻叶片气孔导度促进作用较明显;铵硝比为100∶0对提高全根水分胁迫的水稻幼苗叶片水势的影响最大。[结论]该研究为水稻水肥调控的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27期)
刘博,谭军,孟繁瑞,罗桂杰,沙建国[6](2018)在《糖槭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树木生长主要靠叶片光合作用积累有机物质,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是反映树木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探明叁者之间的相关性对掌握树木生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了加拿大糖槭(Acer saccharum Marsh.)在不同光照时间条件下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变化规律。在不同的光照时间条件下,将光合有效辐射(PAR)在0~1 200μmol/(m~2·s)范围内进行高—低—高的改变,利用CIRAS-2型便携式光合作用仪测定糖槭叶片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的变化,建立PAR-Pn和PAR-Gs响应曲线,并对叁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在其他环境因子不变的情况下,温度为25~27℃时,糖槭叶片光合速率达到最高[4.3μmol/(m~2·s)]。从PAR-Pn响应曲线可以看出,光照时间为5 min以上时,光合速率达到稳定;光合有效辐射为900μmol/(m~2·s)以上时,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从PAR-Gs响应曲线可以看出,光照时间少于2 min时,气孔对外界光照变化尚未做出有效反应,气孔导度呈现不规律的变化;当光照时间为5 min以上时,气孔有足够的时间对光照变化做出响应,气孔导度随着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呈现双峰曲线,在光合有效辐射为600μmol/(m~2·s)时达到最大值[218 mmol/(m~2·s)]。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与光合有效辐射呈正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韩磊,何俊,齐拓野,田佳,孙兆军[7](2018)在《宁夏河东沙区侧柏冠层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其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林木冠层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规律,进一步阐释冠层气孔导度调控森林蒸腾的机理,本研究以宁夏河东沙区典型防护林树种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为对象,利用Granier热扩散技术,在生长旺季(7—9月)连续监测树干液流,并同步观测小气候;利用Penman-Monteith方程计算获得连续的冠层气孔导度(gc),并采用Jarvis-Stewart气孔模型对侧柏冠层气孔导度变化过程进行模拟。结果表明:环境因子与gc呈极显着相关关系(P<0.01),对侧柏gc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大气温度(Ta)>太阳辐射(Rs)>饱和水气压亏缺(VPD)>空气湿度(RH)。典型晴天下,gc与VPD、Ta的关系曲线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路径不同,呈现"磁滞回环"的特性,且不同时段表现出不同的响应规律。Jarvis-Stewart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侧柏冠层气孔导度对环境变量Rs、VPD、Ta的响应过程,采用交叉验证法对模型进行验证和参数率定,可以解释84.4%的变量。(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8年09期)
王秋玲,周广胜[8](2018)在《春玉米持续干旱过程中常用气孔导度模型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频发导致的土壤水分变化将影响气孔导度模型的适用性,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碳-氮-水循环模拟的准确性。基于春玉米持续干旱田间模拟试验资料,比较了常用气孔导度模型在干旱条件下的模拟效果,评价了土壤水分响应函数对气孔导度模型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气孔导度模型的适用土壤水分范围。结果表明,在持续干旱过程中,模型模拟效果表现为BBL模型最优,其次是USO模型和BWB模型,Jarvis模型最差;引入土壤水分响应函数,提高了BWB模型和USO模型的模拟效果,而降低了Jarvis模型和BBL模型模拟效果,模型模拟效果表现为USO修正模型最优,其次是BBL修正模型和BWB修正模型,Jarvis修正模型最差。在持续干旱过程中,Jarvis模型和BWB模型的剩余气孔导度较大,而BBL模型和USO模型的剩余气孔导度相对较小,表明BBL模型和USO模型在干旱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基于95%置信区间判断表明:Jarvis模型、BBL模型和USO模型在土壤相对湿度范围为33%—83%条件下适用,而BWB模型的适用土壤相对湿度范围为33%—76%,引入水分响应函数后可在试验条件下适用。研究结果可为干旱条件下选取合适的气孔导度模型以准确模拟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水循环提供依据,并为改善农业水资源的有效使用和评估提供支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19期)
张彦群,王建东,赵月芬,龚时宏,隋娟[9](2018)在《滴灌冬小麦不同施氮量下光合-气孔导度耦合模拟和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华北平原冬小麦田过量施氮(N)现象,构建和参数化不同施N量下光合-气孔导度耦合模型有利于理解降低施N量对作物产量影响的生理基础。该文于2013—2014年连续2个生长季在滴灌冬小麦田设置3种施N量:290、190和110 kg/hm2,开展了光合及相关生理因子的测定,确定了光合-气孔导度耦合模型关键参数。结果表明:最大羧化速率V_(cmax)在84.5~153.3μmol/(m2·s)之间变化,V_(cmax)与叶片N含量之间的可用线性关系来量化;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_(max)在156.5~236.2μmol/(m2·s)之间变化,二者比值在处理间差异不显着;推导光合模型和气孔导度Ball-Berry模型联立的解析解来求解耦合模型,能较好模拟光合速率日进程,对2次测定模拟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2.11和2.23μmol/(m2·s)。通过对环境因子及生理因子差异的综合分析,模型可用于模拟施N条件下的光合速率变化,从而为较准确地预测小麦产量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魏镇华[10](2018)在《交替灌溉下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番茄的节水调质效应与气孔导度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阐明根系分区交替灌溉及其在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环境下的节水调质机理,本研究引入稳定性碳同位素对水分利用效率的指示特性,以经济作物番茄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小区试验与人工气候室盆栽试验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作物番茄的水分与氮素利用效率、气孔导度模型和果实品质对根系分区交替灌溉与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调控的机理响应研究,从而为水资源更加短缺和未来二氧化碳浓度更加富集环境下的节水优质高效灌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支撑。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番茄果实田间鲜重水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完全可以代表干重水平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比常规灌溉,交替灌溉田间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可以提高19.6%,产量维持相当水平,而节约灌水量达到33.3%。交替灌溉,尤其是交替滴灌是调节叶片光合作用过程的一种更有效的灌溉方式,可以调控气孔开度到最优,维持光合同化过程,将Ci/Ca值下降,从而降低了叶片和果实的碳同位素分辨率(Δ13C)值,提高了从叶片到田间尺度的水分利用效率。因此果实成熟期番茄植株的Δ13C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优化水分利用效率提供一个合适与快速的表征途径。(2)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环境下充足的氮肥供应能够显着地增强番茄植株的光合能力,极大地降低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从而明显地提高叶片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特别是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与交替灌溉能够协同地减少叶片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而保持了叶片的活力和光合速率,进而促使了番茄叶片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明显提升。交替灌溉方式下,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与充分的施氮量相结合能够显着地增多植株的干物质重、碳的累积和氮的吸收。而番茄仅在亏缺氮肥条件下具有较高的植株水平的水分和氮素利用效率。(3)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明显提高了 Ball-Berry气孔导度模型的斜率值,表明番茄叶片光合与气孔导度的耦合关系是独立适应于两个二氧化碳浓度环境的。采用整个根系的土壤基质势对Ball-Berry气孔导度模型进行修正后可以明显提高对不同灌溉方式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番茄叶片尺度的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的预测与模拟精度,且相同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交替灌溉植株具有相对更高的水分利用效率。(4)交替灌溉方式下的水分调控能够明显地提高成熟期田间番茄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有机酸和可溶性糖的品质属性。不同灌溉方式,尤其是节约叁分之一灌溉定额的交替灌溉下果实单一品质指标对水分亏缺响应最为敏感的时期均是在果实的转色期,说明交替灌溉能更有效地调节果实生长关键时期的品质形成、积累与分配的过程。(5)不论哪个灌溉方式和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亏缺的氮肥供应虽然减少了番茄果实的数量和产量,但可以提高果实的硬度、总糖和总酸的品质属性。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下生长的植株可以减轻交替灌溉对果实产量的亏缺影响。在充足的氮肥施用量条件下,升高的二氧化碳浓度环境与亏水灌溉,特别是与交替灌溉方式相结合可以明显地促进光合产物向果实的累积与转化,从而提高了番茄果实矿物质营养和风味属性的综合品质。(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期刊2018-05-01)
气孔导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苜蓿和沙棘是西北干旱荒漠区重要的植物,然而,二者的节水和抗旱机理仍有不被理解之处。为揭示植物叶片气孔导度(G_s)、叶水势(ψ_L)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将苗期苜蓿与沙棘分别进行了水分胁迫的盆栽试验,根据土壤含水量占田间持水量的比例设置了充分供水(CK)、轻度水分胁迫(LD)、中度水分胁迫(MD)和重度水分胁迫(HD) 4个处理。结果表明:在不同胁迫梯度下,沙棘G_s与ψ_L日变化规律一致,分别为近"M"和近"V"型曲线;而苜蓿的日变化规律不一致。两种植物的G_s与ψ_L日平均值均随水分胁迫程度的加剧而降低,且沙棘G_s、ψ_L日均值均大于苜蓿。2种植物G_s、ψ_L与叶片相对湿度(RHL)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沙棘Gs与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显着的负二次相关关系,且G_s最大值为(CK:432. 02,LD:384. 32,MD:335. 94,HD:307. 73 mmol/(m2·s));苜蓿Gs仅在CK时与PAR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在胁迫处理下与PAR无显着相关性。不同水分条件下沙棘ψ_L与叶片温度(T_L)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而苜蓿则均无显着相关性。沙棘G_s、ψ_L随RH_L、T_L、PAR变化率比苜蓿大87%~203%。综上,沙棘对干旱胁迫环境有更强适应性,苜蓿对水分胁迫的响应规律更为复杂。本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沙棘与苜蓿苗期对干旱胁迫环境的适应性,为荒漠地区植被恢复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孔导度论文参考文献
[1].宫殷婷,郑桂莲,任正兴.植物夜间气孔导度理论与模拟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2019
[2].陈振,元慕田,曹琪琪,刘涛,肖辉杰.土壤含水量对苜蓿和沙棘气孔导度与叶水势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3].秦伦.影响光合作用中气孔导度的因素探秘[J].中学生物教学.2018
[4].张振振,赵平,赵秀华,张锦秀,朱丽薇.环境因子对常绿阔叶树种脱耦联系数及冠层气孔导度估算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8
[5].陈晓远,詹少芸,罗其峰,胡昊程,张宇鹏.铵·硝营养对水稻幼苗叶片气孔导度和水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
[6].刘博,谭军,孟繁瑞,罗桂杰,沙建国.糖槭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对光合有效辐射的响应[J].河北农业科学.2018
[7].韩磊,何俊,齐拓野,田佳,孙兆军.宁夏河东沙区侧柏冠层气孔导度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及其模拟[J].生态学杂志.2018
[8].王秋玲,周广胜.春玉米持续干旱过程中常用气孔导度模型的比较研究[J].生态学报.2018
[9].张彦群,王建东,赵月芬,龚时宏,隋娟.滴灌冬小麦不同施氮量下光合-气孔导度耦合模拟和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8
[10].魏镇华.交替灌溉下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番茄的节水调质效应与气孔导度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