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刚度论文-吕一品,景泉,冷祥玉,李德祥,金莎

低刚度论文-吕一品,景泉,冷祥玉,李德祥,金莎

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刚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低刚度全笼抗拔桩,基础,无缝钢管送笼器,施工技术

低刚度论文文献综述

吕一品,景泉,冷祥玉,李德祥,金莎[1](2018)在《低刚度全笼抗拔钻孔压灌超流态混凝土桩基础在砂土地质中的施工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家"一路一带"倡议中,哈尔滨市高校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建设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实验综合楼工程,针对低刚度全笼抗拔桩基础在砂土地质中的施工技术,提出严格的质量要求。通过采取加设无缝钢管送笼器、桩底沉渣控制等措施,保证桩基施工速度,进而保证桩基在砂土地质施工中的成品质量。该体系施工便捷可靠,成品质量良好。(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S4期)

冯伟,崔业兵,冀娟,曾凡铨,钱昌年[2](2019)在《一种应用于半闭环低刚度TVC伺服系统的力矩反馈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新型火箭发动机喷管刚度低、伺服系统呈半闭环结构导致的伺服系统谐振和快速性之间难以调和的问题,以上面级电动伺服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机构参数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谐振抑制控制方法,引入力矩反馈使伺服机构具有力矩控制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力矩反馈控制方法具有比陷波算法更优的谐振抑制能力,运算量并未增加,且涉及的参数均可通过测试得到,调试难度有所降低。(本文来源于《导航定位与授时》期刊2019年01期)

高航,姚舜铭,鲍永杰,刘旭超[3](2018)在《低刚度约束下复合材料螺旋铣磨制孔》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复合材料构件空间狭小、加工可达性差、加工精度不足的问题,使用基于微刃切削原理的电镀金刚石磨具,在低刚度约束下螺旋铣磨制孔。通过理论分析磨粒切削长度和实验对比加工效果,发现:相较于普通硬质合金刀具,金刚石磨具的磨削力峰值降低30%,且普遍低于60N;用金刚石磨具加工的孔边缘几乎无毛边,也不见磨削烧伤。采用微刃切削方法可降低切削力,减少加工毛刺,提高加工精度。(本文来源于《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赵炳尧[4](2018)在《低刚度薄板件的平面磨削加工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出于小型化和轻量化的要求,低刚度零件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制造精度要求不断提高。这类零件由于其径厚比超过20,刚度极低,在加工中受到夹持变形、热变形、加工损伤引起的应力变形以及加工过程中初始内应力释放引起的变形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获得高面形精度表面。目前,主要基于一些定性的规律和工程技术人员的经验通过不断试验来提高薄板工件的平面磨削精度,试验周期长,加工效率低,工艺稳定性差。因此,揭示低刚度薄板件加工过程的变形规律和机理,提高其加工精度和效率对制造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以上所阐述的应用背景,通过对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及夹持变形问题的深入研究,在传统平面磨削45钢薄板工件的工艺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较为完善的加工工艺方法,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并进行实验验证,能够更有效降低零件平面度的同时又能优化各工艺参数,减少了对工程技术人员经验的依赖。(1)基于不同表面残余应力引起的薄板变形差异,通过反向求解,研究了不同磨削条件下45钢薄板表面残余应力变化规律,提出通过调整工艺参数,平衡磨削过程塑性变形产生的压缩应力和热变形产生的拉伸应力,实现表面应力层合应力的最小化,从而减小整体变形的薄板磨削加工残余应力控制原理和方法。(2)针对薄板工件磨削的夹持变形问题,建立了普通夹持法、弹性垫法、粘弹性垫法的工件变形分析有限元模型,分析比较几种夹持方法对工件面形精度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弹性垫的力学及几何特性对工件夹持变形的影响,揭示了薄板夹持变形的基本规律。(3)提出了一种在平面磨床上磨削加工高面形精度铁磁类薄板的方法,通过工艺参数优化控制降低表面加工残余应力引起的变形,通过一种新的粘弹性垫的研制降低薄板夹持变形,由此实现了尺寸为118×110×5 mm 45钢薄板高面形精度磨削加工,面形精度达到PV 5.5μm,相比弹性垫法,面形精度提高了50%。(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邬晓光,王阳,王威,冯宇,李艺林[5](2018)在《低刚度支座对拼宽T梁桥基础沉降差的作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拼宽桥承受基础沉降差的能力,将拼宽部分沉降模式分为线性沉降和均匀沉降,基于某T梁桥拼宽工程,采用Midas FEA建立实体模型,在旧桥连接中梁(原旧桥边梁)下设置轴向刚度略低的支座,分析沉降应力,得出轴向刚度略低的支座对拼宽T梁桥造成的不利影响基本可以忽略,但能够使得上部结构最大拉应力和切应力在拓宽部分线性沉降下分别降低38.1%和21.9%,在均匀沉降下分别降低24.2%和18.1%,将线性沉降和均匀沉降下的原设计支座的容许沉降差8mm和3mm分别提高至10mm和4mm.此外,相比传统应对拼宽桥沉降差的措施,低刚度支座还具有实施简单、时间短和成本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熊小涛[6](2017)在《用于低刚度零件辅助支撑的射流控制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刚度零件大多数具有构造复杂、精度要求高、相对刚度低等特点,在数控切削中容易受到切削力、切削热、残余应力、装夹条件等因素的耦合影响,产生弯曲变形和切削振动,使得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都降低,严重时甚至会致使所加工零件报废。目前为止,水射流技术研究主要针对于射流在工业切割、钻井破岩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的目标是如何有效地破坏被冲击对象,力求冲蚀压力越大越好、对材料的破坏能力越强越好。但是却忽略了一定范围内可控的水射流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如辅助支撑、切削加工、表面抛光等。本课题紧紧围绕着射流控制技术进行展开,研究了射流冲击特性以及射流对工件的作用特性,针对典型射流发生系统存在的若干缺陷开发设计了智能精密伺服直驱调压装置,并为此新型压力源选用了较优的控制策略后通过联合仿真技术分析了整个系统的动静态性能。这些无疑对射流支撑技术乃至射流技术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简述了本课题研究背景,分析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论述了射流辅助支撑工艺中稳定性、准确性和快速响应等方面的难题,通过总结与分析后提出并确立了射流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此外,为了更好地利用水射流技术,还介绍了水射流技术背后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特性。其次,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耦合有限元的方法,利用ANSYS/LS-DYNA模拟了射流对钛合金靶板的冲击过程,研究了射流压力、喷嘴直径、喷射距离、冲击角度和头部结构等因素对射流冲击力的影响规律,探讨了射流冲击下的径向流特性与工件损伤状况,为射流冲击力实时随动控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另外,利用射流冲击力实验验证了射流压力、冲击角度及靶距对射流冲击力的影响规律。再次,从机械-液压部分和电气控制部分对伺服直驱调压装置进行了整体设计,对关键零部件进行了选型计算和设计计算,并且以分系统的形式建立了伺服直驱调压系统的数学模型,借助频域分析方法研究了系统的开环稳定性和控制特性,为后续控制策略研究和系统性能分析提供了理论指导。最后,针对被控对象的特点,提出了“压力环+速度环+电流环”的叁闭环控制方案,并且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应用于此新型压力源的压力控制系统中,再借助AMESim与MATLAB/Simulink独自的优势建立了联合仿真分析模型,分析了整个系统在不同控制策略、不同测试信号下的动静态性能,论证了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可以满足压力波动小、跟随效果好、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控制要求。(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7-06-01)

王阳[7](2017)在《拓宽T梁桥基础沉降差及低刚度支座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公路桥梁改扩建日益增多,拓宽桥新旧部分连接后基础不均匀沉降致使上部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影响桥梁使用和安全。实际桥梁拓宽工程复杂多样,目前在公路拓宽桥的研究中,对沉降应力和控制标准都非常重要的沉降模式并没有被明确定义和分类,沉降控制标准主要集中在拓宽简支梁或连续梁桥,基本没有将二者的进行结合对比分析以适应实际工程。此外,应对拓宽桥基础不均匀沉降差的现行措施一般存在实施复杂、时间长或成本高等缺点,有待改进。为降低公路拓宽桥梁基础不均匀沉降给其造成的不利影响。将沉降模式划分为两类,依托某拓宽桥,建模计算分析了其基本受力性能,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沉降控制标准;最终提出一种新的沉降差应对措施,并分析了其合理性和优越性。论文主要研究如下:(1)基于部分典型拓宽桥沉降监测数据和已有研究结论,并分析了沉降模式差异的原因,将拓宽部分基础沉降简化分为两种,一是线性沉降,即拓宽部分基础由内侧向外侧沉降值逐渐增大,基本呈线性变化,最外侧沉降可视为一个累加值;二是均匀沉降,即拓宽部分基础沉降值基本接近,沉降可视为连接处新旧T梁的相对沉降值。(2)依托某拓宽T梁桥,采用Midas FEA和Midas Civil建模分析,得出T梁桥拓宽受力最不利位置在支点竖向截面接缝处上缘,新旧T梁最佳受力连接方式为接缝处跨内设置横隔板,而梁端不设置,桥墩最不利沉降工况为拓宽部分桥墩全部参与沉降。(3)采用前文得到的最不利沉降工况和最佳连接方式,以上部结构最大拉应力是否超过设计混凝土抗拉强度标准值作为控制标准,得出简支和连续T梁桥拓宽部分线性沉降下容许沉降差分别为8mm和7mm,均匀沉降下容许沉降差为3mm,均匀沉降情况即任意相邻两片T梁,尤其是接缝处新旧T梁间的相对沉降差要控制在3mm以内。(4)为提高拓宽T梁桥承受基础沉降差的能力,提出在旧桥连接中梁(原旧桥边梁)下设置轴向刚度略低的支座,并称为低刚度支座。应用低刚度支座后,其不利影响可以忽略,但是对拓宽T梁桥在典型沉降工况下的最大应力降低幅度达12.5%—38.1%,对简支和连续T梁桥拓宽部分线性沉降下容许沉降差均提高2mm分别至10mm和9mm,均匀沉降下均提高1mm至4mm,说明设置低刚度支座能够明显改善拓宽T梁桥基础沉降差对上部结构的不利影响,并且还具有实施简单、时间短和成本低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7-05-16)

董光旭,张希农,罗亚军,严博[8](2016)在《一种磁性并联低刚度隔振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能够抑制低频微幅振动,提出了一种磁性并联低刚度隔振器,其由固支的承载梁和磁性弹簧并联构成.其中,磁性弹簧由4个永磁体对组成,每个永磁体对中的两块永磁体相吸配置,并在梁上对称均布;利用等效电流法对永磁体进行建模,根据安培定律给出了永磁体之间磁力的计算表达式,最后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了其近似表达式;分析讨论了梁的等效刚度计算方法,进而得到了所提出的隔振系统的等效刚度计算方法;在不考虑系统非线性影响时,对该隔振系统进行了隔振特性分析及数值仿真.结果表明:与传统的线性隔振器相比,该隔振器能够有效地隔离低频振动,降低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从而拓宽了隔振器的隔振频带,并改善了系统的阻尼特性,有效地降低了共振区域的共振峰值.(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周详宇[9](2016)在《低刚度梁连接组合式超声致动器及其驱动点运动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压电超声致动器具有直接驱动、响应速度快、无电磁干扰、定位精度高、结构简单、设计灵活等特点,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光学仪器、微机电系统、机器人、半导体制造、医疗器械等领域。目前,丰富超声致动器的致动功能,并且使致动器与机构、系统有机结合已经成为超声致动器的重要研究方向。此外,利用不同模态复合激励的超声致动器多数存在模态简并问题,简并的效果直接影响着致动器的输出性能。因此,在设计阶段有效简化模态简并过程并且保障简并效果,是超声致动器领域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围绕超声致动器驱动点的椭圆运动形态及低刚度梁连接组合式致动器展开研究,采用以低刚度梁连接换能器的方式构造超声振子,针对连接梁建立数学模型,以振子驱动点运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驱动点的椭圆运动形态的产生及调节方法,形成了理论基础。通过理论、有限元仿真、实验验证叁者相结合的方法,研制了单驱动点、双驱动点及多驱动点致动的新型超声致动器原理样机,分别实现了两自由度、双输出及单自由度致动功能,达到了验证理论正确性、简化模态简并过程或避免模态简并问题、获得新的致动特性等目的。超声致动器的驱动点运动形态决定了致动器的输出特性。为了确定驱动点的椭圆运动形态的产生及调节方法,首先分析了压电陶瓷的特性、梁的振动模式以及梁受压电陶瓷激振的原理;接着研究了单一换能器在空间不同平面内构造驱动点椭圆运动轨迹,从而实现致动功能的方法;为了便于模态简并、避免换能器振动模态相互干扰,采用低刚度梁连接多个换能器的方式构造振子,并设计了两种梁结构,建立梁的数学模型,分析其驱动点空间各平面椭圆运动形态的构造方法及主要影响因素。以上内容的研究为构造驱动点具有预期椭圆运动形态的多换能器组合结构超声致动器确立了理论基础。超声致动器的多功能化的体现之一是多自由度驱动功能的实现。为此,以两自由度致动为目的,对单驱动点运动形态及致动器激励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研制了采用单点致动的两款新型超声致动器原理样机,采用多模态激励、模态切换的方式产生并调整驱动点的椭圆运动形态,分别实现了单自由度致动、两自由度致动功能,从而验证了基于低刚度叁角梁连接方式产生及调节超声致动器的驱动点椭圆运动形态的方法的有效性、低刚度梁与镜像对称结构相结合构造振子对简化模态简并过程的作用。超声致动器的多功能化还可以体现为采用一个致动器实现对多个动子的驱动。面向小型双转子机构,提出并采用了单振子多点组合、协调致动的方式,对双驱动点运动形态及致动器的激励方法进行了研究,研制了采用双驱动点致动的新型超声致动器原理样机,分析了致动器工作原理及驱动点椭圆运动形态的产生及调节方法,通过实验测定了致动器振动特性及致动特性。该致动器可以同时驱动两个转子并且能够实现转子同向、反向及异速运动。研究发现,利用旋转对称结构的两个相同正交振动模态复合激励致动器可有效避免模态简并问题。为了充分利用该特性,实现单自由度旋转致动功能,研制了具有旋转对称结构的振子及旋转致动器原理样机,结合有限元仿真对多点组合驱动的方式、致动器工作原理、驱动点椭圆运动形态的产生及调节方法进行了研究,验证了基于低刚度带驱动齿平梁连接方式产生及调节超声致动器驱动点椭圆运动形态的有效性、低刚度梁与旋转对称结构相结合构造振子对避免模态简问题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6-03-01)

梁统生,陈葆娟,朱力敏,顾琳[10](2016)在《基于电极切向旋转进给法的低刚度锥杆类零件精密电火花加工》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圆盘电极切向旋转进给法的低刚度锥杆类零件的电火花精密加工方法。首先介绍了基于等厚损耗原则的圆盘电极设计原理,进而通过电火花加工工艺的叁因素全因子实验考察了峰值电流、脉宽、占空比对工件材料去除率(MRR)、相对电极损耗率(TWR)和表面粗糙度(SR)的影响,并对电火花加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从而应用于锥杆类零件的加工。加工出的反馈杆性能一致性高、表面质量好,加工时间短,试验结果表明基于圆盘电极切向旋转进给法的电火花加工工艺对提高低刚度锥杆的加工工艺的可靠性和加工效率、提高电极利用率方面有较大优势。(本文来源于《导航与控制》期刊2016年01期)

低刚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新型火箭发动机喷管刚度低、伺服系统呈半闭环结构导致的伺服系统谐振和快速性之间难以调和的问题,以上面级电动伺服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机构参数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仿真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谐振抑制控制方法,引入力矩反馈使伺服机构具有力矩控制能力。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力矩反馈控制方法具有比陷波算法更优的谐振抑制能力,运算量并未增加,且涉及的参数均可通过测试得到,调试难度有所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刚度论文参考文献

[1].吕一品,景泉,冷祥玉,李德祥,金莎.低刚度全笼抗拔钻孔压灌超流态混凝土桩基础在砂土地质中的施工技术[J].施工技术.2018

[2].冯伟,崔业兵,冀娟,曾凡铨,钱昌年.一种应用于半闭环低刚度TVC伺服系统的力矩反馈控制方法[J].导航定位与授时.2019

[3].高航,姚舜铭,鲍永杰,刘旭超.低刚度约束下复合材料螺旋铣磨制孔[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8

[4].赵炳尧.低刚度薄板件的平面磨削加工工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8

[5].邬晓光,王阳,王威,冯宇,李艺林.低刚度支座对拼宽T梁桥基础沉降差的作用分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熊小涛.用于低刚度零件辅助支撑的射流控制技术研究[D].江南大学.2017

[7].王阳.拓宽T梁桥基础沉降差及低刚度支座应用研究[D].长安大学.2017

[8].董光旭,张希农,罗亚军,严博.一种磁性并联低刚度隔振器[J].航空动力学报.2016

[9].周详宇.低刚度梁连接组合式超声致动器及其驱动点运动形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10].梁统生,陈葆娟,朱力敏,顾琳.基于电极切向旋转进给法的低刚度锥杆类零件精密电火花加工[J].导航与控制.2016

标签:;  ;  ;  ;  

低刚度论文-吕一品,景泉,冷祥玉,李德祥,金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