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水厂污泥处理工艺的研究与设计

净水厂污泥处理工艺的研究与设计

周志伟[1]2015年在《净水厂污泥回流强化混凝的超声波预处理技术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污泥回流技术是强化混凝过程的有效方法,已成为近年来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也是污泥资源化的重要形式。论文针对净水厂污泥回流工艺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重金属和致病微生物等有毒有害污染物累积问题,提出采用超声波强化净水厂污泥回流混凝过程的方法,研究了污泥回流工艺运行条件和回流污泥特性对混凝除污染效能和絮体特性的影响,以及污泥回流工艺的适用性,系统地研究了超声作用对污泥特性的影响,揭示了超声作用污泥回流工艺的混凝特性与作用机制。污泥回流混凝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污泥回流工艺的除污染效果取决于污泥回流运行参数、原水水质和回流污泥特性。适宜的污泥总悬浮固体质量浓度和较低污泥回流比可以获得较好的混凝效果,将回流污泥投加到慢搅第一阶段时的除污染效果更佳。当回流污泥中含有粉末活性炭时,有机物去除率可以显着提高,但污泥回流工艺适用于特定水质条件。总悬浮固体质量浓度较低的滤池反冲洗水回流工艺可强化沉后水中类腐殖质的去除,而类蛋白质则有所累积,且沉后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受原水和滤池反冲洗水中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的影响。超声作用对污泥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03W/m L的低声能密度超声作用就会使污泥破解,蛋白质、多糖和类腐殖质等有机物溶出,在槽式反应器中,低频率(25/40kHz)时污泥破解程度好于中高频率(68/160kHz)时;在探头式反应器中,低频率(25kHz)时污泥破解效果好,较高声能密度(5W/m L)的超声作用使得污泥破解程度更高,蛋白质和多糖释放量更多。超声作用对pH值和表面电荷等污泥表面特性影响不显着,但污泥絮体粒径降低、BET比表面积有所增加。较低频率(25/40kHz)和较高声能密度(3/5W/mL)超声作用后污泥脱水性恶化更明显,但沉降性改善更显着,这二者变化均与溶出有机物密切相关。在0.03W/mL的低声能密度槽式超声波反应器作用下,无溶出物污泥回流混凝效果有明显改善,有溶出物污泥回流混凝效果不但未得到提高,甚至比常规混凝工艺还差,其沉后水水质与污泥VSS削减率、溶出蛋白质以及污泥絮体粒径削减率相关。无溶出物污泥经浓缩后回流时,较低频率(25/40kHz)和较短时间的超声作用(<5min)对浊度去除效果较好,较高频率(125/160kHz)和较长时间的超声作用(10~15min)对有机物去除效果较佳。与常规混凝的絮体特性相比,超声污泥回流混凝的絮体粒径大幅度提高,絮体抗剪切能力有所提高,但絮体破碎的恢复性明显降低。较低频率(25/40kHz)的超声浓缩污泥回流所形成的絮体粒径更大、抗剪切能力更强,但不规则程度更大、破碎后恢复能力更差。在0.03W/m L的低声能密度和10~20min超声时间作用下,探头式超声波反应器有利于提高混凝效果,且低频率的除污染效果好。无溶出物污泥回流的沉后水中有机物去除率最高时的声能密度、超声作用时间和污泥回流比等参数与采用响应面优化出的数值具有极高的相似度,建立的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和模拟污泥回流工艺的有机物去除效果以及最佳运行参数。对沉后水中有机物的分子量分布、亲疏水性和荧光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污泥回流会增加弱疏水酸、亲水性物质和小于3kDa有机组分、以及类蛋白质的累积风险。超声波预处理不能有效地解决有溶出物和无溶出物污泥回流混凝过程中Cd2+和Cu2+的累积问题,但微生物安全性可得到一定提高。基于污泥回流混凝工艺中消毒副产物前体物、重金属和微生物去除特性,论文提出了采用超声波技术强化和提高净水厂污泥回流混凝工艺的化学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的方法,即采用超声波技术将污泥有效破解,使得污染物从污泥中溶出、降解或分离,最大限度地灭活污泥中致病微生物,提高回流污泥的沉降性能,然后再进行污泥回流,从而保障污泥回流工艺的安全性。本论文的研究具有探索性,明确了超声作用下污泥特性的演变规律,提出了保障污泥回流工艺化学安全性和生物安全性的运行策略,研究成果可为低温低浊水源水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处理、以及污泥减量化和资源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马锦生[2]2012年在《大连市叁十里堡净水厂净水工艺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我国人口增长和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我国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短缺和水体污染的双重局面。大连市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之一,饮用水水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有必要建立净水处理厂以有效减缓这种局面,解决区域供水水量和水质的要求,保证人民身体健康。本论文是在《大连市叁十里堡净水厂供水工程项目总体设计方案》为主要的研究资料,在大连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对大连市叁十里堡净水厂处理工艺进行研究设计。研究内容和主要成就如下:(1)在《大连市城市规划》的基础上对大连市普湾新区和普兰店市的供水规模进行预测,确定净水厂的设计工程规模为:近期(2015年)设计规模40万m~3/d、远期(2030)设计规模80万m~3/d。通过对净水厂叁个厂址:五十里堡、大王沟和窖地屯厂址的优化比较确定其最佳厂址为大王沟。(2)根据《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对生活饮用水的水质卫生要求和大连市自来水集团公司的发展规划要求,确定该净水厂出水的浊度小于0.5NTU,特殊情况1.0NTU。出厂水压力应满足供水区配水管网控制点服务水头不小于28m的要求。对大连市叁十里堡净水厂的几个进水水源地的水质进行分析,同时对大连市共用水源地的周边净水厂的出水水质进行分析。根据这两种水质分析结论结合国内外净水厂的净水工艺的参考,确定该净水厂的处理工艺采用常规处理和强化常规处理。针对两种方案:即方案一(机械混合池-小网络反应池-平流沉淀池-V型滤池)和方案二(机械混合池-机械反应池-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两个工艺进行技术和优缺点对比,确认该净水厂净水工艺为方案一。(3)分析净水主体工艺的各个单元的功能和作用。根据净水处理厂的设计条件和原则,经过选取合适设计参数后计算各个处理单元的构筑物的尺寸和占地面积等。在此基础上,对净水厂的工艺平面布置和竖向设计、净水厂总平面设计进行设计。进而完善大连市叁十里堡城市净水厂的设计方案。

马玉青[3]2013年在《辽宁省东水西调营口市供水工程的研究和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辽宁省东水西调营口市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主要的研究资料,通过对供水方案的比选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采用用水定额当量法对营口市城市需水量进行预测,通过对营口市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后确定东水西调营口市供水工程的建设规模:近期(2010年)为25.0×104m3/d,中期(2015年)为45.0×104m3/d。(2)营口市第六净水厂的水源水库为大伙房水库和桓仁水库,通过分析沈阳市第八净水厂提供的两个水库的水质监测数据得出结论:两个水库的原水水质除浊度高、总大肠菌群和细菌总数多外,其它检测的水质指标均满足现行饮用水卫生标准。因此,营口市第六净水厂采用以降低浊度和灭菌为目的的常规处理工艺。结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确定该净水厂的出水浊度≤0.5NTU,特殊情况下不超过1NTU。(3)针对净水厂各个处理单元工艺进行分析论证,进而确定营口市第六净水厂的净水处理工艺为:机械混合池-折板絮凝池-斜板沉淀池-V型滤池。通过对输水工程方案和配水工程方案的分析论证,确定输配水管线的建设规模,综合沿程地理条件、施工条件、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比较后确定合适的输配水管线的敷设路线,选择合适的管材和管径。(4)针对净水厂的处理工艺,选择合适的参数后计算净水厂内各个构筑物尺寸和占地面积,合理布置净水厂的总平面设计,合理布置净水厂厂区内各种类型管线,完善营口市第六净水厂的设计。

徐斌[4]2004年在《净水厂污泥处理工艺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贫乏的国家,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近些年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量匮乏与人为破坏,使得我们的供水形势日趋严峻。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水资源保护的法律法规,强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净水厂污泥处理以及污泥处置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国内许多城市都在研究和建设净水厂污泥处理工程,实现净水厂“零排放”保护水资源。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设计规范,许多工程直接使用国外工艺,但使用效果良莠不齐。本论文研究课题以“郑州水司水厂生产排泥水处理工程”为契机,对净水厂污泥处理从四个阶段进行研究,旨在寻找出切实可行的处理工艺和系统设计方法。污泥调整阶段:采用现场考察、技术交流、网络查询的方法收集国内外净水厂污泥处理现状;收集郑州柿园水厂的基础资料,研究确定调整构筑物的形式及相应设计参数。运用比例法和线性回归法,比选确定最大干污泥量计算公式法。污泥浓缩阶段:采用现场模拟实验方法,进行污泥自然沉降实验,摸索其沉降速度(沉降时间)、压密点污泥浓度和固体通量等规律。以掌握柿园水厂水源的沉降浓缩性质,确定浓缩池形式及相应设计参数。污泥脱水阶段:对多家脱水机械考察,采用技术指标比较法、综合性能和费用评价次序法,从各个方面进行脱水机械的研究和比选,确定脱水机械的形式及相应设计参数。污泥处置阶段:对多家净水厂的污泥处置进行调研,通过比较确定国内水厂污泥处置应采用的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本文还对污泥处理的自动化控制进行分析,从而使对净水厂污泥处理工艺的研究更为全面。

胡博[5]2014年在《广东某水厂水处理系统生产效能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和水资源的持续短缺是我国城市供水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这无疑对城市净水厂供水水质的提高增加了难度,部分城市由于水资源短缺甚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用水,而供水水源的污染增加了净水厂的供水处理难度。我国城市供水行业的远期规划应以提高供水质量、改善供水服务、优化供水成本和保障供水安全为总体目标。因此部分水厂原有的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常规净水处理工艺都面临着升级改造的需要,我们需要对净水厂水处理系统做出整体的生产效能评价,使其在水质达标的前提下尽量节省能耗控制生产运行成本。而如何处理排泥水对于现代化的水厂显得尤为重要,我国近年来一些新建的净水厂都采用了排泥水处理系统,净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产生的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沉淀池或澄清池的排泥水以及滤池反冲洗水,约占水厂总处理水量的4%~7%,生产废水若能回用在节省水资源、降低水源污染的同时经济效益也会有所提高。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对采用生产废水回用工艺的广东省DW水厂水处理系统进行生产效能诊断研究,通过对DW水厂的设计资料和全年低浊度期、中浊度期和高浊度期的生产运行数据研究分析后对水厂的水质净化常规水处理工艺和生产废水回用工艺做出效能评价并根据试验研究对各工艺单元提出相应改进建议以提高水处理效能,最终建立城市净水厂水处理系统生产效能诊断模式并得出以下结论:DW水厂每日24h不同时段内处理水量差异较为明显,表明清水池调节能力严重不足,水厂的抗水量冲击负荷能力较差,应充分发挥清水池的水量调节能力,保证水厂运行工况稳定。水厂折板絮凝池和平流沉淀池运行过程中排泥不完全无效排泥现象较为严重,V型滤池反冲洗效果不良有待改善,通过优化絮凝池的排泥时间和沉淀池排泥机的运行方式,排泥过程可以有效进行的同时水资源也得到节约,与此同时通过改进滤池反冲洗时间的分配设置,增加滤池气冲时间,减小滤池水洗时间,不仅改善滤池的反冲洗效果,也达到了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最终在确保出厂水水质的前提下各工艺单元的水处理效能都得以提高。原水浊度不同时,生产废水回用后的节水量有所不同,低浊度期生产废水回流量为1400m3/d~2100m3/d,回流比为1.34%~2.01%。中浊度期生产废水回流量为2800m3/d~4200m3/d,回流比为2.53%~3.80%。高浊度期生产废水回流量为3500m3/d~4900m3/d,回流比为3.11%~4.35%。生产废水回流之后对于主体水质净化工艺水质方面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沉后水和滤后水的总固体数值相较于生产废水没有回流时而言随着生产废水回流而开始逐渐升高,滤后水的氨氮数值相较于生产废水没有回流时同样有所提高。DW水厂常规水处理工艺各单元通过改进后生产废水量由改进前的149.65万m3/a减少为改进后的118.83万m3/a,减少幅度达20.59%,常规工艺改进之后节省费用达6.762万元/a。生产废水回流之后节省费用共计11.8589万元/a,而其中生产废水回用为水厂节省水资源费用高达18.18万元/a。DW水厂2013年全年运行费用中水资源费用、电费以及药剂消耗费用共计2663.63万元,其中电费占据了全年57%的费用比例。水厂在低浊度期、中浊度期、高浊度期叁种运行工况下水资源费用、电费以及药剂消耗费用分别总计使用2396.96万元、174.04万元、92.63万元。

华佩[6]2010年在《火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回用及污泥处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课题来源于“火力发电厂水系统零排放项目”之子项“火电厂净水站零排放项目”,以重庆某火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为排泥水回用与污泥处置。电厂净水站排泥水主要来自于沉淀池或澄清池的排泥废水和滤池的反冲洗废水,这部分水量若不经处理直接排放不但污染环境而且造成水资源浪费。因此,排泥水的回用及污泥的资源化处置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处理系统的设计一般借鉴给水厂排泥水处理及污泥处置的研究结果和实践经验。然而火电厂净水站存在分质、分量供水的问题,其净水工艺与传统给水厂净水工艺存在差异,排泥水处理流程也有所不同。论文在对现有给水厂排泥水及污泥处置工艺流程研究和工程运用分析的基础上,从生产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结合该火电厂的实际情况,优选和确定符合电厂“零排放”要求的排泥水及污泥处理工艺,并对污泥最终的资源化处置进行分析。排泥水回用及污泥处置研究首先应确定排泥水和污泥的性质以及所产生的排泥废水和污泥量。试验研究表明,该净水站水源水悬浮固体含量与源水浊度存在函数关系,经计算其比例关系为1:1.6。通过对源水浊度区间的正态分布计算,确定在95%的保证率下,源水设计浊度值为85NTU。根据悬浮物与浊度比例关系以及源水设计值可以计算出脱水干污泥量,当净水站取水量为3万m3/d时,日产干泥量约为4.6吨/天。排泥水量则由现场测定得出,约为526m3/d,约占日产水量的3%,通过排泥水自然沉淀和混凝沉淀试验,确定浓缩池上清液回流比为约5%。在该回流比下运行,浓缩池上清液的回流不会过度增加净水流程负担,对澄清池及过滤器出水水质影响较小,可以实现排泥废水的回用。同时采用聚丙烯酰胺提高排泥水浓缩性能及底泥含固率,以达到离心脱水机的进泥要求。当排泥废水含固率为2.1%时,最佳投药率约为1.7‰~2‰。最后,对排泥水系统进行经济分析。虽然排泥水处理系统投资较大,但年收益与年成本费基本持平。因此排泥水处理及污泥处置系统的运行不会给企业造成负担,同时还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

李文英[7]2012年在《净水厂生产废水回用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净水厂生产废水的直接排放不仅会造成受纳水体的严重污染,而且还会浪费大量水资源,如何高效处理并回用净水厂产生的生产废水已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由于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来自原水的污染物以及净水过程中投加的化学药剂,部分水质指标的数值是原水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生产废水处理后回用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对净水厂生产废水回用的安全性进行分析、评价与控制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西北某市的A水厂和B水厂为研究对象,对生产废水经处理回用后出厂水中的浊度、氨氮、高锰酸钾指数、铝、丙烯酰胺和细菌总数等水质指标进行检测,并在此基础上,对出厂水水质的安全保障率和健康风险值进行分析和评价,针对健康风险值较高的指标,进一步采用实验模拟的形式进行优化控制,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主要研究成果和结论如下:(1)以A水厂和B水厂为研究对象,对生产废水回用后出厂水中各相关水质指标进行了长期检测。结果表明,两水厂出厂水中的浊度、氨氮、高锰酸钾指数和铝含量均能满足水质标准的要求,但出厂水中的丙烯酰胺偶尔会有超标现象。A水厂2010年8月和10月出厂水的丙烯酰胺超标幅度分别为3.85%和12%;B水厂于2010年10月超标14%。(2)在长期出厂水水质检测的基础上,采用Q-Q图和非参数K-S检验方法,确定了出厂水中各指标的分布函数,并依据此分布函数对各指标的安全保障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水厂和B水厂出厂水中的浊度、高锰酸钾指数、铝和丙烯酰胺经检验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A水厂出厂水中的浊度、高锰酸钾指数和铝的安全保障率都为100%,而出厂水中的丙烯酰胺的安全保障率只有94.44%;B水厂出厂水中的浊度安全保障率为100%,而高锰酸钾指数、铝和丙烯酰胺的安全保障率分别只有99.33%、93.50%和96.36%。(3)采用美国科学院(NAS)公布的健康风险评价四步法,对A水厂和B水厂出厂水中安全保障率较低的铝和丙烯酰胺进行了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水厂和B水厂铝的个人健康终生风险最大值分别为6.69×10~(-6)和2.90×10~(-5),都低于最大可接受终生风险值7.0×10~(-5),但B水厂有11.05%的风险值和最大可接受终生风险在同一个数量级。目前,两水厂出厂水中的铝含量对人体的健康尚无影响,但B水厂已到了引起重视的地步。A水厂和B水厂出厂水丙烯酰胺的个人健康终生风险最大值分别为1.84×10~(-4)和1.32×10~(-4),分别有4.48%和2.29%的风险值超过最大可接受终生风险7.0×10~(-5),都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必须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加以遏制。(4)针对两水厂出厂水中丙烯酰胺超标及存在的健康风险问题,通过污泥脱水性能模拟实验,进行了PAM相关的优化控制研究,使其在满足污泥脱水效果的同时,使回用风险降到最低。结果表明,对不同浓度的浓缩污泥,投加阴离子型和阳离子型PAM均能有效降低污泥比阻值,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但使用阴离子型PAM,污泥脱水分离液中的丙烯酰胺残留量更低。在满足脱水效果的同时,并综合考虑脱水分离液中丙烯酰胺残留量和浊度,建议采用阴离子型PAM,A水厂和B水厂的PAM最佳投加量范围分别为0.16g/L-0.25g/L和0.09g/L-0.16g/L。在此条件下,两水厂出厂水中的丙烯酰胺残留量全年都在0.125μg/L以下,有效降低了出厂水中丙烯酰胺含量超标的风险。

徐正[8]2008年在《天津新开河水厂排泥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水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用水量增加的同时却是水污染的日益严重,人类遇到了有史以来的巨大挑战,是否能够解决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是关系到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能否治理我国的水资源污染问题是我国能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净水厂产生的大量生产废水大多直接排入河流或下水道,严重污染了环境,所以有必要对净水厂产生的生产废水进行合理的回收利用。随着人们环保和节约能源意识的增强,净水厂排泥水处理已成为目前的一个热点研究方向。本论文研究的内容为排泥水处理中的浓缩和脱水工艺的理论与实际应用。针对天津市新开河水厂的排泥水处理系统试运行一年来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小试研究和生产性试验。优选了脱水药剂,通过对各种阴、阳离子型的聚丙烯酰胺(PAM)进行比阻测定和室内小型离心机离心实验,并进行了生产性试验,得出:适合新开河水厂的排泥水的脱水药剂为阴离子型PAM,根据水厂实际情况选定了AN934型阴离子PAM,投加量为1.5~6‰,最优投加量为3‰,具体投量要根据污泥的性质以及离心机出泥情况而定。开展了离心机离心分离水(分离水)的回用可行性研究和调质研究等小试试验,得出:对比不同的分离水发现,阴离子分离水的回用可造成浓缩池上清液的CODMn、NH3-N、浊度叁个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随回用水比例的提高而增大,阳离子分离水的回用不会对浓缩池上清液产生负面影响。但是,AM单体含量高于阴离子分离水,回用的风险性较高;对比回用点发现,分离水回用到投加PAM前优于回用到投加PAM后;虽然分离水的回用会导致浓缩池上清液的出水水质变差,但是可以通过pH值调质和铁盐调质来减轻其负面影响;通过对高密度沉淀池的运行监测,得出一系列的控制污泥上浮的运行经验。

张玉婷[9]2014年在《沉淀池污泥回流强化低浊水处理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净水厂生产废水包括滤池反冲洗水及沉淀池排泥水,约占水厂自用水量的4%~7%,这部分含有大量无机颗粒的废水直接排放不仅污染环境,也将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经过浓缩处理后再回用的通常措施,由于增加了运行管理费用,将降低回用的经济可行性;对于难于处理的低浊水,国内外常采用的方法是加大投药量,添加高分子助凝剂,或向原水中投加粘土,以达到改善混凝条件,强化混凝效果的目的。但前两者大大增加了运行费用,其中投加粘土不仅增加了运行费用,同时其颗粒级配也较难与原水吻合,技术及经济上均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给水沉淀池排泥水由于处理流程前阶段的投药和絮凝沉淀反应,含有高浓度的铝,铁类等金属氢氧化物与悬浮胶体颗粒,因此对强化低浊原水处理能起到较好功效。本研究即围绕着沉淀池排泥水直接回用强化低浊水处理的功效及最优化回用条件及规律开展研究。本文首先通过公式建立了静态反应G值与转速的关系,结合正交实验手段对反应G值进行了优化。确定了静态烧杯混凝试验的最佳水力条件及投药量。随后基于静态实验结果研究了排泥水回流强化低浊水处理的验证及最佳回流条件与规律:初步验证了沉淀排泥水确有强化混凝的效果,但在无混凝剂投加的情况下,回流排泥水后的浊度去除率在50%以下,所以单纯依靠回流手段无法有效降低出水浊度;通过原水及回流排泥水混凝沉淀后投药量与浊度去除率关系对比实验分析回流影响规律;由叁次多项式拟合原水及各混合水浊度下投药量与剩余浊度的关系曲线,选择0.5NTU作为达标浊度。得出回流时应控制混合水浊度不能超过33.90NTU(对应于回流排泥水浊度491.53NTU),超过此极限值则节药效果将不复存在;继而通过叁次曲线拟合得出混合水浊度与剩余浊度的关系,得出最佳回流后混合水浊度为16.75NTU(对应于回流排泥水浊度212.9NTU),此时节药率达到最大为22.5%。随后基于间歇运行的絮凝-沉淀反应模型,分析评价回流液最佳运行条件的影响因素(原水浊度、pH值、污泥停留时间、回流点)及其对出水水质的影响。得出对于低浊原水,回流工艺可提升浊度的去除效果。而当原水浊度进一步提高时去除效果也较理想,但提升幅度有限。pH值为8.0时,采用回流工艺时浊度去除达效果最佳去除率91%,与常规工艺相比提高了8.2%。回流污泥的停留时间不能超过3d,超过该时间范围将失去强化混凝的效果。1#回流点(300r/min搅拌开始前)工况下出水浊度最低,推荐净水厂沉淀池排泥水最适宜回流到絮凝池前端。结合工程实例,以武钢A排口综合废水处理工程项目为依托,通过前混凝单元污泥回流影响静态实验考察了污泥回流比对出水水质的影响。综合考虑回流能耗等经济因素,确定系统污泥回流比宜取10%左右,且不宜超过15%。最后,本文以生产废水量按5%计,规模为20万吨/天的某水厂为例做出生产废水回流的经济效益初步评价。

葛绍阳[10]2017年在《净水工艺对锰离子的去除效果分析及污泥处置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地表水锰污染现象频频发生,这无疑增加了城市净水厂水处理的难度,严重威胁人们生产生活用水。本文主要针对合肥某净水厂除锰工艺的现状开展了相关研究。基于现场调查检测:了解了水厂各处理构筑物参数、水处理药剂投加位点及其原水水质情况;利用高碘酸钾分光光度法对锰的总量与可溶态进行测定,研究了含锰原水在净水工艺的迁移转化和去除特性;通过实验室烧杯试验,将生产废水直接与原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混凝试验,分析了含锰生产废水回流对除锰工艺的影响,并给出水厂污泥处置的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试验期间,净水厂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原水中的氨氮、COD_(Mn)、亚硝酸盐含量均满足地表水叁类环境质量标准,而锰浓度均大于0.1mg/L,最高达0.30mg/L。水厂采用高锰酸钾预氧化+高密度沉淀池+砂滤组合工艺,可使出厂水满足我国《生活饮用水标准》(GB5749-2006)中对饮用水中锰不超过0.1mg/L的限定。(2)对原水及各处理单元出水锰的总量与可溶态进行检测,结果发现:总锰、可溶性锰与溶解氧在水深4米以上均变化不大,可溶态的锰约占总锰比例为50%,而当水深达到6米时,总锰与可溶性锰浓度均发生激增,并随水深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分别达到7.51mg/L、7.34mg/L。此时,底部水体溶解氧含量远低于表层而形成厌氧环境,可能是导致底层水体锰激增的原因。(3)在各处理单元中,高锰酸钾预氧化可将原水中近60%的可溶态的锰氧化成颗粒态,并提高了高密池对颗粒态锰的脱稳沉淀和少量可溶性锰的吸附去除作用,总锰去除率高达85%以上。砂滤过程对可溶性锰的氧化去除作用可以忽略。当原水进水总锰浓度在0.3mg/L时,经过高锰酸钾预氧化+高密度沉淀池+砂滤组合工艺的处理使得出水总锰浓度仅为0.01mg/L,总去除率为90%。(4)生产废水中的锰元素主要以可溶态形式存在,对其进行混凝搅拌试验发现:随着混凝剂投加量的增加,沉后上清液的浊度与COD_(Mn)都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而氨氮与锰的含量基本保持不变。当混凝剂投加量为20mg/L时,浊度与COD_(Mn)含量最低。将生产废水与原水按一定比例混合进行混凝试验表明:随着生产废水回流比的增加,沉后上清液的氨氮与锰含量均出现大幅度增加。

参考文献:

[1]. 净水厂污泥回流强化混凝的超声波预处理技术及机理研究[D]. 周志伟. 北京工业大学. 2015

[2]. 大连市叁十里堡净水厂净水工艺的设计研究[D]. 马锦生.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3]. 辽宁省东水西调营口市供水工程的研究和设计[D]. 马玉青.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4]. 净水厂污泥处理工艺的研究与设计[D]. 徐斌. 天津大学. 2004

[5]. 广东某水厂水处理系统生产效能诊断研究[D]. 胡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6]. 火电厂净水站排泥水回用及污泥处置研究[D]. 华佩. 重庆大学. 2010

[7]. 净水厂生产废水回用风险分析及控制研究[D]. 李文英.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2

[8]. 天津新开河水厂排泥水处理设施技术改造研究[D]. 徐正.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8

[9]. 沉淀池污泥回流强化低浊水处理实验研究[D]. 张玉婷. 武汉理工大学. 2014

[10]. 净水工艺对锰离子的去除效果分析及污泥处置对策研究[D]. 葛绍阳. 安徽建筑大学. 2017

标签:;  ;  ;  ;  ;  ;  ;  ;  ;  ;  ;  

净水厂污泥处理工艺的研究与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