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草蛉论文-杨慧,何香,何恒果

中华草蛉论文-杨慧,何香,何恒果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草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华草蛉,月季长管蚜,捕食,功能反应

中华草蛉论文文献综述

杨慧,何香,何恒果[1](2019)在《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月季长管蚜(Macrosiphum rosuomm)是蔷薇属园林植物的主要害虫,其优势天敌为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sca)。为明确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自然控制力,在室内研究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自身密度和不同蚜虫密度对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其拟合模型为N_a=1.189 N_t/(1+0.001 4 N_t),每头中华草蛉在1 d内对月季长管蚜的最大捕食量为83.33头,捕食每头月季长管蚜的时间T_h=0.012 d。根据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新模型N_a=a·exp(-b/N_t~(-1)),求得最佳寻找密度30.41头。中华草蛉自身密度对月季长管蚜捕食作用有一定制约,拟合Watt竞争模型方程为A=60.542P~(-0.051)。研究结果表明,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有较大的捕食潜能,为月季长管蚜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武琳琳,王立达,李青超,周超,董扬[2](2018)在《中华草蛉与异色瓢虫对温室蚜虫共同控制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天敌昆虫对温室蚜虫的共同作用效果,分别释放单一的天敌昆虫以及不同虫态天敌昆虫组合作用于黄瓜蚜,观察不同试验处理下蚜虫密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控制温室蚜虫效果最好,在组合试验中,中华草蛉成虫+异色瓢虫成虫的组合防治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10期)

万海霞,余帮强,辛明[3](2016)在《多异瓢虫和中华草蛉幼虫对胡麻蚜虫的捕食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内研究多异瓢虫4龄幼虫和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胡麻蚜虫的功能反应和种内干扰作用。结果表明:多异瓢虫4龄幼虫捕食亚麻蚜的的功能反应为HollingⅡ型反应,最大日捕食量为56.9头/皿;种内干扰条件下,2种天敌捕食率E与天敌密度P的关系分别为E=0.346 4P-0.277 9、E=0.178 6P-0.321 9;胡麻蚜虫的分布对2种天敌捕食效率有一定影响,2张复叶时捕食量最大;2种天敌的捕食量受温度和湿度影响较大,低于20℃或高于30℃时捕食量明显降低,在湿度为60%~80%时捕食量较大。(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2期)

任凤山,张安盛,邢光耀[4](2016)在《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进行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试验,以探明中华草蛉对棕榈蓟马的控制效能,结果表明,在供试温度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其捕食量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大,搜寻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中华草蛉2龄幼虫密度增大,其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相应降低。(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李鹤鹏[5](2014)在《中华草蛉叁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中华草蛉对大豆蚜的控制效果,通过室内试验测定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表明其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经χ2检验,其理论值与观察值差异不显着。中华草蛉对大豆蚜功能反应的HollingⅡ方程为:Na=0.659 3 NT/(1+0.659 3×0.004 3 N),(R=0.994 2,P<0.01),推得其最大捕食量为230.088 0头·d-1;其自身密度对捕食内干扰作用的Hassell-Varley方程为:E=0.383 6 P-0.602 3,搜索系数Q=0.383 6,干扰系数m=0.602 3。(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2期)

李鹤鹏[6](2013)在《中华草蛉与印度叁叉蚜茧蜂防控大豆蚜的协同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田间罩笼结合室内生测的方法研究了捕食性天敌中华草蛉、寄生性天敌印度叁叉蚜茧蜂控制大豆蚜的协同效应,调查明确了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大豆蚜的天敌昆虫优势种,测试了优势天敌昆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并建立了相关模型。筛选确定了两种供试天敌田间应用时的最佳混配比例,研究了不同释放方法对大豆蚜种群数量的控制效果。全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华草蛉是该地区最具培养与利用潜力的大豆蚜优势天敌。2011-2012年的田间调查表明: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大豆蚜捕食性天敌优势种为中华草蛉、异色瓢虫和龟纹瓢虫,其中,中华草蛉具有更大的数量优势。田间罩笼试验结果表明,同天敌、害虫密度下,中华草蛉对大豆蚜种群数量抑制率达66%,高于异色瓢虫,并极显着高于龟纹瓢虫。2.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属于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根据室内功能反应试验结果,建立中华草蛉对大豆蚜功能反应的HollingⅡ方程为:Na=0.6593NT/(1+0.6593×0.0043N),(R=0.9942,P<0.01),推得其最大捕食量为230.0880头/日;其自身密度对捕食内干扰作用的Hassell-Varley方程为:E=0.3836P-0.6023,搜索系数Q=0.3836,干扰系数m=0.6023。3.印度叁叉蚜茧蜂对大豆蚜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当蚜蜂比为25:1时蚜茧蜂对蚜虫具有较高的寄生率。采用蚜蜂比10:1至12.5:1的比例释放蚜茧蜂虽会降低天敌寄生效率,但可进一步提高对大豆蚜整体寄生比例。4.筛选分析了不同比例的中华草蛉与印度叁叉蚜茧蜂协同控制大豆蚜的应用效果,当中华草蛉与印度叁叉蚜茧蜂的数量比为0.3225(约为1:3)时,其草蛉-蚜茧蜂组合对大豆蚜的单位数量天敌控制效率最高,每头天敌对大豆蚜控制率为5.62%。5.按1:3比例一次性投放中华草蛉卵与印度叁叉蚜茧蜂产生的僵蚜对大豆蚜种群数量的控制效果最佳。不同天敌释放方法控害效果从高到低排列为:同期投放天敌>先投放蚜茧蜂后投放草蛉>仅投放蚜茧蜂>先投放草蛉后投放蚜茧蜂>仅投放草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3-11-01)

高峰,刘向辉,欧阳芳[7](2013)在《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揭示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Tjeder)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泗棉3号和GK-12为材料,以棉蚜为猎物,研究了转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存活率、发育历期和繁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转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幼虫期存活率、幼虫发育历期、蛹发育历期与对照差异均不显着;对成虫寿命、体重以及雌虫繁殖力也无显着差异。表明转Bt抗虫棉对中华草蛉的生物学特性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应用昆虫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周琼[8](2013)在《Cry1Ac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及在亚洲玉米螟—中华草蛉间的传递》一文中研究指出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iienee)是玉米、棉花上的重要害虫,转Bt棉花对控制亚洲玉米螟的为害起着积极作用。为探索Bt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毒杀作用及Bt毒蛋白释放对环境的影响,试验选择Bt作物中常见的CrylAc毒蛋白为材料,研究了Cry1Ac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及种群增长参数和体内主要酶类的影响、Cry1Ac毒蛋白在亚洲玉米螟不同虫龄和虫态中的积累及在亚洲玉米螟-中华草蛉间的转移传递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含2000.0ng/g Cry1Ac毒蛋白的人工饲料处理该虫第5天的幼虫存活率为零;200.0、20.0ng/gCrylAc毒蛋白处理第10、15天的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幼虫成蛾率、净生长率和种群增长指数均显着低于对照,且高浓度处理显着低于低浓度处理;200.0ng/gCrylAc毒蛋白处理的世代平均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显着长于其它处理;而200.0ng/g CrylAc毒蛋白处理的周限生长率(λ)显着小于2.0、0.2ng/g处理。表明微量的CrylAc毒蛋白对亚洲玉米螟的种群增长有显着影响,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控制作用增强。2.1100ng/g处理的3龄幼虫乙酰胆碱酯酶的活力显着高于对照和其它处理,800ng/g处理的显着高于200ng/g处理,1100ng/g毒蛋白处理的5龄幼虫的该酶活力显着高于200ng/g处理。1100ng/g处理3、5龄幼虫的α-乙酸萘酯酶均显着低于对照和其它处理,800ng/g处理的3龄幼虫显着低于对照和200ng/g处理,500ng/g处理的显着低于200ng/g处理。1100、800、500ng/g处理的3龄幼虫羧酸酯酶活力显着低于对照,1100ng/g处理的5龄幼虫该酶活力显着低于对照和200ng/g处理。1100、800、500ng/g处理的3龄幼虫谷胱甘肽转移酶的活力显着低于200ng/g处理,1100ng/g处理的5龄幼虫该酶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800、500ng/g处理3龄幼虫的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显着高于对照。1100、800、500ng/g处理的3龄幼虫过氧化氢酶的活力显着低于对照,1100、800ng/g处理的显着低于200ng/g处理,1100ng/g处理的5龄幼虫该酶活力显着低于对照和200ng/g的处理。可见,不同含量Cry1Ac毒蛋白处理的亚洲玉米螟,除5龄幼虫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外,其它酶的活力在处理间均有显着变化。3.通过ELISA法测定亚洲玉米螟幼虫、排泄物、蛹、卵及中华草蛉体内的Cry1Ac蛋白的含量。结果表明:除对照及低含量(2和0.2ng/g)Cry1Ac处理的3龄幼虫外,取食不同含量Cry1Ac人工饲料的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均检测到毒蛋白,且随着人工饲料中Cry1Ac含量的增加而升高。当人工饲料中的Cry1Ac含量为1100ng/g时,除5龄幼虫体内的毒蛋白量只显着高于2和0.2ng/g外,3龄幼虫及排泄物中的毒蛋白含量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取食1100ng/gCry1Ac饲料的玉米螟蛹的Cry1Ac含量显着高于除200ng/g的其他处理。以亚洲玉米螟为食的中华草蛉,在Cry1Ac含量较低的情况下未检测到毒蛋白,但当人工饲料中Cry1Ac含量达到11Ong/g时,中华草蛉体内毒蛋白含量为2.09ng/g。说明在取食Cry1Ac后,毒蛋白在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及蛹中不同程度的累积继而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而昆虫的排泄物中所含的毒蛋白又会进入到周围的环境中,Cry1Ac也可沿着食物链向更高营养级传递。在亚洲玉米螟成虫所产卵中未检测到毒蛋白,表明Cry1Ac似乎不会随着亚洲玉米螟的生育繁殖进入到下一代。试验结果为转Bt抗虫基因棉的风险评估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3-04-01)

买合甫皮古丽·阿不力米提,热孜万古丽·阿布都哈尼,李京,热孜万古丽·加马力,马德英[9](2013)在《中华草蛉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行为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草蛉是新疆吐鲁番盆地干旱荒漠绿洲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为了明确中华草蛉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在室内条件下进行了中华草蛉成虫及各龄幼虫对烟粉虱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研究。捕食行为观察结果表明,成虫及各龄幼虫不同捕食行为的发生频率随猎物密度及天敌密度的改变而变化;随着猎物密度增加,搜寻、取食行为增加;随着天敌密度的增加,成虫及各龄幼虫的各种捕食行为减少。成虫和幼虫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成虫的捕食量最大,达到217.39头/d。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加对烟粉虱若虫的捕食量逐渐增加,3龄幼虫的捕食量最大,达到151.52头/d;成虫、幼虫的捕食量均表现出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的趋势,捕食作用逐渐降低,个体间存在分摊竞争,各虫态间相互干扰符合Hasse-Ⅱ模型方程。研究表明,中华草蛉成虫及2龄、3龄幼虫对烟粉虱若虫具有较强的控制能力。(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张安盛,于毅,周仙红,李丽莉,门兴元[10](2012)在《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室内观察测定了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结果表明,26℃条件下该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方程。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成虫、若虫的捕食量增加,搜寻效应降低,捕食上限分别为625.0头/d和714.3头/d。(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7期)

中华草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天敌昆虫对温室蚜虫的共同作用效果,分别释放单一的天敌昆虫以及不同虫态天敌昆虫组合作用于黄瓜蚜,观察不同试验处理下蚜虫密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异色瓢虫成虫控制温室蚜虫效果最好,在组合试验中,中华草蛉成虫+异色瓢虫成虫的组合防治效果最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草蛉论文参考文献

[1].杨慧,何香,何恒果.中华草蛉对月季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武琳琳,王立达,李青超,周超,董扬.中华草蛉与异色瓢虫对温室蚜虫共同控制效果[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8

[3].万海霞,余帮强,辛明.多异瓢虫和中华草蛉幼虫对胡麻蚜虫的捕食功能[J].江苏农业科学.2016

[4].任凤山,张安盛,邢光耀.中华草蛉2龄幼虫对棕榈蓟马的捕食功能反应与搜寻效应[J].江苏农业科学.2016

[5].李鹤鹏.中华草蛉叁龄幼虫对大豆蚜的功能反应[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4

[6].李鹤鹏.中华草蛉与印度叁叉蚜茧蜂防控大豆蚜的协同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7].高峰,刘向辉,欧阳芳.转Bt基因抗虫棉对中华草蛉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英文)[J].应用昆虫学报.2013

[8].周琼.Cry1Ac对亚洲玉米螟的影响及在亚洲玉米螟—中华草蛉间的传递[D].扬州大学.2013

[9].买合甫皮古丽·阿不力米提,热孜万古丽·阿布都哈尼,李京,热孜万古丽·加马力,马德英.中华草蛉对烟粉虱的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行为观察[J].新疆农业大学学报.2013

[10].张安盛,于毅,周仙红,李丽莉,门兴元.中华草蛉3龄幼虫对西花蓟马的捕食作用[J].山东农业科学.2012

标签:;  ;  ;  ;  

中华草蛉论文-杨慧,何香,何恒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