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间延迟论文-张冬荣,王冬梅

室间延迟论文-张冬荣,王冬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室间延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血管病学,房室延迟,综述,室间延迟

室间延迟论文文献综述

张冬荣,王冬梅[1](2008)在《房室延迟、室间延迟和室内延迟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房室延迟(AVD)、室间延迟(VVD)和室内延迟(IVD)是起搏器置入患者术后程控的叁个重要间期。目前最佳AVD、VVD和IVD的获得已经历了从观察体表心电图上QRS波时限的变化到通过观察超声机械运动指标的演变,甚至有学者提出用无创性血压监测来达到优化AV间期的目的。通过调节AVD、VVD、IVD可获取最好的心功能。而对于一个电机械延迟藕联或闰盘损伤的患者,调节AVD、VVD和IVD的效应有限。最佳AVD、VVD、IVD对急性期心功能临床获益的证据较多,而对中远期心功能的影响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期刊2008年02期)

张冬荣,王冬梅[2](2008)在《房室延迟、室间延迟和室内延迟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成为治疗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房室延迟(atrioventricular delay,AVD)、室间延biventricular delay,VVD)和室内延迟(intraventricular delay,IVD)作为与之相关的叁个重要间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从如何获得最佳的房室间期、各种间期对心功能的可能影响机制及其如何影响心功能叁个方面做一简单综述。(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08年01期)

牛红霞,华伟,张澍,孙欣,王方正[3](2005)在《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房室延迟和室间延迟参数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房室延迟和室间延迟参数。方法 8例因心力衰竭接受心脏再同步治疗的患者于植入术前、术后分别行二维超声及组织多普勒检查。结果心脏再同步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26提高至0.36,QRS时限由163 ms缩短至146 ms。8例患者的最佳房室延迟和室间延迟分别程控为:130、4 ms;120、4 ms;120、4 ms;120、8 ms;150、12 ms;110、8 ms;130、20 ms和 120、20 ms,其中室间延迟均为左心室提前激动。优化房室延迟可以延长左心室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返流(充盈时间:463 ms对537 ms;二尖瓣返流速度时间积分:15.98 cm对12.77 cm,P<0.05)。优化室间延迟可以增加心排出量,达到更大程度的同步化。具体表现为左心室流出道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由16.98 cm增至22.07 cm(P<0.05),间隔侧壁达峰时差由54.3 ms降至15.6 ms(P<0.01)。结论 CRT术后进行个体化的参数优化可以进一步提高CRT疗效。(本文来源于《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室间延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已成为治疗心功能不全患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房室延迟(atrioventricular delay,AVD)、室间延biventricular delay,VVD)和室内延迟(intraventricular delay,IVD)作为与之相关的叁个重要间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从如何获得最佳的房室间期、各种间期对心功能的可能影响机制及其如何影响心功能叁个方面做一简单综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室间延迟论文参考文献

[1].张冬荣,王冬梅.房室延迟、室间延迟和室内延迟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8

[2].张冬荣,王冬梅.房室延迟、室间延迟和室内延迟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现状[J].西南军医.2008

[3].牛红霞,华伟,张澍,孙欣,王方正.心脏再同步治疗术后房室延迟和室间延迟参数的优化[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5

标签:;  ;  ;  ;  

室间延迟论文-张冬荣,王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