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反贫困论文_李梦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反贫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贫困,城市,社会,权利,保障制度,工作,广州。

城市反贫困论文文献综述

李梦娜[1](2019)在《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以后社会网络资本发生断裂与重建:一方面,贫困农民工无法完全脱离迁出地的社会性关联,在农村村域内的原始社会网络资本发生部分断裂;另一方面,他们无法完全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在城市空间内的新型社会网络资本只能部分嵌入。贫困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呈现这一特征是由于多重隔离的影响,主要包括空间隔离、制度隔离、自我隔离与社会隔离。从社会资本视角分析农民工的贫困机理,发现社会资本对贫困发生的作用逻辑在于"资本欠缺"与"回报欠缺",分别是社会资本数量匮乏或质量低下和同等条件下制度性歧视所引起社会资本回报更低,导致农民工所获取的社会支持有限从而陷入贫困。由此,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对策应该从以下叁个方面进行:构建多元化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存量;提升农民工的社会经济地位,提高农民工的社会资本质量;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增强农民工的资本回报能力。(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19年05期)

姚迈新[2](2019)在《社会保护视阈下的城市反贫困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现象不容忽视,其形势与趋势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包括贫困人群构成多样化、城市贫困代际传递明显、贫困群体"马态效应"突出、城市"新"贫困现象出现等等。在分析中国传统的城市反贫困治理政策和行动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保护视阈下优化城市反贫困治理效果的对策,包括:拓宽传统反贫困策略的视野,对传统的反贫困政策体系进行新的调整与安排,促进反贫困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把减少"权利贫困"作为新时期反贫困治理的重点。(本文来源于《探求》期刊2019年02期)

关信平[3](2019)在《关注城市贫困问题 提高城市反贫困行动力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社会各界都在关注农村脱贫攻坚行动,即在2020年前全面消除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问题。但笔者认为,脱贫攻坚不应该只限于农村,还应该扩及城市,因为城市中也存在严重的贫困问题。笔者认为,在努力完成农村脱贫攻坚任务的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城市贫困问题,提高城(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报》期刊2019-02-11)

姚迈新[4](2018)在《社会保护:城市反贫困治理的新方向——以广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城市贫困现象日趋严重,必须将开展城市反贫困治理列入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确保城市反贫困治理取得实效,就必须顺应形势变化,采取社会保护政策,进行有效的治理与应对。社会保护是对传统城市反贫困政策的新超越,它增加了对脆弱性和长期贫困的关注,将反贫困治理视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过程,强调经济与非经济措施并施,主张贫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近年来广州开始将"社会保护"的新理念融入到城市反贫困治理实践中,取得了较为显着的成效。广州经验对全国各地开展城市反贫困治理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地方治理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刘赛特[5](2018)在《城市在业贫困人口反贫困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问题是一个困扰世界各国的全球性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不断提高生产力、协调生产关系的历史,就是不断与贫困作斗争、从贫穷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可以说,贫困——匮乏和短缺,是人类面临的永恒挑战。贫困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质量,更是世界各国社会动荡的根源之一。就业是劳动者融入城市社会、分享发展成果、实现自身价值、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手段,就业性收入是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否实现就业以及就业质量的高低,是影响劳动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更是使其摆脱贫困的关键。大量研究表明,失业和就业不足是导致城市贫困的直接原因,增加就业是解决城市贫困和低收入问题的重要途径。以往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就业数量方面,对于就业质量研究不多。然而现阶段我国城市出现越来越多在业贫困人口。他们虽然实现了就业,但大多处于劳动力市场边缘,就业不稳定,工作环境恶劣,收入低,待遇差,享受不到正规就业者的权益,更缺乏社会保障和相关福利待遇。低质量的就业使大批劳动者陷入贫困境地,成为城市中“有工作的穷人”。可见,单纯实现就业还不足以改变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就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关系到就业工作的全局,已经成为研究就业问题的核心。因此,不仅要关注城市贫困人口就业数量的增加,更要关心城市贫困人口就业质量的提升。只有实现高质量就业,才能让城市贫困人口获得持续稳定的收入,最终走出“贫困陷阱”。目前,我国城市在业贫困人口主要包括下岗再就业人员、在岗低收入人员、进城务工人员、新就业的大学生以及其他低收入青年等。他们往往具有一定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但缺少良好的就业机会和向上流动的空间。就业不充分、就业质量不高成为这一群体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城市工作贫困人口充分就业,提高他们的就业质量,是增加其收入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科学治理城市贫困问题的根本之策。已有一些专家学者从社会学、社会保障学、社会政策等角度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展开研究,但对于城市在业贫困人口就业质量方面的研究比较少。综观现阶段城市在业贫困人口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在研究对象方面,多以城市贫困问题这一整体为对象,缺少针对城市在业贫困人口的研究。第二,在研究主题方面,多以就业数量为重点,缺少对工作贫困者就业质量的研究。第叁,在研究方法方面,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方法,缺少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内容。第四,在理论视角方面,缺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理论,难以从更深层面探求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途径。因此,笔者将城市贫困治理的视角从无业贫困转向有业贫困,将研究重点从就业数量转向就业质量。本文以权利能力理论、发展型社会政策为依据,从就业质量角度入手研究城市在业贫困人口反贫困策略。研究者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和长春市在业贫困人口调查数据为研究材料,建立了城市在业贫困人口就业质量指数模型,分析了就业质量与城市贫困的关系,研究了影响在业贫困人口就业质量的内外部因素,并结合理论与实际提出反贫困策略。根据就业质量的维度和内涵,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文章选取了八项与劳动者就业质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进行研究,分别为:工资收入、劳动时间、工作稳定性、工作环境、劳资关系、职业发展、社会保险和工作满意度。研究者通过对长春市360户低收入家庭的调查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城市在业贫困人口的就业质量与贫困度呈显着负相关。劳动者就业质量越高贫困度越低,就业质量越低贫困度越高。通过改善在业贫困人口的就业质量,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度,提高生活质量,这对于缓解城市贫困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城市在业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本与其就业质量存在正相关。个人人力资本存量越高,其就业质量也越高。其中,劳动者的职业资格水平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受教育程度,再次为健康水平。第叁,城市在业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资本与其就业质量存在正相关。个人社会资本存量越高,其就业质量也越高。其中,劳动者的社交网络顶端对其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为社交网络差异,再次为社交网络规模。第四,制度性因素对城市在业贫困人口的就业质量有很大影响。主要包括教育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制度性安排决定了人们享有自由、运用自由的权利。针对城市在业贫困人口就业质量各影响因素,研究者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性建议:第一,加强对劳动者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投资,全面提升在业贫困者的就业能力;第二,改善现有制度体系,保护在业贫困人口平等的政治参与权、受教育权、就业权、社会保障权,提高低收入人口的就业质量和生活水平。第叁,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提高在业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帮助低收入群体抵御疾病风险,减少由疾病带来的各项损失。让工作贫困群体过上更加健康富足的生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8-06-01)

杨坚桢[6](2017)在《我国城市反贫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贫困问题是城市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是影响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严重阻碍。由于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城市反贫困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如何对城市贫困进行有效的治理成为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以城市反贫困为研究主题,将研究问题的视角聚焦于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贫困问题,遵循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回顾城市贫困与反贫困政策的历史与现状,并分析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困境以及困境的成因。借鉴新加坡、香港的成功经验,并从巴西里约热内卢获取教训,探索我国城市反贫困的政策优化路径。论文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首先探讨了我国城市反贫困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以及核心概念的界定;其次,研究城市反贫困的叁个理论基础:权利贫困理论、政府职能理论与协同治理理论,并分析了每个理论与我国城市反贫困理论与实践的契合性;再次,阐述我国城市贫困问题的历史发展过程,反贫困的政策演变,及政策困境及困境形成的原因;继而比较研究叁个城市的治理成败以及对我国城市反贫困的启示;最后,从重建城市反贫困的价值出发,讨论贫困人口权利发展的两个必要性,以及贫困人口权利发展的模式选择,并提出我国权利发展的两个层面的协同合作道路,从实现和发展贫困人口城市管理的权利、劳动权、劳动报酬权、居住权、社会保障权利、教育权等角度进行政策供给和优化。总而言之,本研究认为我国城市反贫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要探寻到城市贫困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即权利贫困。针对性得从权利实现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政策的供给和优化,并构建协同合作的城市权利发展体系,才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城市贫困,以达到维护城市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及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7-04-10)

杨坚桢[7](2016)在《社会权利贫困视角下的城市反贫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城市贫困问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快速城市化的一个重大阻碍。由于对平等的社会权利保障不足、规定的社会权利难以保障、贫困群体参与权不足等原因,城市化效果不甚理想。通过对我国城市反贫困的经验及政策分析,发现导致城市贫困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权利的贫困。立足于权利平衡的视角,消除权利贫困,才是我国城市反贫困的根本之道。(本文来源于《中国管理信息化》期刊2016年17期)

秦玉平[8](2016)在《工会帮扶在城市反贫困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贫困问题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为此,各级政府采取了多项反贫困措施,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市场经济转型和全球化经济影响,贫困问题仍然突出,由于政府自身的局限性,完全依靠政府解决贫困问题难以实现。工会帮扶,作为政府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有力助手,是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补充,是社会帮扶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工会开展帮扶工作是是一项关系到广大职工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也是工会组织多年来在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工作中打造出的品牌工程,在努力创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工会在城市反贫困中对困难职工帮扶的优势,研究了高邮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现状,运用效率与公平、反贫困、需求层次等理论基础,通过调查问卷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困难职工帮扶工作模式、做法,分析了高邮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高邮市工会帮扶工作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发现,在城市反贫困中,高邮市总工会自从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建设以来,开展多项帮扶活动,采取了“春送岗位、夏送清凉、金秋助学、冬送温暖”等系列措施,营造了帮扶救助的社会氛围,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不能回避的是,随着城市反贫困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实际操作和运行中,现有的一些帮扶工作模式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能很好地满足职工的需求。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工会困难职工帮扶还存在帮扶资金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帮扶不够精准、帮扶队伍建设发展滞后等问题,具体分析了对基层工会帮扶平台关注不够、基层工会帮扶工作受资源限制、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方面的原因。本文研究分析了国内外开展困难人群帮扶救助的基本经验和做法,对高邮市工会困难职工帮扶工作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研究,从提升帮扶工作人员素质、拓宽帮扶资金筹措渠道、整合各方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做好新形势下工会帮扶工作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6-25)

袁美灵[9](2016)在《城市反贫困化视角下天津市就业保障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年代,我国城市贫困问题凸显,形成了大批城市贫困人口,不仅制约着经济发展,还可能扰乱社会稳定,因此城市反贫困被提出。在当今“精准扶贫”的大环境下,解决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对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解决方式具有多样化,比如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收入再分配政策、教育救助制度等等。而就业作为民生之本,是获得收入的基本途径,就业保障则直接影响到城市反贫困的质量和效果,无疑才是反贫困的“治本”之策,对完善就业保障体系本身也作用重大。天津市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一直从以下就业保障制度方面致力于城市反贫困工作,且成果显着。失业保障制度方面表现为:失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金支持力度加大,保险待遇水平及时调整;劳动权益保障方面表现为:法律颁布具有针对性、保障功能稳步提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方面表现为:就业服务机构数量逐渐增加、职工培养和人才引进得到高度重视。天津市贫困现象因此得到有效改善,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呈下降趋势,但从可持续发展来看,天津市就业保障制度仍需继续探索。鉴于此,本文以天津市贫困人口的就业保障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先研究天津市贫困人口现状及其就业保障现状,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随后借鉴美国、日本就业保障先进经验,提出完善天津市贫困人口就业保障制度的措施。具体从以下几部分论述:第一部分,在综述国内外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贫困的定义、测量方法和就业保障的组成部分进行概述。然后梳理促进贫困人口就业的理论基础,阐述就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描述天津市贫困人口的就业现状,包括城市贫困人口的现状和空间分布。接着分析贫困人口的就业特征,主要有非正规就业、低效率就业和自雇就业,然后进一步研究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劳动力市场的排斥、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特殊致贫因素对就业的阻碍。第叁部分,对天津市失业保障制度、劳动权益保障制度以及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形成原因进行详细描述。现阶段,天津在贫困人口就业方面的保障成效显着,但综合来说还存在以下不足:政策不完善,资金支持有限,监管效率较低,机构设置缺乏规范,保障力度需进一步加强。第四部分,对美日两国贫困人口就业保障制度进行研究,借鉴其成熟的制度和措施。比如,加强对非正规就业群体的帮扶,集结社会组织促进就业的力量,发展和健全社区建设等。第五部分,对天津市贫困人口的就业保障制度建设提出建议:多方位促进就业,缓解城市失业性贫困;完善法律法规,杜绝贫困群体权利贫困;统筹社会各方力量,加强贫困者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保障贫困群体发展需求。本文研究发现,失业和低效率就业是导致天津城市贫困的最主要原因。贫困人口多具有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夯实的劳动技能、维权意识淡薄等特点,这些严重阻碍其就业的积极性。虽然天津就业保障制度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针对失业群体应建立一整套就业保障体系,尤其是加强社会支持网络建设,以便缓解城市失业型贫困、权利贫困,最大限度地为贫困人口创造就业岗位,鼓励其积极参与就业。而针对就业效率低的灵活就业人员,可以通过法律政策途径为他们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加强职业培训是最佳选择。(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6-05-01)

谢微[10](2016)在《城市反贫困问题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反贫困问题是一个世界性问题,反贫困始终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课题。反贫困,就需要深刻分析造成城市贫困的根源,然后寻找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举措和对策。贫困问题的产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综合症结。不过,造成贫困最主要的因素包括人力资本的素质,经济发展的目标和定位,人口的合理结构,以及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贫困问题的复杂性要求解决问的对策也必须是多措并举,以减少城市的贫困人口。(本文来源于《知识经济》期刊2016年05期)

城市反贫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中国的城市贫困现象不容忽视,其形势与趋势正在发生显着的变化,包括贫困人群构成多样化、城市贫困代际传递明显、贫困群体"马态效应"突出、城市"新"贫困现象出现等等。在分析中国传统的城市反贫困治理政策和行动的基础上,提出在社会保护视阈下优化城市反贫困治理效果的对策,包括:拓宽传统反贫困策略的视野,对传统的反贫困政策体系进行新的调整与安排,促进反贫困治理中的多元主体参与,把减少"权利贫困"作为新时期反贫困治理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反贫困论文参考文献

[1].李梦娜.社会资本视角下城市农民工反贫困治理研究[J].农村经济.2019

[2].姚迈新.社会保护视阈下的城市反贫困治理研究[J].探求.2019

[3].关信平.关注城市贫困问题提高城市反贫困行动力度[N].中国社会报.2019

[4].姚迈新.社会保护:城市反贫困治理的新方向——以广州为例[J].地方治理研究.2018

[5].刘赛特.城市在业贫困人口反贫困策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8

[6].杨坚桢.我国城市反贫困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

[7].杨坚桢.社会权利贫困视角下的城市反贫困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

[8].秦玉平.工会帮扶在城市反贫困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6

[9].袁美灵.城市反贫困化视角下天津市就业保障制度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6

[10].谢微.城市反贫困问题的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6

论文知识图

我国城市反贫困地域政策及规划启...提高个人交换权利示意图苏州城市低保对象人数和资金年度变化...1997年以来中国“低保”人口数低保总人数变化趋势所示:1.基金来源

标签:;  ;  ;  ;  ;  ;  ;  

城市反贫困论文_李梦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