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功能特性论文_马翾,张洋子,许文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理化功能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理化,特性,膳食,功能,纤维,性质,超声。

理化功能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翾,张洋子,许文涛[1](2019)在《功能核酸DNA水凝胶的理化特性及应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DNA被开发为纳米级的自组装材料以来,凭借其可调节的多功能性、便利的可编程性、精确的分子识别能力、高通用性以及优越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连接了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两大领域。受益于DNA纳米材料的结构特性,以功能核酸作为构建单元,经交联、自组装形成的功能核酸DNA水凝胶已成为新型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基于此,对功能核酸DNA水凝胶所具有的主要理化特性进行了总结,并进一步综述了近年来功能核酸DNA水凝胶在药物递送与靶向治疗、生物传感、叁维组织构建等生物医学、分子检测及环境工程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最后,从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角度总结了在设计与搭建功能核酸DNA水凝胶时应考虑的关键点和方向,以期助力DNA水凝胶在多学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进展》期刊2019年06期)

梁志宏,尹蓉,张倩茹,吕英忠[2](2019)在《提取方式对枣膳食纤维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残次裂枣为原料,研究碱法、酶法、发酵法和超声辅助酶法4种不同提取方式对其总膳食纤维(TDF)理化特性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DF提取率发酵法最高,达40.74%,比提取率最低的碱法高了15.57%;TDF纯度超声辅助酶法最高,达85.42%,最低的碱法只有78.13%;TDF中SDF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超声辅助酶法>酶法>碱法>发酵法;超声辅助酶法TDF的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阳离子交换能力、葡萄糖吸附能力、胆固醇吸附能力和NO_2~-清除能力均显着高于对照及其它处理。说明超声辅助酶法对枣粉改性效果明显,是生产高品质膳食纤维的最佳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赵神彳,王辉,康辉,孔保华,胡公社[3](2019)在《不同品种来源的大麦淀粉理化和功能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以两种不同品种来源的大麦淀粉(transit hull-less barley starch,BS1)和(tetonia hulled barley starch,BS2)为主要对象,同时以肉类工业中常用的淀粉(玉米淀粉、绿豆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参比,研究不同来源淀粉的理化(直链淀粉含量、支链淀粉含量)和功能特性(溶解性、膨胀性、吸油性、糊化特性、凝胶强度、冻融稳定性)之间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BS1为蜡质大麦淀粉,其支链淀粉含量可高达97.86%(干基质量)。BS2为普通大麦淀粉,其直链和支链淀粉含量分别为33.68%和66.12%(干基质量),与玉米和马铃薯淀粉相似。在5种淀粉样品中,BS1和BS2具有最低的溶解性(p<0.05);BS1具有最高的膨胀性而BS2具有最低的膨胀性(p<0.05);BS1和BS2具有较高的吸油性(p<0.05),其吸油效果仅次于玉米淀粉(p<0.05),而与绿豆淀粉之间没有差异(p>0.05);BS1与BS2相比,具有较低的糊化温度、回生值和凝胶强度(p<0.05);BS1具有最佳的冻融稳定性(p<0.05),甚至在经历5次冻融循环以后,其冻融析水性仅为1.88%,但是BS2的冻融稳定性较差,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也证实上述冻融稳定性的结果。结果表明,BS1、BS2与玉米淀粉、绿豆淀粉和马铃薯淀粉在理化性质和功能性质方面存在很大差异,为大麦淀粉在肉类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9年20期)

梁志宏,尹蓉,张倩茹,吕英忠[4](2019)在《提取方式对枣膳食纤维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残次裂枣为原料,研究碱法、酶法、发酵法和超声辅助酶法4种不同提取方式对其总膳食纤维(total dietory fibre,TDF)理化特性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DF提取率为发酵法最高,达40. 74%,比碱法(提取率最低)高15. 57%; TDF纯度为超声辅助酶法最高,达85. 42%,碱法最低,为78. 13%; TDF中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re,SDF)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超声辅助酶法>酶法>碱法>发酵法;超声辅助酶法TDF的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阳离子交换能力、葡萄糖吸附能力、胆固醇吸附能力和NO_2~-清除能力均显着高于枣粉及其他处理。说明超声辅助酶法对枣粉改性效果明显,是生产高品质膳食纤维的最佳方法。(本文来源于《食品与发酵工业》期刊2019年19期)

乔汉桢,刘佳文,王迪,尚亚飞,刘珍[5](2019)在《膳食纤维的理化功能特性及甘薯膳食纤维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薯渣是生产甘薯淀粉的副产品,富含膳食纤维。目前甘薯渣除极少部分用于动物饲喂外,几乎全部废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本文综述了膳食纤维的理化特性、生理功能及甘薯膳食纤维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为甘薯膳食纤维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Husnain,Raza[6](2019)在《不同加工方法对鹰嘴豆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及其在酸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鹰嘴豆富含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已成为了人类饮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类和纤维素。此外,鹰嘴豆中还含有许多生物活性成分、重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食用鹰嘴豆前需要一些加工处理,这是因为除了含有营养物质,它还含有很多抗营养因子,比如胰蛋白酶和胰凝乳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蛋白质的消化;α-淀粉酶抑制剂能够抑制淀粉的消化;还有植酸盐和草酸盐会抑制矿物质的吸收。因此,在食用鹰嘴豆前进行预处理是很有必要的。预处理不仅可以提高鹰嘴豆的消化率,还能提高其生物活性和物理化学特性。在研究的第一部分,将鹰嘴豆放置在密闭的发芽室中光照发芽,温度是25±2℃,湿度是80%RH。在整个发芽期都喷洒了钙、锌和硒,浓度分别为20、50、75和100mg/L。采用HPLC-UV在260nm处分析了从发芽开始第1、3、5、7、9天采集的样品中异黄酮的含量。在WM样品萌发的第7天,生物素A和芒柄花素含量显着增加,分别增加了3.08mg/g和5.50 mg/g。而在样品5D25和样品9D25中获得了最大含量分别为4.34mg/g和2.41mg/g的生物素葡萄糖苷和染料木黄酮。结果证明,在萌发期间使用25mg/L和50mg/L的矿物质可以增加异黄酮和矿物质含量。在发芽5天的样品中,堆积密度(BD)、容油量(OHC)和持水量(WHC)均显着增加,分别增加了0.98g/mL、1.27g/g和2.29mL/g。乳化活性(EA)、发泡能力(FC)和发泡稳定性(FS)显着下降,分别从44.22%下降至36.48%、27.82%下降至12.63%、16.34%下降至8.00%。结果表明在补充25-50mg/L的矿物质的条件下,发芽5天的鹰嘴豆中异黄酮、矿物质及其功能性质得到提高,因此发芽的鹰嘴豆可以作为功能和营养成分用于工业生产。第二阶段研究了粒径分布(PSD)对压制鹰嘴豆粉(ECP)和生鹰嘴豆粉(RCP)理化性能、功能热性能和结构性能的影响。通过各种不同尺寸的标准筛对鹰嘴豆粉末进行筛分,包括:80,120,160和200目(<180,<125,<95和<75μm)。与最精细的对照样品(RCP 200)相比,压制可使最精细的粉末(ECP 200)获得所需的亮度,然后增加黄度和红度。TGA结果表明,与RCP在400℃时相比,ECP在600℃时稳定性更好,颗粒尺寸更小。FTIR和XRD的结果显示了样品的条带强度和晶体结构的变化。压制样品结构上的显着变化主要是由于压制过程中的淀粉糊化所导致的,同时通过SEM也观察到了一点PSD效应。与RCP(1.867-1.835g/g)相比,ECP表现出更高的WAC,范围为2.795-2.762g/g。鹰嘴豆的硬质结构使其在烘焙之前需要进行专门的预处理。与油炸相比,减压至真空法(IVDV)作为真空膨胀(VE)的技术被用来改善和保持鹰嘴豆的营养、质地和结构特性。结果清楚地表明,与VE样品相比,油炸(FR)导致鹰嘴豆的浅色显着降低。未加工的样品和真空膨胀的样品显示了绿色和红色的混合。VE导致了鹰嘴豆中C=O键的伸长,并且赋予了所需的颜色。与VE晶粒相比,FR晶粒中的表面裂缝更明显。晶粒结构从严格的卵形变为圆球形。流变性质的稳定性增强了VE样品的交联。鹰嘴豆的营养、颜色和结构属性在通过IVDV进行纹理化后得以保留,并且在后处理期间可能会被改善。在微波炉中烘烤鹰嘴豆,再用行星式球磨机研磨。然后使研磨过的鹰嘴豆通过80,120,160和200目的不同标准筛。测定了筛分粒度对鹰嘴豆粉理化性能和结构性能的影。随着从R80到R200网目粒径的减小,颜色变化分别为:亮度(L)从83.21变化至85.52,红度(a)从4.78变化至3.83,黄度(b)从23.57变化至22.34。随着分子粒径的减小,水活度从0.15增加至0.17。对于所有样品,FTIR光谱分别在800-1200,1400-1600和2900-3500 cm-1处有叁个不同的峰,其中,较小粒径的鹰嘴豆具有更尖锐的峰。从XRD的结果中可以看出有序结构的增加,尤其是R200的结晶度得到提高。烘烤鹰嘴豆的SEM显微照片显示,粒径小的鹰嘴豆粉末分布地更加均匀,同时由于烘烤,表面裂缝减少。最后,将烤鹰嘴豆粉添加到酸奶中,研究了球磨鹰嘴豆粉对酸奶理化、流变和感官特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预接种样品的粉末浓度相应从1g/mL增加至5g/100mL,样品的pH值也随之逐渐下降。与对照相比,添加过鹰嘴豆粉的样品的亮度和黄度增加。RCY3和RCY5样品的硬度水平显着提高,从59.39g提高至78.56 g。RCY3有最高的稠度值(1480.214g/s)。总体而言,与实验样品相比,对照样品的脱水收缩率明显更高(p<0.05)。超过3%的添加量导致更平滑和渐变的颗粒分散模式,RCY4有最显着的多分散性,并且与RCY5的分散模式相似。与对照样品相比,添加过鹰嘴豆粉的样品具有较小的剪切稀化程度。RCY5在所有添加过鹰嘴豆粉的样品中有最高的质地评分,添加过的样品与对照样品的感官特性相似。(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郑新雷[7](2019)在《杏鲍菇分离蛋白的制备、理化功能特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是近年来开发栽培成功的集食药两用的大宗食用菌品种。杏鲍菇干物质中蛋白含量约35%,具有抗氧化、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是一种优质的食用菌蛋白来源。本论文以市售新鲜杏鲍菇为原料,对杏鲍菇分离蛋白的制备方法、蛋白结构、功能及其产物的抗氧化活性等进行了研究,为杏鲍菇分离蛋白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采用碱法提取杏鲍菇分离蛋白,经响应面优化后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pH值10.00,提取时间4.1 h,提取温度为41 ℃,此时蛋白回收率为(67.09±0.26)%,纯度为(73.25±0.17)%。使用复合法得到>100 kDa、50-100 kDa和10-50 kDa叁种组分,其中>100 kDa蛋白组分的蛋白回收率为(22.16±1.54)%,纯度为(64.87±3.05)%,50-100 kDa蛋白组分和10-50kDa蛋白组分的蛋白回收率分别为(8.35±0.57)%、(13.73±0.19)%,纯度分别为(80.23±1.36)%和(79.85±0.51)%。(2)50-100 kDa、10-50 kDa蛋白组分的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溶解性、持水性、乳化稳定性较好,高于其他两种蛋白。荧光光谱分析表明50-100 kDa、10-50 kDa蛋白组分相对于杏鲍菇分离蛋白(碱法)位于更加亲水的环境中,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其蛋白表面结构较为松散。50-100kDa蛋白组分和10-50kDa蛋白组分的电泳条带呈现出清晰的七种蛋白亚基片段,分子量约为145 kDa、94 kDa、52 kDa、40 kDa、37 kDa、35kDa、与17kDa。100kDa蛋白组分中二硫键、总巯基含量、热变性温度和表面疏水性最高,分别为(197.79±1.32)μmol/g蛋白、(93.77±0.63)μmol/g蛋白、81.9℃、103.41±7.42。(3)10-50 kDa蛋白组分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还原能力、Fe2+鳌合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好,其次为50-100 kDa蛋白组分;50-100 kDa蛋白组分的羟基自由基(·OH)清除能力高于其他叁种蛋白。结合五种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可以看出,杏鲍菇分离蛋白的抗氧化活性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效应,10-50 kDa和50-100 kDa蛋白组分的抗氧化活性较强,高于其他两种蛋白。(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黄晓芸[8](2019)在《干制方式对龙眼果肉多糖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Dimocarpus longana Lour)属无患子科,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理功效的药食同源水果,而多糖是其最主要的功能因子之一。作为龙眼加工的主要方式,干制对果肉品质的影响引起广泛关注,但涉及其中活性多糖的研究则鲜见。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方法对龙眼果肉多糖理化性质,体外功能活性和消化性能的影响,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干制方式对龙眼果肉褐变的影响。美拉德反应是多糖构效变化的重要机制之一,以游离氨基含量、总氨基酸含量、褐变度和色泽为指标,分析热风、真空、红外和冷冻干制后的果肉褐变程度。不同方式干制果肉的含水量介于15.45%~27.57%,除冷冻干制外,其它方式干制后的果肉游离氨基含量和总氨基酸均显着下降(p<0.05),褐变程度较高,色度L值显着降低(p<0.05),而a~+值显着增加(p<0.05)。果肉游离氨基含量与L值呈明显正相关,说明美拉德反应是果肉褐变的主要原因。(2)干制方式对龙眼果肉多糖提取物理化特性的影响。通过常温弱碱水浸提、等电点沉淀和乙醇沉淀等工序,从新鲜果肉以及热风、真空、红外和冷冻干制果肉中提取分离粗多糖提取物,即FLP、HDLP、VDLP、IDLP和FDLP。5种粗多糖中多糖提取物含量介于46.80%~63.13%,主要由葡萄糖组成,含有少量糖醛酸(1.56%~6.72%),而蛋白质含量介于27.56%~33.28%。5种粗多糖提取物均呈现多糖和蛋白质的红外光谱特征,相比FLP,HDLP、VDLP和IDLP的酰胺特征吸收强度和C-H伸缩振动吸收强度明显减弱。此外,干制方式显着影响果肉中多糖提取物的分子量分布,具体表现为:平均分子量不同程度降低;>10~7D组分相对含量明显减少;FDLP中>10~7D组分消失,且产生大量分子量<10~5D的组分。由此说明,干制方式对龙眼果肉中多糖提取物的理化特性有显着影响,尤其是“冷法”和“热法”干制的差异明显。(3)不同方式干制龙眼果肉中多糖提取物的体外活性比较。采用体外方法评价多糖的抗氧化、抗肿瘤和免疫刺激活性。5种多糖提取物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在1~5 mg/mL浓度下,HDLP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明显弱于其他多糖,而FDLP的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p<0.05)。5种多糖提取物中FDLP的FRAP总抗氧化能力最强,且在200~800μg/mL剂量范围对肿瘤细胞(HepG2和SGC7901)生长均无明显抑制效果。干制后,果肉多糖提取物(100~400μg/mL)刺激巨噬细胞NO生成的能力均显着增强(p<0.05),但刺激TNF-α分泌的能力稍有降低(HDLP除外)。由此可见,不同干制方式对果肉中多糖提取物活性的影响各有差异,冷冻干制有利于提升抗氧化活性,而热风干制有利于增强免疫刺激活性。(4)不同方式干制龙眼果肉中多糖提取物的体外消化特性比较。结合还原糖含量和游离单糖组成分析,考察不同龙眼果肉多糖提取物在体外模拟消化系统中的稳定性,结果发现:相比小肠消化液,模拟消化2~6 h后的口腔消化液和胃消化液中的还原糖含量均显着增加(p<0.05),且不同消化时间的含量差异较小;与其它多糖相比,IDLP较耐受口腔消化,但易受胃液消化。采用HPLC法分析消化液中游离单糖组成,不同消化液中游离单糖的相对含量大小与还原糖含量高低一致,游离单糖以葡萄糖为主。综上所述,干制方式对龙眼果肉中多糖提取物的基本组成、理化特征、功能活性和消化特性有一定影响,通过加工条件改变食品中组分的特性并提升其品质的途径切实可行,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果肉干制品质的调控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李剑瑛[9](2019)在《赤魟鱼鱼皮胶原及其衍生物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胶原及其衍生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材料、食品、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近年来,传染性疾病如猪瘟、禽流感和牛海绵状脑病等传染性疾病的爆发,引发人们对使用陆源生物胶原的担忧,鱼胶原及其衍生物成为研究的热点,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本研究以赤魟鱼鱼皮为研究对象,制备和表征酸溶性胶原(ASC)和酶溶性胶原(PSC),在此基础上,以鱼皮胶原为原料,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纳米纤维膜,解决胶原热稳定性差、机械性能差的技术瓶颈。此外,本研究以赤魟鱼鱼皮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面法优化酶解工艺,制备胶原肽,并鉴定和表征胶原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PSC(37.18±0.71)%得率高于ASC(33.95±0.7)%。利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紫外吸收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圆二色光谱、X-射线衍射等技术表征ASC和PSC结构,结果表明,ASC和PSC为具有完整叁螺旋结构的Ⅰ型胶原。热稳定性结果表明,ASC和PSC的Td分别为23.82℃和24.46℃,Ts分别为85.25℃和95.46℃,PSC热稳定性优于ASC。流变特性结果表明:ASC和PSC溶液在不同温度和不同浓度下,随着剪切频率的增加粘度逐渐减小,表现为典型非牛顿流体的假塑性流动行为。功能特性研究表明:PSC的起泡性和乳化性及持水能力均优于ASC,说明PSC更适合应用于食品、化妆品等行业中;ASC的脂肪吸收能力优于PSC,说明ASC中的疏水性氨基酸高于PSC,更适合用于糖果及肉类加工过程中。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胶原普鲁兰糖纳米纤维膜,纳米纤维膜样品的平均直径均大于350 nm。随着普鲁兰糖的增加,样品的直径从(292.96±51.38)nm减小至(242.16±35.65)nm,表明胶原与普鲁兰糖之间相互作用产生氢键。FTIR结果表明,随着普鲁兰糖含量的增加,样品中胶原分子和普鲁兰糖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产生红移氢键和蓝移氢键;样品中胶原分子的酰胺III与1450 cm~(-1)吸收强度的比值高于0.5,说明样品中胶原分子仍保持叁螺旋结构。热重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普鲁兰糖含量的增多,样品的降解温度从302.56℃增加至319.20℃,拉伸强度从17.17 MPa增加至31.33 MPa,杨氏模量从8.15 MPa增加至15.02 MPa。胶原普鲁兰糖纳米纤维膜能够有效提高胶原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通过响应面法优化胶原肽的酶解工艺,确定胶原肽最佳酶解条件:pH5.00、温度44.5℃、时间3.7 h、加酶量6.0 g/L,该酶解条件下,胶原肽的水解度为(20.47±0.11)%,与预测值21.1793%无显着差异。利用鸟枪法从胶原肽样品中鉴定出180个胶原肽,肽分子量为707.40 Da~2021.04 Da,99.44%的肽分子量低于2000 Da,易被人体吸收。其中66.11%肽为亲水性肽,33.89%肽为疏水性肽,说明胶原肽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功能特性研究表明:样品具有良好的起泡、乳化特性、持水能力和脂肪吸收能力,可用于食品及化妆品行业中。本研究完成赤魟鱼鱼皮胶原及其衍生物的制备技术、结构鉴定、理化特性和功能特性,开发海洋源胶原和胶原肽,实现低值海洋生物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与此同时,以胶原为原料,在不加交联剂的条件下,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高安全性的胶原普鲁兰糖纳米纤维膜,该纳米纤维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扩展胶原的应用范围,为胶原的产业化应用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集美大学》期刊2019-05-08)

孟雪梅[10](2019)在《荞麦不同组织部位膳食纤维的组成、理化及功能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荞麦是我国药食同源的杂粮作物,在延缓人体餐后血糖升高,稳定血糖水平以及抗氧化等方面效果显着。已有研究证明荞麦中的多种活性物质,如膳食纤维、酚类化合物、D-手性肌醇、D-荞麦碱等,与其功能性密切相关。目前荞麦的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是其单位面积的产量较低,籽粒仍然是荞麦主要的消费部位。荞麦属于无限花序,具有边开花边结果的特性。因此采收期的荞麦植株整体的利用价值较高。膳食纤维是荞麦中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其在荞麦中的含量丰富,并且研究表明可溶性膳食纤维(Souble dietary fiber,SDF)在调节餐后血糖水平、抗氧化等方面同样功效显着。然而,目前对于荞麦植株整体的活性物质的分布并不清楚,对于SDF的物化特性的研究还不够全面。因此,最大化的利用荞麦植株,以提高荞麦种植的整体效益十分重要。本研究采用HPLC、GC、TEM、XRD等多种方法,对荞麦植株中的功能因子的分布规律进行初步的摸索,并采用复合酶法对荞麦SDF的组成、理化性质及其在降血糖、抗氧化等方面的功效进行了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荞麦麸皮是SDF和D-荞麦碱富集的部位,荞麦叶中酚类物质和D-手性肌醇的含量最高。将荞麦植株及籽粒分为根、茎、叶、壳、麸、粗粉、细粉七个部位,对其具有降血糖功能的活性物质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荞麦植株总膳食纤维(Total dietary fiber,TDF)含量在15.36~88.69%,TDF和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的含量依次为根>茎>叶>壳>麸>粗粉>细粉。荞麦麸皮SDF、D-荞麦碱含量为9.88%、2.81 mg/kg。荞麦叶中酚类物质总量和D-手性肌醇的含量最高8.81 mg/g、26.93mg/g。以此选取茎、壳、麸、粉四个部位提取SDF。(2)麸皮SDF提取率和总黄酮含量最高。提取的四种SDF属于粗DF。采用HPLC、GPC等对四种SDF的基本成分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麸皮SDF的提取率和总黄酮含量最高为12.09%、2.21 mg/g,单糖组成中木糖占65.21%;四种SDF的纯度为80%,平均分子量为3 kDa,属于低聚糖。(3)麸皮SDF结构疏松,多孔洞,呈现叁维网络状结构。运用TEM、AFM和FT-IR等四种SDF的物理结构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四种SDF都为无序的非结晶状态,结晶度低;都具有多糖的特征峰和芳香烃的弯曲或拉伸振动峰;麸皮SDF存在大量的多边形孔洞,粉SDF为圆球形,荞麦麸皮SDF和荞麦粉SDF结构疏松,壳SDF呈片状,茎秆SDF呈块状,结构紧密。(4)麸皮SDF具有较强的淀粉酶抑制能力、葡萄糖吸附能力和抗氧化能力。采用体外模型分析四种SDF的的功能性质。结果表明:壳SDF和麸皮SDF具有较高的抗氧化能力;麸皮SDF和荞麦粉SDF具有较高的淀粉酶抑制能力、葡萄糖吸附能力。SDF的吸附能力和对淀粉酶的抑制能力可能与SDF在水溶状态下的物理结构有关。以上结果表明,荞麦植株及籽粒不同部位的生物活性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TDF、IDF在荞麦植株不同组织部位的分布具有一定规律,麸皮中SDF的含量最高;麸皮SDF具有网状的叁维立体结构,在抗氧化、抑制淀粉酶活性、吸附葡萄糖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该结果有助于明确荞麦中的功能性物质的分布情况及荞麦茎、壳、麸、粉SDF的基本功能性质,为选择性的开发荞麦资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理化功能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残次裂枣为原料,研究碱法、酶法、发酵法和超声辅助酶法4种不同提取方式对其总膳食纤维(TDF)理化特性及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TDF提取率发酵法最高,达40.74%,比提取率最低的碱法高了15.57%;TDF纯度超声辅助酶法最高,达85.42%,最低的碱法只有78.13%;TDF中SDF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超声辅助酶法>酶法>碱法>发酵法;超声辅助酶法TDF的持水力、膨胀力、持油力、阳离子交换能力、葡萄糖吸附能力、胆固醇吸附能力和NO_2~-清除能力均显着高于对照及其它处理。说明超声辅助酶法对枣粉改性效果明显,是生产高品质膳食纤维的最佳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理化功能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马翾,张洋子,许文涛.功能核酸DNA水凝胶的理化特性及应用进展[J].生物技术进展.2019

[2].梁志宏,尹蓉,张倩茹,吕英忠.提取方式对枣膳食纤维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3].赵神彳,王辉,康辉,孔保华,胡公社.不同品种来源的大麦淀粉理化和功能特性的研究[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9

[4].梁志宏,尹蓉,张倩茹,吕英忠.提取方式对枣膳食纤维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

[5].乔汉桢,刘佳文,王迪,尚亚飞,刘珍.膳食纤维的理化功能特性及甘薯膳食纤维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畜牧杂志.2019

[6].Husnain,Raza.不同加工方法对鹰嘴豆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及其在酸奶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19

[7].郑新雷.杏鲍菇分离蛋白的制备、理化功能特性与抗氧化活性研究[D].广西大学.2019

[8].黄晓芸.干制方式对龙眼果肉多糖理化及功能特性的影响[D].武汉轻工大学.2019

[9].李剑瑛.赤魟鱼鱼皮胶原及其衍生物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功能特性研究[D].集美大学.2019

[10].孟雪梅.荞麦不同组织部位膳食纤维的组成、理化及功能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两亲性嵌段共聚物PDMA-b-PNIPAM的温度...各组培养0~12h的pH值变化曲线层级功能特性与结构特性计算单元与水功能区关系示意附子网页截图四川道地药材数据库首页

标签:;  ;  ;  ;  ;  ;  ;  

理化功能特性论文_马翾,张洋子,许文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