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宽比论文-方智远,李正良,汪之松

深宽比论文-方智远,李正良,汪之松

导读:本文包含了深宽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下击暴流,冲击射流,高层建筑,风荷载

深宽比论文文献综述

方智远,李正良,汪之松[1](2019)在《下击暴流作用下不同深宽比的高层建筑风荷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下击暴流作用下高层建筑的风荷载特性,采用冲击射流装置对5种不同深宽比的高层建筑模型进行测压试验,分析了深宽比和径向距离对模型局部和整体风荷载的影响.结果表明:层阻力系数沿高度方向呈下大上小的分布特征,最大层阻力系数出现在0.25H(H为建筑高度)左右,层脉动升力系数沿高度变化较为平缓;随深宽比的增大,层平均阻力系数略有减小,层脉动升力系数显着增大,模型整体的平均阻力系数和顺风向弯矩系数略有减小,整体的脉动升力系数及横风向弯矩系数明显增大;随径向距离的增大,层平均阻力系数迅速减小,层脉动阻力系数和脉动升力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模型整体的平均阻力系数和弯矩系数迅速减小,整体的脉动阻力及升力系数先增大后减小.(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肖润锋,侯予,吕坤鹏,杨雪,陈双涛[2](2018)在《大深宽比微通道热沉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叁维CFD模型和一维仿真模型两种方法对大深宽比微通道热沉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换热进行分析和结构优化。计算得到了微通道内部不同流量下的3种热流极限:蒸干极限、早期临界热流极限、两相临界流(壅塞)极限,以及内部压降、壁温等物性参数,通过改变通道宽度、高度与流量,对比不同结构的压降与出口壁温(即最高温度)。结果表明:在350 W/cm~2的热流密度下,采用入口温度为273 K的R22饱和液体作为工质,选择高度为1 500μm,宽度为400μm的微通道热沉作为最优选择,并进一步分析变通道高度、宽度、流量对流动换热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彭松武,韦飞,郭亦鸿,叶依众[3](2019)在《微孔通道深宽比与曲率半径对龙虾眼光学系统成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同一单色平行光源照射下研究微孔通道深度与宽度比值、球面曲率半径对观测视场、空间分辨率和光学灵敏度等成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孔通道深度与宽度比值的增加,空间角分辨能力逐渐变强,像面总光强逐渐变弱,在比值达到25∶1时,聚焦光线有效面积达到最大值;在同一微孔尺寸下,元件曲率半径的变化对空间角分辨率影响较小,更大的曲率半径有更大的有效面积,但同时要求更大的元件体积.(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谢聿铭[4](2018)在《大深宽比搅拌摩擦焊数字化设计与过程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搅拌摩擦焊系固相连接技术,该方法焊前无需额外清理、焊接过程环保节能、焊后接头性能优异,自发明以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研究。然而,在大深宽比铝合金空心夹层曲面结构的高强度可靠连接等特定焊接需求下,传统搅拌摩擦焊适用的搅拌针长与轴肩直径比值0.33的焊具难以实现该两段空心夹层结构件的单次焊接成形。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大深宽比搅拌摩擦焊方法,焊具采用搅拌针长与轴肩直径比值高达0.6的反传统设计,辅以全新设计的焊具拓扑结构以实现特定需求下的搅拌摩擦焊。本文基于FLUENT与ANSYS建立了大深宽比搅拌摩擦焊顺序流固耦合模型,通过焊具受力断裂失效分析、焊缝缺陷预测两方面对焊具拓扑结构与焊接参数进行了高通量筛选优化,结合试验手段从模拟材料流动方面对接头力学性能进行最优化设计,从强化相转变动力学、晶粒组织演变两角度定量分析了大深宽比搅拌摩擦焊接头微观组织演变,构建了全过程理论自洽设计体系,实现了工艺-焊具-性能-组织的联合设计。本文通过建立叁维流固耦合分析模型,对大深宽比搅拌摩擦焊焊具拓扑结构与焊接参数高通量筛选优化。焊具受力与断裂失效模型分析发现焊具表面螺纹结构和铣平面结构均可有效增加材料塑性流动,但螺纹结构导致焊具根部应力集中,在相同焊接参数下具有更大的等效应力,增加焊具断裂风险。焊缝缺陷预测分析发现相较于螺纹结构,铣平面结构更能有效地降低缺陷发生几率,具有更强地促进材料流动的效果,采用螺纹带叁铣平面的搅拌针结构,即将铣平面和螺纹结构相结合,可获得无缺陷接头的工艺窗口最大化。通过高通量筛选优化,确定了对于W6高速钢焊具,采用螺纹带叁铣平面搅拌针结构,焊接参数为800 rpm,30 mm/min可在避免焊具发生断裂的前提下,获得理论最佳焊缝成形,并通过验证试验得以证明。对大深宽比搅拌摩擦焊接头流动特征与力学性能进行了优化。高通量筛选结果表明H13工具钢相对W6高速钢焊具具有更好的强韧平衡性,可实现更宽广的无缺陷接头成形工艺参数区间。螺纹和铣平面设计均有效地增强了材料塑性流动,使焊具周边材料流动速度、等效应变速率产生了较大的增幅,其中螺纹结构的存在在焊缝前进侧热机影响区和热影响区分界线处产生了显着的波动性特征,铣平面结构获得了等效应变速率在螺纹牙顶处的单顶双峰特征;通过响应模型分析,发现在峰值温度648 K,应变速率151 s-1时可在热输入最低的情况下消除孔洞状结构,并最大程度抑制接头第二相的粗化,通过与模拟结果对照发现,800 rpm,300 mm/min为实际最优解,并借助拉伸测试证实了该模拟结果,接头拉伸强度达到265 MPa,达到母材的86%,延伸率达到8.1%,同时发现该接头无热影响区,抑制了影响接头力学性能的最大薄弱环节。对大深宽比搅拌摩擦焊接头微观组织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观测晶粒组织证实了300 mm/min下接头不存在热机影响区、热影响区。焊接速度300 mm/min下焊核区产生了以粗化的变形再结晶晶粒为主,内嵌少量中等细晶组成的非典型晶粒粗化组织,晶粒平均尺寸266.3μm,长宽比2.85,尺寸达到母材的3.3倍,低速搅拌摩擦焊缝的74.0倍,并基于修正Wagner-Kampmann模型强化相转变动力学分析与动态再结晶晶界迁移Smith-Zener钉扎方程确定该非典型晶粒粗化产生条件:FSW过程带来足够高的塑性应变与应变速率值;峰值温度略高于0.5倍基体熔点,过高则发生动态再结晶细化,过低则受到原始晶粒破碎细化机制主导。(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高术仙,徐海珏,白玉川[5](2016)在《常曲率大深宽比河湾拟序扰动结构与床面响应关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蜿蜒河流床面形态既是其复杂动力结构响应的结果,同时也是决定河流进一步演化方向的重要因素.以蜿蜒河流中一种典型的大深宽比河湾为背景,探索其动力结构与床面响应的关系,将黏性不可压缩流体方程、泥沙输移方程和床面变形方程耦合,通过摄动方法求解床面响应,分析床面形态变化特性.研究成果显示在水流二维扰动作用下,河道中浅滩深槽呈现规则响应.当弯曲度等于0时,床面响应形态围绕河道中轴线基本呈反对称分布;当弯曲度不等于0时,床面响应形态呈不对称分布,中轴线向凹岸偏移.该文给出了由Reynolds(雷诺)数、扰动波数、床面形态增减率等构成的床面响应发展趋势稳定关系的判别方法.(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6年10期)

颜改革,韩敬宁,殷志富,邹赫麟[6](2015)在《硅基深宽比结构与SiO_2薄膜的干法刻蚀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研究了贯穿刻蚀硅基直壁沟槽及沟槽底部SiO_2薄膜过刻蚀的深反应离子刻蚀(DRIE)工艺过程。首先,研究了DRIE刻蚀钝化时间比(T_(SF6)∶T_(C4F8))对硅刻蚀形貌的影响。通过工艺参数优化,采用刻蚀钝化时间比分别为9 s/2 s、11 s/2 s(C_4F_8)下电极射频功率为40 W)和11 s/2 s(C_4F_8下电极射频功率为0 W)的叁步刻蚀工艺,贯穿刻蚀了宽度为150μm,深度为300μm的直壁沟槽。其次,研究了C_4F_8(八氟环丁烷)钝化气体对SiO_2薄膜过刻蚀的现象,采用降低C4F8下电极射频功率方法,减小了C4F8对SiO_2薄膜过刻蚀。(本文来源于《仪表技术与传感器》期刊2015年11期)

贾嘉,刘诗嘉,刘向阳,孙艳,李向阳[7](2015)在《离子束刻蚀碲镉汞的沟槽深宽比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深宽比离子束刻蚀技术是实现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关键工艺技术.国内应用最广泛的双栅考夫曼刻蚀机束散角较大,沟槽深宽比较低.针对Ar离子束刻蚀机,尝试了叁种提高深宽比的方法:选择不同的光刻胶做掩模、改变刻蚀角度和使用叁栅离子源,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碲镉汞刻蚀图形的剖面轮廓并计算了深宽比.分析了这些工艺方法对刻蚀图形轮廓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有助于获得高深宽比的离子束刻蚀沟槽的实验结果.(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屈健,王谦,韩新月,何志霞,邵霞[8](2014)在《大深宽比双T形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高速摄像对水力直径0.176mm、深宽比2.4的双T形矩形微通道内的液-液两相流动进行了可视化实验研究。改变连续相(硅油)和分散相(水)的流量比,记录分析了微通道不同部位油-水两相流的流型和流型发展演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微通道上游T形部位的油-水两相流型主要包括滴状流、弹状流、波平行流和平行流;在微通道的中间部位,绘制了基于水和硅油量纲为1韦伯数的流型图,并将其与相关文献进行了比较。同时,发现微通道内液塞及液滴的长度(量纲为1)与油/水流量比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液塞/液滴速度比两相混合物表观速度大,建立了能够准确描述液塞/液滴运动速度的实验拟合公式。最后,研究了液滴在微通道下游T形部位的行为,观察到断裂和不断裂两种模式并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划分断裂与否的流型图。(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4年10期)

刘静,李杰[9](2014)在《不同深宽比陷窝诱导涡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陷窝所诱导的旋涡强化动量或热的交换,使得陷窝在分离流动控制和强化对流传热研究中很受关注。深宽比是影响陷窝诱导涡结构的重要参数,开展了深宽比对陷窝诱导涡结构影响的研究。研究发现,深宽比为0.06时,涡结构为马蹄涡;深宽比为0.1至0.14时,涡结构为闭式分离泡;深宽比为0.16至0.20时,涡结构为对称类龙卷风涡;深宽比为0.22至0.30时,涡结构为非对称类龙卷风涡。通过涡核涡强度对比发现,过深的陷窝和过浅的陷窝其内涡强度均比中等深度陷窝弱。(本文来源于《航空计算技术》期刊2014年05期)

彭赫力,冯苏乐,李中权,张小龙,赵毕艳[10](2014)在《大深宽比整流罩拉深成形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避免整流罩传统落压成形带来的起皱等成形缺陷,提出了整流罩拉深成形方法。阐述了拉深成形原理和特点,分析了目标整流罩的结构特点,建立了整流罩镜像拉深有限元模型,并对刚性压边和柔性压边两种压边方式下整流罩拉深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刚性压边时,整流罩发生破裂;柔性压边时,在合适的压边力作用下,整流罩成形质量良好。整流罩拉深成形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航天制造技术》期刊2014年04期)

深宽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叁维CFD模型和一维仿真模型两种方法对大深宽比微通道热沉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换热进行分析和结构优化。计算得到了微通道内部不同流量下的3种热流极限:蒸干极限、早期临界热流极限、两相临界流(壅塞)极限,以及内部压降、壁温等物性参数,通过改变通道宽度、高度与流量,对比不同结构的压降与出口壁温(即最高温度)。结果表明:在350 W/cm~2的热流密度下,采用入口温度为273 K的R22饱和液体作为工质,选择高度为1 500μm,宽度为400μm的微通道热沉作为最优选择,并进一步分析变通道高度、宽度、流量对流动换热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深宽比论文参考文献

[1].方智远,李正良,汪之松.下击暴流作用下不同深宽比的高层建筑风荷载[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肖润锋,侯予,吕坤鹏,杨雪,陈双涛.大深宽比微通道热沉流动换热特性数值模拟及优化[J].低温工程.2018

[3].彭松武,韦飞,郭亦鸿,叶依众.微孔通道深宽比与曲率半径对龙虾眼光学系统成像的影响[J].光子学报.2019

[4].谢聿铭.大深宽比搅拌摩擦焊数字化设计与过程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5].高术仙,徐海珏,白玉川.常曲率大深宽比河湾拟序扰动结构与床面响应关系探讨[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6

[6].颜改革,韩敬宁,殷志富,邹赫麟.硅基深宽比结构与SiO_2薄膜的干法刻蚀方法研究[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2015

[7].贾嘉,刘诗嘉,刘向阳,孙艳,李向阳.离子束刻蚀碲镉汞的沟槽深宽比改进[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5

[8].屈健,王谦,韩新月,何志霞,邵霞.大深宽比双T形微通道内液-液两相流可视化研究[J].化工进展.2014

[9].刘静,李杰.不同深宽比陷窝诱导涡结构分析[J].航空计算技术.2014

[10].彭赫力,冯苏乐,李中权,张小龙,赵毕艳.大深宽比整流罩拉深成形数值模拟[J].航天制造技术.2014

标签:;  ;  ;  ;  

深宽比论文-方智远,李正良,汪之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