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化分解论文_孙迎姣,王菊,杜春华,郑诗礼,张懿

导读:本文包含了碳酸化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分解,碳酸,流化床,梯度,溶液,石膏,成分。

碳酸化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孙迎姣,王菊,杜春华,郑诗礼,张懿[1](2017)在《铝酸钾溶液碳酸化分解的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铝酸钾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进行研究,建立碳酸化分解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借鉴拜耳法晶种分解的动力学模型,对碳分动力学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得到动力学方程。结果表明:碳酸化分解的表观活化能为39.2708kJ/mol,说明铝酸钾溶液碳酸化分解需要突破的壁垒小;瞬时晶种量对碳酸化分解过程的影响较小;相比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苛碱浓度对铝酸钾溶液分解的影响更大。铝酸钾溶液在40~80℃碳化分解,所得氢氧化铝为拜耳石型。(本文来源于《中国有色金属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王翰林,陈天虎,谢晶晶,李宏伟,刘海波[2](2017)在《碳酸化对黏土质白云岩热分解产物去除水中镉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黏土质白云岩为原料经煅烧、碳酸化处理后,研究固液比、溶液初始pH值、反应时间、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其去除镉离子效果的影响,并对去除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增大,溶液中镉离子浓度先降低然后趋于稳定;煅烧-碳酸化黏土质白云岩(CCCD)去除水中镉离子受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较小,对不同初始pH值的镉溶液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动力学数据表明,镉离子的去除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6);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更好地描述CCCD对镉离子的去除过程;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类型是化学吸附。CCCD去除水中镉离子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方镁石缓慢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电离产生氢氧根,使溶液的pH值升高,诱导镉离子水解,进而形成表面沉淀。(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刘丽,李荣兴,谢刚,和晓才,陈家辉[3](2014)在《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制备氢氧化铝微粉》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氢氧化铝晶体的生长原理,采用碳酸化分解法制备氢氧化铝微粉,分别研究CO2气体的流量、铝酸钠溶液的浓度、分解温度、搅拌速率等因素对氢氧化铝中杂质含量的影响。得到的产品采用XRD和ICP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当CO2流量为12.5L/h,铝酸钠溶液的浓度为58.07g/L,碳分温度为50℃,搅拌速率为200 r/min时可以得到纯度大于99.5%的氢氧化铝微粉,将得到的微粉进行高温煅烧后即可得到高纯氧化铝粉体。(本文来源于《轻金属》期刊2014年07期)

胡志坤,姜斌,尹林子,陈晓龙,谢永芳[4](2014)在《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的混合智能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中分解率梯度与末槽分解率无法用精确数学模型描述的问题,以控制合适的分解梯度与合格的末槽分解率为目标,将专家控制与预测控制策略相结合,提出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智能控制模型.根据人工经验建立了专家知识库,一类知识库用来处理工况波动和仪表故障,另一类知识库根据各槽料浆成分信息,给出各个阀门开度的控制输出量,来实现正常工况情况下的分解率的稳定控制;并利用神经网络建立的预测模型预测系统下一时刻分解率输出,用以对专家控制模型输出反馈修正.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地克服了大滞后因素的影响,分解过程的优化控制分解率合格率提高了4%,平均分解率提高了0.95%.(本文来源于《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陈宇航,马丽萍,崔夏,谢龙贵,戴取秀[5](2013)在《叁相流化床中磷石膏分解渣碳酸化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磷石膏分解渣在叁相流化床中碳酸化反应的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因素对磷石膏分解渣中CaS转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增大CO2气体流量和增加反应时间有利于CaS的转化,随着液固比的增大,CaS的转化率首先是增大然后趋于平缓,而升高反应温度对CaS的转化有微弱抑制作用。得到磷石膏分解渣碳酸化反应的最佳反应条件:CO2气体流量为300 mL/min、反应时间为40 min、液固比(体积质量比)为6 mL/g、反应温度为(25±2)℃。在最佳反应条件下,叁相流化床中CaS的转化率为97.34%,釜式反应器中CaS的转化率为86.32%,相差了11%。与釜式反应器相比,叁相流化床反应器更有利于磷石膏分解渣的碳酸化反应。(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3年01期)

陈宇航[6](2012)在《磷石膏分解制CaS及叁相流化床碳酸化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磷石膏是湿法磷酸工艺生产磷酸时排放的工业废渣,其主要成分是CaSO4·2H2O,是一种可利用的再生资源。磷石膏具有产量巨大、综合利用率低、环境危害性大等特点,已成为一种严重的污染源且严重制约了磷肥工业的发展。采用磷石膏制硫酸联产水泥是磷石膏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由于磷石膏分解过程中副产物较多致使其分解机理极为复杂,CaS作为重要的副产物对SO2产率,CaO产率及水泥品质有很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水泥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家在水泥产业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发展大型新型干法水泥工艺,推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成为了水泥行业的风向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磷石膏的资源化利用。本课题组经过对磷石膏分解过程中CaS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提出利用磷石膏分解渣吸收CO2生产CaCO3的方法。本文通过对磷石膏还原分解的管式炉实验研究以及磷石膏分解渣在叁相流化床中碳酸化反应的试验研究,分析了磷石膏分解渣中CaS转化的影响因素,并且在叁相流化床与釜式反应器中进行碳酸化对比实验,为脱硫后所得的石灰石替代天然石灰石用于制备CaO和CaCO3等钙类产品奠定了基础,从而寻求磷石膏资源化利用的新的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Fact Sage6.1热力学计算软件的Reaction和Equilibrium模块对磷石膏与煤的反应体系进行模拟计算。反应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磷石膏分解生成CaS的反应机理分为气-固相和固-固相反应两种反应模式;磷石膏分解生成CaS的反应在低于500℃下都可发生。热力学平衡模拟计算结果表明,磷石膏分解的主要产物为CaS、 CaO、CO、SO2等;增大C/CaSO4摩尔比、还原气氛有利于磷石膏分解生成CaS。(2)通过高温热分解实验(管式炉实验)考察煤的粒径、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物料C/S摩尔比等因素对磷石膏还原分解生成CaS的影响。磷石膏分解生成CaS的单因素实验表明,煤的粒度、反应温度、物料C/CaSO4摩尔比和反应时间都是影响磷石膏分解生成CaS的重要影响因素。正交设计实验表明,各个因素对实验影响的主次关系为物料C/S摩尔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经过验证实验,确定了磷石膏分解生成CaS的最佳工艺条件:煤的粒径为140目、反应温度为1050℃、物料C/S摩尔比为6:1、反应时间为3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了磷石膏与石膏及CaSO4·2H2O的分解对比实验。磷石膏中CaS的产率为96.08%,要比石膏和CaSO4·2H2O中CaS的产率分别高出19.3%和12%,证明最佳工艺是条件是适用于磷石膏分解生成CaS的反应过程的。(3)利用Fact Sage6.1热力学计算软件的Reaction模块对磷石膏分解渣碳酸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CaS和CaO的转化反应进行热力学数据计算。磷石膏分解渣碳酸化过程中CaS转化的反应机理分为气-液相反应和液-固相反应两种反应模式。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CaS转化的反应机理为气-液相反应,并且其液相反应跟CaO一样遵循Ca(OH)2-H2O-CO2反应体系。碳酸化反应过程是在液相中进行的,其物理化学过程可由惠特曼(Whitman)的双膜理论表示。(4)通过叁相流化床中的碳酸化反应实验考察C02气体流量、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磷石膏分解渣碳酸化过程中CaS转化生成CaCO3的影响。碳酸化反应的单因素实验表明,C02气体流量、液固比、反应时间都是影响磷石膏分解渣碳酸化生成CaS的重要影响因素,反应温度几乎不会有影响。正交设计实验表明,各个因素对实验影响的主次关系为反应时间>C02气体流量>液固比,经过验证实验,确定CaS转化生成CaCO3的最佳工艺条件:C02气体流量为300ml/min、液固比为6ml/g、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40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了叁相流化床与釜式反应器的磷石膏分解渣碳酸化对比实验。叁相流化床中CaS的转化率为97.34%,釜式反应器中CaS的转化率的为86.32%,相差了11%。与釜式反应器相比,叁相流化床更有利于磷石膏分解渣的碳酸化反应。(本文来源于《昆明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黄灿[7](2011)在《氧化铝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多重大时滞系统控制若干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铝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简称碳分过程)由六个分解槽串联组成,通过控制各槽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量,实现末槽的分解率要求,以生产出满足一定质量指标的氢氧化铝。由于六个分解槽地域跨度大,每个槽控制点到末槽的距离不同,物料传质所需的时间不同,导致每个槽控制量输出到末槽分解率改变需要几十分钟甚至数个小时,时间长且各不相同,呈现出多重大时滞特性。多重大时滞的存在,造成末槽分解率信息无法实时准确的反馈给控制器,难以实现生产指标的闭环控制。并且多个控制点的设置形成多个回路,不同控制回路间存在关联耦合。当矿源改变或外界干扰引起生产过程稳态工作点改变时,由工人调节到新的稳态工作点需较长时间。长时间的工矿不稳造成生产指标波动大,产品质量不合格。因此,研究碳分过程的解耦控制、时滞参数辨识、时间对应参数自调整控制方法等问题,对企业增产增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在深入分析碳分过程工艺和反应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碳分过程多重时滞动态模型,提出了一种多变量时滞过程的解耦Smith控制方法,基于改进互相关函数和基于时效关联分析矩阵的多重时滞参数辨识方法。在此基础上,针对多重大时滞系统难以闭环稳定控制的问题,提出了时间对应参数自调整控制方法和基于工艺指标分解的分散控制策略,并将其应用到碳分过程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建立了碳分过程的多重时滞动态反应模型。在分析碳分过程运行机理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工业过程中连续搅拌反应釜的建模方法,基于物料平衡原理建立碳分过程的动态模型,该模型体现了碳分过程关联、多重时滞、非线性的特点。(2)针对实际工业生产中常见的多输入多输出时滞系统,用传递函数矩阵表示输入、输出之间的耦合关系,提出一种基于伴随矩阵的解耦器设计方法。通过对解耦后对象的幅频和相频特性分析,获得对象的简化一阶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Smith预估控制结构闭环特征方程的特点,提出基于Butterworth滤波器极点配置原理的PI控制器设计方法。考虑被控过程参数和执行机构等不确定性,分析了系统保证鲁棒稳定性的充要条件。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该方法应用于碳分过程的可行性。(3)为了解决碳分过程的多重时滞辨识难题,分别提出了基于改进互相关函数和基于时效关联分析矩阵的多重时滞参数辨识方法。对于工业过程中受控制信号影响的多个变量,选择一个参考变量,考虑其它各变量和参考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基于有固定采样周期的工业现场数据,通过计算两个变量的数据组在不同相对时延对应的互相关矩阵的奇异值,其最大奇异值对应的相对时延即为所求时滞。另一方面,从多重时滞序列的角度出发,考虑由多个变量之间的不同时滞组成的时滞序列对应的数据矩阵,定义时效关联分析矩阵,并用其H。范数定量地描述数据矩阵内部的关联关系,其最大H∞范数对应的时滞序列即为所求多重时滞。比较分析两种多重时滞辨识方法,将其分别应用于碳分过程多重时滞辨识,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碳分过程模型参数并校验了时滞辨识结果。(4)针对大时滞系统闭环稳定控制困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时间对应参数自调整控制策略。首先讨论了几类传统方法对滞后时间长达几十分钟系统的控制效果,分析其难以闭环稳定控制的根本原因是时滞很大导致控制量和输出反馈量在时间上严重不对应。通过引入大时滞系统的脉冲响应等效系统,协调控制量和反馈量间正确的时间对应关系,再用脉冲响应等效系统的输出反馈量和设定值之间的偏差修正脉冲响应系数和PID控制器参数以实现在线调整。最后分析了该控制方法的稳定性并仿真对比证明了所提方法的优越性。(5)针对碳分过程多重大时滞系统的控制问题,提出了基于工艺指标分解的分散控制策略。将末槽分解率工艺指标分解为各槽的分解率梯度,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量为优化目标,采用遗传算法求解动态约束优化问题以获得分解率梯度优化设定值,从而将碳分过程多重大时滞系统控制分解为每个槽的大时滞对象控制。运用时间对应参数自调整控制方法对碳分过程各槽大时滞系统进行分散控制,仿真和工业应用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较好地解决碳分过程的控制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1-11-01)

胡友,谢永芳[8](2011)在《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操作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解率梯度是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中的重要工艺指标,对产品质量和产量有直接的影响,必须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设定,保证分解率梯度达到要求。在深入分析碳分过程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现场检测数据,综合考虑影响分解率的因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采用神经y网络建立了分解率梯度模型,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泛化能力。通过调整影响分解率的操作参数,使中间槽分解率满足约束范围,末槽分解率达到最大值。采用遗传算法获取操作参数的优化设定值。(本文来源于《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期刊2011年Z1期)

王庆娜,毛鹏[9](2011)在《连续碳酸化分解槽传动系统的改造》一文中研究指出某氧化铝厂对分解槽原来搅拌传动系统进行改进,将带短节的联轴器改进为弹性联轴器,将电机动力轴直接与减速机的输入轴连接,减速机的输出轴直接与搅拌立轴连接。改造后,分解槽动力传动装置由电机、减速机和搅拌立轴3部分组成,简化传动结构,传动联接简单,使每组六槽连续碳酸化分解系统的运行周期由4个月延长至20个月以上。(本文来源于《山东冶金》期刊2011年05期)

胡友,谢永芳[10](2011)在《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操作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解率梯度是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过程中的重要工艺指标,对产品质量和产量有直接的影响,必须对操作参数进行优化设定,保证分解率梯度达到要求。在深入分析碳分过程机理的基础上,基于现场检测数据,综合考虑影响分解率的因素,应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对影响因素进行降维处理,采用神经y网络建立了分解率梯度模型,提高了模型的精度和泛化能力。通过调整影响分解率的操作参数,使中间槽分解率满足约束范围,末槽分解率达到最大值。采用遗传算法获取操作参数的优化设定值。(本文来源于《2011第十六届全国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学术年会专辑》期刊2011-10-10)

碳酸化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黏土质白云岩为原料经煅烧、碳酸化处理后,研究固液比、溶液初始pH值、反应时间、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其去除镉离子效果的影响,并对去除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固液比增大,溶液中镉离子浓度先降低然后趋于稳定;煅烧-碳酸化黏土质白云岩(CCCD)去除水中镉离子受溶液初始pH值的影响较小,对不同初始pH值的镉溶液都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动力学数据表明,镉离子的去除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R~2≥0.996);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更好地描述CCCD对镉离子的去除过程;热力学结果表明吸附类型是化学吸附。CCCD去除水中镉离子的主要作用机理是方镁石缓慢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氢氧化镁电离产生氢氧根,使溶液的pH值升高,诱导镉离子水解,进而形成表面沉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碳酸化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孙迎姣,王菊,杜春华,郑诗礼,张懿.铝酸钾溶液碳酸化分解的动力学[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7

[2].王翰林,陈天虎,谢晶晶,李宏伟,刘海波.碳酸化对黏土质白云岩热分解产物去除水中镉离子的影响[J].硅酸盐学报.2017

[3].刘丽,李荣兴,谢刚,和晓才,陈家辉.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制备氢氧化铝微粉[J].轻金属.2014

[4].胡志坤,姜斌,尹林子,陈晓龙,谢永芳.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的混合智能控制[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陈宇航,马丽萍,崔夏,谢龙贵,戴取秀.叁相流化床中磷石膏分解渣碳酸化反应研究[J].化学工程.2013

[6].陈宇航.磷石膏分解制CaS及叁相流化床碳酸化过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2

[7].黄灿.氧化铝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多重大时滞系统控制若干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1

[8].胡友,谢永芳.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操作参数优化[J].有色冶金设计与研究.2011

[9].王庆娜,毛鹏.连续碳酸化分解槽传动系统的改造[J].山东冶金.2011

[10].胡友,谢永芳.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操作参数优化[C].2011第十六届全国自动化技术与应用学术年会专辑.2011

论文知识图

一12高浓度铭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连续碳酸化分解过程控制系统结...不同晶种系数下碳酸化分解过程...不同温度下碳酸化分解过程分解...一10高浓度铭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连续碳酸化分解工艺流程图

标签:;  ;  ;  ;  ;  ;  ;  

碳酸化分解论文_孙迎姣,王菊,杜春华,郑诗礼,张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