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裂纹论文-苗会,张翼,龙哲

动裂纹论文-苗会,张翼,龙哲

导读:本文包含了动裂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动疲劳,有限元,裂纹萌生,SWT临界面法

动裂纹论文文献综述

苗会,张翼,龙哲[1](2015)在《农用机械零件接触面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动疲劳对农用机械零件接触面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基于ANSYS软件对机械微动疲劳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采用临界面参数SWT对有限元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并获得模型桥足宽度对接触状态、接触应力和裂纹萌生位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桥足宽度对接触状态影响较大,拉压应力均在滑开交界处发生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接触面微动裂纹的产生。且随着桥足宽度的增大,粘着区和滑动区减小而张开区增大,滑开交界和微动裂纹位置均向桥足内侧偏移,为农用机械零件接触面的抗疲劳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机化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蔡强,张翼,苗会[2](2015)在《微动桥桥足距离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发动机机体和主轴承盖接触面之间存在着微动疲劳。采用微动疲劳试验模拟时,用试样模拟机体,微动桥模拟主轴承盖。采用ANSYS软件研究了微动桥桥足距离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获得了桥足距离对接触状态、接触应力和裂纹萌生位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桥足距离对接触状态影响较大,拉压应力均在滑开交界处发生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微动裂纹的产生。随着桥足距离的增大,粘着区基本不变,滑动区减小而张开区增大,滑开交界和微动裂纹位置均向桥足内侧偏移,且增大了裂纹萌生的机率。(本文来源于《柴油机设计与制造》期刊2015年03期)

苗会,张翼,龙哲,冯占闯,刘彩明[3](2014)在《接触面应力强度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微动接触副的几何结构和接触状态,以柱面桥脚微动桥与平面试样接触为研究对象,基于ANSYS软件建立其微动疲劳损伤有限元模型,分析应力强度和应力强度幅度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SWT临界面法预测微裂纹萌生位置并与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柱面桥脚微动桥与平面试样接触副在接触区存在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强度幅度出现在微动桥脚外侧接触区,在轴向应力作用下,此处的应变量最大,易于裂纹的萌生;SWT临界面法预测裂纹萌生位置与最大应力强度幅度所在位置一致,并与试验结果吻合。(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4年12期)

周文,孙伟明[4](2010)在《临界面法预测微动裂纹萌生特性和微动疲劳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动疲劳是造成飞机、船舶、车辆、建筑、核能、海洋工程等失效的主要原因。根据能量的转变提出SSI剪应变能临界面法。以45#钢为例,建立微动桥有限元模型,用SSI剪应变能临界面法对微动桥的微动疲劳裂纹萌生特性和寿命进行预测。通过与试验数据对比证明SSI临界面法用于微动疲劳裂纹萌生特性和寿命预测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润滑与密封》期刊2010年06期)

王琦,杨晓庄,李海涛[5](2004)在《无限长条板中动裂纹尖端的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断裂动力学的基本方程,得出了动裂纹尖端的近似应力场、位移场以及动应力强度因子,对尖端的塑性区做了一些讨论,推导出的裂纹尖端特性的基本理论,可指导工程中的设计和生产中的安全防护,并可以预测动裂纹开裂时的状态和扩展趋势.(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刘大维,王琦,关明星[6](1991)在《Ⅲ型动裂纹尖端的基本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更简单地研究Ⅲ型动裂纹的尖端特性,利用Ⅲ型动裂纹的基本方程,并用复数变换解决了位移方程,建立了应力和位移的表达式。利用以上关系解决了不同应力和位移边界条件的问题。最后根据Miscs准则推导出塑性区轮廊的表达式,并且对应于不同的裂纹扩展速度,用电子计算机计算和打印出塑性区的形状。(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期刊1991年04期)

王琦,梁士文[7](1987)在《关于Ⅰ型动裂纹尖端的塑性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由复数变换入手研究波动方程,建立了动裂纹尖端应力场,借助于BASIC程序计算了动裂纹尖端的塑性区,并用APPLE-Ⅱ计算机打印出在不同开裂速度下塑性区的相应外形,形象地描绘出裂纹开裂速度对塑性区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力学与实践》期刊1987年S1期)

高玉臣[8](1986)在《应变损伤材料中动裂纹尖端场的渐进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在应变损伤材料中的动裂纹尖端弹塑性场假定介质服从J_2流动理论,且损伤规律以幂函数应变弱化的形式渐进地给出。对于平面应变问题导出了本构关系,并在泊松比V=1/2的情况下得到简化。本文给出动弹塑性场的渐进方程,并对Ⅰ型裂纹进行了解答。位移、应变和应力被展成的级数,所以得到了场的渐进特性。结果表明,裂纹尖端的应变具有对数奇异性,而应力的量级则为。(本文来源于《力学学报》期刊1986年S2期)

袁龙蔚[9](1980)在《动裂纹尖端晶体位错的流变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文,我们从流变力学基本原理出发,着重探讨了晶态固体起裂时裂纹尖端附近晶体位错行为。首先,我们指出存在连续分布位错的空间甚至已非Riemann空间,而是具有挠率(torsion)的Cartan空间,该挠率可描述位错密度,从而经典的调和方程不再适用于宏观断裂力学。其次,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裂纹尖端附近运动位错引起的应力埸与U(1)群整体规范埸间的关系,它表明裂纹尖端周围的运动位错埸必须满足Dirac量子化条件。(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1980年02期)

动裂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发动机机体和主轴承盖接触面之间存在着微动疲劳。采用微动疲劳试验模拟时,用试样模拟机体,微动桥模拟主轴承盖。采用ANSYS软件研究了微动桥桥足距离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获得了桥足距离对接触状态、接触应力和裂纹萌生位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桥足距离对接触状态影响较大,拉压应力均在滑开交界处发生突变,产生应力集中,导致微动裂纹的产生。随着桥足距离的增大,粘着区基本不变,滑动区减小而张开区增大,滑开交界和微动裂纹位置均向桥足内侧偏移,且增大了裂纹萌生的机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动裂纹论文参考文献

[1].苗会,张翼,龙哲.农用机械零件接触面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5

[2].蔡强,张翼,苗会.微动桥桥足距离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J].柴油机设计与制造.2015

[3].苗会,张翼,龙哲,冯占闯,刘彩明.接触面应力强度对微动裂纹萌生特性的影响[J].润滑与密封.2014

[4].周文,孙伟明.临界面法预测微动裂纹萌生特性和微动疲劳寿命[J].润滑与密封.2010

[5].王琦,杨晓庄,李海涛.无限长条板中动裂纹尖端的特性[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6].刘大维,王琦,关明星.Ⅲ型动裂纹尖端的基本特性[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1

[7].王琦,梁士文.关于Ⅰ型动裂纹尖端的塑性区[J].力学与实践.1987

[8].高玉臣.应变损伤材料中动裂纹尖端场的渐进解[J].力学学报.1986

[9].袁龙蔚.动裂纹尖端晶体位错的流变力学研究[J].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80

标签:;  ;  ;  ;  

动裂纹论文-苗会,张翼,龙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