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结构表征论文_卿鹏,郭俊宏,胡芳仁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结构表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微结构,表征,多晶,材料,纳米,定量,晶体。

微结构表征论文文献综述

卿鹏,郭俊宏,胡芳仁[1](2019)在《大面积ReS_2微结构的制备及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通过控制生长温度和时间,在氟金云母衬底(KMg_3(AlSi_3O_(10))F_2)上制备出大面积、高质量的ReS_2层状薄膜、纳米片、纳米花等微结构。利用拉曼显微镜(Raman)、光致发光光谱(PL)、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EDS)对所制备的ReS_2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ReS_2能够在表面平整且为惰性的氟金云母衬底上实现大面积高质量的面内、外生长;面外生长的ReS2纳米片和纳米花结构的拉曼光谱相对于层状的ReS_2结构在207cm~(-1)附近的特征峰处存在红移现象,在163cm~(-1)附近的特征峰相对强度不断减弱;ReS_2微结构的PL峰的位置基本无变化,但是峰值强度随面外生长而不断减弱。(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9年05期)

张珂,金传伟,吴园园[2](2019)在《316L不锈钢金属间相固溶过程中的微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仪等设备研究了热轧态316L不锈钢金属间相(σ相和χ相)在固溶过程中的微结构演变规律,同时,利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金属间相回溶的全过程进行了原位在线观察,确定了最佳固溶温度。结果表明,固溶过程中发生了γ+σ+χ→γ+σ+χ+α/FeCr→γ+α/FeCr的相变过程。金属间相的回溶从1 033.1℃开始到1 149.5℃结束,回溶时间为21s,消除金属间相的最佳固溶温度约为1 150℃。固溶处理前,基体中分布的带状组织形态不规则,χ相和σ相的面积比分别为0.46%和0.94%;固溶处理后,带状组织形态一致,主要分布铁素体和FeCr相,而χ相和σ相不可见。(本文来源于《冶金分析》期刊2019年08期)

陈威,胡冬力,顾辉,邢娟娟[3](2019)在《稀土稳定四方多晶氧化锆陶瓷相变微结构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扫描电镜搭建的表征技术与分析方法集约研究平台,针对钕钇共掺氧化锆陶瓷开展了相变微结构的系统性定量研究。在推进抛光、成像、能谱及背散射通道衍射等技术的协同运用与集成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探讨四方多晶氧化锆陶瓷的复相关系及相变行为。对比分析得到了适用于相鉴别和能谱定量分析的最佳制样方法,并研究了束斑扩展效应对能谱定量结果的影响,进一步结合二次电子和背散射电子成像及分析以解析双相氧化锆陶瓷的相变诱发行为。定量微结构与相关系研究的结合,不但揭示了烧结过程的微观图像,对相变机理的理解及调控也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来源于《硅酸盐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文国知[4](2019)在《含硅量子点的碳化硅薄膜制备工艺和微结构表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了氢化非晶富硅碳化硅薄膜。通过在高温750℃,900℃,1050℃,和1200℃进行热退火处理,薄膜样品晶化出硅量子点。利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对样品化学键进行了分析。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拉曼散射光谱仪(LabRAM)对样品微结构随温度的演化进行了表征。利用高分辨透射电镜(HRTEM)和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1050℃退火样品微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发现,在退火温度低于900℃时,薄膜以非晶织构存在。当退火温度从900℃增加到1050℃时,硅(Si)原子从非晶Si_(1-x)C_x织构析出,形成硅量子点。硅量子点的平均尺寸从3.1 nm增加到4.0 nm。(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江涛,梁文勖,贺志宏[5](2019)在《屯兰矿区含瓦斯煤微结构定量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揭示含瓦斯煤微结构对瓦斯运移的意义,对屯兰矿区太原组含煤岩系不同埋藏深度7个煤样品进行了X射线衍射(XRD)定量表征,结合布拉格方程式,计算出煤微晶结构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化程度增加,含瓦斯煤XRD图谱中(002)峰不对称性逐渐减弱,对应的延展长度(L_a)和堆砌高度(L_c)逐渐增加而层间距(d_(002))却减少;结合所建立的煤物质的单位体积数学模型,发现含瓦斯煤透气性系数、孔隙度与有序相体积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进而提出屯兰矿区深部煤层发生瓦斯突出的潜势比浅部煤层的高,因此需要加强对深部煤层瓦斯突出的预防工作.(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维[6](2019)在《钙钛矿氧化物薄膜的微结构表征及电子束辐照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关联电子体系中,晶格,自旋,轨道和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二维薄膜材料的发展,实现了通过引入外界应力,化学掺杂等方式,调控这些微观的相互作用,使得材料的宏观性质不断得到优化。电子显微学作为一种研究物质微结构的有利方法,随着球差校正,色差校正技术的不断发展,原子级空间分辨率的微结构表征技术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研究手段。本文将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研究几种钙钛矿氧化物薄膜材料的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同时,关注电子束辐照效应对测试样品微结构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通过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STEM)的方法观测薄膜样品(LaCoO_3/SrRuO_3多层膜)的缺陷结构。根据高角环形暗场像(HAADF),观测到了薄膜的界面以及其内部形成了多种不同的Ruddlesden-Popper(R.P.)型层错结构。按照层错的方向来分,可将其分为平行于界面的层错(即,水平层错)和垂直于界面的层错;从层错形成的位置来分,水平层错会出现在界面附近,也会出现在LCO层的内部;而垂直层错一般出现在SRO层内。这些层错的形成与多层膜生长的化学环境,薄膜应力和生长材料的热膨胀系数等因素相关。除此之外,根据层错中的原子排列特点,我们为每一种层错类型都提出了相应的3D原子结构模型,进而可以为薄膜的生长提供一些更为直观的观测结果。2.研究生长在SrTiO3衬底上的La_(1-x)Sr_xCoO_(3-)δ/La_(2/3)Sr_(1/3)MnO_3/La_(1-x)Sr_xCoO_(3-)δ(x=0.2,0.5)叁层膜的微结构,来进一步探究其易磁化轴在低温下发生转变的机制和易磁化能提高的原因。利用原子分辨率的STEM图像分析LSCO层对LSMO层提供的应力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LSCO层中存在横向和纵向的暗条纹,这些不同方向的暗条纹会为LSMO层提供不同的应力影响,导致LSMO层中MnO_6八面体的拉伸和压缩,从而使得Mn离子的3d轨道在室温下无序排布。通过低温和室温电子能量损失谱的前后对比,结合文献报道,低温下LSCO层中的晶面间距总体上发生收缩,这一变化会通过界面,为LSMO层提供更多的压应力影响,诱导LSMO层晶格畸变,使得MnO_6八面体沿着c轴拉长,3d电子更容易占据dz~2-r~2轨道。由于过渡金属中存在自旋-轨道耦合,从而为其自旋磁矩方向发生改变,薄膜样品中总磁矩沿着c轴方向,易磁化轴的方向指向面外。该研究从微观角度为易磁化轴在低温下发生转变提供了一定的实验证据。由于LSCO中不同的畴结构为LSMO提供了不同的应力影响,导致LSMO层的对称性降低,使其易磁化能提高。3.铜氧化物常常具有高温超导性,而Cu-O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的晶格畸变与超导性的关联,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研究Tb_2Cu_(0.83)Pd_(0.17)O_4化合物中的非公度调制结构的本质。通过拍摄不同带轴的选区电子衍射图,我们发现调制结构是由于Cu离子沿着CuO_2平面的面外方向移动导致的,这种面外型移动的结构在R_2CuO_4(R=稀土金属)化合物中是一种新型的超结构。该样品在电子束辐照之下,通过调控电子束辐照剂量率的大小,发生可逆的,可重复的相变过程:近晶相-向列相-近晶相。通过一系列原位的TEM实验(加热实验,低温实验,低电压实验),可以判断电子束辐照分解效应是诱导相变主要的因素。根据实验观测的结果,我们推测调制结构形成的原因是由于Cu离子化合价态的有序分布导致的。4.溴化锰是用来制备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了解其结构特性和化学稳定性对控制其性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关注溴化锰的耐辐照能力。在TEM中,用电子束辐照样品,原位实时地观测样品的变化过程。实验结果显示,暴露在空气中的溴化锰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其水合物在电子束的辐照下以及TEM铜网的催化作用下,会发生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辛存,赵聃,闫晓鹏,王志华[7](2019)在《材料叁维微结构表征及其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材料的力学性能,尤其是在有限变形下所呈现的宏观各向异性,是材料结构设计和服役寿命考虑的关键因素。由于宏观模型不能较好地反映材料微观结构(晶粒的形貌和取向等)对宏观塑性各向异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建立了能实际反映晶粒形貌的叁维Voronoi模型,并基于晶体塑性理论对铝合金在有限变形下的响应进行计算。首先,建立反映材料微结构的代表性体积单元RVE模型进行计算,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然后,以单向拉伸为例,分析了有限变形过程中试件的晶粒形貌和取向分布等微观因素对宏观各向异性演化的影响,并从材料和结构两个层面讨论了微观结构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模型能够反映微观结构对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实际生产制造领域构件的力学性能提供可靠的预测。(本文来源于《计算力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张璇,李晓雁[8](2018)在《微纳米多孔材料的微结构表征与力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纳米多孔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微结构,因而体现出优异的力学性能,如低密度、高刚度、高强度等,因此在能量存储和机械致动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在这一报告中,我们将介绍两种典型的微纳米多孔材料:一种是纳米点阵超材料,另一种是纳米陶瓷纤维海绵。我们采用双光子光刻激光直写(即一种微纳米3D打印技术)与磁控溅射相结合的技术,制备了叁维高熵合金-聚合物复合纳米点阵材料。这一纳米点阵材料是由聚合物桁架和高熵合金镀层组成,聚合物桁架的特征尺寸约为260 nm,高熵合金镀层的厚度介于14.2-126.1 nm之间。这一点阵材料具有多级尺度:从镀层的平均晶粒尺寸(约5 nm)到整个结构的尺寸(约100μm)跨越了5个量级。原位电镜压缩实验表明:这一点阵材料的比强度高达0.027 MPa/kg·m~3,最大压缩应变超过50%仍然可以实现几乎完全恢复,且单位体积吸收能高达4.0 MJ/m~3,这一数值比自然界具有相同密度的多孔材料高1-3个数量级。同时,这一纳米点阵材料在压缩应变达到50%时,其能量损失系数达到0.5-0.6,超过目前所有的微纳米点阵材料。这一复合纳米点阵材料兼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可恢复性,克服了早先微纳米点阵材料具有的强度与可恢复性之间的相互制约。此外,我们采用气纺的方法大规模制备了纳米陶瓷纤维组成的多孔结构,即纳米陶瓷纤维海绵。这一结构中的陶瓷纤维的直径均在200 nm左右,并具有极低的密度(8-40 mg/cm~3)。原位扫描电镜压缩实验表明:这些纳米陶瓷纤维海绵能够在室温以及高温(400-1300℃)下保持良好的弹性,且在多周加载中能够通过纤维的弯曲、摩擦以及断裂吸收一定的能量。(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期刊2018-11-23)

顾辉[9](2018)在《超高温陶瓷复相关系与分层微结构的定量表征及其协同演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单相"结构陶瓷很难实现,因其掺杂的烧结助剂总会形成晶界相,即便对很容易晶格固溶的Sialon陶瓷。超高温复相陶瓷表面上看没有这个问题,但其复相形成及关系往往需要通过反应来调控。通过叁个层次的结构表征的协同与结合,即定量化的XRD、SEM和TEM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复相关系和微结构特征的更为精准的测量,尤其是复相间相互固溶关系的发现及其规律的揭示。这对于所设计的反应不但需要新的认识和调整,也影响到对烧结机理的判别和解释。以主相中core-rim(本文来源于《第九届无机材料结构、性能及测试表征技术研讨会(TEIM2018)摘要集》期刊2018-06-12)

刘瑾[10](2018)在《农田土壤遗留磷分子形态长期演变特征及新型有机磷肥的微结构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农业的发展依赖于化肥的大量施用,化肥中磷素通常以可溶性无机磷为主,施入土壤后大量无机磷被固定而以迟效态赋存。过去的几十年里,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农田土壤磷素大量盈余,这部分磷称之为土壤遗留磷,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水体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减量施肥促进土壤遗留磷的作物利用以及研制抗土壤固定性强的新型有机结合态磷肥是削减土壤遗留磷并减缓其进一步累积的有效途径。为实现土壤遗留磷的资源化利用和环境风险的有效管控,本研究从探究磷的分子形态及其循环周转机制入手,利用国际前沿的形态解析技术(磷的K边bulk/μ-XANES,μ-XRF,P-NMR),对我国东北和华北两大粮食主产区代表性黑土和潮土农田土壤中遗留磷长期演变特征及新型有机磷肥(淀粉基磷肥)的制备及表征开展研究,获得以下创新性结果:(1)发现黑土中磷主要以有机结合态磷及羟基磷灰石赋存,并含少量磷酸二氢钙和铁磷;长期缺施磷肥导致黑土遗留磷中的磷酸二氢钙、羟基磷灰石含量较初始土壤显着降低,表明缺磷条件下,磷酸二氢钙、羟基磷灰石可供给作物吸收利用;同时发现缺磷条件下可能触发黑土有机正磷酸二酯的矿化过程以补给作物需磷;长期施用化学磷肥导致黑土中无机(磷酸二氢钙、铁磷)及有机(如正磷酸二酯)磷形态累积。(2)弄清了潮土中磷以磷酸叁钙为主,并含有少量铁磷和有机磷;长期缺施磷肥条件下,磷酸叁钙含量较初始土壤显着降低,说明缺磷条件下磷酸叁钙是作物生长的重要磷素供给源;而长期施用过磷酸钙导致土壤羟基磷灰石大量形成,并累积部分磷酸二氢钙;长期施磷导致土壤正磷酸单酯和正磷酸二酯累积,而在缺磷处理下这些有机磷形态并未表现出明显削减。(3)合成了 一种新型淀粉基磷肥,总磷含量约为5218 mg kg-1,经过表征,发现其中磷以有机磷形态为主,无机磷含量仅占总磷的6.9%。有机形态以正磷酸单酯为主,占总磷比例高达75.8%,正磷酸二酯含量为17.3%,为进一步探索淀粉基有机磷肥的作物根际高效机理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8-05-01)

微结构表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电子背散射衍射仪等设备研究了热轧态316L不锈钢金属间相(σ相和χ相)在固溶过程中的微结构演变规律,同时,利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金属间相回溶的全过程进行了原位在线观察,确定了最佳固溶温度。结果表明,固溶过程中发生了γ+σ+χ→γ+σ+χ+α/FeCr→γ+α/FeCr的相变过程。金属间相的回溶从1 033.1℃开始到1 149.5℃结束,回溶时间为21s,消除金属间相的最佳固溶温度约为1 150℃。固溶处理前,基体中分布的带状组织形态不规则,χ相和σ相的面积比分别为0.46%和0.94%;固溶处理后,带状组织形态一致,主要分布铁素体和FeCr相,而χ相和σ相不可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结构表征论文参考文献

[1].卿鹏,郭俊宏,胡芳仁.大面积ReS_2微结构的制备及表征[J].半导体光电.2019

[2].张珂,金传伟,吴园园.316L不锈钢金属间相固溶过程中的微结构表征[J].冶金分析.2019

[3].陈威,胡冬力,顾辉,邢娟娟.稀土稳定四方多晶氧化锆陶瓷相变微结构的表征[J].硅酸盐学报.2019

[4].文国知.含硅量子点的碳化硅薄膜制备工艺和微结构表征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9

[5].李江涛,梁文勖,贺志宏.屯兰矿区含瓦斯煤微结构定量表征[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王维.钙钛矿氧化物薄膜的微结构表征及电子束辐照效应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9

[7].辛存,赵聃,闫晓鹏,王志华.材料叁维微结构表征及其晶体塑性有限元模拟[J].计算力学学报.2019

[8].张璇,李晓雁.微纳米多孔材料的微结构表征与力学性能研究[C].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上).2018

[9].顾辉.超高温陶瓷复相关系与分层微结构的定量表征及其协同演化规律[C].第九届无机材料结构、性能及测试表征技术研讨会(TEIM2018)摘要集.2018

[10].刘瑾.农田土壤遗留磷分子形态长期演变特征及新型有机磷肥的微结构表征[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8

论文知识图

制备七种金属蝶翅鳞片的扫描电镜元素...花粉形貌PdX-SnO2(0:50)的FESEM图:(...不同温度烧结的复相陶瓷的密度曲线(A)γ-Fe2O3/Au核壳纳米颗粒的透射电...通过PAn/γ-Fe2O3/Au核壳结构实现的...在不同的离子液体[BMIM8Br添加量条件...

标签:;  ;  ;  ;  ;  ;  ;  

微结构表征论文_卿鹏,郭俊宏,胡芳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