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德政策论文_文东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对德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德国,美国,苏联,德政,政策,拉丁美洲,冷战。

对德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文东民[1](2018)在《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对德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奥多·罗斯福(1858-1919)是美国第26任总统(1901-1909)。他在1901年3月就任副总统时,已经是一位着名的政治家了。6个月后,由于麦金莱总统遇刺,不到43岁的罗斯福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在自己的总统生涯中,罗斯福实行了不同于以往政府的强势外交政策。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开始了从孤立主义到扩张主义的转变,美国开始作为一个世界强国投身于国际政治舞台。德国在这一时期实行全面扩张的“世界政策”,德国与美国同为后发的帝国主义国家,因而产生了一系列外交上的交集。本文除去绪论,内容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章,先总述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对德政策的背景。19世纪后期的美国由于经济发展的刺激,资本界和思想界兴起一股扩张主义的思潮,西奥多·罗斯福本人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大力倡导美国进行海外扩张。同一时期的美德关系则从带着温情的友好转变为带着摩擦的怀疑,原因是两国间的经贸冲突和海外扩张的矛盾。本文的第二部分是第二、叁、四叁个章节,作为主干。第二章探讨了美国在拉美对德国的强硬政策,这种政策使德国认识到了美国捍卫门罗主义的坚定决心。最终的结果是美国通过在委内瑞拉危机中的强硬态度,以及在“豹号事件”中对巴西的有力支持,打消了德国对拉美的野心,巩固了门罗主义的权威。第叁章通过分析阿尔赫西拉斯会议,探讨了美国在欧洲抑制德国的均势外交政策。美国在这场会议中,并没有付出任何东西,却实现了联英、扶法、抑德的外交目标,帮助英国维持了欧洲均势,也维护了自己的长远利益。第四章分析了美国在远东与德国的合作与疏远。罗斯福时时刻刻坚守美国国家利益,一旦察觉到与德国的合作有可能将美国拉入列强间利益的纠纷,就迅速疏远德国。最后一个部分是本文最后一章,是全文的总结。本部分先是评析了西奥多·罗斯福政府的对德政策对两国关系的影响。然后,通过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后,笔者认为西奥多·罗斯福政府的对德政策总体上反映了美国对德国抱有一种不信任和警惕的态度,根源在于德国咄咄逼人的“世界政策”,使美国认为德国或早或晚必定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这种态度又适时地促进了英美两国的谅解,因为有了共同的敌人。纵观西奥多·罗斯福政府的对德政策,可以说表现地冷静客观,巧妙地维护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笔者认为,分析西奥多·罗斯福时期对德政策对于研究大国崛起过程中如何处理与其他新兴国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7)

曾嘉斌[2](2017)在《错误知觉作用下的威慑实效——以二战前英对德外交政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成功的威慑取决于威慑方的决心、能力以及威慑信息的传递。然而事实上,威慑能否取得实效更多地依赖挑战者对威慑方决心和力量的看法,也就是决策者在多大程度上有效获得信息成为威慑战略的关键所在。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决策者出于对声望的崇拜,往往在错误知觉的作用下采取外交应对。本文以二战前英对德外交政策为例,试图分析在错误知觉作用下的威慑实效。(本文来源于《领导科学论坛》期刊2017年03期)

李凤艳[3](2016)在《战后苏联对德政策与冷战的爆发》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苏联的对德政策关乎德国的前途命运,也关乎苏德关系及欧洲国际关系的走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项政策的基本要旨是削弱并管制德国,使其不会再威胁苏联的安全和欧洲的和平,同时将其作为维系东欧势力范围、扩大社会主义影响的窗口和堡垒,主要体现在对德索赔、对贝尔纳斯条约草案的态度及对德苏占区的苏维埃化改造等方面。而美英则致力于使德国成为抵制苏联扩张的屏障,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这种战略目标的对抗性使德国问题成为点燃冷战的引信之一。这种对立具有地缘政治、国际安全、价值理念的多重特性,复杂、敏感,故叁国两方都既谨慎又强硬,最终导致德国分裂并成为冷战格局的核心症结。(本文来源于《外国问题研究》期刊2016年04期)

曲鹏[4](2016)在《美国战争索赔政策研究新进展——读苑爽《“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战争索赔政策是其建立世界新秩序,达成其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之一。苑爽的《"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以全新的理论视角系统的论述分析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对德战争索赔政策,具有视野宏阔、理论独到,资料充实、叙论结合,结构合理、、内容丰富叁个特点。对于从新的角度理解美国的外交政策和丰富国际关系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6年05期)

曹迪[5](2016)在《迪安·艾奇逊与冷战初期美国的对德政策(1947-1953)》一文中研究指出迪安·艾奇逊(Dean Gooderham Acheson)是美国第五十一任国务卿,也是冷战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参与并主导制定了美国在冷战初期包括对德政策在内的诸多重大外交政策。由于在担任助理国务卿和副国务卿期间主要负责欧洲事务,艾奇逊在成为国务卿后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对欧洲政策的制定中。德国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欧洲复兴的引擎和美国对抗苏联的前沿阵地,拥有叁重特殊身份,在美国的战后世界规划中居于关键地位。艾奇逊在担任国务院要职期间,积极参与美国对德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冷战初期美国对德政策的主要决策者之一。他参与制定美国的几项重大的对德政策推动德国在战后恢复主权并融入欧洲,对欧洲的经济复兴和区域安全框架的构建具有建设性作用,也为美国在此后近四十年的冷战期间与苏联进行全面对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四章内容阐述并分析艾奇逊在参与制定冷战初期美国对德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第一章,笔者主要介绍和分析艾奇逊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和外交理念,力图从其奋斗历程和外交理念中发掘其在美国外交决策过程中的个人因素。第二章论述了艾奇逊对马歇尔计划的构想和实施,分析艾奇逊在马歇尔计划框架下参与制定和实施的对德经济援助政策。第叁章中,笔者通过对艾奇逊在第一次柏林危机背景下参与危机处理中的个人立场和实践进行阐述分析,论证艾奇逊个人在美国对第一次柏林危机的处理中的作用和贡献。第四章,笔者通过对朝鲜战争前后艾奇逊在重新武装联邦德国上的立场变化及外交努力的分析,探究艾奇逊在联邦德国的重新武装和参与欧洲共同防务中所发挥的影响和作出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8)

徐之凯[6](2015)在《自由与共识——法国对德“再教育”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法国希望在德国法占区进行一场有效的教育改革,以实现对德国的"再教育"。在这一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德国青少年摆脱了战后的迷茫,获得了接触法国文化的机会,并且在对历史和未来的认识上与法国达成了共识。法德在历史教科书编写等问题上形成了合作,为法德的历史和解与携手共进做出了人才与教育方面的铺垫。(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15年06期)

王春娇[7](2015)在《战后初期苏联对德军事政策研究(1945-1953)》一文中研究指出战后苏联军事政策的制定,一方面是战后世界形势发展的必然产物,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之下,如何能守住自己在战后取得的优势,这是苏联面对的首要问题。另一方面,出于本国军事战略的历史传统,苏联一直认为欧洲是同西方国家争夺胜负的主要战场,对于战后欧洲问题尤其是德国问题,苏联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同时,军事政策亦是国家对外政策的集中体现,苏联对德军事政策的制定,也反映了苏联对德国乃至欧洲战后政策的制定。德国地处欧洲中部,在欧洲处于重要地理位置,德国北邻波罗的海和北海,有贯通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经过,素有欧洲“十字路口”之称。二战结束后,德国对于苏联在欧洲战略优势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苏联与美国两大军事集团军事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战后美苏争夺的主要目标,德国对于苏联的战略价值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意义。战后苏联为了保障本国领土安全,同时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抗衡,在对德问题的态度上,苏联不甘示弱。在战时苏联与西方国家召开的会议中,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确定对德国进行四国分区占领。占领初期,苏联为防止德国法西斯复燃以及扩大自己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在德国苏占区建立了军政府,保证军事政策的实施。苏联在德国驻扎重兵对德进行军事监管,其目的是把德国作为同西方争霸的前沿阵地。但此时苏联处于二战的创伤中,需要时间得以恢复,所以在对外政策上,高举“和平旗帜”,在对德军事政策的制定上主要是以防御姿态为主。但是苏联在德国的军事部署使西方对苏联军事用意惴惴不安。随着苏联与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立逐渐明朗化,以及关系的恶化,尤其是苏联与西方国家在德国问题上的分歧,以及苏联轻率地在德发动军事封锁,也是导致苏联与西方国家陷入冷战并逐步加剧的原因之一。在冷战的背景下,德国最终走向了分裂,联邦德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对联邦德国进行武装,试图把联邦德国拉入西方阵营,以此对抗苏联。苏联对此调整了对民主德国的军事政策,开始由防御转为进攻,同时开始对民主德国进行武装。苏联对德军事政策的变化,一方面体现出苏联对德外交政策的转变,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斯大林军事战略思想在二战后的变化,同时本文也分析了苏联对德军事政策与冷战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5-04-01)

宋微[8](2015)在《战争对当今世界的警示作用——解析“一战”后美国对德扶植政策及后果》一文中研究指出"一战"的结束标志着美国从美洲大国走上了问鼎世界霸主的道路。为挑战英国主导的欧洲体系,美国采取了构筑欧洲地区均势的战略,通过政治、经济、军事叁个方面对战败后的德国进行扶植和绥靖,促使其迅速成为英国霸权的制衡者和直接挑战者。然而,美国对战败德国的一味纵容,也给自己酿造了苦果:德国法西斯的迅速扩张,以及再次发动的"二战"给世界文明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如今,美国仍未吸取历史教训,坚持其固有的"霸权逻辑",故伎重施,纵容日本以平衡东亚,遏制中国。殊不知,美国此举无疑是助纣为虐,引火烧身。(本文来源于《太平洋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袁源[9](2014)在《试析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失败的标志》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德国的崛起,英法两国试图维持与德国的和平,并将法西斯这股"祸水"东引,望图在保护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使苏德两国两败俱伤。为此英法不惜牺牲小国利益,对法西斯德国姑息养奸,终于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一般通行的概念认为德军1939年入侵波兰是绥靖政策失败的标志,但本文认为德国入侵波兰标志着绥靖政策高潮的到来。(本文来源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李凤艳[10](2013)在《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对德索赔政策》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苏联向德国索取赔偿,这关乎苏联的国家安全和经济重建,也将决定德国的命运及欧洲国际格局的走势,因而成为苏美英叁国关注的重点。雅尔塔会议前夕苏联制定的对德索赔政策,遭到了美英的抵制,以后,经过艰苦谈判达成的协议却在实践环节中落了空,苏联只能在德国苏占区提取赔偿。苏联对德索赔政策的形成、调整、实施与战后大国关系由合作走向冷战的进程相契合,互为因果,深刻地改变了苏联、德国及欧洲国际格局的面貌。(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6期)

对德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成功的威慑取决于威慑方的决心、能力以及威慑信息的传递。然而事实上,威慑能否取得实效更多地依赖挑战者对威慑方决心和力量的看法,也就是决策者在多大程度上有效获得信息成为威慑战略的关键所在。由于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决策者出于对声望的崇拜,往往在错误知觉的作用下采取外交应对。本文以二战前英对德外交政策为例,试图分析在错误知觉作用下的威慑实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德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文东民.西奥多·罗斯福政府对德政策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8

[2].曾嘉斌.错误知觉作用下的威慑实效——以二战前英对德外交政策为例[J].领导科学论坛.2017

[3].李凤艳.战后苏联对德政策与冷战的爆发[J].外国问题研究.2016

[4].曲鹏.美国战争索赔政策研究新进展——读苑爽《“战争与和平”视阈下的美国对德战争索赔政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

[5].曹迪.迪安·艾奇逊与冷战初期美国的对德政策(1947-1953)[D].浙江师范大学.2016

[6].徐之凯.自由与共识——法国对德“再教育”政策[J].历史教学问题.2015

[7].王春娇.战后初期苏联对德军事政策研究(1945-1953)[D].吉林大学.2015

[8].宋微.战争对当今世界的警示作用——解析“一战”后美国对德扶植政策及后果[J].太平洋学报.2015

[9].袁源.试析英法对德绥靖政策失败的标志[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10].李凤艳.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对德索赔政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论文知识图

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02年...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02年...科研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2002年...索引索引代表议案和意见建议县十一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相逢一笑泯恩仇——舒曼计划-法国外长舒曼

标签:;  ;  ;  ;  ;  ;  ;  

对德政策论文_文东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