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尚文中学261200
摘要: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家庭背景差异和个性差异客观地存在于我们的教育对象之中,学生间发展的不平衡现状也客观地存在于学生之中,因此,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家庭行为习惯等,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矫正自主学习中的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势在必行。
关键词:良好行为习惯途径策略
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道德高尚,而且还要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
孩子在学校除了文化学习外,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途径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有机渗透学习习惯的培养
(1)培养学生质疑问难、勇于提问、敢于挑战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前提。
(2)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和自觉研讨的学习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应注意结合各学科的具体任务,教给学生具体的学习方法,不放任自流。在自学过程中,如果遇到较难解决的问题,还应教会学生形成善于与他人研讨交流的习惯,以此相互砥砺启迪,集思广益,博采众长。
(3)联系学生实际,文道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机渗透预习习惯、复习习惯、听的习惯、读的习惯、独立作业的习惯、遵守纪律、尊老爱幼、热爱劳动等等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形成习惯。
2.优化环境,家校同步,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优化人文环境。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受多方面影响的,需要各方面力量的配合。要让学生在和谐的人文环境中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孩子最初受到教育的课堂,家庭的传统习惯、生活作风、品德等,对孩子个性、习惯和品德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
3.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1)提高学生的自我导向能力。要引导学生自己问自己:今天在学习、生活等各类活动中应注意纠正哪些不良行为习惯?做到胸中有数、井然有序、有的放矢,促使学生在积极地寻求自我目标的心理过程中不断提高自我导向能力。
(2)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要引导学生在行动中强化认识,自觉地、有目的地用实际行动做到自己认可的程度。
(3)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对行动进行对照、综合、鉴别,对一天行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在全面剖析自我、客观公正地评价自我、肯定(否定)自我的心理过程中,找出值得肯定、发扬的和需要改进的,在自我认识、自我比较、自我反醒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
1.让学生自己建立适合的班规、校规,把“让我做”变为“我要做”
为使养成教育日见成效,我们引导孩子依据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他们起草我校的校规,制定适合自己班级的班规。原来的班规、校规都是我们老师定的,学生只有遵守的份,而现在把班规、校规变成由他们自己来定,变“让我做”为“我要做”,从情感方面讲,自己定的班规、校规,更容易遵守。
2.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
学校教育是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而课堂教学则是养成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养成教育因素,把养成教育贯穿于每科教学之中。语文课中的优秀课文、数学课中的良好情境都是我们进行研究的重要阵地。我们希望利用朝朝夕夕,通过每一件事、每一节课的长期熏陶达到养成教育的目的。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情操,达到养成教育目的
让孩子在活动中经受道德体验已成为我们的共识。在孩子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的推广研究中,我们积极创设条件、搭建平台,给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4.关注“环境”建设,适应养成教育
环境育人,环境造就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对孩子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学校环境作为隐性的课堂,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加强校园环境作为一项重要的措施抓紧抓好。
5.及时总结,善于表扬,激励奋进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对于孩子表现出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地进行总结,通过每日之星、班级生活质量小标兵等评选活动,使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做到了每日一小结、每周一总评、学期末进行总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