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宽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道德,宽容,分歧,限度,儒家,价值,学生。
道德宽容论文文献综述
张笑涛[1](2018)在《论道德宽容及其底线坚守》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宽容是指在道德上容忍、谅解不够理想的、负面的道德现象和道德行为,它不仅是人的一种优良道德品质,有利于身心健康,而且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和建立人类共同价值观的充分条件。但道德宽容是有限度的,即"勿纵恶"或"勿跨越善的边界",不得损害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不得危及国家和民族的安全。通过厘清道德宽容与道德纵容、道德武断的异同,科学认识道德敏感性,明辨道德是非及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辩证关系,可以求真务实地解决道德宽容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德育》期刊2018年11期)
任强,郑信军[2](2015)在《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敏感是个体对情境中道德信息的识别、确认和具体行为对他人产生何种后果的觉察,道德宽容则是个体从消极事件引发的负性体验中解脱出来并饶恕道德犯过者。两者在性质、对象、过程与结果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两者都是个体道德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都受到角色卷入与人格特征、主观道德强度、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经验与教育训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也都有着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年龄阶段特征。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相互作用,构成了人格的德性侧面,也为社会道德建设如何同步促进个体道德心理品质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新的思考。(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闫闯,蔡志良[3](2015)在《学生道德宽容研究引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宽容是人们寻求和谐解决道德冲突问题的一种方式,是使差异性得到肯定与尊重的一种心境或态度,更是个体有意识、有目的的自我克制。青少年学生作为道德宽容主体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既有普遍的道德宽容主体性的基本意涵,也有自身独有的特征。真正实现道德宽容品质成长,受到道德修养、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等个体内部因素和道德教育、道德规范、道德商谈等个体外部因素的推动和影响。在形塑校园和谐氛围和化解学生道德冲突上,学生道德宽容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5年01期)
闫闯[4](2014)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宽容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明确强调“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自此以后,我国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开始了一轮学校布局的大调整。十多年的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实践进程以及国家颁布的政策与公告逐渐表明,学校布局调整不仅要关注显性的实践变化,还要遵循隐性的规律要求,而学生的道德宽容问题正是需要注意并且急需研究的潜在问题。实质上,这也是满足“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需求,并且具有丰富社会变迁中德育理论研究内容、探寻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实际效果以及解决学生道德冲突的实际问题等重要意义。学生道德宽容是指学生在承认价值多样性、差异性的基础上,对于异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所持有的尊重、理解、宽谅的道德态度和道德行为,最终实现和谐、友好、团结的人际关系和公正、合理、正义的社会秩序。学生道德宽容的发生与实现,既要有来自个体内部机制中道德修养、道德敏感性、道德实践等引擎的启动,也要有个体外部机制中道德教育、道德规范、道德商谈等因素的支撑,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校园氛围和化解学生之间的道德冲突。通过调研材料和调查数据的分析和探讨,加以SWOT分析方法,结果发现: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宽容面临着的有利因素包括学校仪式活动的正向引导、校园道德氛围的良性熏陶、教师宽容教育的有力辐射、学生宽容认知的积极取向、学生群体活动的多元拓展,以及家校合作关系的新型转向、社区文化融合的现实张力、校本课程资源的地域开发等;学生道德宽容面临着的不利因素包括学校建筑的德育价值缺失、教育管理的德育目标空泛、学生道德宽容的认知偏差、灰色群体组织的暗流涌动,以及周边娱乐场所的复杂环境、亲子关系模式的悄然转变、社会同辈群体的恶性渗透等。诚然,在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内外部有利因素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加强学生个体的道德宽容教育、营造宽容取向的学校道德氛围、建立积极健康的学校周边环境以及创造亲子关系的宽容教育机会等途径,规避或化解因学校布局调整带给学生道德宽容的各种不利因素。(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4-05-11)
韩玉璞[5](2013)在《道德宽容及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道德宽容在道德建设实践中已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其核心主要包括道德自由;不干涉及尊重权利原则;实现公平、正义、合理的道德秩序。其存在对谅解人性弱点、包容多维世界、和融多元文化、呵护道德创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道德宽容是有合理限度的,只有确立道德宽容的限度标准,把握好道德宽容的适度界限,道德宽容的终极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韩玉璞[6](2012)在《道德宽容及其现代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伦理道德实践中,道德宽容已日益凸显出其重要性。对道德宽容的理论根据、基本内核、实现机制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对道德宽容的全面正确理解,从而推动道德宽容的社会实践,彰显道德宽容的现代价值。(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向玉乔[7](2010)在《论道德宽容》一文中研究指出"道德宽容"的要义在于包容道德生活中的他者,即包容持有不同道德思想、道德观念、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态度、道德判断或具有不同道德行为表现的个人或群体。道德宽容的客观前提是人类道德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道德分歧。道德宽容之所以值得提倡,是因为它既不是道德武断,也不是道德纵容。"道德宽容"的限度是"勿纵恶"或"勿跨越善的边界"。伦理相对主义是道德宽容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道德与文明》期刊2010年06期)
黄珏子[8](2010)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道德宽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们经历的全球一体化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正在体现宽容精神。不同文化交往与融合的大前提决定了人类对宽容精神的内在要求。在近几年里,随着世界文化态势的变化,人类对道德宽容的诉求显得更为迫切。道德宽容问题已成为当代伦理实践中突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然而对多元文化与道德宽容的内在联系、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道德宽容的必要性和实现机制等问题,学术界迄今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伦理学角度探讨道德宽容,并结合文化学、历史学、社会学对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道德宽容的必要性和实现机制进行研究。第一部分阐述文化、多元文化、宽容及道德宽容的基础理论。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多元的特性,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多元文化的融合成为必然。多元文化的融合需要道德宽容。第二部分论述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道德宽容的必要性。道德分歧作为客观的道德现象广泛存在,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道德分歧的存在要求道德宽容。中西方虽然有着不同的文明程度和文化传统,但是道德宽容作为一种美德,在他们的文化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首先从伦理学的角度对中国传统伦理中宽容的德性体现和西方伦理文化中的宽容之旅进行回顾。接着从社会学的角度论述道德宽容的必要性。从国际来看,道德宽容可以促进全世界各种文化的交融;道德宽容可以促进公正、合理、正义的国际新秩序的建立;道德宽容可以促进各国家与民族自身的创新与提高。从国内来看,建设和谐社会需要道德宽容。第叁部分探讨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道德宽容的实现机制及其合理限度。首先探讨道德宽容实现的社会机制,即营造道德宽容的舆论氛围,建立允许存在并尊重多元道德价值体系的制度,构建平等、协商、对话的道德商谈机制以及加强对人们进行价值差异性和多样性意识、平等意识、道德主体性意识及道德宽容自律意识的教育力度。接着阐释道德宽容实现的个体机制,即使宽容成为个人内在的道德需要,提高道德主体的道德敏感性,加强道德认知力并采取实际的道德宽容行为。最后提出道德宽容需要一定限度,而不是一味地宽容。(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期刊2010-04-05)
刘国辉[9](2009)在《论道德宽容》一文中研究指出虽然道德宽容问题自古就存在,但是它开始受到较多关注仅仅是近期的事情。探讨道德宽容问题在当今社会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然而,学术界迄今为止对道德宽容的研究还不够充分。本论文分叁个部分来探讨“道德宽容”。第一部分探讨了道德宽容的界定,这是本论文的逻辑起点。作为宽容的一种,道德宽容是指道德主体对道德上的“他者”或“他性”所持的一种包容态度,它的基本内涵是容忍“他者”。道德宽容不同于道德纵容,它的对立面是道德武断。第二部分探讨了道德宽容的可能性。这一部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展开论述:首先,探讨了道德宽容的客观条件,认为道德分歧是道德宽容的客观前提,强调道德宽容的必要社会条件主要包括营造道德宽容的舆论氛围、构建尊重多元道德价值体系制度、加强道德宽容教育力度等。其次,分析了道德宽容的主观条件,即道德主体的道德认知能力、道德主体的敏感性、道德主体的道德修养、道德主体的实践能力等。再次,分析了道德宽容成为一种美德的可能性。最后,论述了道德宽容的限度。道德宽容是有限度的,其限度是指“勿跨越善的边界”,即只要“他者”的道德行为没有跨越善的边界我们就该容忍,否则我们就不该容忍。第叁部分探讨了研究道德宽容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从理论意义来看,研究道德宽容是对伦理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一种拓展,它不仅有利于揭示道德宽容的内涵、特征、本质和规律,而且有利于深化我们对多元文化社会的理论审视。从现实价值来看,研究道德宽容不仅有利于揭示道德分歧的事实及其化解的可能性,而且有利于在现实道德生活中张扬包容的美德和和谐价值导向。(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尹长云[10](2008)在《儒家的道德宽容》一文中研究指出宽容是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既是做人应有的品德,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在儒家伦理道德中,宽容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有宽广豁达的胸怀,能平心容人,以直报怨,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宽容并非不讲原则,它必须坚持以仁义为尺度。宽容是儒家仁爱的道德要求和具体体现,亦是由儒家和谐价值观和中庸方法所决定。儒家宽容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08年03期)
道德宽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德敏感是个体对情境中道德信息的识别、确认和具体行为对他人产生何种后果的觉察,道德宽容则是个体从消极事件引发的负性体验中解脱出来并饶恕道德犯过者。两者在性质、对象、过程与结果上都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两者都是个体道德心理品质的重要表现,都受到角色卷入与人格特征、主观道德强度、社会文化与价值观、经验与教育训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也都有着特有的发展规律和年龄阶段特征。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相互作用,构成了人格的德性侧面,也为社会道德建设如何同步促进个体道德心理品质的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新的思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宽容论文参考文献
[1].张笑涛.论道德宽容及其底线坚守[J].中国德育.2018
[2].任强,郑信军.心理学视角下的道德敏感与道德宽容[J].浙江社会科学.2015
[3].闫闯,蔡志良.学生道德宽容研究引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
[4].闫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学生道德宽容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5].韩玉璞.道德宽容及限度[J].当代教育科学.2013
[6].韩玉璞.道德宽容及其现代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7].向玉乔.论道德宽容[J].道德与文明.2010
[8].黄珏子.多元文化融合背景下的道德宽容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
[9].刘国辉.论道德宽容[D].湖南师范大学.2009
[10].尹长云.儒家的道德宽容[J].文史博览(理论).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