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娅芬[1]2003年在《尿TGF-β1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病理形态、肾功能不全进展之间的关系,并研究用激素治疗慢性肾炎后血、尿TGF—β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肾小球肾炎62例 (其中有43例患者作了肾穿刺活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尿TGF—β1,放射免疫法检测血、尿β2-微球蛋白(β2-MG),其中经激素治疗2个月有效的10例患者复查血、尿TGF—β1。另取20名健康体检中心的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其血、尿TGF-β1。结果1、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尿TGF-β1值较正常人高,其中在系膜增生性肾炎(MPG)组中,血、尿TGF-β1均高于正常人组,局灶节段性肾炎(FSPG)、硬化性肾炎(SG)组仅尿TGF-β1增高,血TGF-β1不高,轻微病变(MCD)组与正常人组无差异。2、在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血TGF-β1与系膜增生程度密切相关,尿TGF-β1浓度除与系膜增生程度相关外,还与间质炎症密切相关。3、尿TGF-β1浓度与肌酐清除率(Ccr)相关。4、激素治疗显着降低慢性肾炎患者尿TGF-β1水平,而血TGF-β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1、MPG、SG、FSPG等反映细胞外基质(ECM)积聚的慢性肾炎其尿TGF-β1水平升高,其高排泄率与肾病进展有关。2、尿TGF-β1水平与反映急性肾小球损伤的病理改变(如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相关。尿TGF一日l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关系的研究中文提要 3、尿TGF一pl较血TGF一pl更能敏感地反映慢性肾炎的病理改变过程和疾病进展过程。 4、激素能明显抑制慢性肾炎患者TGF一旦1的表达,尿TGF一旦1的水平变化可作为评判激素治疗慢性肾炎疗效的敏感指标之一。
刘梦君[2]2018年在《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CNG)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患者血中TGF-β1浓度变化,从免疫调节及抑制肾小球纤维化角度探讨“降浊汤”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作用机制。方法:1.根据病例纳入标准,对60例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肾炎康复片合雷公藤多苷片”;试验组亦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降浊汤”;两组的疗程均为8周。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均没有统计学差异。2.观察两组患者血常规、补体C3、补体C4、肝功能、血脂、肾功能、电解质、24h尿蛋白定量、C反应蛋白、TGF-β1等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将治疗后的结果进行比较,判断疗效的差异。3.观察两组患者在中医症状方面的变化,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量化,并分析疗效。结果:计划调查64例,实际调查了60例,过程中剔除、脱落共4例,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1.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后的试验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相比,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补体C3、补体C4、血脂、肾功、24h UTP的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补体C3、补体C4、血脂(CHOL、TG、L-DLC、H-DLC)、UA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后的24h UTP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3.TGFβ-1、CRP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GFβ-1、CRP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的改善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总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中医症状疗效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各症状相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降浊汤可有效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和降低血清TGFβ-1、CRP水平,尤其对中医症状改善明显。提示降浊汤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GFβ-1、CRP水平来调节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患者的免疫紊乱状态、抑制炎症反应,从而达到改善症状、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目的。
崔赵丽[3]2011年在《气虚、阳虚体质与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证候及TGF-β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随着医学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变化,中医体质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积极开展了许多相关性研究。在慢性肾脏病中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发病率较高的疾病,可以导致是终末期肾病(ESRD),造成生活质量和寿命的下降,给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担,因此早期发现、治疗原发性肾小球病至关重要。然而肾脏疾病起病隐匿,在患病初期常常“无证可循”,而中医体质学研究在疾病的预防以及早期治疗中具有很大的优势,可以应用于原发性肾脏疾病的研究与治疗中。目的:通过随机抽样调查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的体质类型与其一般情况、中医证候、临床指标等资料,运用现代统计学方法,对不同体质类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临床证候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探求不同体质类型在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的临床特点,为中医药个体化防治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寻求客观依据,探索临床治疗的一种新思路。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进行体质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候、临床指标等资料,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对于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探求不同体质在本病中的基本特点。并且通过对血、尿样本的TGF-β的检测,结合体质与肾脏病理,分析其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医药个体化防治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探索新思路。结果1.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以气虚质、阳虚质和平和质最为常见。同时不同体质证候分布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气虚质患者的虚性证型中肺肾气虚证最常见(47.5%),其次为脾肾阳虚。阳虚质患者中的虚性证候以脾肾阳虚证最多(40.54%),其次为肺肾气虚证。平和质患者中虚性证候以肺肾气虚证作为主体(占46.88%)。气虚(阳虚)质与非气虚(阳虚)质虚性证候的分布存在统计学意义。实性证型以湿热和湿浊最为多见,在各种体质中分布差异不明显。2.根据尿液蛋白检测结果,气(阳)虚体质与尿蛋白定性分级呈显着正相关,且阳虚质尿蛋白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体质类型。血尿素氮、白蛋白、甘油叁酯水平在各体质组间差异显着,P<0.05。血肌酐水平以阳虚质最高,平和质最低,且阳虚质与气虚质、平和质之间差异性显着(P<0.05)。血浆白蛋白以气虚质组最高,且与其余各体质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体质组(包括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特禀质)甘油叁酯水平最高,其次为气虚质,且阳虚质、气郁质、平和质与其他体质组差异性性显着(P<<0.01)。总胆固醇水平以其他体质组最高,其次为气郁质,阳虚质最低且与其他体质组间差异性显着(P<0.01)。补体C3水平各组间差异明显(P<0.05),以阳虚质最高,平和质和气郁质最低,两两比较,平和质与气虚质、阳虚质组间差异明显(P<<0.05),气郁质与气虚质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3.平和质中系膜增生性和膜性肾病患者最多,各占平和质例数的37.5%。气虚质中,以系膜增生性肾病为主,占42.1%。阳虚质中,局灶增生硬化性肾病最多,共占40.6%,各组间分布无明显差异。但其中阳虚质与平和质相比较,病理类型分布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4. TGF-β在患者患病时尿液中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血TGF-β1水平在各类肾脏病理类型中,以局灶增生硬化性肾病含量高1533.35±789.52pg/m1,其次为微小病变患者1512.90±774.72 pg/ml,且局灶增生硬化性肾病和微小病变肾损伤血TGF-β1水平分别与系膜增生性肾病和膜性肾脏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从体质学角度来看,血TGF-β1水.平在各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气虚质血TGF-β1水平最高,为1503.63±757.97pg/m1,平和质和阳虚质最低,分别为947.90±642.35pg/m1和929.76±596.54pg/m1,且气虚质与平和质和阳虚质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TGF-β与肾功能、血脂、血凝、血常规等指标无相关性。血TGF-β与血中IgA、IgM,尿TGF-β与血中IgA、IgG存在正向相关,尿TGF-β与补体C3存在负向相关性。经逐步回归分析,血TGF-β与IgM的回归方程为:y=713.526+344.86x,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TGF-β与IgG的回归方程为:y=64.423+12.12x,方程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存在体质类型的差异,且不同体质的临床证候、临床资料、病理等方面均存在各自的特点,其中阳虚质患者病情较重;②本病患者生长转化因子一β1可以升高,且与肾脏病理、体质类型存在不同的相关性,且在本病初期,TGF-β1的升高除与肾脏增生纤维化相关,可能与免疫调节关系密切。③气虚质患者与本病的关联主要体现在免疫功能方面,可能与TGF-β在本病早期的免疫调节作用有关。
陈明, 曾瑜, 张凡, 邓正华[4]2004年在《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检测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尿中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检测在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4 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TGFβ1的水平 ,并与 2 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同时分析尿中TGFβ1的水平与血TGFβ1、血肌酐和 2 4小时尿蛋白总量之间相关关系。结果 慢性肾小球肾炎尿中TGFβ1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高 (P <0 .0 1) ,而血TGFβ1的变化不甚明显 ;尿TGFβ1的含量与血肌酐呈明显正相关 (r =0 .4 9,P<0 .0 1) ,与血TGFβ1、2 4小时尿蛋白总量无关 (r分别为 0 .13、0 .19,P >0 .0 5 )。结论 尿中TGFβ1的水平可能是反应慢性肾小球肾炎肾脏损害进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费梅[5]2007年在《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与补气养阴、祛湿通络方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血、尿TGF-β1与慢性肾炎不同病理类型,病理形态,血肌酐水平、肾小球肾小管标志蛋白间关系,运用补气养阴、祛湿通络方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及对血、尿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45例,全部患者进行肾穿刺活检,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45例患者在肾穿刺前血、尿TGF-β1水平,尿白蛋白(ALB)、尿免疫球蛋白G(IgG)、尿转铁蛋白(TRF)、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视黄醇蛋白(RBP)、尿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肾穿刺后38例患者随机分为激素治疗组和激素加中药治疗组各19例,治疗时间为2个月。检测其治疗后血、尿TGF-β1。结果(1)45例慢性肾炎患者血、尿TGF-β1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病变血、尿TGF-β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明显升高(P<0.01),差异有非常显着性意义。(2)45例慢性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脾肾气虚4例、肺肾气虚3例、脾肾阳虚5例、肝肾阴虚6例、气阴两虚27例。其中以气阴两虚为主,占60%。(3)血、尿TGF-β1与系膜细胞增生程度、系膜基质增生程度、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程度密切相关,与肾小球硬化率、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程度、肾小动脉病变程度均无明显相关。(4)慢性肾炎患者血、尿TGF-β1水平与尿白蛋白(ALB)、尿免疫球蛋白G(IgG)、尿转铁蛋白(TRF)、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视黄醇蛋白(RBP)、尿β2微球蛋白(β2-MG)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P<0.01);尿TGF-β1水平与血Scr呈显着正相关(P<0.01);血TGF-β1水平与血Scr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5)激素治疗组19例,总有效率68.42%;激素加中药治疗组19例,总有效率94.74%(P<0.01)。(6)中药加激素治疗组治疗后尿TGF-β1水平较治疗前水平下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结论(1)45例慢性肾炎患者血、尿TGF-β1水平明显升高,可能与刺激系膜细胞过度增殖,导致细胞外基质聚集有关。本实验提示TGF-β1在急性组织损伤中较慢性组织损伤中生成更高。(2)血、尿TGF-β1能反映蛋白尿的程度,尤其尿TGF-β1反映肾脏自身合成TGF-β1的情况,与慢性肾炎疾病进展关系更为密切。(3)补气养阴、祛湿通络方药能抑制TGF-β1的分泌和表达,从而延缓肾小球硬化和间质纤维化进程可能是其治疗慢性肾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高卓[6]2008年在《尿无创性生物标记物及血CystatinC在IgA肾病病情评估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尿无创性生物标记物与IgA肾病(IgAN)患者临床表现、肾脏病理改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动态观察IgA肾病的病情变化提供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方法:IgA肾病患者115例,根据病理Lee氏分级标准分为叁亚组,其中病理分级Ⅰ-Ⅱ级组:患者15例,男7例,女8例;病理分级Ⅲ级组:患者63例,男38例,女25例;病理分级Ⅳ-Ⅴ级组:患者37例,男20例,女17例。设立非IgAN肾病对照组30例(轻微病变8例;肾小球微小病变11例,膜性肾病11例),男15例,女15例。健康成人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采用无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尿IL-6、尿IL-18、尿KIM-1、TGF-β1等生物标记物浓度,观察各项尿无创性生物标记物在各组中的水平,并分析各项尿无创性标记物水平与临床、病理指标的联系,应用联合诊断的方法观察联合两项尿液无创性指标对IgA肾病患者病情评价的优越性。结果:(1).各组病人年龄、体重指数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尿液中均可检测出尿液各项无创性标记物水平;IgA肾病组尿IL-6、尿IL-18、尿TGF-β1、尿KIM-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高,二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3).在IgA肾病叁亚组中随着病理分级的增加,尿IL-6、尿IL-18、尿TGF-β1、尿KIM-1水平依次升高;Ⅳ-Ⅴ级组增高明显,与IgA肾病其它两亚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4).IgA肾病病理分级Ⅰ-Ⅱ级组尿IL-6、尿IL-18、尿TGF-β1、尿KIM-1水平与非IgAN肾病组无明显差异;IgA肾病病理Ⅲ级组尿IL-6水平高于非IgAN肾病组;在IgA肾病病理Ⅳ-Ⅴ级组各项尿液无创性标记物水平均高于非IgAN肾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四项生物标记物均与肾小球滤过率等临床指标以及病理分级、纤维化程度等病理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与病理分级程度相关的标记物:尿IL-6、尿IL-18、尿TGF-β1、尿KIM-1;与系膜增殖程度相关的标记物:尿IL-6、尿KIM-1;与肾小球球性硬化程度相关的标记物:尿IL-6、尿TGF-β1、尿KIM-1;与肾脏间质纤维化程度相关标记物:尿IL-6、尿IL-18、尿TGF-β1、尿KIM-1;与肾脏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相关的标记物:尿IL-6、尿IL-18、尿TGF-β1、尿KIM-1;与肾小管萎缩标记物相关的标志物:尿IL-6、尿IL-18、尿TGF-β1、尿KIM-1;与肾脏慢性化程度(球性硬化与小管萎缩及间质纤维化积分之和)相关的标志物:尿IL-6、尿IL-18、尿尿TGF-β1、KIM-1。(6).应用尿IL-6和尿KIN-1联合诊断(串联法)肾脏慢性化程度、病理分级,比单项指标有更高的诊断特异性和临床实用价值。结论:尿I1-6、IL-18、TGF-β1、KIM-1等尿无创性生物标记物可判断IgA肾病患者临床、病理损害程度,联合两项指标诊断的方法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目的:探讨血Cystatin C在IgA肾病中的应用价值,以及与临床、病理指标、尿无创性生物指标的联系。方法:IgA肾病患者96例,分别按照Lee's病理分级以及肾小球滤过率分组;按病理分级分组其中病理Ⅰ-Ⅱ级组:患者10例,男6例,女4例;病理分级Ⅲ级组:患者56例,男35例,女21例;病变分级Ⅳ-Ⅴ级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按照。肾小球滤过率分组GFR≥90组46例,男30例,女16例;60≤GFR≤89组26例,男16例,女10例;30≤GFR≤59组18例,男8例,女10例;GFR<30组6例,男3例,女3例。设立非IgAN肾病对照组25例(轻微病变8例;肾小球微小病变7例,膜性肾病10例),男10例,女15例。健康成人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观察血Cystatin C浓度在不同分组中的水平,并且与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相比较。同时观察血Cystatin C与临床指标、病理指标、各项尿无创性生物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血CystatinC用德国德灵公司BN100全自动特定蛋白分析仪测得。肾小球、肾小管间质及血管病变的各项病理参数,采用Katafuchi的半定量标准评分。结果:(1).IgA肾病病人随着GFR的下降,血Cystatin C浓度逐渐升高。在肾功能下降的3组IgA肾病病人,血Cystatin C浓度两两比较均有显着差异,血Cystatin C浓度在IgA肾病GFR正常组与健康成人对照组相比较有显着差异,而与非IgAN肾病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2).随着IgA肾病病理分级的加重,血Cystatin C浓度呈上升趋势。病理Ⅳ-Ⅴ级组与Ⅲ级组、Ⅰ-Ⅱ级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3).与血Cystatin C相关的临床指标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R=0.539 P<0.01);GFR(R=-0.776 P<0.01);血清白蛋白水平(R=-0.412P<0.01)等,与血Cystatin C相关的病理指标为病理分级(R=0.647 P<0.01)、肾小球球性硬化程度(R=0.494 P<0.01)、间质纤维化程度(R=0.674 P<0.01)、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R=0.602 P<0.01)肾小管萎缩程度(R=0.651P<0.01)等。(4).尿液无创性生物学指标与血Cystatin C水平均相关。尿IL-6(R=0.481 P<0.01)、IL-18(R=0.579 P<0.01)、TGF-β1(R=0.258 P<0.05)、KIM-1(R=0.474 P<0.01),(5).应用ROC曲线,我们发现血Cystatin C评估肾脏病理慢性化程度以及间质纤维化程度也优于血肌酐。结论:血Cystatin C是反映肾功能更灵敏的早期指标,与IgA肾病病人多项临床、病理指标均有相关性,能反映肾脏临床、病理损害的严重性。并且与尿液IL-6、IL-18、TGF-β1、KIM-1等无创性标记物水平的相关性也优于血肌酐。在IgA肾病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王丽彦[7]2008年在《肾衰泻浊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FN、Col-Ⅳ、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实验研究观察肾衰泻浊丸对腺嘌呤致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血尿及肾组织FN、C1l-Ⅳ、TGF-β1的影响,探讨肾衰泻浊丸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腺嘌呤致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观察实验大鼠治疗前后的体重及一般状态;采用酶联免疫法测量实验后大鼠血尿FN、Col-Ⅳ、TGF-β1含量;将肾组织病理切片进行HE、Masson染色,观察动物模型治疗后的病理改变及肾间质纤维化情况;分别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Western blot、RT-PCR法检测肾组织中的FN、Col-Ⅳ、TGF-β1、TGF-β1ⅡR及其m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肾衰泻浊丸明显改善肾间质纤维化大鼠的症状和体征,增加实验大鼠体重;能够降低肾间质纤维化大鼠尿FN、Col-Ⅳ、TGF-β1和血Col-Ⅳ的含量,增加血FN、TGF-β1的含量;能够降低肾组织中FN、Col-Ⅳ、TGF-β1、TGF-β1ⅡR及其mRNA蛋白表达水平;其中肾衰泻浊丸中剂量组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衰泻浊丸可以减少肾间质纤维化的面积,其原因可能是通过减少肾小管-间质的炎症反应来实现的;肾衰泻浊丸能改变肾间质纤维化大鼠血尿FN、Col-Ⅳ、TGF-β1的含量,其原因可能是减少FN、Col-Ⅳ、TGF-β1在肾脏的分泌;通过减少FN、Col-Ⅳ、TGF-β1、TGF-β1ⅡR及其mRNA在大鼠肾脏的表达来减少ECM的合成,从而干预了肾间质纤维化的进展。
杨林[8]2007年在《IgA肾病患者血、尿及肾组织中TGF-β1和BMP-7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IgA肾病患者血、尿及肾组织中TGF-β1和BMP-7含量的变化并探讨及其意义。对象与方法: 2006年1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住院,经肾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为原发性IgA肾病89例。所有病人均未用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AT1受体阻滞剂(ARB)治疗,并除外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肝硬化性肾小球病、银屑病相关性肾炎、甲状腺病相关性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肾损害、以及肿瘤相关性肾病。合并急性肾小管坏死和急、慢性间质性肾炎的病例也被剔除。根据光镜切片病变轻重将病人分为叁组:A组:轻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47例;B组:中、重度系膜增生性IgA肾病,29例;C组:增生硬化和硬化性IgA肾病,13例。叁组病人性别比、平均年龄均有可比性。检测患者的血压、尿蛋白排泄率、血肌酐和内生肌酐清除率;用免疫组化和ELISA方法测定肾组织冰冻切片及其血、尿中TGF-β1和BMP-7水平;原位杂交法测定肾组织石蜡切片TGF-β1mRNA和BMP-7mRNA水平;计算病理切片中硬化肾小球数、新月体数。用病理图像分析软件测定肾间质纤维化和肾组织TGF-β1和BMP-7蛋白及其mRNA阳性面积。所有数据均以X±S表示,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相关性分析用Spearman等级相关性分析,数据用Stata8.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在各组IgA肾病,BMP-7阳性表达主要见于肾皮质和髓质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肾小球内无表达。BMP-7表达部位与大鼠不同(大鼠BMP-7主要表达在肾髓质集合管上细胞)。随着IgA肾病组织病变程度的加重,肾小管数量减少,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逐渐减少,P<0.01。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830,P<0.0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795,P<0.01)及Cc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840,P<0.01);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783,P<0.01)、舒张压(相关系数﹣0.770,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788,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836,P<0.0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790,P<0.01)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772,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43,P=0.690)、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37,P=0.689)及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73,P=0.494)无相关性。TGF-β1主要表达在皮质及髓质小管上皮细胞的管腔面胞浆中,肾小球内有少量表达。在A组,TGF-β1有一定水平表达;在肾小球细胞增生程度较重的B组,TGF-β1阳性面积显着增加;在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较多的C组,TGF-β1阳性面积明显缩小,A、B、C叁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1。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823,P<0.01)及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801,P<0.01)尿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226,P=0.034);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160,P=0.135)、舒张压(相关系数0.146,P=0.173)、Ccr(相关系数0.067,P=0.532)、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024,P=0.822)、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087,P=0.419)、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018,P=0.868)、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021,P=0.489)、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044,P=0.515)及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73,P=0.494)无相关性。2原位杂交观察: BMP-7mRNA在A组病例中,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核,胞浆有较多表达;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较严重B组表达明显减少;在肾小球多数硬化、肾小管多数萎缩、肾间质广泛纤维化的C组仅有少量表达,叁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肾组织BMP-7 mRNA阳性面积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894,P<0.0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910,P<0.01)及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98,P<0.01)呈正相关;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796,P<0.01)、舒张压(相关系数﹣0.799,P<0.01)、Scr(相关系数﹣0.853,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801,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819,P<0.0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803,P<0.01)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783,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17,P=0.640)、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23,P=0.653)、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68,P=0.589)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80,P=0.791)无相关性。TGF-β1mRNA在A组,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核,胞浆及系膜细胞胞核有少量表达;在肾小球系膜细胞增生较严重的B组表达明显增多;在肾小球多数硬化、肾小管多数萎缩、肾间质广泛纤维化的C组表达明显减少,叁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TGF-β1mRNA阳性面积与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 901,P<0.01)及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880,P<0.01)、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891,P<0.01)及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293,P=0.035)呈正相关;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017,P=0.64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080,P=0.510)、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69,P=0.596)、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80,P=0.791)、收缩压(相关系数0.172,P=0.146)、舒张压(相关系数0.163,P=0.182)、Ccr(相关系数﹣0.071,P=0.498)、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是0.035,P=0.81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088,P=0.513)及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020,P=0.799)无相关性。3血、尿BMP-7和TGF-β1含量:叁组间,血、尿BMP-7浓度随着肾小球病变的加重、肾小管萎缩的增多、肾间质纤维化的增加,而逐渐降低,P<0.01。血BMP-7水平与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802,P<0.01)、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03,P<0.01)、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94,P<0.01)及Ccr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840,P<0.01);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808,P<0.01)、舒张压(相关系数﹣0.783,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726,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 830,P<0.0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827,P<0.01)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815,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43,P=0.690)、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18,P=0.582)、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21,P=0.489)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17,P=0.640)无相关性。尿BMP-7水平与血BMP-7水平、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95,P<0.01)、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910,P<0.01)及Ccr(相关系数0.840,P<0.01)呈正相关;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778,P<0.01)、舒张压(相关系数﹣0.767,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752,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 818,P<0.0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834,P<0.01)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776,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43,P=0.690)、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82,P=0.446)、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73,P=0.494)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80,P=0.510)无相关性。叁组IgA肾病病人血、尿TGF-β1浓度随着肾小球增生程度的加重而显着升高,P<0.01;而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较多、肾间质广泛纤维化时,血、尿TGF-β1浓度明显下降,P<0.01。血TGF-β1与尿TGF-β1(相关系数0.792,P<0.01)、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23,P<0.01)、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80,P<0.01)及尿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307,P=0.03);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202,P=0.058)、舒张压(相关系数0.161,P=0.132)、Ccr(相关系数﹣0.068,P=0.526)、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047,P=0.66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011,P=0.540)、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011,P=0.915)、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043,P=0.915)、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018,P=0.582)、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43,P=0.690)及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17,P=0.640)无相关性。尿TGF-β1水平与血TGF-β1、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01,P<0.01)、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91,P<0.01)及尿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0.237,P=0.026);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130,P=0.226)、舒张压(相关系数0.081,P=0.450)、Ccr(相关系数﹣0.031,P=0.770)、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004,P=0.968)、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052,P=0.630)、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006,P=0.995)、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018,P=0.582)、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082,P=0.446)、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37,P=0.689)及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23,P=0.653)无相关性。血、尿BMP-7水平逐渐降低可能反映了肾组织中BMP-7水平的下降,导致其抗肾纤维化作用减弱,可能是IgA肾病肾纤维化加重的原因之一。另外,尿中TGF-β1和BMP-7在肾功能不全时水平下降,一方面可能是肾损伤加重分泌减少,另一方面也可能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中排泄减少有关。4血压、尿蛋白、血肌酐及内生肌酐清除率:A、B、C叁组IgA肾病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逐渐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A、B、C叁组病人血肌酐浓度也逐渐升高,有显着性差异,P<0.01;尿蛋白排泄率, B、C两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这两组与A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收缩压与舒张压(相关系数0.919,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765,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768,P<0.0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741,P<0.01)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741,P<0.01)呈正相关;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808,P<0.0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778,P<0.01)、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83,P<0.01)、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96,P<0.01)及Ccr(相关系数-0.752,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202,P=0.058)、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130,P=0.226)、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160,P=0.135)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172,P=0.146)无相关性。舒张压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919,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750,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787,P<0.0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755,P<0.01)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771,P<0.01)呈正相关;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783,P<0.0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767,P<0.01)、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70,P<0.01)、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79,P<0.01)及Ccr(相关系数-0.771,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161,P=0.132)、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81,P=0.450)、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146,P=0.173)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163,P=0.182)无相关性。尿蛋白排泄率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765,P<0.01)、舒张压(相关系数0.750,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735,P<0.0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754,P<0.01)、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658,P<0.01)、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307,P=0.003)、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237,P=0.026)、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226,P=0.034)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293,P=0.035)呈正相关;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726,P<0.0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752,P<0.01)、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78,P<0.01)及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01,P<0.01)呈负相关。Ccr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848,P<0.0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822,P<0.01)、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40,P<0.01)及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53,P<0.01)呈正相关;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752,P<0.01)、舒张压(相关系数-0.771,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782,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785,P<0.0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820,P<0.01)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789,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68,P=0.526)、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31,P=0.770)、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67,P=0.532)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71,P=0.489)无相关性。5新月体数、硬化肾小球数、硬化肾小球数、肾间质纤维化面积:从A组至C组新月体数、硬化肾小球数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百分比逐渐增加,P<0.01。新月体数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741,P<0.01)、舒张压(相关系数0.755,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754,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802,P<0.01)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797,P<0.01)呈正相关;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827,P<0.0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834,P<0.01)、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90,P<0.01)、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90,P<0.01)及Ccr(相关系数﹣0. 820,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66,P=0.540)、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52,P=0.630)、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87,P=0.419)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88,P=0.513)无相关性。硬肾小球数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768,P<0.01)、舒张压(相关系数0.787,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735,P<0.01)、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802,P<0.01)及肾间质纤维化面积(相关系数0.833,P<0.01)呈正相关;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830,P<0.0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818,P<0.01)、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36,P<0.01)、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819,P<0.01)及Ccr(相关系数﹣0.785,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47,P=0.661)、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04,P=0.968)、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24,P=0.822)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35,P=0.811)无相关性。肾间质纤维化面积与收缩压(相关系数0.771,P<0.01)、舒张压(相关系数0.771,P<0.01)、尿蛋白排泄率(相关系数0.685,P<0.01)、硬化肾小球数(相关系数0.833,P<0.01)及新月体数(相关系数0.797,P<0.01)呈正相关;与血BMP-7水平(相关系数﹣0.815,P<0.01)、尿BMP-7水平(相关系数﹣0.776,P<0.01)、肾组织BMP-7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72,P<0.01)、肾组织BMP-7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783,P<0.01)及Ccr(相关系数﹣0. 798,P<0.01)呈负相关;与血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11,P=0.915)、尿TGF-β1水平(相关系数0.006,P=0.995)、肾组织TGF-β1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18,P=0.868)及肾组织TGF-β1mRNA阳性面积(相关系数0.020,P=0.799)无相关性。结论:1血、尿及肾组织TGF-β1和TGF-β1mRNA在IgA肾病系膜增生严重时明显增加,肾小管大量萎缩、肾脏广泛纤维化时明显降低,而且与尿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可能参与IgA肾病系膜细胞的增生、肾小管萎缩、早期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的发生。2 BMP-7具有促进肾损伤修复,抑制炎症和细胞凋亡,拮抗TGF-β1,阻止肾纤维化等功能。本研究发现,血、尿及肾组织BMP-7和BMP-7mRNA水平随肾脏病变的加重而明显降低,而且其水平与Ccr呈正相关,与硬化肾小球数、新月体数、肾间质纤维化面积呈负相关,表明BMP-7水平降低,导致其抗肾纤维化作用减弱,能是IgA肾病肾纤维化发生和加重的原因之一。3血、尿BMP-7含量的变化与肾组织中BMP-7水平的变化一致,表明血、尿BMP-7含量能反映肾组织中BMP-7水平。因而,临床上测定血、尿BMP-7含量可能可以作为判断IgA肾病患者肾脏病变进展程度的新手段之一。
石鑫岳[9]2010年在《狼疮肾炎尿液TGF-β_1,MIP-1α和NGAL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系统性红斑狼疮(牦犔犈)是以多器官多系统受累为主要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肾脏是最常受累器官。牦犔犈患者中约70%合并狼疮肾炎(犔荦),尸检发现,牦犔犈患者中几乎100%有肾脏受累。目前肾脏穿刺是诊断犔荦的“金标准”,对于明确病理分型,预测愈后有重要意义。这是一种有创检查,而牦犔犈患者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存在穿刺出血的危险性。由于全身受累选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治疗,而且依据肾检查的临床资料可以推断肾脏病理类型的工作习惯,犔荦患者行肾脏穿刺机率明显较其它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少。寻找尿液标记物来预测肾脏病理的改变,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目的拟判断尿液中犜犌犉-β_1,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与犔犖的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符合犃犆犚诊断标准并行肾穿刺的犔犖患者36例作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行肾穿刺的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37例,均符合相应通用诊断标准(其中紫癜性肾炎8例,犐犵犃肾病16例,原发性肾小球肾炎13例),及同一时期符合犃犆犚诊断标准的非肾损害犛犔犈患者20例和正常人10例作为对照组。犈犔犐犛犃法检测入选对象尿液中犜犌犉-β_1,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的水平。分析三种尿液标记物与病理分型,组织学急慢性指数评分,组织学半定量评分和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①犔犖患者组尿液中犜犌犉-β_1,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水平与非肾损害犛犔犈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犉值分别为15.88,6.49,35.95,犘均<0.01),而与其他继发性肾小球疾病患者无明显差异。②在犔犖不同病理分型中三种尿液标记物有明显差异,但这种改变在同一病理类型中犔犖组和其他继发肾小球疾病组之间无差异。③犔犖患者尿液中三种标记物与组织病理半定量评分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尿液中犜犌犉-β_1与犕狊犕犐,犌犆犐,犜犆犐,犞犆犐密切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7,0.78,0.69,0.53,犘均<0.01),犕犐犘-1α与犲狀犱狅犾,犱犌犃犐,犞犆犐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50,0.82,0.41,犘均<0.05),而犖犌犃犔与犲狀犱狅犾,犱犌犃犐,犕狊犎犐有明显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0.47,0.57,0.45,犘均<0.01)。而三种标记物与犔犖患者肾活检活动性和慢性指数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犜犌犉-β_1与慢性指数明显相关(狉=0.89,犘<0.01),而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与活动性指数明显相关(狉值分别为0.71和0.60,犘均<0.01)。④犔犖患者尿液中犜犌犉-β_1和犖犌犃犔与24犺尿蛋白定量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34和0.28,犘<0.05),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与血清犐犵犌有相关性(狉值分别为0.57和0.35,犘<0.05)。同时治疗后犜犌犉-β_1与24犺尿蛋白定量有相关性(狉=0.51,犘<0.01)。犕犐犘-1α与血清犐犵犌有相关性,(狉=0.47,犘<0.05)。结论①犔犖患者尿液中的犜犌犉-β_1,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高于非肾损害犛犔犈患者和正常人,而与非犔犖肾小球肾炎无差异。②尿液中犜犌犉-β_1与肾脏的系膜和基质增生正相关,且与肾脏病变的慢性化正相关,而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与肾脏活动病理相关。③犔犖患者尿液中的犜犌犉-β_1,犖犌犃犔与24犺尿蛋白量存在相关性,而尿液中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与血清犐犵犌明显相关,同时尿液中犜犌犉-β_1随着治疗后24犺尿蛋白量的下降而下降。尿液中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随着治疗后血清犐犵犌的下降而下降。尿液中犜犌犉-β_1、犕犐犘-1α和犖犌犃犔可在一定程度上有监测病情的活动性和治疗反应的作用。
傅博[10]2008年在《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纤维化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研究进展;2、探讨健脾益肾方治疗CRF及其抗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3、观察健脾益肾方治疗CRF患者临床疗效的同时,重点观察其抗肾纤维化的疗效。方法: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大量古代和现代文献,总结CRF的中医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的研究现状。2、实验研究:将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模型组(M组)、低剂量治疗组(L组)、高剂量治疗组(H组),除N组外均行5/6肾切除手术制作CRF动物模型。于造模后一周开始干预,N组、M组每天生理盐水lml灌胃;L组每天健脾益肾方浓缩液lml灌胃;H组每天健脾益肾方浓缩液4ml灌胃。干预8周后取24h尿液、血清及肾组织标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尿素氮(BUN)、肌酐(Scr);RT-PCR法检测肾组织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mRNA、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组织TGF-β_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的表达;ELISA法检测尿TGF-β_1。3、临床研究:选取CRF代偿及失代偿期病人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38例。两组均给予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调,控制血压,严格控制饮食,优质低蛋白、低磷饮食,蛋白质摄入控制在0.6g/(kg·d),保证能量的供给等。治疗组用中药健脾益肾方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对照组仅口服贝那普利10mg/次,1次/天。8周后观察患者主要症状积分、肾功能及尿TGF-β_1变化情况。结果:1、文献研究:CRF的病因复杂,多属本虚标实,正虚包括气、血、阴、阳、脏腑之虚损,其中以脾肾虚衰为主,邪实包括湿浊、瘀血和水毒,早期多表现为脾肾阳虚,以正虚为主。后期虚实错杂,肾阳虚衰、浊邪壅盛,以邪实较为突出。正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寒热之间呈动态变化,病位以脾肾两脏为主。2、实验研究:(1)肾功能检测:干预8周后M组、L组、H组大鼠血BUN、Scr均明显升高,较N组显着增高(P<0.01);M组BUN、Scr升高较L组、H组明显,相比差异有显着性(BUN:M组-L组、M组-H组P<0.01;Scr:M组-L组P<0.05,M组-H组P<0.01);L组与H组之间BUN、Scr变化差异无显着性(P>0.05)。(2)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肾脏均有Lox-1 mRNA表达,N组有较弱表达,M组、L组及H组大鼠肾组织表达较N组均明显增加(M组及L组-N组:P<0.01,H组-N组:P<0.05):L组及H组表达较M组明显减少(P<0.01);H组表达较L组均明显减少(P<0.05)。各组大鼠肾脏均有TGF-β_1 mRNA表达,N组有较弱表达,M组、L组大鼠肾组织表达较N组明显增加(P<0.01),H组表达较N组增加差异无显着性(P>0.05);L组及H组表达较M组明显减少(P<0.01);H组表达较L组均明显减少(P<0.01)。(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①TGF—β_1表达:N组肾小球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均有微弱表达;M组上述部位高表达,与N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L组及H组上述部位中等强度表达,表达增多与N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M组相比表达有显着降低(P<0.01);H组表达较L组显着降低(P<0.05)。②α—SMA表达:N组肾间质、肾小管周围、肾小管、肾小球无表达,肾间质血管、入球小动脉血管壁阳性;M组肾间质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强阳性表达,肾小球内亦有表达,与N组相比表达显着增强(P<0.01);L组及H组肾间质及肾小管上皮细胞中等强度表达,表达增多与N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与M组相比表达显着降低(P<0.01);H组与L组相比表达显着降低(P<0.05)。③FN表达:N组肾小管间质区、上皮细胞基底膜、血管平滑肌区轻微表达;M组肾小管间质及小管均有强表达,小球系膜区有表达,与N组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L组及H组肾小管间质及小管中等强度表达,与N组相比表达显着增多(P<0.01),与M组相比表达显着降低(P<0.01);H组与L组相比表达减少(P<0.05)。(4)尿TGF—β_1 ELISA检测:M组、L组、H组较N组尿TGF—β_1浓度明显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1);L组、H组尿TGF-β_1浓度低于M组,组间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H组尿TGF-β_1浓度较L组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临床研究:治疗前两组症状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明显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着性(P<0.01);治疗后对照组症状减轻,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治疗组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减轻,差异有显着性(P<0.01)。治疗前两组血清BUN、Scr水平均无差异;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BUN、Scr水平明显下降,其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血清BUN、Scr明显下降,其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尿TGF-β_1浓度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性(P<0.01)。结论:1、文献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CRF中有独特的作用,尤其对早中期肾功能不全患者确有其独特优势;中药是以天然植物为主,对人体毒副作用较小;并且中医治疗之长还在于整体调节,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延长者寿命。2、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健脾益肾方可以降低CRF大鼠血清BUN和Cr,抑制肾脏组织Lox-1、TGF-β_1、α-SMA及FN的表达,表明健脾益肾方是治疗CRF的有效方剂,其机理可能与抑制大鼠肾组织内TGF-β_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α-SMA和FN的产生,从而抑制参与肾纤维化的细胞增殖和转分化,延缓肾纤维化的进展,达到治疗和延缓CRF进展的目的。3、临床研究表明,健脾益肾方治疗CRF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清Cr和BUN水平,使患者肾功能趋于好转;明显降低尿TGF-β_1的排泄,延缓肾纤维化的发展,从而延缓CRF的进展,是一种临床防治CRF有效的中药方,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和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尿TGF-β1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关系的研究[D]. 俞娅芬. 苏州大学. 2003
[2]. 降浊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脾肾气虚兼湿热证)的临床观察[D]. 刘梦君. 云南中医学院. 2018
[3]. 气虚、阳虚体质与慢性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中医证候及TGF-β相关性分析[D]. 崔赵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4].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检测及临床意义[J]. 陈明, 曾瑜, 张凡, 邓正华. 临床荟萃. 2004
[5].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与补气养阴、祛湿通络方干预研究[D]. 费梅. 苏州大学. 2007
[6]. 尿无创性生物标记物及血CystatinC在IgA肾病病情评估的价值[D]. 高卓.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8
[7]. 肾衰泻浊丸对肾间质纤维化大鼠FN、Col-Ⅳ、TGF-β1影响的实验研究[D]. 王丽彦.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8
[8]. IgA肾病患者血、尿及肾组织中TGF-β1和BMP-7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D]. 杨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07
[9]. 狼疮肾炎尿液TGF-β_1,MIP-1α和NGAL检测的临床意义[D]. 石鑫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0
[10]. 健脾益肾方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纤维化实验和临床研究[D]. 傅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