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自身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原,蛋白,细胞,高尔基,自身免疫,内质网,微管。
自身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徐维茜,刘晓刚[1](2019)在《特发性膜性肾病自身抗原及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因。现已发现M型磷脂酶A2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 A2R)和1型血小板反应蛋白7A域(thrombospondin-type 1 domain containing 7A,THSD7A)两种自身抗原与成人IMN相关。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确定了IMN两个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PLA2R(SNP rs4664308)和HL A-DQA1(SNPrs2187668),且两种风险等位基因纯合子的比值比为78.5。随后两者之间的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在中国IMN患者中得到验证。在中国,长期暴露于高水平的PM2.5被确定为IMN的一个环境风险因素。(本文来源于《临床与病理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杨柳慧[2](2019)在《人类自身抗原数据库的建立及银屑病免疫复合物筛选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1945年第一篇人类自身抗原论文发表以来,有关人类自身抗原(autoantigen)的论文已发表超过12万篇。目前我们在1000多篇论文中发现了一些已被证明是健康人和不同疾病患者的重要调节剂或生物标志物。这些有关人类自身抗原的报告出现在分散的数千篇论文和文献中,因此建立一个能囊括所有已发表的自身抗原的数据库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使用文本挖掘结合手动筛选的方法构建了AAgAtlas数据库1.0。使用了“自身抗原”或“自身抗体”或其词汇变体的关键词从PubMed中提取了45830个自身抗原相关的基因和94313个句子,我们进一步将其提炼为25520篇摘要,43253个句子和3984个候选者。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生物筛选后,筛选出了1126个基因作为人类自身抗原和1071个相关的人类疾病信息,用这些数据构建了一个人类自身抗原数据库,即AAgAtlas数据库1.0。本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简单方便的,便于浏览的、可以删除和下载人类自身抗原及相关疾病信息的界面。本数据库可在http://biokb.ncpsb.org/aagatlas/自由访问。自AAgAtlas数据库1.0发布以来的18个月内,用户对AAgAtlas 1.0数据库进行了17,658次访问,这表明我们的数据库为人类AAb/AAg研究领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但我们逐渐发现AAgAtlas数据库1.0并不完整,还有许多分散存在不同文献中的大量相关信息不能被检索到。因此,我们通过添加与翻译后修饰(PTM)相关的人类自身抗原大大扩展了AAgAtlas1.0数据库的信息,使至升级为AAgAtlas数据库2.0,不但增加了自身抗原/抗体的数量,并且对网站进行了更新,使用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采用了新的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搜索PubMed的全文,扫描补充信息,搜索微阵列数据库,包括OmicsDI,GEO,AAgMarker,ArrayExpress和PMD等。确定了与1,090种人类疾病相关的总共8,382个人类自身抗原和52个翻译后修饰自身抗原,包括了迄今为止最多的人类自身抗原数目。此外,我们开发了一个新的AAgAtlas 2.0数据库网站,允许用户查询人类自身抗原基因和疾病,并通过Expression Atlas和Reactome借助http://biokb.ncpsb.org分析人类自身抗原的基因表达和生物途径。AAgAtlas数据库2.0包含众多有关自身免疫病的自身抗原及疾病信息,但有关银屑病自身抗原的报道甚少,而银屑病是最常见的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影响全世界约2%至3%的人群和超过1.25亿患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对其免疫复合物的筛选也少有报道。本研究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用protein A/G beads与血清及组织裂解液混合物进行孵育,免疫沉淀抗原抗体复合物,并用质谱鉴定。还对筛选过程中的部分关键参数进行了摸索和优化,确定了清洗次数为4次、组织裂解液与血清用量比为1:3、沉淀物处理方法选用电泳法等为适宜条件,并建立了鉴定免疫复合物的筛选体系。接着利用建立的筛选体系测定银屑病病人样本,经质谱检测到的蛋白数共有474个蛋白,去除IgG后仍有361个蛋白。此前Monach PA等人报道过在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中免疫复合物的研究中,检测到的蛋白数仅43个,而本实验建立的筛选体系为过去可鉴定自身抗原数目的8倍。由此可见,该筛选体系的建立是高效、可行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Muhammad,Hussain(侯赛因)[3](2018)在《白塞病(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膜和核自身抗原抗体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塞病(BD)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血管炎疾病,几乎会影响到身体的各个器官,其特征为眼部、口腔和粘膜溃疡。在某些情况下,血管炎的并发症会导致失明或死亡。没有人知道BD的确切原因,但该病可被归类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种疾病经常发生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中国,土耳其和日本尤为常见。发达国家的总体发病率很低,因此长期以来无法引起主流科研机构的关注。因此,这种疾病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到目前为止,该病仍处于无临床试验状态,无治疗状态,对发病机制尚无基本了解。超过40%的中国患者需要5年以上才能明确诊断出该病。目前的临床诊断仍然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判断,因此对该病的自身抗体和自身抗原的相关研究仍然薄弱。自身抗体是许多自身免疫疾病的重要实验室诊断工具,然而,截至目前为止,BD疾病特异性自身抗体还无法成功应用于国内外临床实践。本课题致力于通过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生物学方法,结合传统的生物技术和现代蛋白质组学筛选出一些BD疾病潜在自身抗原。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中国汉族患者的血清鉴定了四种BD疾病潜在自身抗原。膜联蛋白A1(AnnexinA1),hnRNPC1/C2,NUMA的膜突和羧基(C)-末端氨基酸。简而言之,首先,培养HaCaT和EA.hy926细胞以提取总RNA并通过逆转录方法(RT-PCR)获得cDNA。然后,根据来自NCBIGenbank的四种蛋白质基因序列,我们设计了聚合酶链反应(PCR)引物,并用cDNA扩增了它们的基因。将基因插入原核质粒pET-28a(+)中,并将重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DH5 α细胞中。在PCR验证和测序后,进行二次扩增。然后,将提取的质粒转化到感受态大肠杆菌BL21中。通过诱导0.1mMIPTG,表达蛋白质并用Ni-NTA树脂纯化。之后,进行SDS-PAGE以确认表达和纯化的结果。然后通过应用高通量技术如质谱,蛋白质印迹,免疫沉淀,免疫组织化学,间接免疫荧光和ELISA来确认和验证表达的蛋白质。最后,通过使用最新的软件以及不同的统计方法评估数据。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上述自身抗原/自身抗体都是汉族BD患者的免疫靶点。本研究旨在为白塞病提供早期诊断、分子分型和病理探索进行基础研究,为白塞病的检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1-01)
周雅彬,崔家文,张春燕,田亚平,杜宏武[4](2017)在《胰腺癌相关自身抗原初步筛选和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胰腺癌作为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之一,死亡率与发病率的比例高达0.98,五年生存率仅为5%。临床常用的肿瘤血清学诊断指标如CA19-9,CA125,CEA等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不仅检出率低,且在良性胰腺疾病以及其他癌症中均有一定检出率,特异性和灵敏度较差。寻找胰腺癌发病早期的特异性诊断分子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免疫系统对细胞癌变的响应在癌症早期就已经发生,有时会伴随肿瘤细胞特殊成分而产生对应自身抗体,因此,胰腺癌病人血清中存在的自身抗体,有可能作为其早期诊断的潜在标志物。研究目的:使用多种癌细胞系的全蛋白作为自身抗原筛选来源,用胰腺癌病人血清中的自身抗体识别其对应靶抗原,运用蛋白质组学方法鉴定出胰腺癌相关自身抗原。方法:培养多种癌细胞系,使用1 0个胰腺癌混合血清作为实验组,1 0个健康人混合血清作为对照组,对这些癌细胞全蛋白裂解液进行免疫印迹(WB)初筛实验,选出与胰腺癌血清有阳性反应的细胞系。对阳性细胞系进行WB实验,将识别出的阳性条带通过MALDI-TOF/TOF质谱进行序列鉴定,通过比对蛋白数据库得到胰腺癌可疑自身抗原的序列。结果:混合血清WB初筛中,显示BxPC3,A549细胞裂解液与胰腺癌混合血清有阳性反应。将这两个细胞系进行WB实验;在BxPC3细胞中,得到70 kD和100 kD的阳性条带;在A549细胞中,得到30 kD、70kD、90 kD和100 kD的阳性条带,阳性率均达到20%以上。对这6个条带进行质谱鉴定,得到USTB40-45号(本实验室编号)蛋白。6个自身抗原蛋白中有1个(ANXA2)与已有报道吻合,5个蛋白在胰腺癌中为首次发现。结论:本研究使用蛋白质组学方法,在癌细胞系中成功筛选得到6个胰腺癌相关的自身抗原,在进一步ELISA大样本验证以后,可作为潜在的胰腺癌相关分子与临床血清学指标建立联合检测方案,探索其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壁报交流集》期刊2017-10-26)
蔡珺,彭艳霞,施蕾,林洁平,安宁[5](2017)在《靶向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可选的临床药物有限,且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已知自身抗原的暴露被免疫系统识别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键起始环节,而产生的自身抗体又是致病的主要因素。当前,精准医学已经成为疾病防治的共识,采用特异性的封闭分子(如"诱饵抗体"或"诱饵抗原")精准靶向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防治自身免疫性疾病势在必行。同时,它能够避免影响机体正常的免疫应答,有望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策略,也将引领该领域新药研发的潮流。本文对设计或制备的"诱饵抗体"和"诱饵抗原"靶向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防治2种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和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现代免疫学》期刊2017年04期)
童晓鹏,张敏[6](2017)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新型自身抗原视黄醇结合蛋白1类似蛋白相关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其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因此,迫切需要找到诱发此病的相关抗原,但国内外鲜有关于新的自身抗原的报道,本课题组运用克隆技术发现新型自身抗原。方法:从滑膜细胞中提取mRNA,构建c DNA文库,取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关节滑膜液中的抗体作为探针,筛选c DNA基因库,得到阳性克隆后测序分析,寻找已知相似基因,进而分析蛋白质的构造和Northern印迹杂交(Northern blotting)。结果:发现新型自身抗原c DNA克隆,其与视黄醇结合蛋白1(RBP1)有36.5%的氨基酸序列相同,并发现AT-rich interaction domain,chromo domain,A+T-hook以及TAF homology domain这些特殊的蛋白质构造。因此将其命名为视黄醇结合蛋白1类似蛋白(RBP1 like protein,Rbik)。Rbik RNA不仅表达于滑膜,也表达于心脏、小肠、肌肉等多个器官组织中。结论:此自身抗原的发现可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实验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可能指标和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免疫学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谢艳[7](2017)在《在内质网应激和自身免疫状态下高尔基体膜内糖尿病自身抗原GAD65的异常积聚》一文中研究指出胰岛β细胞易受内质网应激的影响,可导致1型糖尿病(T1D)发病时β细胞功能紊乱或损伤,这属于T1D的发病机制之一。外周膜蛋白GAD65是一种人类T1D的自身抗原。GAD65合成GABA,GABA是一种重要的自分泌和旁分泌信号分子,而且是胰岛细胞中的存活因子。我们发现在初始β细胞中内质网应激通过控制GAD65内膜分布干扰棕榈酰化循环,这导致转运高尔基体膜内棕榈酰化形式的异常积聚。(本文来源于《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2期)
陈慧,滕达,游红琴,高运安,张建民[8](2017)在《伴侣素包含T复合蛋白1ε亚基(CCT5)是与人γδT细胞相关的自身抗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CT5与γδT细胞及自身免疫病的关系。方法 PCR扩增人CCT5的基因,表达并纯化CCT5重组蛋白;用3条CCT5蛋白的肽段免疫小鼠,制备并筛选抗CCT5的单克隆抗体;固相化CCT5重组蛋白,体外扩增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γδT细胞;用制备的单抗通过ELISA检测正常人、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浆中CCT5蛋白的含量;用流式细胞技术分析不同亚型γδT细胞的比例,并与血浆CCT5含量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PCR扩增获得CCT5基因,目的片段长度为1 750 bp;经SDS-PAGE分析可见重组CCT5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5 ku,并获得了纯化。通过筛选,获得两株抗CCT5单克隆抗体对。重组CCT5蛋白能在体外扩增外周血γδT细胞;而血浆CCT5浓度与Vγ9和Vδ2 T细胞的比例呈显着正相关。在RA及SLE患者血浆中,可溶性CCT5的浓度显着低于正常对照(P<0.05)。结论 CCT5是与人Vγ9δ2γδT细胞识别的相关自身抗原,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Vγ9δ2γδT细胞在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7年02期)
杨秀琴[9](2016)在《一种新的白塞氏病相关自身抗原β微管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白塞氏病(Behcet’s disease,BD)是一种以细小血管炎为主要病理表现的多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其发病过程中伴随着大量自身抗体的产生。自身抗体在BD发病中发挥关键作用,鉴定这些抗体相应的自身抗原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也有利于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发现的BD相关血清标志物多与内皮细胞抗体相关,如由国外学者首先发现的抗异质性细胞核核糖蛋白抗体和抗α-烯醇化酶抗体,以及近期我们课题组在中国汉族白塞氏病患者体内率先发现的抗热休克蛋白27抗体和抗膜联蛋白A2抗体,但相对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我国涉及BD的基础研究仍然非常匮乏。进一步开展从内皮细胞中筛选关键的BD相关自身抗原,仍然是未来一段时间白塞氏病基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旨在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筛选白塞氏病相关自身抗原。应用Western blot技术从脐静脉内皮细胞全蛋白中筛选BD患者血清中相关自身抗体,并用质谱鉴定Western blot结果中的阳性蛋白条带。然后对这些自身抗体所对应的结合蛋白进行分子克隆、载体构建、表达纯化,并用Western blot和免疫共沉淀方法在临床样本中进行验证。本研究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中成功筛选到一个分子量约55 k Da的蛋白条带,经质谱鉴定为β微管蛋白,免疫印迹和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进一步验证β微管蛋白和BD血清能发生特异性结合。但是在免疫共沉淀实验中,我们发现β微管蛋白和健康人血清也可以发生结合。内皮细胞蛋白β微管蛋白是白塞氏病的一个相关自身抗原,可能对该病的早期检测及动态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免疫共沉淀结果表明该蛋白抗体在健康人血清中也有一定比率存在,白塞氏病人血清和健康人血清中β微管蛋白抗体水平是否存在医学上的实用价值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另外,病人的动态监测和随访监测对β微管蛋白的抗原性研究也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期刊2016-11-04)
颜婕,刘红,方昱,蔡生力[10](2016)在《凡纳滨对虾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基因克隆及其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克隆出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NASP)基因,NASP基因c DNA全长2258 bp,其中包括92 bp 5′端非编码区,147 bp 3′端非编码区及2019 bp开放阅读区,编码67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74.18 k D。该序列已提交至Gen Bank,序列号为KT274811。在NCBI上进行序列比对后发现,其与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NASP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0%。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了不同发育时期卵巢与肝胰腺中NASP m RNA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NASP在卵巢中的表达量高于肝胰腺中的表达量,且在Ⅱ期表达量最高,Ⅲ期表达量最低。此外,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比较了凡纳滨对虾NASP与其他物种间的遗传距离。实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凡纳滨对虾卵巢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自身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1945年第一篇人类自身抗原论文发表以来,有关人类自身抗原(autoantigen)的论文已发表超过12万篇。目前我们在1000多篇论文中发现了一些已被证明是健康人和不同疾病患者的重要调节剂或生物标志物。这些有关人类自身抗原的报告出现在分散的数千篇论文和文献中,因此建立一个能囊括所有已发表的自身抗原的数据库是有必要的。本研究使用文本挖掘结合手动筛选的方法构建了AAgAtlas数据库1.0。使用了“自身抗原”或“自身抗体”或其词汇变体的关键词从PubMed中提取了45830个自身抗原相关的基因和94313个句子,我们进一步将其提炼为25520篇摘要,43253个句子和3984个候选者。基于蛋白质组学的生物筛选后,筛选出了1126个基因作为人类自身抗原和1071个相关的人类疾病信息,用这些数据构建了一个人类自身抗原数据库,即AAgAtlas数据库1.0。本数据库为用户提供简单方便的,便于浏览的、可以删除和下载人类自身抗原及相关疾病信息的界面。本数据库可在http://biokb.ncpsb.org/aagatlas/自由访问。自AAgAtlas数据库1.0发布以来的18个月内,用户对AAgAtlas 1.0数据库进行了17,658次访问,这表明我们的数据库为人类AAb/AAg研究领域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以及人性化的服务。但我们逐渐发现AAgAtlas数据库1.0并不完整,还有许多分散存在不同文献中的大量相关信息不能被检索到。因此,我们通过添加与翻译后修饰(PTM)相关的人类自身抗原大大扩展了AAgAtlas1.0数据库的信息,使至升级为AAgAtlas数据库2.0,不但增加了自身抗原/抗体的数量,并且对网站进行了更新,使用户有更好的使用体验。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采用了新的生物信息学方法,通过统计分析,可以搜索PubMed的全文,扫描补充信息,搜索微阵列数据库,包括OmicsDI,GEO,AAgMarker,ArrayExpress和PMD等。确定了与1,090种人类疾病相关的总共8,382个人类自身抗原和52个翻译后修饰自身抗原,包括了迄今为止最多的人类自身抗原数目。此外,我们开发了一个新的AAgAtlas 2.0数据库网站,允许用户查询人类自身抗原基因和疾病,并通过Expression Atlas和Reactome借助http://biokb.ncpsb.org分析人类自身抗原的基因表达和生物途径。AAgAtlas数据库2.0包含众多有关自身免疫病的自身抗原及疾病信息,但有关银屑病自身抗原的报道甚少,而银屑病是最常见的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之一,影响全世界约2%至3%的人群和超过1.25亿患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对其免疫复合物的筛选也少有报道。本研究采用自身配对设计,用protein A/G beads与血清及组织裂解液混合物进行孵育,免疫沉淀抗原抗体复合物,并用质谱鉴定。还对筛选过程中的部分关键参数进行了摸索和优化,确定了清洗次数为4次、组织裂解液与血清用量比为1:3、沉淀物处理方法选用电泳法等为适宜条件,并建立了鉴定免疫复合物的筛选体系。接着利用建立的筛选体系测定银屑病病人样本,经质谱检测到的蛋白数共有474个蛋白,去除IgG后仍有361个蛋白。此前Monach PA等人报道过在测定类风湿关节炎(RA)中免疫复合物的研究中,检测到的蛋白数仅43个,而本实验建立的筛选体系为过去可鉴定自身抗原数目的8倍。由此可见,该筛选体系的建立是高效、可行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身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徐维茜,刘晓刚.特发性膜性肾病自身抗原及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J].临床与病理杂志.2019
[2].杨柳慧.人类自身抗原数据库的建立及银屑病免疫复合物筛选体系[D].河北大学.2019
[3].Muhammad,Hussain(侯赛因).白塞病(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的膜和核自身抗原抗体的鉴定[D].北京科技大学.2018
[4].周雅彬,崔家文,张春燕,田亚平,杜宏武.胰腺癌相关自身抗原初步筛选和鉴定[C].第十二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壁报交流集.2017
[5].蔡珺,彭艳霞,施蕾,林洁平,安宁.靶向自身抗原和自身抗体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研究进展[J].现代免疫学.2017
[6].童晓鹏,张敏.类风湿性关节炎新型自身抗原视黄醇结合蛋白1类似蛋白相关分析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7
[7].谢艳.在内质网应激和自身免疫状态下高尔基体膜内糖尿病自身抗原GAD65的异常积聚[J].实用器官移植电子杂志.2017
[8].陈慧,滕达,游红琴,高运安,张建民.伴侣素包含T复合蛋白1ε亚基(CCT5)是与人γδT细胞相关的自身抗原[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7
[9].杨秀琴.一种新的白塞氏病相关自身抗原β微管蛋白[C].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摘要汇编.2016
[10].颜婕,刘红,方昱,蔡生力.凡纳滨对虾核自身抗原精子蛋白基因克隆及其表达[J].中国水产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