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开敞空间论文-翁恩彬,秦昊林,翁殊斐

绿色开敞空间论文-翁恩彬,秦昊林,翁殊斐

导读:本文包含了绿色开敞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环境教育,绿色开敞空间,学科分布,高频关键词

绿色开敞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翁恩彬,秦昊林,翁殊斐[1](2019)在《基于绿色开敞空间的环境教育文献可视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绿色开敞空间能够为开展多种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提供资源和场地,是进行户外环境教育的主要场所。基于国内已有的相关文献,运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和Excel,对相关文献的发表时间、发表文献期刊学科分布特征以及关键词共现的频次和首次出现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至1997年,林业类期刊涉及的数量最多,出现的高频关键词有"环境教育"、"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环境解说"、"国家公园"等。目前国内研究的环境教育场所类型以自然保护区为主,教育方式以生态旅游为主。根据环境教育研究现状及趋势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展望。(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4期)

祝明伟[2](2018)在《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城镇绿色开敞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马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我国许多小城镇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设计方面却存在诸多缺失,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一线人员的关注。本文首先论述当前我国小城镇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设计的现状和问题,然后结合具体实证提出绿色开敞空间优化策略与建议,希望为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8年09期)

王琛[3](2018)在《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陕南地区小城市开敞空间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陕南地区小城市建设用地紧张,开敞空间分布破碎化且总量不足等问题,研究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相关理论与方法,对其开敞空间进行系统建构。以商南县城为实践对象,通过评估、提取,从区域层面确定开敞空间的网络中心及廊道,同时利用网络分析的GIS技术平台,对建成区内部开敞空间分布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确定开敞空间的规划布局,探索更加适应地域生态环境和城市发展特征的开敞空间规划途径。(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8年08期)

梁家健,朱俊华[4](2018)在《广东省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功能。国内城市在经历高速发展后,不同程度地面临生态品质下降、城市活力丧失等问题。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品质生活吸引创新人才的大背景下,急需通过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补齐与优化,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本文通过梳理广东省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历程,提出当前在管理体系、空间布局、管理运营、社会参与等方面的难点,结合城市发展的新形势,从打破隔阂、推进实施、面向社会、提升品质等方面提出建设与管理机制提升策略。(本文来源于《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8-07-26)

陈海霞[5](2018)在《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范式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帮助读者了解中外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发展历史,并对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叁种范式进行具体介绍,对叁种范式不同的特点和共存的关系进行解读。(本文来源于《智能城市》期刊2018年13期)

张丝雨[6](2018)在《武汉市绿色开敞空间遮荫环境热舒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气候变化与城市建设带来的影响,室外热舒适研究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是承载市民室外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热环境的舒适与否直接影响空间使用。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遮荫是改善室外热舒适的重要措施,因此建立遮荫环境热舒适评价标准,深入了解遮荫环境下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因子以及不同物质空间形态遮荫环境的热舒适差异对更好地利用遮荫提高室外热舒适具有现实意义。基于此,研究选择夏热冬冷地区武汉市典型绿色开敞空间遮荫环境作为研究对象,以生理等效温度(PET)作为热舒适客观评价指标,开展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于2017年7月至10月在武汉市洪山广场与解放公园共进行26次热舒适调研,获取了夏秋季节室外遮荫环境微气候相关数据(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黑球温度及风速)与有效热舒适问卷2252份。对比分析夏秋两季遮荫环境的微气候及热舒适差异,发现:微气候方面,遮荫程度越好,遮荫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越低,当下午地面辐射作用增强时,各遮荫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差异减小。构筑物遮荫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日变化较植物遮荫环境小。绿化种植较丰富时,植物的降温与增湿作用比较显着,但湿度波动较大。此外,除相对湿度外,秋季不同遮荫环境微气候差异较夏季显着。主观热舒适方面,秋季人们舒适程度明显好于夏季。微气候对人们微气候感知具重要影响,表现在:夏季空气温度是影响微气候感知的重要因子,秋季相对湿度对微气候感知影响大于夏季。绿化是改善室外空间环境时的关注重点,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相对舒适的秋季,人们更偏好植物遮荫。(2)基于调研,计算每份问卷对应的PET,通过建立主观感受与客观热舒适的关系,确定武汉市绿色开敞空间遮荫环境夏季热中性温度是23.9℃,热感觉适中范围是19.2℃~28.5℃。秋季热中性温度是21.6℃,热感觉适中范围是12.5~30.7℃。平均辐射温度是影响夏季及不同时段遮荫环境热舒适的主要因子,空气温度与平均辐射温度是影响秋季及不同时段遮荫环境热舒适主要因子。除风速对热舒适具有反向影响外,其余微气候因子对热舒适均为正向影响。(3)从性别、年龄以及活动类型统计分析了夏秋两季不同人群的热舒适情况与微气候偏好。结果表明夏秋季节女性热敏感度均高于男性。夏季老年人对湿度较中青年人敏感,而中青年人对风速与日照较老年人敏感。秋季中青年人对热与日照的敏感程度高于老年人。夏季随着活动量增加,人们的偏热感觉程度加重,活动量较小时,人们对湿度的敏感程度较低。秋季活动量增大,人们对热环境的要求降低。(4)从遮荫程度、地表类型、遮荫层高度、遮荫类型及植物不同种植方式与构筑物不同材质等方面探讨了遮荫环境不同物质形态的热舒适差异及其影响。发现夏季遮荫程度、遮荫层高度、群落结构、地表类型、遮荫类型对PET存在显着影响,秋季除遮荫类型外,其他物质空间形态对遮荫环境热舒适具有显着影响,但秋季物质空间形态对热舒适的影响作用大于夏季。研究揭示了室外遮荫环境微气候及物质空间形态对热舒适的影响规律,为武汉市室外遮阳环境热舒适评价提供了参考标准。以期为营造舒适的室外环境,构建宜人的人居环境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梁红,宋斌,陈晓涵[7](2017)在《青岛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无障碍设施的现状与改进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是构筑与支撑城市生态环境的自然基础,既缓解了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又是展示城市形象与面貌的窗口。对于控制城市增长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承载人与人、人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提供休闲游憩的空间与场所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无障碍设计,真正把"人"作为第一要素,对于提升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创建生态文明城市和实现城市生态网络安全格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园林》期刊2017年09期)

蔡云楠,温钊鹏,雷明洋[8](2016)在《高密度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误区和优化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密度发展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建设重要方向的背景下,指出绿色开敞空间作为推动城市功能优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手段,对于高密度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高密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在发展思路、总体布局、空间组织、建设理念、公园体系和建设模式方面存在的误区进行剖析,明确其总体目标、发展方向、前提条件、基本原则和实施标准,总结提出绿色开敞空间规划建设的优化策略与方法,包括生态定量综合评估、优化空间连续布局、多层空间结合的立体发展思路,开展全生命周期分类管控。(本文来源于《中国园林》期刊2016年12期)

景辉[9](2016)在《海绵城市(LID)理论视角下延安新区绿色开敞空间规划布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问题上升到“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生态问题中的城市节水工作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自然生态城市,2014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组织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的思想是对传统开发建设思维的一种全新的转变,从过去的形式构图,营造视觉优美的绿地景观设计转换到一种结合生态、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为目标。黄土高原河谷沟壑地区是我国人居环境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延安市就是该地区具有典型代表的城市:一方面她面临着缺水、干旱的长期困扰,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洪水、内涝灾害的严重威胁。如何使城市像海绵一样将水体有效吸纳、缓释、滞留,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这个愿景。黄土山地城市海绵城市营造的重点在于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绿色开敞空间是城市众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生态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是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人工环境的交融地,是改善城市空间结构和功能的调节器,也是促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载体之一。论文在对绿色开敞空间、上山建城、海绵城市基本理论、方法、相关研究和实践总结的基础上,首先对绿色开敞空间在海绵城市建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分析绿色开敞空间对海绵机能,生态格局等方面作用并探究海绵城市对传统绿色开敞空间的布局影响。其次,对延安地区地质、地貌、水文、气候、生态植被等条件进行研究,对影响延安山地新区绿色开敞空间相关要素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延安新区营建海绵城市的应对方式。最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海绵城市理论视角下的延安新区绿色开敞空间的建构方法和规划布局方案,并提出适宜黄土高原山地城市的海绵城市营建模式。(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6-05-25)

赵娟,王亚楠,车冠琼,蒋杰媛,武晓璐[10](2015)在《美丽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包头市在建设两型社会、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实现"美丽中国"等思想的指导下,根据建设"美丽包头"的基础与问题,提出了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规划以"人—城市—生态和谐发展"的美丽城市为理念,首先梳理市域层面的生态要素,构建完善的市域绿色空间网络;其次,构筑"叁区两线"的空间管制模式,作为绿色开敞空间的基底;最后,提取重要水域、风景区及基本农田等非建设用地、城市主要道路和城市绿地作为绿色开敞空间的构成要素,重构包头市绿色开敞空间结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绿色开敞空间的方法论,为其他城市的类似规划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5年02期)

绿色开敞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下我国许多小城镇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设计方面却存在诸多缺失,也越来越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一线人员的关注。本文首先论述当前我国小城镇绿色开敞空间规划设计的现状和问题,然后结合具体实证提出绿色开敞空间优化策略与建议,希望为规划设计人员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绿色开敞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翁恩彬,秦昊林,翁殊斐.基于绿色开敞空间的环境教育文献可视化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9

[2].祝明伟.基于问题导向的小城镇绿色开敞空间优化策略研究——以江苏省连云港市赣马镇为例[J].中外建筑.2018

[3].王琛.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陕南地区小城市开敞空间构建[J].华中建筑.2018

[4].梁家健,朱俊华.广东省城市绿色开敞空间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C].2018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8

[5].陈海霞.论城市绿色开敞空间规划的范式演变[J].智能城市.2018

[6].张丝雨.武汉市绿色开敞空间遮荫环境热舒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8

[7].梁红,宋斌,陈晓涵.青岛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无障碍设施的现状与改进方法[J].园林.2017

[8].蔡云楠,温钊鹏,雷明洋.高密度城市绿色开敞空间的建设误区和优化策略[J].中国园林.2016

[9].景辉.海绵城市(LID)理论视角下延安新区绿色开敞空间规划布局研究[D].长安大学.2016

[10].赵娟,王亚楠,车冠琼,蒋杰媛,武晓璐.美丽城市理念下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构建[J].规划师.2015

标签:;  ;  ;  ;  

绿色开敞空间论文-翁恩彬,秦昊林,翁殊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