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宏(湖北省英山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黄冈438700)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5-0305-02
心理护理是指护理全过程中,护士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包括主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积极地影响病人的心理活动,帮助病人在其自身条件下获得最适宜的身心状态。[1]
老年卒中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心理问题,良好的心理干预,既能调节患者的心理失衡,维持中枢神经系统的稳定,充分调动患者自身的积极因素与疾病作斗争,同时也能加强正常神经细胞的代谢功能,促进偏瘫、失语、情绪障碍等症状的恢复,从而缩短病程,提高治疗效果。
我科自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共收治老年卒中患者596例,年龄均在60-85岁,现就他们的心理特点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和总结如下:
一无用感
老年人比较容易出现无用感,而脑卒中患者常伴有偏瘫、失语、大小便失禁等症,使得这种无用感会明显加重,并且很容易演变为抑郁,自责情绪,心理护理的重点应放在对患者自我生存价值的认识上,护士应在语言上多鼓励患者,引导患者从子女的角度认识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变被动为主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过多、过细的照顾,因为过度照顾可能会给患者带来更为强烈的无用感,护士可指导家属在患者完成某一动作时及时给予夸奖和鼓励,使之克服自卑、自责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康复和护理工作。
二孤独感
这一内心体验主要来自于老年人自己的心理需要落差,这种孤独感很容易向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转化,心理护理的重点应放在“理解”方面,护士应在单独的时间坐下来耐心地倾听,鼓励和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感受和顾虑,及时给予相应的解释、疏导,并向患者传递一种信息,患者并不孤独,并不寂寞,他的内心体验护士和亲人都能读懂、能理解,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多陪伴患者,多跟患者沟通、交流,让患者感到被理解、尊重和需要,从而改善情绪,正确发挥心理防御机制。
三失落感
老年人由于生理、生活、环境、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失落感较强,而卒中后的老人易使失落感这一内心冲突转变成心理上的退行,患者可表现为心理行为的依赖、幼稚等,心理护理强调的是患者心理的成长,而不是一味地迁就、关心患者,在正视疾病的前提下,鼓励患者寻找原来的“自己”,重新唤回“心理”感受,调整自己的心态,失落感过强的患者,可将自己人格中相对隐蔽,很不光彩,不被人接受的缺点暴露出来,可表现为挑剔,不礼貌行为。护士除了要保持理智,做到坚持原则外,还要有敏锐的心理洞察力,能从心理角度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干预,而不应该将患者看成是心理健康人而计较其言语行为,同时还应向家属做好耐心的解释工作,避免家属成员与患者之间发生矛盾而加重患者心理负担。
四死亡恐惧
生本能与死本能都是与生俱来的,这两种本能表现在外在的强弱程度可因年龄而有所不同,老年人发生脑卒中后,将使这一“死亡恐惧”加重,一旦患者目睹同病室患者去世,死亡恐惧也会明显加重,可表现为抑郁、焦虑、躁动、不合作等,严重者会出现明显的精神症状,护士应及时向患者传递“生命”的信息,对患者进行必要的病情解释,多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减少其过分的担心和对自身疾病的过度猜疑。可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等选择音乐、阅读疗法以分散其注意力,尽可能避免让患者目睹病友去世的场面,以免加重其死亡恐惧感。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在我国尤为严峻,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危害老年人生命与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由于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引发的心理问题相当复杂,护士应有高度的敏锐性和洞察力,正确把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为其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使心理护理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减轻患者心身痛苦,促进疾病痊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郁秋.护理心理学,人民卫生县版社,200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