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酸性地下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酸性,地下水,酸雨,地球化学,乌苏里江,兴国县,水文。
酸性地下水论文文献综述
宋绵,龚磊,王新峰,李甫成,马涛[1](2018)在《江西兴国县偏酸性地下水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兴国县浅层地下水为各城镇和农村的主要饮用水源,浅层地下水中酸性地下水(p H<6.5)分布范围占全区面积的1/2,区域地下水酸化现象较为明显,已成为该地区安全用水问题之一。中国地质调查局根据原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于2017年启动了兴国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基于768组地下水现场水质测试和80组相关水化学分析资料,本文研究了兴国县偏酸性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pH<6.5的偏酸性地下水分布普遍,主要分布于花岗岩类裂隙水中,地下水pH值受当地酸雨影响明显,与酸性土壤分布吻合,与含水介质类型密切相关,随地下水位埋深的增加,pH值增大。本研究对正确认识偏酸性地下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促进城镇农村居民安全用水,为预防地下水酸化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程新伟,孙继朝[2](2017)在《珠江叁角洲地区酸性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珠江叁角洲地区酸性地下水(pH<6.5)分布范围占全区面积的3/4,区域地下水酸化较普遍,已成为最大的区域地下水环境和生态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珠江叁角洲地区地下水pH值及地下水常规无机成分,对地下水酸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H<6.5的偏酸性地下水主要分布于东、北、西的低山、丘陵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果林用地及农田用地,主要含水介质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同时分布有松散岩类孔隙水、还有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pH≥6.5的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叁角洲中心平原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城市用地,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孔隙水。(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7年05期)
周迅,张后虎,刘林,叶永红[3](2017)在《中国东南地区偏酸性地下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酸化可以改变地下水水质、减弱土壤中硝化作用以及引发土壤和地下水的重金属污染。基于1 861组地下水样品p H值和相关水化学分析资料,讨论了东南地区偏酸性地下水的自然分布,分析了影响因素和地下水的酸化现象。结果显示:东南地区偏酸性地下水主要分布在北纬30o 40'以南,地下水p H值与酸雨频率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和降雨p H值呈显着正相关关系。偏酸性地下水分布区基本与酸雨带重合。地下水p H值与TDS正相关,与Cl-摩尔分数和Al,Ca摩尔比呈负相关关系,表现出酸雨淋滤后的软化现象。典型城市30 a跨度资料显示地下水呈现酸化趋势,酸化过程同时伴随有硝化现象。本研究对正确认识偏酸性地下水分布特征,了解酸雨影响下的地下水酸化趋势,预防地下水酸化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环境科技》期刊2017年04期)
王贺[4](2017)在《弱酸性—氧化还原环境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化-还原反应对水化学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不仅影响着有机物的降解和迁移,还对无机物的地球化学转化过程起着主导作用。基于氧化-还原环境分析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可以揭示不同阶段水文地球化学反应及离子组成特征,还可以查明含水层中氧化还原物质的分布规律,从而对硝酸盐、重金属等污染物的控制、修复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在野外勘察取样的基础上,基于水文地球化学数据,分析了叁江平原乌苏里江流域内水文地球化学组成特征及其分布规律,采用ArcGIS地统计模块分析了地下水氧化-还原环境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氧化还原电位Eh与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间关系,揭示了氧化还原环境对地下水化学组分的控制作用,并利用反向水文地球化学模拟查明了沿地下水径流方向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规律及水化学反应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地下水处于连续且稳定的弱酸性环境,浅层地下水易溶盐贫乏,以HCO_3型、Cl-HCO_3型和Cl-SO_4型微咸水为主,深层地下水淡化趋势显着,以HCO_3型低矿化度水为主;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分别以30m、90m井深为界限,具有明显的分层性,水体中离子含量呈不同的变化趋势。2.流域内地下水同位素组成偏负,分布于当地大气降水线附近,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补给。离子组成受岩石风化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控制,其中易受人类活动影响的Cl~-、NO_3~-表现出较高的空间变异性,Cl~-、NO_3~-受人为污染输入显着。3.研究区浅层地下水Eh以50~100mV、100~150mV变化范围为主,处于氧化环境、弱氧化环境和还原环境中。Eh随井深呈无规律性变化,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具有易变性;深层地下水Eh以0~50mV和<0mV变化范围为主,处于弱氧化环境和还原环境中,含水层氧化-还原环境具有稳定性。4.氧化还原电位Eh与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关系显着。Eh与pH呈负相关性,Eh与DO呈正相关性,Eh、pH和DO共同控制着地下水氧化还原环境;浅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均经历了强烈的溶解氧还原、NO_3~-和NO_2~-还原阶段;深层地下水Fe还原反应较显着,氧化-还原条件控制Fe~(2+)迁移、转化过程,浅层下水HCO_3~-随Eh变化较显着,呈负关性。5.浅层地下水中氧化-还原反应显着,氧化条件下主要发生硝化作用以及黄铁矿的氧化,还原条件下以反硝化作用、铁氧化物的溶解以及少量硫酸盐还原作用为主。SO_4~(2-)、NO_3~-、NO_2~-、Fe~(2+)等含量受氧化-还原反应控制,Ca~(2+)、Mg~(2+)、Na~+和Cl~-含量变化主要受水-岩相互作用、阳离子交换作用等控制,HCO_3~-含量同时受水-岩相互作用和氧化-还原反应影响;深层地下水处于较稳定的弱氧化-还原环境中,Eh变化对常规水化学离子含量影响较小,主要引起Fe~(2+)、Mn含量的变化。(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期刊2017-06-01)
李小倩,张彬,周爱国,刘运德[5](2014)在《酸性矿山废水对合山地下水污染的硫氧同位素示踪》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西合山煤矿为例,应用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示踪并量化酸性矿山废水对矿区地下水的污染。合山矿井水表现出高浓度SO2-4和低p H值的酸性矿山废水特征,其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组成显着富集轻同位素,表明煤矸石中黄铁矿的氧化是其产生的主要机制,反应途径为微生物作用下Fe3+对Fe S2的氧化。利用硫酸盐硫、氧同位素组成并应用叁元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表明矿区地下水基本都受到酸性矿山废水的入渗影响,其对地下水硫酸盐的贡献比例为16%~52%。硫酸盐硫、氧同位素能够示踪酸性矿山废水对地下水的影响,是示踪与评价矿山开采活动对地下水污染的有效手段。(本文来源于《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期刊2014年06期)
徐海珍,高艳丽,李国敏[6](2013)在《地下水中酸性污染羽的自然净化作用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酸法地浸采铀对铀矿层的地下水环境有极大的破坏作用,当开采结束后将形成酸性地下水污染羽。为恢复含矿含水层的水质,必须采取有效的污染治理措施。自然净化是一种较经济的方法,但是必须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本研究以某退役地浸铀矿采区含矿含水层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应溶质运移模拟方法来研究酸性污染羽在含水层中的自然净化作用。研究中使用PHT3D模型模拟污染羽的运移,模拟反应组分共12种、沉淀—溶解矿物共6种,模拟时长为5a。模拟结果表明:酸性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后,形成了由方解石、Al(OH)3(a)和Fe(OH)3(a)反应所控制的pH缓冲区;随着酸性污染羽的向下游高pH值地下水区域移动,方解石溶解与石膏沉淀反应可使SO2-4浓度产生明显下降,其他主要金属离子污染物也有明显的自净作用。(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朱玲,吴攀,袁旭,李学先[7](2013)在《酸性矿山排水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基于特征污染物Fe、Mn、As等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贵州省兴仁县交乐村猫石头水库下游受酸性矿山废水污染的水体以及岩溶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当地农田沟渠改道前后水体特征污染物Fe、Mn、As等的变化特征,阐述矿山酸性水体对岩溶地下水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溪沟对酸性矿山水水体的自净明显,而溪流改造工程导致矿山酸性水体快速向下游扩散。受酸性矿山水污染的岩溶地下水经过一系列的水体自我修复作用,污染程度有一定的减缓,但仍高于相应的区域背景值。而沟渠改造切断酸性矿山水与岩溶地下水系统的水力联系后,经过较短时间的地下水体的自我修复,其所有重金属含量均可还原到区域背景值。(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张永涛,张莉,左海英,桂建业,李晓亚[8](2010)在《重氮甲烷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地下水中17种酸性除草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体中酸性除草剂存在形态的改变,衍生试剂的选择及定量离子的确定,建立了重氮甲烷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水中卤代酸类、苯酚类、氮硫杂环类酸性除草剂的方法。重氮甲烷与酸性除草剂发生衍生反应,生成易于气相色谱-质谱测定的酯类化合物,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少。采用自行设计制造的重氮甲烷发生装置,有效控制了二甲基亚硝基苯磺酰胺的反应用量,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对重氮甲烷连续鼓泡法和间断鼓泡法进行了试验对比。方法检出限为4.95~9.80 ng/L,精密度(RSD,n=7)为1.7%~7.9%,对不同添加水平的回收率进行对比,回收率控制在67.5%~126.3%。(本文来源于《岩矿测试》期刊2010年04期)
欧业成,陈润玲,黄喜新,周训[9](2009)在《北海市滨海地下水天然偏酸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广西北海市滨海平原松散沉积物中分布有潜水含水层和承压含水层,天然条件下地下水的pH值普遍偏低,一般为4.5~6.5,最低3.33,且地下水的pH值在时空上呈现出一定规律的分布:在垂向上呈现由潜水—浅部承压水—深部承压水逐步降低的序列,在平面上地下水的pH值向海域方向略为减小;在时间上,pH值随季节上下波动,一般在雨季略高于旱季。一定酸度的大气降水,土壤矿物与化学成分,含水层的岩性、介质成分和结构等,是偏酸性地下水形成的物质基础,水循环状况则是偏酸性地下水形成的动力条件。(本文来源于《桂林工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罗杰,温汉辉,董岩翔[10](2009)在《广东某粮食基地土壤酸性条件对地下水质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广东省某粮食基地土壤中的全氮和浅层地下水中氨氮的关系,发现土壤酸性—强酸性环境条件和高铁锰的第四系全新统现代滩涂沉积为农业区地下水氨氮局部污染提供了环境条件。而不合理的施用氮肥是地下水氨氮长期面状污染的主要来源。(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09年02期)
酸性地下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珠江叁角洲地区酸性地下水(pH<6.5)分布范围占全区面积的3/4,区域地下水酸化较普遍,已成为最大的区域地下水环境和生态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珠江叁角洲地区地下水pH值及地下水常规无机成分,对地下水酸化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pH<6.5的偏酸性地下水主要分布于东、北、西的低山、丘陵地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果林用地及农田用地,主要含水介质类型为基岩裂隙水,同时分布有松散岩类孔隙水、还有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pH≥6.5的地下水主要集中在叁角洲中心平原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城市用地,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孔隙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酸性地下水论文参考文献
[1].宋绵,龚磊,王新峰,李甫成,马涛.江西兴国县偏酸性地下水研究现状[J].地球学报.2018
[2].程新伟,孙继朝.珠江叁角洲地区酸性地下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地下水.2017
[3].周迅,张后虎,刘林,叶永红.中国东南地区偏酸性地下水的分布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技.2017
[4].王贺.弱酸性—氧化还原环境区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7
[5].李小倩,张彬,周爱国,刘运德.酸性矿山废水对合山地下水污染的硫氧同位素示踪[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
[6].徐海珍,高艳丽,李国敏.地下水中酸性污染羽的自然净化作用数值模拟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13
[7].朱玲,吴攀,袁旭,李学先.酸性矿山排水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基于特征污染物Fe、Mn、As等的对比[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8].张永涛,张莉,左海英,桂建业,李晓亚.重氮甲烷衍生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地下水中17种酸性除草剂[J].岩矿测试.2010
[9].欧业成,陈润玲,黄喜新,周训.北海市滨海地下水天然偏酸性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9
[10].罗杰,温汉辉,董岩翔.广东某粮食基地土壤酸性条件对地下水质量影响[J].地球与环境.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