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 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董博[1](2019)在《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才问题历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关注的重大问题。选择研究“人才发展治理”问题,主要基于以下时代背景:一是创新驱动发展推动全球人才竞争变革。当前,世界主要国家已经逐步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为创新驱动。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由于人才资源的稀缺性,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薪酬、待遇、平台的比拼,而日益成为全方面、系统性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较量。二是治理理论的出现引发对人才发展路径的反思。治理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兴起以来,被应用于各类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与此同时,人才发展格局正在改变,政府不再是推动人才发展的唯一责任主体,市场经常性在人才配置中出现失灵,社会组织蓬勃兴起开始参与人才发展事务,人才也以独立的姿态成为推动人才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促使我们必须用治理理念去重新审视人才发展问题。人才发展已经踏入治理时代。三是破解人才发展实践难题需要构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我国人才发展面临着国际人才竞争力不足、区域人才发展不平衡、面向未来的高端人才开发体系不成熟三大挑战,需要用开放包容的制度、运行高效的模式、科学规范的机制解决,这些都是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四是党管人才体制加速人才发展治理进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讲话、批示和指示,体现出丰富的治理思想。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创新驱动要求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推动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成为当前我国人才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特别是2016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做出“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部署,为人才发展治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人才发展治理开始在更广范围内受到关注。这些重大变革趋势,凸显了人才发展治理的重要性,为人才发展治理创造了条件。本研究有两方面意义:一是在理论上,用治理理论思考人才发展问题,梳理人才发展治理形成脉络、概括人才发展治理特征、提出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应然框架,丰富和拓展了治理理论的研究范畴。二是在实践上,从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出发,系统分析我国人才发展治理案例,概括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尝试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构建路径,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践具有参考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一是通过查阅文献,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概念和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研究,确定研究重点,梳理理论基础。二是对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发展基础的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进行梳理和对比,从中寻找人才发展治理基本规律。三是深入3个省的15个县市的农村、园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实地走访、访谈座谈等,选择重点人才发展案例进行“解剖麻雀”式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构建路径。本文除去绪论和结论共分四章:第一章“人才发展治理概念阐释和理想愿景”。基于对有关概念产生背景和发展脉络的梳理阐述,对本研究涉及的人才、人才发展和人才发展治理三个核心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和界定,对人才发展治理的整体特征进行初步描述,提出了多中心布局、多层次结构、多关系网络的人才发展治的理想愿景,使研究问题范畴更加精准。第二章“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借鉴”。一是依次剖析对人才发展治理研究有支撑作用的人力资本理论、创新理论和治理理论,探讨阐述这些理论对于丰富人才发展治理理论和指导人才发展治理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二是梳理、回顾、对比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历程,挖掘国外人才发展过程中的治理思想。三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能力、治理体系等四个维度,归纳国外人才发展治理基本要素特征。最后,对世界主要国家人才发展治理共性经验进行概括,从中寻求对人才发展治理的规律性认识。第三章“人才发展治理的中国探索和理论反思”。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才发展治理孕育发展历程进行概括,对4个人才发展典型案例和东北J省人才发展治理实践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遇到的治理目标不明确、治理体制不顺、治理环境不优等实践困境,以及我国人才发展治理面临的适应人才自由全面发展需要、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适应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需要等4方面趋势要求。第四章“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建构路径”。在前面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应然构架,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建设目标、机制构成进行概括。并进一步阐述了构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路径,从夯实运行基础、强化能力建设、完善方式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创新之处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从人才自身、人才资本和人才事业三者共同发展的视角提出“人才发展”的概念。学者们对“人才”概念研究论述得较多,但对于“人才发展”少有探讨。研究中在对人才发展概念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历史上与“人才发展”内涵相似、使用语境相近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基础上,跳出基于“人才发展”语义层面的理解,提出人才发展是“包括人才自身发展、人才资本增值、人才事业进步在内的诸多公共事务的总和”的概念。这一概念的界定有助于准确确定“人才发展治理”的研究范畴。二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治理能力和治理结构等4方面概括了世界主要国家人才发展治理的特征。通过将人才发展置于治理视角下进行探讨,从人才竞争战略、人才培养开发、人才引进、人才法律法规等4方面,对不同地域、不同制度、不同发展阶段的12个国家人才发展实践,进行系统梳理和对比分析,概括出治理主体多元与协同、治理方式法制与规范、治理能力现代与科学、治理结构立体与高效等人才发展治理规律性特点。并从操作层面对政府主导的宏观决策机制、畅通的跨部门合作机制、人才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市场化运作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全链条人才开发体系等5方面经验做法进行阐述。此前没有学者对人才发展治理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概括。三是用治理理论对中国人才发展实践进行剖析,对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孕育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并通过案例分析概括了当前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主要理念和方法。在文献研究基础上,将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产生发展过程概括为“基础积累期”“雏形出现期”“格局加快构建期”和“体系形成期”4个阶段。并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选择“人才争夺战降温”“区域间人才平衡发展”“推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等4个国家层面、区域层面、单位层面人才发展治理实践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概括出政府间合作、推动政府角色重塑、公共服务市场化、多中心治理等治理理念和治理方法,从而对我国人才发展实践困境和趋势要求进行了科学判断,对于科学客观判断我国人才发展治理状况具有一定意义。四是提出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构建路径。基于对国际和国内人才发展治理实践的分析,对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是什么”“怎么办”问题进行阐释,将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概括为以“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为目标,由“党委统筹的领导机制”“政策引导的运行机制”“市场配置的动力机制”“依法治国的保障机制”构成的网络化治理,并对建设目标和机制构成进行深入阐述。在此基础上,系统论述了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生态、提升信息化水平和加强监测评估等策略加快构建我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的对策建议。
沈荣华[2](2013)在《全球视野下人才创新发展的动向与着力点》文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积极引进和用好海外人才"。在参加2013年全国"两会"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改善人才发展环境"。这些重要精神和指示表明,我们党关于人才问题的思考,不仅要始终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而且必须具有更为广阔的世界视野。基于这一维度,我就"全球视野下人才创新发展的动向与着力点",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崔霞[3](2012)在《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建设一支高素质卫生技术人才队伍,确保卫生事业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和人民健康服务,根据卫生部《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及人口状况,以及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并详细阐述国际上一些可借鉴的经验,为制定《全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纲要(2009—2020年)》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系统梳理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以及系统回顾医药卫生人才队伍的相关政策;通过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我国医药卫生人才的发展现状;运用趋势外推法预测我国卫生人员未来增长趋势;采用专家咨询法验证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结果与结论:1.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医药卫生人员总量持续增长,2010年,全国卫生人员总数为820万人,比2005年增加175万人;医药卫生人员结构得到改善,2010年与2005年相比,农村执业(助理)医师所占比例增加1.4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西部地区卫生人员和注册护士所占比例分别增加0.2个百分点,2010年与2005年相比,个人办医疗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1.6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员素质能力不断提升,2010年与2005年相比,博士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增加2.9个百分点,硕士所占比例增加12.7个百分点;医药卫生人才制度规范不断完善。2.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基础薄弱,2010年,卫生技术人员仍以中专和大专为主,本科及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仅为24.9%,高级卫生技术人员仅占7.8%;配置不合理,人才短缺与人才过剩并存,2010年,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7.62人和3.04人,城市是农村的2.5倍。2010年,东、中、西部地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为5.22人、3.93人和3.76人。2010年,医疗机构拥有全国91.1%的卫生技术人员,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拥有2.5%。2010年,我国仅有全科医师5.6万人,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3.5%,远低于国际30%-60%的平均水平。2010年,我国医护比为1:0.85,远低于经合组织国家的比例(1:3.09);同时,卫生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快速增长的多层次卫生服务需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矛盾;人才队伍管理滞后;人才队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亟待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与服务需求、学术发展、产业发展不相适应。3.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需求将进一步增强;健康需求的变化对医药卫生人才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工作重点的转变要求与之匹配的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到2020年,预计需要卫生人员1067.0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14.4万人。4.国际经验:我国医生密度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中国的医护比为1:0.85,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2.9);欧洲各国寻求各种不同的方式来改善卫生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其他国家构建了合理的高等医学教育学制体系;其他国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全科医学终生教育体系,包括全科医学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主要是设立必修课和选修课)、毕业后医学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其他国家积极采取改善农村卫生人力不足的措施。建议:1.实施“2020人才强卫工程”2.分类建设六支核心医药卫生人才队伍;3.加强医药卫生人才的能力培养与开发;4.构筑医药卫生人才的研究和服务平台;5.加大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力度;6.完善医药卫生人才管理的法律和机制;7.促进医药卫生人才的医德医风建设。
杨宏波[4](2011)在《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胡锦涛人才思想是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纷繁复杂的大形势下,在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背景下,以及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在人才领域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创新和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才问题的新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人才思想作为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博大精深,高屋建瓴,科学严谨,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人才篇”,是我国迈进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的行动指南,是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本论文通过对胡锦涛人才思想形成的国内外历史背景、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的回溯和梳理,阐述了科学人才‘观、人才重要地位、人才强国战略、人才素质的新标准、党管人才原则、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人才体制机制、人才发展环境等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基本构成,分析了胡锦涛人才思想体系的时代性、体系性、实践性、战略性等特征,探讨了该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价值,阐述了对如何以胡锦涛人才思想为指导,创新思想观念,围绕服务发展,提高人才素质,健全人才体制,营造发展环境等,以期提高我国人才队伍建设质量,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支撑进行了前瞻和分析。当下中国,正按照十二五规划的宏观布局处于加速转型期,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认真学习研究、深入贯彻胡锦涛人才思想,对于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加快推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恩和特布沁[5](2010)在《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将围绕着人才竞争展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我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人才资源共同构成了我国人力资源的宝库。少数民族人才是推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少数民族人才的开发和培养相对滞后。建设一支素质高、规模大、结构合理的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开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人成才、行行成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是民族地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学术界在浩繁的人才资源开发及人才强国战略研究中,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问题的研究还很薄弱,既有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对西部地区人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或以某一具体民族地区为个案进行调查分析,而对于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培养方面具有广泛意义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理论支持。为此本文以人力资源理论为研究基础,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学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实施科学发展观过程中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资源开发问题进行研究。归纳并梳理了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状,分析了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并提出了自己对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和培养的研究尽一己之薄力。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分析;介绍了文章的结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归纳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和现实。首先归纳总结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梳理并分析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现状,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开发是加快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首先,归纳总结了经典作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的人才观以及对我国开发少数民族人才资源的指导意义。其次,对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人才观及其对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贡献进行了梳理。特别是总结了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人才观的主要含义及内容,科学人才观与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和重要性。最后,归纳分析了国内外主要人力资本与人才资源开发的理论,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人才资源开发的积极经验以及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目标和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实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之间的差距,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实施加快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战略。当然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必须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好人才开发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此外,“人人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应该成为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价值取向和目标。第五章提出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创新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制度和机制,从而使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有制度保障和机制制约;其次,要优化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条件;再次,确立了中国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重点目标,使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具体、明确,具有可操作性;最后,提出了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具体措施。结语指出,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是一个长期的宏伟的战略规划,本文只是对该问题关注和研究的起始,接下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在以后的工作实践中我将会继续关注并作进一步的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是维护民族团结和地区稳定的政治需要,也是民族地区加快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我国才能实现各民族的团结,实现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和谐、民族地区与非民族地区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黄爱华[6](2008)在《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 ——党管人才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人是万物之灵。人类社会发展和演进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民的自觉活动和实践的结果。人才作为人类的精华,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党的自身建设的要求,提出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确立了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党管人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探索和解决。党管人才原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长期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的,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孕育和发展过程。在党管人才原则正式确立之前,党对人才的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定和坚持了一条正确的干部路线和与之相适应的方针、政策,并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二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知识分子政策。党的干部路线和知识分子政策相辅相成,既各成体系,又紧密相联,共同构成党对人才选拔、培养、管理和使用的全部内容。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人才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保证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党管人才原则。党管人才原则的提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求人才作为支撑;国内人才环境发生的新变化,对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形成冲击,呼唤新的管理理念和新的管理方式;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加速了人才流动,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要求人才工作按照人才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人才作为知识的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给我国的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迫切需要选拔、培养一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和其他各方面人才,使我们党成为优秀人才密集的政党。党管人才就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通过“四管”,更好地统筹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从而达到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的目的。党管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更新人才工作观念,实施人才宏观调控,完善人才政策法规,整合人才工作力量,营造人才工作环境,维护国家人才安全。党管人才并不是由党包办人才工作的一切,而是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运用行政、法律、市场等多种手段,组织和动员社会各种力量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用人主体和人才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人才管理水平。为此,党管人才要处理好五大关系,即: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党管人才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党管人才与发挥人才主体积极性的关系、党管人才与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党管人才与坚持群众路线的关系。党管人才的对象包括所有各级各类人才,其中重点是六支人才队伍,即:党员队伍、党政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党管人才要求从各类人才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坚持分类指导,不断扩大规模、改善结构、提高素质,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党管人才,从根本上来讲,要建立一套符合各类人才成长规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的有效机制,这是带根本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问题。主要应当建立和完善七大机制,即:人才培养机制、人才评价机制、人才选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引进机制、人才投入机制。党管人才原则的确立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和保证党的执政安全的基础;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它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秦剑军[7](2008)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跨入21世纪,知识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正在悄然兴起。这场无声的革命孕育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伟大进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来临,世界各国对人才的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更为紧迫,高素质和高技术人才短缺严重。由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经济迅速增长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不少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都选择了人才资源先导模式,即在人才资源积累与经济追赶的相互关系中,人才资源的追赶先于经济的追赶。这是现代化建设带有普遍性的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一个国家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实行人才资源开发先行策略。21世纪头20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着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本文以知识经济的兴起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必然性,进一步论证科学发展观对我国人才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通过对我国现阶段人才状况和发展特点的理性分析,借鉴发达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经验,提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并着重探索如何实现我国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创新,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对策研究。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展开探讨:第一部分论述了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产生的深厚理论基础。我国历史上一些思想家和政治家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工作实践经验,形成了较系统的用人思想体系,为科学人才观的创立提供了历史来源。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是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特别强调人力投资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从现代社会生产发展的客观现实出发,从新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为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的创立提供了可能的借鉴。第二部分阐述了知识经济的特点及其对我国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挑战。由于知识概念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断延伸,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人才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宠儿,对我们的人才观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知识经济对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迫使我们适应其发展需求,抓紧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合作型人才。第三部分论述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践及其对我们的启示。美国、日本、德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它们成功实现经济腾飞的奥秘在于实施了正确的人才战略。以色列、韩国和新加坡虽然自然资源贫乏,基础薄弱,却注重发展教育和人才开发,从而积累了较高的人才资本存量,迅速加入到发达国家的行列。它们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只有重视教育和人才的民族,才是把握自己未来的民族,才能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四部分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践进行历史透视,强调必须认真总结我国人才工作的宝贵经验,纠正人才工作的过失,吸取其深刻教训。通过战略、人才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概念的阐释,提出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重点、基本要求、主要任务和现实意义。第五部分提出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组织保障。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分析,认真领会党和国家几代领导人关于人才工作的科学论述,论证新时期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必要性。强调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第六部分通过对当前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的不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即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成才的人才观。顺应知识经济发展潮流,树立人才投入优先、人才资源开发与保护、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人才资源管理法治化和人才竞争国际化的新理念,进而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第七部分对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机制变革与创新进行探讨。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规律出发,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关键在于完善和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提出建立健全人才培育机制、人才选拔任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人才安全保障机制,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引导人才合理流动,积极吸引和使用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着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本刊编辑部[8](2007)在《这五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大事记》文中研究指明2002年10月到2007年10月,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的这5年,毫无疑问是当前中国又一个极为重要的政治周期,也是中国教育又一个极为重要的发展周期。这5年,中国共产党徐徐拉开一场大规模社会重建的帷幕,重振东北,中部崛起,建设新农村……一个个政策兴奋点,围绕科学发展、实现和谐这个宏大主题次第推开。这5年,保障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成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成为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成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办让人民满意教育的核心命题。这5年,全国教育战线在注重城乡区域各级各类教育的协调发展、推进教育公平、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方面下大气力,使我国教育事业出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局面:各级教育的入学率不断提高,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8.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到10年以上;在人民群众受教育机会大大增加的同时,教育质量也不断提高。这5年,职业教育正在成为面向人人的教育,成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有效途径。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2002年、2004年和2005年,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作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这5年,"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思路,使职业教育办学的路子越走越宽,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显着增强。各级职业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模式,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国家组织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四大工程。这5年,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得到大力加强。国家相继启动实施了"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建设计划"、"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建设计划"、"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这5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迅速扩大。2005、2006年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人。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748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1810万人,创历史最高记录。2007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计划再扩大50万人,从而实现招生800万人的目标。……党的十七大已经胜利召开。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推出这期专题,希图站在十七大的时间原点上,回望中国共产党5年执政之路,审视十六大以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走向;在历史的脉络中,勾勒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图谱,并与读者一起想象未来5年之中国,未来5年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9](2006)在《印发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OO六年十一月三日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新的发展时期,要求我省着力建设一支规模宏大、
罗崇敏[10](2006)在《中国边政学新论》文中提出本文试图探索广义边政学的思路和构架。在充分借鉴以往边政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立足现实实践,理性考察历史,面对未来发展的学术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边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进行系统研究,并突出边疆发展、边疆和谐和边疆安全这三个重点。 本文在学习借鉴中,对边政学历史沿革进行梳理和反思,把边政学发展过程进行历史和逻辑性的归纳,提出边政学研究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边疆史地研究阶段、边疆史治研究阶段、边疆民族研究阶段、边疆发展研究阶段。而四个研究阶段之间是相互交叉、相互融汇、相互促进的。在肯定以往边政学的积极贡献后,指出了以往边政学研究的特点是:诠释性强、政策性广、单一性多、狭义性明显、人本性不突出。对广义边政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索,提出广义边政学是关于边疆地区以人为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管理和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国内陆地疆界内地区各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管理和发展。它具有六个特性:人本性、发展性、集成性、统筹性、和谐性、前瞻性。研究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都是围绕这一思路展开的。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包括:边疆史地范畴、边疆政治范畴、边疆经济社会范畴。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边疆发展战略、边疆经济发展战略、边疆城市化演进、边疆新农村建设、边疆文化建设、边疆和谐社会构建、边疆治理方略、边疆安全建设等问题。 关于边疆发展战略。分析了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和以往边疆发展战略的特点,提出加快边疆发展战略转变的思路。在探讨边疆发展战略的本质和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的边疆发展思路,即以人为核心要素、以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社会要素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思路。我们处在信息和知识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日趋加快。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成为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一个系统。边疆地区的发展应以社会系统论思想为指导,探索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边疆地区实施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一个基本的要求是促进“三个转变”和“五个良性互动”。“三个转变”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方式转变。“五个良性互动”是:经济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区域之间的
二、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 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 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内容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概念阐释和理想愿景 |
一、人才发展治理核心概念阐释 |
(一)人才 |
(二)人才发展 |
(三)人才发展治理 |
二、人才发展治理的理想愿景 |
(一)多中心布局 |
(二)多层次结构 |
(三)多关系网络 |
第二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和国际借鉴 |
一、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基础 |
(一)人力资本理论 |
(二)创新理论 |
(三)治理理论 |
二、国外人才发展实践历程 |
(一)北美及大洋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
(二)欧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
(三)亚洲发达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
(四)金砖国家人才发展实践 |
三、国外人才发展的治理要素特征 |
(一)治理主体:多元与协同 |
(二)治理方式:法治与规范 |
(三)治理能力:现代与科学 |
(四)治理结构:立体与高效 |
四、国外人才发展的治理经验 |
(一)政府主导的宏观决策机制 |
(二)畅通的跨部门合作机制 |
(三)人才资金投入多元化机制 |
(四)市场化运作与国家战略有机结合 |
(五)全链条人才开发体系 |
第三章 人才发展治理的中国探索与理论反思 |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孕育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年):基础积累期 |
(二)改革开放后(1978—2000 年):雏形出现期 |
(三)进入21 世纪后(2000—2012 年):格局加快构建期 |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2012—现在):体系形成期 |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典型案例分析 |
(一)人才争夺战降温案例:政府间合作 |
(二)区域人才平衡发展案例:政府角色重塑 |
(三)推动人才科技成果转化案例:公共服务市场化 |
(四)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案例:多中心治理 |
三、人才发展治理的地方实践:以中国东北J省为例 |
(一)J省人才发展治理背景及基础 |
(二)J省人才发展治理实践历程 |
(三)J省人才发展治理成效 |
(四)J省人才发展治理遇到的挑战 |
(五)J省人才发展治理的理论思考 |
四、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与趋势要求 |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实践困境 |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趋势要求 |
第四章 中国人才发展治理的体系框架和建构路径 |
一、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设目标 |
(一)科学规范 |
(二)开放包容 |
(三)运行高效 |
二、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机制构成 |
(一)党委统筹的领导机制 |
(二)政策引导的运行机制 |
(三)市场配置的动力机制 |
(四)依法治国的保障机制 |
三、中国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建构路径 |
(一)夯实中国人才发展治理运行基础 |
(二)强化中国人才发展治理能力建设 |
(三)完善中国人才发展治理方式手段 |
结论 |
一、主要观点 |
二、主要创新 |
三、未尽研究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博士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致谢 |
(3)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
1.4 资料来源与方法 |
第一章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 |
1.1 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理论 |
1.2 卫生资源配置理论 |
第二章 我国卫生人力政策回顾 |
1.1 卫生人力教育培养政策 |
1.2 卫生人力选拔使用考核政策 |
1.3 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认定政策 |
1.4 分配报酬激励政策 |
1.5 卫生人力流动政策 |
1.6 农村卫生人力配置政策 |
1.7 全科医师政策 |
1.8 卫生人力规划与发展 |
第三章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现状 |
1.1 新医改要求 |
1.2 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进展 |
1.3 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四章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趋势 |
1.1 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及医药卫生服务需要发展趋势 |
1.2 卫生人力发展趋势预测 |
第五章 国际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的经验及启示 |
1.1 各国卫生人力现状 |
1.2 欧洲各国医药卫生人才现状 |
1.3 其他各国高等医学教育现状 |
1.4 其他各国全科医师培养现状 |
1.5 其他各国改善农村卫生人力不足的措施 |
第六章 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战略举措 |
1.1 指导思想 |
1.2 基本原则 |
1.3 总体目标 |
1.4 重大举措 |
1.5 保障措施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发表论文 |
(4)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1.1 胡锦涛人才思想形成的历史条件 |
1.1.1 人才工作面临的国际背景 |
1.1.2 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
1.1.3 人才工作创新发展面临的挑战 |
1.2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理论基础 |
1.2.1 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思想 |
1.2.2 列宁的人才思想 |
1.2.3 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
1.2.4 邓小平的人才思想 |
1.2.5 江泽民的人才思想 |
1.3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发展过程 |
1.3.1 酝酿阶段 |
1.3.2 形成阶段 |
1.3.3 成熟阶段 |
第2章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 |
2.1 提出科学人才观 |
2.1.1 对人才定义和标准的新阐释 |
2.1.2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
2.1.3 要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 |
2.1.4 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
2.2 强调人才重要地位 |
2.2.1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
2.2.2 人才是确立我国竞争比较优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
2.2.3 人才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重要保障 |
2.2.4 人才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社会健康和谐的根本源泉 |
2.3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2.3.1 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是"人才兴国" |
2.3.2 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立"现代化强国" |
2.3.3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 |
2.3.4 人才强国战略根本着眼点是"促进发展" |
2.3.5 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特点是"以人为本" |
2.3.6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协调" |
2.3.7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保障是"体制机制创新" |
2.4 提出人才素质的新标准 |
2.4.1 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
2.4.2 对党员领导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
2.4.3 对教师和青年学生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
2.4.4 对广大妇女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 |
2.5 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
2.5.1 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 |
2.5.2 学习能力是基础 |
2.5.3 实践能力是根本 |
2.5.4 创新能力是关键 |
2.6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
2.6.1 抓好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宏观管理 |
2.6.2 抓好人才工作重大政策的研究和落实 |
2.6.3 抓好党对人才工作的统筹协调和规范管理 |
2.6.4 抓好对人才工作的服务保障 |
2.7 促进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
2.7.1 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
2.7.2 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 |
2.7.3 围绕经济社会各领域各行业培养一大批各类人才 |
2.8 建立健全人才体制机制 |
2.8.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
2.8.2 创新人才流动和吸引机制 |
2.8.3 创新人才评价和选用机制 |
2.8.4 创新人才考核和激励机制 |
2.8.5 创新人才保障机制 |
2.9 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 |
2.9.1 坚持用事业聚才育才 |
2.9.2 全力支持人才大胆创新 |
2.9.3 关心人才的学习和生活 |
2.9.4 营造良好人文环境 |
第3章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基本特征和重大价值 |
3.1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基本特征 |
3.1.1 胡锦涛人才思想体现时代性 |
3.1.2 胡锦涛人才思想呈现体系性 |
3.1.3 胡锦涛人才思想彰显实践性 |
3.1.4 胡锦涛人才思想突出战略性 |
3.2 胡锦涛人才思想的重大价值 |
3.2.1 胡锦涛人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的创新发展 |
3.2.2 胡锦涛人才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的重要创新内容 |
3.2.3 胡锦涛人才思想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有力支撑 |
3.2.4 胡锦涛人才思想是推动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根本保证 |
第4章 坚持以胡锦涛人才思想为指导抓好我国人才工作 |
4.1 准确把握十七大对人才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 |
4.1.1 明确人才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 |
4.1.2 "四个尊重"的人才工作方针 |
4.1.3 提出深化和推进改革的要求 |
4.1.4 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 |
4.2 把服务发展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 |
4.2.1 偏离发展人才工作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
4.2.2 偏离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会失去载体和动力 |
4.2.3 偏离发展人才工作的成果和效益无法检验 |
4.3 把树立科学人才观作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先导 |
4.3.1 走出具有高学历是人才的误区 |
4.3.2 走出人才高不可攀的误区 |
4.3.3 走出以成败论人才的误区 |
4.3.4 走出对人才求全责备的误区 |
4.4 大力加强各类各层次人才能力素质建设 |
4.4.1 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 |
4.4.2 制定和完善人才培养规划 |
4.4.3 加大对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投入 |
4.4.4 突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的重点 |
4.5 不断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 |
4.5.1 进一步建立完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
4.5.2 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
4.5.3 进一步坚持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机制 |
4.5.4 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机制 |
4.5.5 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
4.5.6 进一步健全人才权益保障机制 |
4.6 科学优化人才成长与发展的氛围和环境 |
4.6.1 创建"公平公正"的人才法制环境 |
4.6.2 构筑"配套完善"的人才政策环境 |
4.6.3 建设"好中择优"的人才制度环境 |
4.6.4 打造"人尽其才"的人才创业环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 |
致谢 |
(5)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述评 |
三、论文的结构及主要内容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二章 少数民族人才资源开发的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斯大林的人才观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人才观 |
二、列宁、斯大林的人才观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才观 |
一、毛泽东的人才思想 |
二、邓小平的人才理论 |
三、江泽民的人才观点 |
第三节 科学人才观与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开发 |
一、民族地区与科学人才观 |
二、健全制度有序开发 |
第四节 现代西方人力资源理论 |
一、现代西方主要人力资本理论 |
二、现代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开发实践 |
三、新时期我国人才开发战略 |
第三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历史 |
一、革命战争时期:吸纳少数民族优秀分子参加革命 |
二、建国初期:注重培养和造就少数民族干部 |
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
四、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专业人才 |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现状 |
一、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状况 |
二、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政策措施 |
三、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特点 |
四、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意义 |
第三节 中国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战略选择 |
一、改变狭隘的人才观 |
二、转变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观念 |
三、树立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意识 |
四、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培养机制 |
五、实施民族地区人才强区战略 |
第四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战略构想 |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的时代性与必然性 |
一、经济全球化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
二、知识经济发展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
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少数民族人才创新 |
第二节 加快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 |
一、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的指导思想 |
二、关键在于少数民族人才的数量和素质 |
三、实施人才强区战略与少数民族人才开发 |
第三节 因地制宜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规划 |
一、从实际出发制定少数民族人才开发规划 |
二、依据规划优化配置少数民族人才资源 |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战略的价值取向 |
一、创新少数民族人才工作的评价体系 |
二、"人人可以成才,行行可以成才"的整体人才观 |
三、实施整体开发少数民族人才战略 |
四、创建学习型少数民族人才社会 |
第五章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对策 |
第一节 创新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的体制和机制 |
一、坚持党管少数民族人才 |
二、以少数民族能力为核心 |
三、选少数民族用少数民族 |
四、少数民族人才合理流动 |
五、少数民族人才激励保障 |
六、少数民族人才考核评价机制 |
七、创新人才开发观念,促进少数民族人才协调发展 |
第二节 优化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环境 |
一、优化民族地区舆论环境 |
二、优化民族政策环境 |
三、优化少数民族人才用人环境 |
四、优化少数民族人才生活环境 |
五、优化民族法制环境 |
六、优化民族地区人文环境 |
第三节 确立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重点目标 |
一、培养少数民族党政人才 |
二、培养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
三、培养少数民族骨干教师队伍 |
四、培养和开发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 |
五、培养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 |
六、开发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 |
七、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人才 |
八、大力开发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 |
第四节 落实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措施 |
一、少数民族党政人才培养措施 |
二、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措施 |
三、少数民族骨干教师培养措施 |
四、少数民族高技能人才培养措施 |
五、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措施 |
六、少数民族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措施 |
七、大力开发少数民族旅游人才资源 |
八、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开发措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附录五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 ——党管人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概念阐释与现状评述 |
1.1 概念阐释 |
1.1.1 人才的概念 |
1.1.2 干部的概念 |
1.1.3 知识分子的概念 |
1.1.4 人才、干部和知识分子三者之间的关系 |
1.2 我国人才工作现状评述 |
1.2.1 人才工作现状 |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党管人才原则形成的历史轨迹 |
2.1 民主革命时期 |
2.1.1 形成了正确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 |
2.1.2 初步确立了党管干部原则 |
2.1.3 重视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人才 |
2.2 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
2.2.1 建立了分部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 |
2.2.2 加强了对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管理 |
2.2.3 提出了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任务 |
2.2.4 形成了“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 |
2.3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 |
2.3.1 确立了正确的组织路线 |
2.3.2 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 |
2.3.3 制定了干部队伍“四化”方针 |
2.3.4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
2.3.5 下放干部管理权限,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干部的制度 |
2.3.6 建立了后备干部制度 |
2.4 从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 |
2.4.1 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 |
2.4.2 提出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2.4.3 推进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 |
2.4.4 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
2.5 党管人才原则的确立 |
第三章 党管人才原则提出的现实依据 |
3.1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
3.1.1 经济增长中的突出问题 |
3.1.2 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3.2 国内人才环境的新变化 |
3.2.1 社会阶层结构的分化 |
3.2.2 人才队伍构成的新变化 |
3.3 市场经济的新取向 |
3.3.1 市场经济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
3.3.2 市场经济加速了人才流动 |
3.3.3 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置具有基础性作用 |
3.4 知识经济时代的新趋势 |
3.4.1 知识的生产和传播速度越来越快 |
3.4.2 知识在经济增长中起主导作用 |
3.4.3 信息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
3.4.4 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
3.5 国际人才竞争的新挑战 |
3.5.1 人才竞争的必然性 |
3.5.2 人才竞争的主要特点 |
3.5.3 人才流动的主要趋势 |
3.6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新课题 |
3.6.1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紧迫性 |
3.6.2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做好人才工作 |
第四章 党管人才的科学内涵 |
4.1 党管人才的主要任务 |
4.1.1 更新人才工作观念 |
4.1.2 实施人才宏观调控 |
4.1.3 完善人才政策法规 |
4.1.4 整合人才工作力量 |
4.1.5 营造人才工作环境 |
4.1.6 维护国家人才安全 |
4.2 党管人才必须处理好五大关系 |
4.2.1 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关系 |
4.2.2 党管人才与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的关系 |
4.2.3 党管人才与发挥人才主体积极性的关系 |
4.2.4 党管人才与依法管理人才的关系 |
4.2.5 党管人才与坚持群众路线的关系 |
第五章 党管人才的重点——六支队伍 |
5.1 党员队伍 |
5.1.1 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
5.1.2 大力吸收优秀人才入党 |
5.1.3 把党员培养成为优秀人才 |
5.2 党政人才队伍 |
5.2.1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领导人才 |
5.2.2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核心:执政能力建设 |
5.2.3 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培养选拔年轻干部 |
5.3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
5.3.1 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 |
5.3.2 大力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 |
5.4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
5.4.1 提高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
5.4.2 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培养 |
5.5 高技能人才队伍 |
5.5.1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
5.5.2 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 |
5.5.3 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
5.6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
5.6.1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 |
5.6.2 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扶持 |
第六章 党管人才的路径选择——七大机制 |
6.1 人才培养机制 |
6.1.1 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
6.1.2 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
6.1.3 实行教育的多元化 |
6.1.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6.2 人才评价机制 |
6.2.1 健全人才评价标准 |
6.2.2 改革人才评价方式 |
6.2.3 完善人才评价手段 |
6.3 人才选用机制 |
6.3.1 建立以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为重点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
6.3.2 建立以市场化、职业化为重点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
6.3.3 建立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的事业单位人才选拔任用制度 |
6.4 人才流动机制 |
6.4.1 实现人才的社会化 |
6.4.2 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
6.4.3 改革人事档案制度 |
6.4.4 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
6.4.5 完善人才保障体系 |
6.5 人才激励机制 |
6.5.1 完善薪酬制度 |
6.5.2 实施产权激励 |
6.5.3 重视精神激励 |
6.6 人才引进机制 |
6.6.1 突出人才引进重点 |
6.6.2 创新人才引进方法 |
6.6.3 完善人才引进法规 |
6.7 人才投入机制 |
6.7.1 加大政府公共投入 |
6.7.2 发挥用人主体作用 |
6.7.3 引导社会力量投资 |
第七章 党管人才原则的重大意义 |
7.1 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
7.1.1 党管人才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重要条件 |
7.1.2 党管人才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 |
7.1.3 党管人才是维护党的执政安全的基础 |
7.2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 |
7.2.1 党管人才是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晶 |
7.2.2 党管人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 |
7.2.3 党管人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
7.3 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
7.3.1 党管人才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
7.3.2 党管人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学说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7)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 本领域的前沿研究动态 |
1.关于人才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及主要理论贡献 |
2.关于人才问题的国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理论贡献 |
3.关于知识经济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主要理论观点 |
4.目前本选题国内研究的局限性 |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四) 本文的特色和可能的创新 |
一、人才之思 |
(一) 关于人才的现代阐释 |
1.人才问题研究的难点 |
2.传统视域关于人才的解读及其局限性 |
3.现代意义上的人才概念 |
4.人才、知识分子、干部概念的辨析 |
(二)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才及其作用的科学论述 |
1.马克思主义把人才问题当作实现无产阶级伟大使命的一部分 |
2.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实质及作用 |
(三) 当代国外主要人力资本理论评述 |
1.人力资本理论的萌芽及发展 |
2.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内容 |
3.人力资本理论的局限性 |
二、知识经济时代与人才 |
(一) 知识经济标志着时代的转换 |
1.知识概念在现代条件下的延伸 |
2.知识经济的涵义 |
3.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
4.知识经济对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
5.知识经济的人格化 |
(二) 知识经济对人才观的决定性影响 |
1.人才资源是第一生产力的开拓者 |
2.人才群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3.知识经济对人才的要求 |
4.人才在知识经济中的突出作用 |
(三) 处于时代转换中的我国人才现状 |
1.我国人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2.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与发展的挑战 |
三、当代世界范围内人才强国战略概述 |
(一) 西方发达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践概述 |
1.美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
2.日本的人才强国战略 |
3.德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
(二) 新兴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实践概述 |
1.以色列的人才强国战略 |
2.韩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
3.新加坡的人才强国战略 |
(三) 国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的借鉴意义 |
1.美日德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启示 |
2.以韩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启示 |
四、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历史透视与现实聚焦 |
(一) 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经验教训 |
1.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宝贵经验 |
2.建国以来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问题及教训 |
(二) 新时期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 |
1.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确立 |
2.人才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涵义 |
3.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 |
4.人才强国战略的重点 |
5.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 |
(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客观必然性 |
1.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
2.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由我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
3.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决定的 |
五、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和组织保障 |
(一) 当代中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 |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地要求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2.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
3.在人才观上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
4.坚持调动海内外一切积极因素的大人才观 |
(二) 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组织保障 |
1.党管人才原则的基本要义 |
2.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现实必要性 |
3.落实党管人才原则的路径 |
六、关于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理性分析与设想 |
(一) 当前存在于人才强国战略上的不利因素 |
1.宏观管理调控不到位 |
2.人才资本投资效率较低 |
3.市场配置人才效果不明显 |
4.激励和约束机制乏力 |
5.人才法律法规不健全 |
6.人才思想观念偏狭 |
(二) 树立中国特色的科学人才观 |
1.以人为本的人才观 |
2.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 |
3.人人都可以成才的人才观 |
(三)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新理念 |
1.人才投入优先的理念 |
2.人才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理念 |
3.人才资源配置市场化的理念 |
4.人才资源管理法制化的理念 |
5.人才竞争国际化的理念 |
(四)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思路 |
1.注重解决结构性、体制性矛盾,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
2.完善人才市场配置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势和作用 |
3.完善分配制度,规范分配秩序 |
4.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人才权益 |
5.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促进人才健康成长 |
七、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机制变革与创新 |
(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1.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 |
2.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 |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
4.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
5.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
(二)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训 |
1.充分认识人才教育培训的重要性 |
2.构建新型的有竞争力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
3.构建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 |
4.强化用人单位在人才教育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
5.着力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 |
6.优化整合教育培训资源 |
(三) 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
1.树立人才选拔使用新观念 |
2.确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
3.创新人才选拔使用机制 |
(四)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
1.充分认识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的重要性 |
2.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的主要举措 |
3.完善人才市场体系 |
4.引导人才合理流动 |
(五) 积极吸引和使用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 |
1.吸引、使用海外人才和留学人才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2.鼓励和支持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或以其他方式为国服务 |
3.积极引进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 |
(六) 加强人才安全意识,构建人才安全保障机制 |
1.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人才安全面临的挑战 |
2.增强人才安全意识,营造人才安全环境 |
3.建立健全人才安全保障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中国边政学新论(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边政学缘由 |
一、边疆文化的滋养 |
二、边疆履职的体验 |
三、边政理论的研究 |
四、边疆发展的需要 |
五、学业学养的选择 |
六、研究的现实性 |
第二节 边政学历史沿革及反思 |
一、边政学历史沿革 |
二、目前相关研究情况及成果 |
三、边政学反思 |
第三节 边政学新论的理论框架 |
一、广义边政学研究的意义 |
二、广义边政学的研究方法 |
三、广义边政学的主要范畴 |
四、边政学新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边政学新论的特点 |
第一章 边疆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边疆发展的基本特性 |
一、民族性 |
二、滞后性 |
三、不平衡性 |
四、复杂性 |
五、差异性 |
第二节 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
一、边疆发展战略内涵 |
二、边疆发展战略反思 |
三、边疆发展战略转变 |
四、边疆发展战略选择 |
第三节 坚持以人为本的边疆发展观 |
一、以人为本是边疆战略发展的本质 |
二、把人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三、把人才战略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性战略 |
四、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边疆发展的根本目的 |
第四节 梯度推进与中心辐射相结合的发展战略方式 |
一、梯度推进方式 |
二、中心辐射方式 |
第五节 良性互动集成发展的战略思路 |
一、良性互动集成发展战略思路的含义 |
第六节 构建边疆发展战略体系 |
一、边疆发展战略体系内容 |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 |
三、边疆新型工业化战略 |
四、边疆城市化战略 |
五、人力资源开发战略 |
六、科教兴边战略 |
七、可持续发展战略 |
八、和谐社会构建战略 |
九、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战略 |
第二章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战略 |
第一节 边疆经济联动发展构想 |
一、边疆经济特征 |
二、边疆经济增长与发展 |
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
四、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制定 |
五、边疆经济发展战略构想 |
第二节 边疆农业产业化 |
一、农业产业化是边疆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
二、市场化调整: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 |
三、产业化经营:产业与市场贯通,农户与市场承接 |
四、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
五、社会化服务: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工程 |
第三节 边疆新型工业化 |
一、新型工业化的内涵 |
二、边疆新型工业化面临的问题 |
三、实施产业转型战略 |
四、建设边疆群体支柱产业 |
五、推进农村新型工业化 |
第四节 边疆服务业现代化 |
一、推进边疆服务业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
二、边疆地区加快服务业现代化的重点领域 |
三、加快边疆地区服务业现代化的对策选择 |
第五节 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 |
一、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的内涵和依据 |
二、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意义 |
三、实施构建边疆国际经济合作带战略 |
第六节 发挥设施、体制联动功能 |
一、发挥基础设施的联动功能 |
二、发挥体制机制联动功能 |
第三章 边疆新农村建设 |
第一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和特性 |
三、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
第二节 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
一、边疆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
二、边疆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思考 |
第三节 边疆现代农业建设 |
一、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特点 |
二、建设边疆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
第四节 改善边疆农民生活质量 |
一、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二、实施新型农民素质工程 |
三、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 |
第五节 建设新农村保障体制 |
一、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
二、加强乡村治理机制建设 |
第四章 边疆城市化建设 |
第一节 城市化内涵、意义及建设历程 |
一、城市化内涵 |
二、边疆城市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三、中国城市化建设历程 |
四、边疆城市化建设特点 |
五、世界城市化建设趋势 |
第二节 边疆城市化战略选择 |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
二、实施城镇多元化战略 |
三、坚持大城市主导战略 |
四、实施小城镇发展战略 |
五、实施城市特色建设战略 |
第三节 边疆城市全息式建设思路 |
一、边疆城市规划与设计 |
二、边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三、边疆城市产业建设 |
四、边疆城市文化建设 |
五、边疆城市管理经营体制建设 |
第四节 边疆省区城市化发展思路简述 |
一、内蒙古建立三大城市群的城市化布局构思 |
二、新疆非均衡的城市化发展思路 |
三、甘肃城市化发展框架模式 |
四、云南新昆明建设战略 |
五、广西打造现代沿海城市群思路 |
六、西藏拉萨中心辐射思路 |
第五章 边疆文化建设 |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功能 |
一、文化的涵义、特征和社会功能 |
第二节 边疆文化优先发展战略 |
一、文化优先发展战略提出的历史背景 |
二、实施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客观必然 |
三、文化优先发展战略的内涵 |
第三节 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
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 |
二、弘扬边疆科技文化 |
三、实施科技兴边战略 |
第四节 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
一、坚持教育科学发展观 |
二、实施边疆教育整体发展思路 |
第五节 边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
一、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 |
二、边疆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思路 |
三、发展边疆少数民族文化 |
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
第六章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 |
第一节 人力资源建设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
一、人力资源建设及其内容 |
二、人力资源建设的特点 |
三、人力资源建设的主要形式 |
四、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 |
五、边疆人力资源建设的现状 |
第二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构想 |
一、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取向 |
二、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选择 |
三、致力于人力资本开发 |
第三节 边疆人力资源建设战略重点和对策 |
一、人力资源建设重点 |
二、边疆地区人力资源建设战略对策 |
第四节 实施人才强边战略 |
一、实施人才强边战略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 |
二、实施人才战略,应坚持能力建设为核心 |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和实用机制 |
四、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建设 |
第七章 边疆和谐社会建设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和谐社会思想的传承 |
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想的生存空间 |
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体 |
三、风俗和美是和谐社会的重要表征 |
四、社会成员的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点 |
五、羁縻、怀柔是历代封建帝王促进边疆和谐的战略思想 |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和意义 |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
第三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几个关系问题 |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 |
三、激发社会活力与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
四、正确处理不同方面群众利益的关系 |
五、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
六、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
第四节 构建和谐边疆的战略举措 |
一、贯彻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
二、保持边疆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
三、发展边疆社会主义民主 |
四、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
六、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 |
七、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
八、加强边疆社会建设和管理 |
九、加强边疆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 |
第五节 构建和谐的边疆民族宗教关系 |
一、民族宗教问题对构建边疆和谐社会的现实影响 |
二、努力构建边疆和谐的民族宗教关系 |
第六节 构建和谐的国际周边环境 |
一、构建和谐边疆面临的周边环境条件 |
二、构建和谐的边疆国际周边环境 |
第八章 边疆治理方略 |
第一节 古代边疆治理方略简述 |
一、经营边疆的政治方略 |
二、守备为本的军事方略 |
三、边疆经济发展方略 |
四、边疆教化方略 |
第二节 新中国边疆整体治理方略 |
一、边疆政治发展方略 |
二、边疆经济发展战略 |
三、边疆文化发展战略 |
第三节 边疆开发战略 |
一、20世纪50-70年代两次西部开发 |
二、西部大开发战略 |
三、兴边富民行动 |
第四节 边疆民主法制建设 |
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原则 |
二、边疆民主法制建设的特性 |
三、边疆民主法制建设原则 |
四、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五、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趋势 |
第五节 边疆地区党的建设和民主政治的制度化建设 |
一、边疆地区党的建设 |
二、边疆地区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 |
第九章 边疆安全建设 |
第一节 和谐世界的战略思想与边疆安全建设 |
一、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内涵 |
二、和谐世界思想的重大意义 |
三、努力实践和谐世界战略思想 |
第二节 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与边疆安全建设 |
一、坚持新的国家安全观 |
二、建立国家安全体系 |
三、构筑中国安全战略 |
第三节 发展周边国家关系与边疆安全建设 |
一、中国同东北亚国家的关系 |
二、中国同中亚国家的关系 |
三、中国与南亚大国的关系 |
四、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关系 |
第四节 边防建设与边疆安全建设 |
一、边防的基本概念 |
二、中国新时期边防的特性 |
三、边防的地位作用 |
四、边防建设的主要任务 |
第五节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 |
一、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提出 |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
三、中国依靠自身的力量实现发展 |
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四、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 积极推进执业资格制度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人才发展治理及其体系构建研究[D]. 董博. 吉林大学, 2019(10)
- [2]全球视野下人才创新发展的动向与着力点[J]. 沈荣华. 第一资源, 2013(03)
- [3]我国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发展策略研究[D]. 崔霞. 中南大学, 2012(12)
- [4]胡锦涛人才思想研究[D]. 杨宏波. 大连海事大学, 2011(09)
- [5]当代中国少数民族人才开发研究[D]. 恩和特布沁.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2)
- [6]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方略 ——党管人才问题研究[D]. 黄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
- [7]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研究[D]. 秦剑军. 华中师范大学, 2008(10)
- [8]这五年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大事记[J]. 本刊编辑部. 职业技术教育, 2007(30)
- [9]印发广东省人才“十一五”规划的通知[J].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06(33)
- [10]中国边政学新论[D]. 罗崇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