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分层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渐进赋权,分层嵌入,社会治理变迁,汶川地震
社会分层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君[1](2019)在《渐进赋权—分层嵌入: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灾难,治理方式的变革可能延缓甚至是阻碍发展的进程,也有可能加速甚至发展出新的发展模式。汶川地震之后,中国特色的灾后恢复重建制度表现出了很高的效率,受灾地区灾后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为世界灾后重建与治理提供了经验。本文研究基于对汶川地震受灾地区长期的观察,在比较了灾害周期理论、社会治理理论等理论之后,进一步回答现实问题:社会结构在因为地震剧烈震动过后,迅速完成了整合和重构,制度和治理结构如何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笔者从政府与社会的研究视角,在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范式下,构建了分析框架,指出了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呈现出“渐进赋权—分层嵌入”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分析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的框架。在实证方面,笔者从历史制度主义的历时和共时层面,利用嵌套式案例研究方法在分析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这一案例的同时,将汶川震后社会治理变迁分为恢复重建阶段和后重建阶段,分析了多个研究单元以及不同层级政府与社会力量在每个阶段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剖析了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发现: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进程中,中央政府、援建地政府、受灾地区地方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发展是在一定的制度空间和历史变迁的环境中进行的。不同层级的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主导了社会治理变迁的进程,不同层级政府与社会力量的互动遵循不同的逻辑,并且在一定的时间内保持平衡。面对地震之后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制度目标不同,因此,制度要素的组合也不同。“渐进赋权—分层嵌入”是灾后政府与社会力量互动的特征,具体来说:中央政府的从顶层设计决定了社会力量在受灾地区发展的基本格局,援建地和受灾地区政府在“政治锦标赛”和政绩压力下,为了创新、高效地完成恢复重建任务,“有选择地”与社会力量合作,赋予社会力量资源、制度支持及合法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不同时间段地震受灾地区社会治理任务的转变,不同层级政府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关系也不断变化。与此同时,社会力量通过不同的策略进入不同层级政府社会治理结构中,对上层政府进行政策倡导、提供政策建议,以游说政府官员的方式将意见上达,以诉苦等方式寻求政府的合法性、资源和制度支持;对基层政府加强联络,通过服务融入。在灾后社会治理的变迁中,政府与社会力量分享合法性和财政资源,通过嵌入达到了加强对社会力量控制的目的,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它们自主权,起到赋权的效果。但是,这并不是以削弱党和政府原有的强大自主性与资源动员能力为前提,而是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原则和策略下以“强政府—强社会”为最优目标模式。虽然各个国家之间的制度背景存在差异,但是灾害导致的伤害和损失却是一样的,政府和社会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相似的。与国家主导型、社区为中心型和多主体合作参与型的灾后社会治理变迁的主要模式不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与治理为世界巨灾之后恢复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举国动员、对口支援重建、政府主导与社会力量合作是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完成的重要制度设计,是保证自然灾害不会进一步引发社会灾害的关键。但是,巨灾和由巨灾引致的制度变迁将产生深远的社会后效和社会变迁,还需要对长期的制度进行调整,对社会力量进行有效引导,赋权、吸纳与嵌入是其中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10)
张文宏[2](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以经济、财富和资本为核心的多元分层标准已经取代单一的政治标准,身份制逐渐式微,职业结构高层化和白领化,新社会阶层与新社会群体开始出现,成为中间阶层和中上层的新来源,社会流动率提高,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和空间增加,说明40年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着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了。(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8年06期)
曹思华,向前[3](2018)在《从网络社会分层结构看新时代网络社会治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社会产生于虚拟网络空间并拥有与现实社会相似的分层结构。事实上,网络社会分层结构已成为社会治理中需要认真对待的社会现实。本质上看,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的一种延伸,因而现实社会的分层结构在网络社会中会有所体现。网络社会分层结构是网络中个人或群体的不平等或分化现象。网络社会分层结构现象更集中地出现在以兴趣和价值观为基础形成的网络群体中。在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交平台多样化发展,多数网络群体都分散在不同形式的网络平台中进行互(本文来源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期刊2018年08期)
陈卓[4](2016)在《教育场域中的社会分层机制——基于受教育者个人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历来被当做上向流动的一个重要机制,学校教育在社会分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受教育者个人角度看,在通过学校教育实现上向流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多重决裂方针,与原有阶层相割离;运用印象管理策略,使自己的表现符合更高阶层的要求。文化资本是成功者赖以依靠的本钱,同时它也制约着行动者的行为,决定了他究竟能走多远。教育场域自身的局限是失败者的症结,个体心智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同源同构都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科学》期刊2016年14期)
赵书松[5](2015)在《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对个体弱势心理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社会互动理论和社会比较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因素分析和层次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方法,探讨个体主观感知的社会分层结果对其弱势心理的影响机制;主观阶层认同通过社会公平感、无助感和相对剥夺感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个体弱势心理的产生,未证实自我效能感显着调节主观阶层认同和个体弱势心理之间的关系。最后讨论了研究结论的实践意义。(本文来源于《珞珈管理评论》期刊2015年02期)
雷开春,张文宏[6](2015)在《社会分层对集体行动意愿的影响效应分析——兼论社会冲突的心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以来,社会分层与社会冲突之间的关系存在于潜在的研究逻辑之中。本研究通过全国6省市居民调查数据的分析表明,尽管未来我国社会冲突的压力较大,但并非所有社会分层因素都会导致社会冲突的增加。从社会分层因素对集体行动意愿的影响效应来看,社会冲突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为:民众需要平等,更需要公平;民众关注改善,更在乎丧失;中产阶层群体存在集体焦虑;心理优势群体易形成归因偏差。(本文来源于《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陈定湾,陈来仪[7](2015)在《社会分层视角下心理压力对健康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索心理压力对不同社会分层群体健康不平等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共抽取1 260户住户,对所有>15岁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按照职业、收入和教育程度,将社会分层分为5层。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获取有效样本3 241人,其中,男性1 549人(47.79%),女性1 692人(52.21%)。社会分层从上层、中上层、中层、中下层和下层的比例分别为13.30%、26.04%、25.98%、23.70%和10.98%。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显示社会分层和健康危险性压力是影响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P<0.01),其中社会分层主要作用于生理健康水平;社会分层等级越高的人发生健康危险性压力的概率越低。社会分层处于上层、中上层和中层的人其健康危险性压力的发生率分别为下层人群的0.512倍、0.527倍和0.669倍。结论心理压力是社会分层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重要通道之一,其机制可以解释为收入和地位的差异会通过社会攀比等方式给人以压力并损害健康。(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12期)
李洋[8](2015)在《北京流动人口社会分层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受到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当前流动人口低龄化、高学历化和职业多样化等趋势日益明显,其社会结构发生显着变化。在新形势下,从职业、学历、居住条件、定居能力等四个维度,可以将流动人口划分为差异显着的五个群体。在实践上,教育与技能、户籍制度及其"子政策群"、城市公共供给和迁移时间等成为影响流动人口社会分层和流动的主要机制,同时也是促进流动人口社会地位提升的四个重要因素和重点工作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名城》期刊2015年11期)
马子闻,韩松[9](2015)在《社会网络中的分层通讯机制——兼论谣言的终结与实名制的必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博等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媒体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信息渠道。微博在迅速传递信息的同时,也滋生了大量的谣言。通过对社会网络结构的研究,文章探索性地提出微博的传谣机制,并通过建立分层通讯模型,对谣言的传播机制进行实证研究。利用真实的微博谣言案例,提出微博实名制下的谣言自净机制,为谣言的社会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5年14期)
费芩芳[10](2015)在《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休闲行为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大学生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从大学生休闲角度窥视中国社会分层状况,针对中国社会分层日趋多元化的大背景,根据大学生休闲行为驱动的特征,首先提出社会分层对大学生休闲动机有显着影响,社交型动机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休闲动机,炫耀型动机是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休闲动机和休闲动机对大学生休闲行为有显着影响四个假设。并用因子分析、K-均值聚类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验证假设。其次总结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休闲行为驱动机制的特点,分别为共同体的集群性,社交型休闲动机的功能性,炫耀型休闲动机的符号性和动机对行为的引导性。最后得出结论:社会分层对大学生休闲行为驱动有主导影响,大学生的梯级休闲消费行为是社会分化的指示器。(本文来源于《旅游论坛》期刊2015年04期)
社会分层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分层结构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以经济、财富和资本为核心的多元分层标准已经取代单一的政治标准,身份制逐渐式微,职业结构高层化和白领化,新社会阶层与新社会群体开始出现,成为中间阶层和中上层的新来源,社会流动率提高,向上社会流动的机会和空间增加,说明40年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着中国社会的传统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转变,中国社会变得更加开放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分层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君.渐进赋权—分层嵌入:汶川地震灾后社会治理变迁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张文宏.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分层机制的变迁[J].浙江学刊.2018
[3].曹思华,向前.从网络社会分层结构看新时代网络社会治理机制[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
[4].陈卓.教育场域中的社会分层机制——基于受教育者个人的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16
[5].赵书松.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对个体弱势心理的作用机制[J].珞珈管理评论.2015
[6].雷开春,张文宏.社会分层对集体行动意愿的影响效应分析——兼论社会冲突的心理机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
[7].陈定湾,陈来仪.社会分层视角下心理压力对健康不平等的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5
[8].李洋.北京流动人口社会分层及机制研究[J].中国名城.2015
[9].马子闻,韩松.社会网络中的分层通讯机制——兼论谣言的终结与实名制的必要性[J].人民论坛.2015
[10].费芩芳.社会分层背景下大学生休闲行为驱动机制研究——基于对浙江省大学生的实证分析[J].旅游论坛.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