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初步探讨

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初步探讨

于波(中国石油大学)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现代金融体制的形成以及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迅速蔓延,金融自由化问题已引起了各国的广泛重视,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是一国经济自由化、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体制改革所追求的高级目标,它不仅关系到一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其国际地位的提升也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人民币自由兑换条件问题对策

1货币自由兑换的条件

一国货币要实现完全的可兑换需经过四个阶段:①经常项目有条件兑换;②经常项目自由兑换;③资本与金融账户有条件兑换;④资本与金融项目自由兑换。可见,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绝非瞬息可就的。

1.1健康的宏观经济状况。经济环境是金融体系运行的最直接、最基础的条件。健康的宏观经济环境要求一国生产力发展速度合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完善;此外,它对合理的通胀率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等也有较高要求。总之,一国经济运行应平稳,尽量避免大的波动及经济过热、经济萧条现象的产生。

1.2健全的微观经济主体(指一般企业和金融企业)。这一条件要求一般企业要具有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活力,是理智的、行为端正和对利益调整反应灵敏的独立经济法人。而金融企业也要逐步实现经营业务的多元化,与国际接轨,并将银行呆坏账限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逐步提高经营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1.3合理的经济开放状态。合理经济开放状态主要包括消除外汇短缺和充足的国际储备两个方面。就我国目前的国际储备而言,2005年单外汇储备就已高达8188.72亿美元,显然已十分的充足了,(事实上不少专家都认为这一过多的国际储备存在浪费现象。建议解放部分资金用于投资,增强盈利能力),外汇短缺现象也可以避免。然而,也不可太过乐观,我国国际储备还存在着结构上的失衡,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外汇风险。

1.4恰当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水平。一个灵活的汇率制度更能抵御资本的大量流入带来的不利冲击,并可以避免通常伴随汇率制度崩溃而产生的巨大经济成本。而一个恰当的汇率水平对维持汇率的稳定又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以上四点仅是实施货币自由兑换的重要参考条件,而非全部要素,各国还应结合本国国情来选择成熟的时机进行这一决策,切忌操之过急而诱发危机。

2人民币自由兑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国以来,我国的人民币兑换先后经历了1979年前的高度集中控制时期;1979-1993年向市场过渡时期;1994-1996年经常项目下有条件兑换时期及1996年12月1日以后的经常项目下自由兑换时期。现在,我国金融体制已由过去实行的大一统的银行体制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金融体制模式,建立了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形式金融机构并存与分工合作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体制。伴随着金融体制的逐步发展完善,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加快,已进入了由资本与金融账户有条件兑换向资本与金融账户自由兑换过渡的最后的关键时期。当然,这一过渡时期究竟有多长还是个未知数,就目前的国情来看,人民币自由兑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似乎已成定论。那么,我国当前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还面临哪些障碍及存在什么问题呢?

首先,中国金融发展中的稳定性问题面临挑战。尽管我们侥幸躲过了一系列区域性及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金融发展已具备了内在稳定性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现行金融制度的缺陷加大了中国金融业内在的不稳定性。表现如下:①现行融资制度缺陷。当前,“企业困难—政府出面—银行解决”似乎已成了企业解决危机的惯用模式,然而即便如此,国有企业仍未摆脱困境,始终处于低效率的状态。②信用制度不健全。尽管信用的缺失部分也源自文化传承模式的影响,制度本身的缺陷实则也是一重要影响因素,这严重阻碍了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③金融机构存在治理结构上的制度性缺陷。④法律性缺陷如责任不清,产权不明等。

其次,中央银行的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能力差。具体而言:①中央银行的政策工具较少且政策效果有限。现在,对利率的调节是我国央行最常采用的政策工具,利率的变化(尤其是再贷款利率)被市场视为是其货币政策变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然而商业银行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往往不顾利率的变化所反映的政策信号而自发地通过资本的国际流动来完成投融资活动,从而使中央银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标难以实现,降低其政策效果。②尽管我国央行已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管,但是过于倚重市场准入、资本重组比例等合规性监管,而忽视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风险等方面的监管,且由于法律存在一定的缺陷,实际执行中效果有限。③由于与政府关系密切,使得我国央行的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第三、过渡性的金融环境。转轨型国家是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那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国家。作为这一特殊的国家群体中的一员,我国金融环境的过渡性是影响人民币自由兑换过程的重要因素之一。过渡性的金融环境包括:①欠发达的货币信用制度;②银行体系有大量的呆坏账和风险贷款,大大制约了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现;③金融行为对经济利益、利率等金融信号反应不灵敏,金融杠杆缺乏弹性;④金融市场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第四、金融结构失衡及金融效率低下。我国金融结构中银行企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比重仍过高,如数据表明2000年我国银行资产占到了总资产的79.62%。金融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使得风险相对集中。此外,金融机构的业务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的相对薄弱也削弱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如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依赖于存贷款利差,欠成熟;银行的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等。

第五、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初为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加速了金融市场的发展过程。尽管近年来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比较迅速,但从总体上看,金融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各种专业市场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且发展中还呈现出非常不平衡的特征。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中相对较发达的是外汇市场和证券市场,而其他市场如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以及一些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则交易很不活跃,发展缓慢,作用十分有限。而即使就相对发达的证券市场而言,股东的收益主要来自资本利得却很少获得股利受益,这实际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此外,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房地产泡沫现象也是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值得密切关注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应从日本的惨痛经历中吸取教训。事实上,由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带来的资产价格暴跌现象将对企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其他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带来很大的冲击:土地价格暴跌,担保将无法收回,且地价下降,土地无法转卖使一些不动产公司也将出现赤字,向这些不动产公司提供贷款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呆账增加。

最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欠规则性也使人民币自由兑换的实施不得不趋于谨慎,三思而后行。首先,国际货币体系本身就处于无制度状态。例如,现在的美元到了世界各国不能不管、又不好管理的境地:如果让美元升值,各国的进口商品成本增加,外债负担加重;如果让其贬值,各国出口困难,外汇储备资产缩水——世界各国处于两难境地。其次,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成了诱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再者,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缺乏有效的国际监管规则。

3措施对策

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实则是一连续的、长期的、不断的改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改革每推进一步,都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金融环境的变化,并引发一系列问题,使改革的深入困难重重。因此,如何在改革的过程中确保金融稳定和物价水平的稳定成了这一过渡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具体地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首先,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之前,一定要保证宏观经济运行平稳。因为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放开管制必须与政府宏观经济稳定的成功相一致。否则,如果没有价格水平的稳定,无法预测的实际利率和汇率的变动会使银行无节制地借贷,从而对其支付体系的安全运行构成威胁,金融风险加大。

其次,必须迅速强化货币信用机制。必须强迫连年欠债的企业还钱,并且要注意限制新贷款的流量,以维持价格水平的稳定。如果通货膨胀压力加大或银行贷款中呆坏账数目过大将使金融情况混乱,金融稳定性受到威胁,因此需给予高度重视。

第三,要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应逐步在国内资本市场放开利率和证券手续费,并放开金融业务相互参入的限制,使竞争加强。此外,还应加强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对外开放水平。

第四,继续完善我国的汇率制度,使之能更加灵活,提高抗冲击能力并使汇率维持在一个较为恰当的水平,从而减小频繁的波动带来的风险。

最后,只有当国内借贷可以在均衡(无限制)利率水平上进行,国内物价稳定且汇率制度趋于成熟的情况下,才是实现资本与金融账户自由兑换的正确时机。这时,才可以放宽有关税收限制或取消外汇管制,实现资本在国内各部门或地区以及在各国间的自由流动。而相反,如果过早的取消对国外资本流动所实行的汇兑管制,可能会导致资本的外逃或外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情况严重者甚至还会出现金融危机,因此,绝不可掉以轻心。

4结束语

金融领域本身的脆弱性、敏感性及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使得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进程不得不放慢脚步,但无论如何,这总是一个方向,因此,笔者始终坚信,在未来的某年,待到时机已成熟,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臧景范.金融安全论.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白钦先.各国金融体制比较.第一版.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标签:;  ;  ;  

关于人民币自由兑换问题的初步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