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斑片治疗黄褐斑60例疗效观察

消斑片治疗黄褐斑60例疗效观察

一、消斑片治疗黄褐斑60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杜晓燕[1](2021)在《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与单纯活血祛斑汤口服及单纯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后皮损状态评分、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变化,评估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的临床疗效性与安全性,以期为今后治疗黄褐斑提供有效的临床治疗思路和方法。方法:按照相关诊疗标准选取66例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患者,将其按照就诊时间先后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平均分为倒膜组、中药组及联合组。倒膜组给予中药面膜倒模外敷,每周2次;中药组给予活血祛斑汤口服,每日2次,每次150ml;联合组予以活血祛斑汤配合中药面膜倒模外敷。三组总疗程均为12周;分别在治疗4周、8周、12周后观察记录患者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且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有无变化,并及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在疗程结束后对治疗效果治愈及显效的患者进行为期三个月随访,观察复发情况。结果:实验过程中经病例剔除,最后纳入63例进行统计分析,联合组20例,倒膜组21例,中药组22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纳入标准,经统计分析联合组、倒模组、中药组年龄、病程无统计学差异。根据皮损面积、皮损颜色两项评分相加得出皮损总评分,再计算出皮损总评分下降指数评定治疗前后12周的疗效评判。(1)三组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皮损面积、皮损颜色、皮损总评分、中医证候、生活质量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在治疗12周后的总疗效方面具备差异性(P<0.05),且在两两比较中,联合组与倒膜组、中药组均有显着差异,联合组痊愈率20%,显效率为55%,有效率为10%;倒膜组痊愈率4.8%,显效率为9.5%,有效率为33.3%;中药组痊愈率4.5%,显效率为36.4%,有效率为27.3%。(3)复发率方面:联合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15例,复发2例;倒膜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3例,复发1例;中药组中,痊愈及显效患者9例,复发2例。三组比较分析,不具备差异性(P>0.05)。(4)不良反应方面:中药联合倒模组(联合组)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单纯倒模组、口服中药组分别出现1例不良现象。结论:1.活血祛斑汤联和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在改善黄褐斑皮损症状、中医证候、生活指数质量方面优于单纯中药口服及中药倒模外敷治疗。2.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模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邓洋[2](2021)在《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脾虚湿蕴证黄褐斑通过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的临床研究,目的是探索一种新的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有效方法。方法:随机将脾虚湿蕴证黄褐斑6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时间12周,采用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时间12周,对照组采用口服氨甲环酸片500mg/日联合埋线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后各做1次填写病例观察表(附表2)及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表(附表2),每例患者均进行皮损颜色评分、皮损面积评分等,比较两组总有效率、皮损总积分、治疗前后两组各阶段及组内皮损总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皮肤检测仪(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及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年龄、病程长短、皮损总积分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两组不良反应及复发率对比记录有无不良反应,随访时间3个月,同步记录对患者复发情况,通过SPSS26.0统计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70.00%,治疗组86.67%,对该两组进行对比,临床疗效上两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2.治疗前后两组皮损总积分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后两组各阶段皮损总积分的对比:(1)组间比较:治疗前和治疗2周、4周后皮损总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分别与治疗6周、8周、10周、12周后皮总积分对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两组分别比较治疗2周、4周、6周、8周、10周、12周后和治疗前皮损总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两组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及两组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治疗后两组患者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低于治疗前,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统计学意义;两组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年龄与临床疗效的比较:三个年龄段的基本痊愈和显效率分别为66.67%、66.67%、44.44%;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6.病程长短与临床疗效的比较:三个不同病程间基本痊愈和显效率分别为65.22%、57.14%、56.2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7.皮损总积分与临床疗效的比较:三个不同皮损总积分间基本痊愈和显效率分别为90.00%、74.19%、21.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8.两组不良反应的对比:治疗组有1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余均未出现不良反应。9.两组复发率的对比:治疗后跟踪随访3个月,治疗组的复发率分别是15%,对照组的复发率是50.00%,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结论: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效果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率低,临床疗效显着。

冯杨洋,许鹏光[3](2020)在《基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探析黄褐斑从三焦辨治》文中研究表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黄褐斑虽为皮肤色素性疾病,发于颜面却与机体内在阴阳失衡、脏腑失调、三焦不通、经络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有关。故而临床治疗黄褐斑不应拘泥于局部斑片所在部位、色泽、范围等表象,应从中医整体观出发,重视人体为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本于辨证型之不同,分证型而论治。文章简要梳理了三焦学说及主持诸气运行津液的功能,从上、中、下三焦分别论述黄褐斑发病病因以及临床方药针刺治疗。通调三焦,充足营血则五脏六腑得以滋养、四肢百骸得以濡润,故而也是治疗黄褐斑的基本原则,三焦不通则斑生,三焦通则斑无以生。

史洪静[4](2020)在《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对照试验,将64例黄褐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1例,治疗组33例。对照组:口服红花逍遥胶囊;并用棉签将氢醌乳膏涂于皮损处。治疗组:在口服中药调血消斑饮和外用氢醌乳膏的基础上,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2个周为1个疗程,共观察4个疗程。测量初诊时和每个疗程完成后复诊时治疗组和对照组黄褐斑面积,并观察其颜色变化,做好记录,统计分析以评估两组疗效。结果:①治疗4周后、8周后,两组颜色评分、面积评分及总积分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4周后、8周后,治疗组疗效指数平均水平分别为43.95%、62.12%,对照组疗效指数平均水平分别为21.53%、38.99%。两组疗效指数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4周后、8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4.19%、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6.36%、57.58%。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疗效确切,且明显较对照组有优势。

窦中伟[5](2020)在《脐灸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该研究以气滞血瘀型黄褐斑女性为对象,观察对比脐灸联合针刺法与单纯针刺法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气滞血瘀型黄褐斑女性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脐灸联合针刺法,每周治疗2次;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法,每周治疗3次。两组患者均共治疗8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黄褐斑皮损总积分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变化,对所得数据进行评估与分析,比较两组观察结果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继而评定两组疗法的临床效果。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显示治疗后两组的黄褐斑总积分、中医证候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数据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组间比较显示两组黄褐斑皮损总积分、下降指数、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中患者的一般情况量表评分结果为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数据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结束后两组的中医证候量表中未绝经者月经情况评分结果显示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黄褐斑总体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中患者一般情况疗效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而中医证候中未绝经患者月经情况的疗效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80.00%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5.38%对比,二者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灸联合针刺法能有效改善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患者的皮损情况,并能有效改善患者的整体状况,对气滞血瘀型黄褐斑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田雨[6](2020)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古今文献整理与相关方剂、腧穴处方的统计分析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特点与规律,期望能为今后的研究提供文献依据。方法:现代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包括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数据库、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医药卫生”为检索范围,检索2000年1月到2020年3月以来发表的关于黄褐斑中医治疗的医学文章,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古代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华医典》,检索汉至清有关黄褐斑(面尘、黑斑、面黑皯、黑干、(黑干)(黑曾)等)的中国古代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排除标准进行详细的统计和分析。对检索到的方药、穴位记录以下指征:名称、年代、文献出处、组成等项目。把各项指标进行规范化。包括:规范着作名称、方剂名称、药物名称(以《中药学》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为标准)、穴位名称(以《针灸学》2002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教材为标准)。使用Excel和统计分析软件“SPSS 22.0”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分析方法,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所有收录穴位、方药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古今选穴用药异同,统计高频穴位、中药使用频率的异同,并将使用频率较高的穴位、药物进行配对组合,运用频数分析比较各组药对、穴对使用频率差异进行描述性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探寻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的规律和特点。结果:本研究检索到现代文献共1068篇,其中纳入研究文献793篇,内含方剂546篇,针灸247篇。古代文献共纳入61篇。1.现代文献收集穴位共135个,总频次为1768次。常用腧穴选用频次最高为:阿是穴;腧穴经络运用频次最高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中特定穴频次最高为:交会穴,穴位数量为36个,频次为473次。高频穴位配伍为:足三里-三阴交、足三里-血海、三阴交-合谷等。2.古代文献收集方药药物共156味,总频次为:560次,常用药物频次最高为:茯苓。高频药物中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占70.4%;温性最多、平性次之,两者占比70.4%;归经以肾、脾、肝经为主,其次为心、肺经。现代文献收集中药共271味,总频次为6785次。常用药物频次最高为:当归。高频药物中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占85%;温性最多、平性次之,两者占比62.9%;五味中甘、辛、苦味占比78.6%;归经为肝、脾、肺、肾、心占比80.0%。3.古代文献内服方中,运用最多药物类别为补虚药。且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收涩药这6类药累计频率为72.1%为组成方剂的主要药物类别。现代文献内服方药中,运用最多药物类别为补虚药。其次为活血化瘀药、解表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6类。4.古代文献高频药物配伍为:茯苓-当归、当归-甘草、茯苓-熟地等;现代文献中高频药物配伍较多为:当归-川芎、柴胡-芍药、当归-茯苓等。结论:1.中医治疗黄褐斑选穴规律与特点:?穴位以阿是穴、足三里、三阴交、肝俞、血海、肺俞、曲池为主;?循经取穴规律:取穴主要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肝经为主;?腧穴分部规律:人体分部取穴以头面颈项部为主;(4)特定穴取穴规律:重视交会穴;(5)治疗原则:以调补肝、脾、肾三脏为主。2.中医治疗黄褐斑用药规律与特点:?药物以当归、芍药、川芎、红花等为主;?按类选药规律:用药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选药四气、五味、归经规律:选药四气以性温、平为为主;五味以味甘、辛、苦为主;归经以肝、脾、肺、肾、心为主;(4)特殊选药规律:增加疏肝理气药物,强调条畅情志作用;(5)治疗原则:治疗以补益肝肾为本,兼顾气滞血瘀标实。

陆娟娜[7](2020)在《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近20年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进行统计分析黄褐斑针灸的主要腧穴,探讨其选穴特点、配穴规律为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方法提供思路与借鉴。方法:文献来源:收集1999年1月至2020年1月20多年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中医临床文献研究;检索入口:关键词、主题词、标题,检索式为:黄褐斑、针刺、针灸治疗;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明确诊断黄褐斑或肝斑,治疗方法、穴位选取明确;治疗过程中,必须以针具刺穴位;穴位纳入标准:参照临床上十四正经穴位和奇穴给予鉴定。排除标准不符合纳入标准,文献未涉及十四正经及经外奇穴,不以研究十四正经或经外奇穴为目的。文献数据处理:根据一定的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之后进行人工分类、整理,将相关穴位经络等资料输入微软Office中的Excel软件和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文献192篇,其中包括了 14144个黄褐斑病例,纳入文献中专注研究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有17篇文献,专注个别证型有23篇,专注火针治疗黄褐斑有5篇,专注穴位注射4篇;本次研究共录得102个穴位,总使用频次为1307次,当中有25个穴位使用频次超过15次;三阴交穴(106)使用率最高,其次依次为阿是穴(104)足三里(101)、血海(83)、曲池(68)、肝俞等常用穴;使用次数和使用频次在经络统计中足太阳膀胱经有17个经穴,选用频次达276;足太阴脾经有6个经穴,选用频次达205;足阳明胃经18个经穴,频次197;手阳明大肠经占5个穴位频次为154;督脉占8个穴位频次为81。在配穴规律,三阴交-足三里这对穴位同现频次在本研究为最高77次;其次为血海-三阴交频次为64次,第三为血海-足三里频次为58次。临床选穴配穴上可以灵活运用这些经的其他穴,作个体化治疗。结论:从研究结果看出,治疗黄褐斑首选三阴交穴,而在平时针灸治疗上,依次选用的穴位为足三里、血海、曲池和肝俞等多医者选用而确切有效的穴位;同时,可依次从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督脉中选择其他穴位协助。在配穴中,可选三阴交配足三里为主要配伍处方。

冯晶雪[8](2020)在《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进一步探究中医药运用“疏肝行气,活血消斑”的治则治疗黧黑斑的机理,并证实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性质为临床观察。方法:选择临床诊断为黧黑斑肝气郁滞证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患者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共64例。治疗组给予自拟解郁消斑汤,每次1袋,1日2次,温水冲服。对照组给予白草香解郁安神胶囊,1次4粒,1日2次,口服。1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结果:经过临床观察证实,治疗组治愈11例(34.38%),显效14例(43.75%),有效3例(9.38%),无效4例(12.50%),总有效率为87.50%;对照组治愈2例(6.25%),显效10例(31.25%),有效13例(40.63%),无效7例(21.88%),总有效率为78.1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临床研究表明,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周梅[9](2020)在《中药内服联合水光针注射和微针治疗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运用中药内服联合水光注射及微针疗法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寻找可以一种可以治疗黄褐斑的方案,且该方案安全、可靠、显效的行之于临床运用中,为黄褐斑的临床治疗提供可以参考的新思路。方法:选取从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这段时间内,就诊于湖北省中医院光谷院区、凤凰门诊部的女性黄褐斑患者中肝郁气滞证89例,并符合本实验设定的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将89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n=44),采用水光疗法注射联合微针治疗,每四周进行一次水光注射或微针;治疗组(n=45),在对照组进行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内服,以柴胡疏肝散为内服中药主方加减,一剂/日,分两次早晚餐后半小时服用。治疗周期为三个月。治疗前,两组黄褐斑患者有关年龄大小、病程长度及治疗前皮损总积分数等,经统计学分析,数据表现为无显着性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期间随访患者,了解并观察记录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在随访观察记录治疗效果三个月治疗后,治疗前后评估患者积分(皮损面积、颜色),统计后对比分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临床疗效是否存在显着差异。结果:1、经中药内服联合水光注射和微针疗法治疗后,总计为95.56%的有效率,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值(p<0.05)说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2、治疗组治疗后黄褐斑皮损评估的总积分、面积积分、颜色积分均有很大程度的改善,且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各项积分(皮损、面积、颜色)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都无不良反应。结论:两组黄褐斑患者的皮损症状在治疗后都有明显的改善,但经统计后治疗组有更高总有效率,且此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中药内服联合水光注射和微针疗法对于黄褐斑临床疗效的提高有确切且明显的效果。

邓梦琪[10](2019)在《开四关配合中药面膜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黄褐斑是临床上常见的损美性皮肤疾病,由于病程较长且较难治愈,严重影响患者的容貌及心理健康,大多数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障碍或者抑郁障碍。本研究通过观察治疗前后MASI评分、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与焦虑抑郁评分的差异,对比其临床疗效来评定开四关配合中药面膜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疗效,为开四关配合中药面膜倒膜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严格按照纳入标准选取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共80人,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人。治疗组采用开四关配合中药面膜进行治疗,针刺与中药面膜均隔日1次,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8周。对照组为内服消斑片配合中药面膜,内服消斑片每次5片,每天3次,中药面膜同治疗组,共治疗8周。运用SPSS22.0软件对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的MASI评分、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与焦虑抑郁评分(HAMA、HAMD)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以MASI评分的改善率来评定最后的疗效。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受试患者80例,计入统计分析者共76例,其中治疗组40例,无病例脱落,对照组36例,脱落4例。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的MASI评分、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与焦虑抑郁评分相比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焦虑抑郁状态。治疗后两组患者MASI评分、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与焦虑抑郁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后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组在改善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临床症状和焦虑抑郁状态优于对照组。总体临床疗效评价中,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对照组为63.8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表明,开四关配合中药面膜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患者的临床疗效更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及焦虑抑郁状态,该方法内外兼顾,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二、消斑片治疗黄褐斑60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消斑片治疗黄褐斑60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研究目的
2.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方法
    2.3 诊断标准
    2.4 病例入选标准
    2.5 研究方法
    2.6 观察内容
    2.7 疗效判定标准
    2.8 统计学分析
3.研究结果
    3.1 病例脱落情况
    3.2 治疗前相关资料比较
    3.3 疗效结果比较
    3.4 安全性分析
4.小结
讨论
    1.立题依据
    2.立方依据
        2.1 活血祛斑汤
        2.2 中药面膜方
    3.组方分析
        3.1 活血祛斑汤的组成及药物作用
        3.2 单味药物分析
        3.3 中药面膜方
    4.WOOD灯临床检测分析
    5.石膏倒模疗法分析
    6.中医药对黄褐斑作用机制分析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2)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资料和方法
    1 观察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标准
        2.6 中止/终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治疗组疗法
        3.2 对照组疗法
        3.3 疗程
        3.4 随访
        3.5 注意事项
    4 观察方法及指标
        4.1 临床疗效指标
        4.2 评分方法及标准
        4.3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
        4.4 计算VISIA图像分析系统测评方法及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
        4.5 观察方法
        4.6 安全性评价
        4.7 疗效指数评价标准
    5 统计学处理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1 纳入病例
    2 一般资料
    3 结果
        3.1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3.2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的对比
        3.3 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各阶段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的比较
        3.4 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及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
        3.5 年龄与临床疗效的比较
        3.6 病程与临床疗效的比较
        3.7 皮损总积分与临床疗效的比较
    4 不良反应评价
    5 复发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从脾虚湿蕴论治黄褐斑
    2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及治疗
    3 苓桂术甘加味方原理及方药分析
        3.1 组方原理
        3.2 方药分析
    4 埋线治疗的分析
    5 研究结果分析
        5.1 两组总有效率的对比
        5.2 两组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的比较
        5.3 两组患者各阶段治疗前后皮损总积分的对比
        5.4 观察VISIA图像分析系统评分分值比较和皮肤色斑改善变化率
        5.5 年龄与临床疗效的对比
        5.6 病程长短与临床疗效的对比
        5.7 皮损总积分与临床疗效的对比
        5.8 两组不良反应的对比
        5.9 治疗组、对照组复发率的对比
    6 特色与创新之处
    7 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黄褐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3)基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探析黄褐斑从三焦辨治(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焦不通,面目黧黑
2 三焦是皮肤与脏腑之间的联系通道
    2.1 通行诸气,运行津液
    2.2 上焦如雾——肺经蕴热,宣发受阻,前额生斑
    2.3 中焦如沤——脾虚湿蕴,运化失常,鼻翼生斑
    2.4 下焦如渎——原气不足,肝肾阴虚,两颊生斑
3 三焦方药针刺配伍以消斑
    3.1 三焦方药配伍消斑
    3.2 针刺治疗消斑
4 病案举隅
5 讨 论

(4)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一般资料
        (一) 病例来源
        (二) 年龄对比
        (三) 病程对比
    二、诊断标准
        (一) 西医诊断标准
        (二)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三) 临床分型
    三、病例选取
        (一) 纳入标准
        (二) 排除标准
        (三) 终止、剔除标准
    四、治疗
        (一) 药物和仪器
        (二) 治疗方法
        (三) 注意事项
    五、观察指标
        (一) 疗效观察
        (二) 不良反应观察
    六、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一) 评分标准
        (二) 疗效标准
    七、统计学处理
    八、研究结果
        (一) 一般情况分析
        (二) 皮损评分
        (三) 临床疗效
        (四) 不良反应统计
讨论
    一、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 西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 中医病因及发病机制
    二、调血消斑饮方药分析
        (一) 组方依据
        (二) 中药组方分析
        (三) 现代药理分析
    三、无针水光美容技术
        (一) 无针水光美容技术的作用原理
        (二) 无针水光美容技术的应用
        (三) 维生素C与透明质酸的作用
    四、研究结果分析
        (一) 一般情况分析
        (二) 皮损评分分析
        (三) 综合疗效分析
        (四) 安全性分析
    五、本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黄褐斑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5)脐灸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研究内容
    二、一般资料
        (一)病例来源
        (二)病例选择标准
        1.诊断标准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剔除标准
        5.脱落标准
    三、研究方法
        (一)分组方法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指标
        (四)疗效判定标准
        (五)异常情况预防、紧急处理及安全性评估
        (六)统计学处理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前病例情况分析
        (三)疗效分析
        (四)脱落情况及不良反应记录
讨论
    一、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一)祖国医学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二)祖国医学对黄褐斑“气滞血瘀”证型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一)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的认识
        (二)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治疗
    三、脐灸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疗效机理探析
        (一)脐的生理特点及与经络、脏腑的联系
        (二)脐灸药物组方分析
        (三)脐灸治疗作用探析
    四、针刺选穴组方分析
    五、脐灸联合针刺法的综合作用
    六、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近十年黄褐斑中医外治法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致谢
发表论文

(6)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1.3 黄褐斑选穴、用药规律的研究现状的认识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分析类目
    3.2 整理文献资料
    3.3 选用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古代文献研究统计结果
    4.2 现代文献研究统计结果
5 讨论
    5.1 古代文献研究统计结果分析
    5.2 现代文献研究统计结果分析
6 不足与展望
7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1.1.1 病名探讨
        1.1.2 病因病机
        1.1.3 古代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
        1.1.4 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现状
        1.1.5 近现代针灸用穴规律研究
        1.1.6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第二章 针灸选取规律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来源
        2.2.2 研究对象的选择
        2.2.3 文献的选择
    2.3 研究过程
        2.3.1 文献纳入
        2.3.2 纳入文献的年份分布
        2.3.3 纳入文献的资料整理
    2.4 研究结果
        2.4.1 腧穴使用统计
        2.4.2 腧穴经络分布统计
        2.4.3 非针刺方式的腧穴探讨
        2.4.4 针刺与其他疗法的联用
        2.4.5 治疗黄褐斑腧穴在人体各部位的分布情况
        2.4.6 腧穴配伍分析
        2.4.7 黄褐斑用穴的探讨
第三章 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3.1 治疗黄褐斑的经络
        3.1.1 三阴交穴
        3.1.2 阿是穴
        3.1.3 足三里
        3.1.4 血海
        3.1.5 曲池
    3.2 治疗黄褐斑的穴位
        3.2.1 足太阳膀胱经与黄褐斑
        3.2.2 足阳明胃经与黄褐斑
        3.2.3 足少阳胆经与黄褐斑
        3.2.4 督任二脉
    3.3 综合疗法
    3.4 黄褐斑选穴特点
    3.5 黄褐斑治疗规律总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不足之处及展望
        4.2.1 不足之处
        4.2.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实验研究
    第一章 实验项目
        1 临床资料
        2 一般资料
        3 研究方法
        4 治疗结果
    第二章 讨论
        1 立项依据
        2 药物组成及方解
        3 体会
        4 病案举例
        5 预防与调护
        6 不足和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9)中药内服联合水光针注射和微针治疗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及分型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临床分型
        1.2.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离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评估一般资料可比性
    2.2 治疗方法
        2.2.1 治疗组采用中药内服联合水光注射及微针疗法进行治疗
        2.2.2 对照组采用水光注射联合微针治疗
    2.3 疗效判定
        2.3.1 疗效判定标准
        2.3.2 评分方法及标准
    2.4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总积分比较
    3.2 面积积分比较
    3.3 颜色积分比较
    3.4 临床疗效比较
    3.5 不良反应
讨论
    1 中医学对黄褐斑的认识
        1.1 中医对“黄褐斑”病名的描述
        1.1.1 肝与黄褐斑的关系
        1.2 中医关于黄褐斑病因及病机的论述
        1.2.1 风邪
        1.2.2 湿邪
        1.2.3 燥邪
        1.2.4 劳伤
        1.2.5 情志
        1.2.6 饮食
        1.2.7 体质
        1.2.8 气血
        1.3 中医治疗方法
        1.3.1 中药辨证内服
        1.3.2 中医外治法
    2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2.1 西医病因病机
        2.1.1 遗传因素
        2.1.2 内分泌水平
        2.1.3 紫外线照射
        2.1.4 氧自由基
        2.1.5 皮肤血管因素
        2.1.6 炎症因素
        2.1.7 精神心理因素
        2.1.8 其他因素
        2.2 西医治疗方法
        2.2.1 局部针疗
        2.2.2 药物作用
    3 胡霜红对黄褐斑治疗的认识
        3.1 黄褐斑的因机证治
        3.2 柴胡疏肝散与肝郁气滞型黄褐斑
        3.3 水光注射联合微针疗法与肝郁气滞型黄褐斑
    4 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2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开四关配合中药面膜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1.1.1 古代文献相关记载
        1.1.2 中医病因病机
        1.1.3 中医治疗概况
    1.2 西医对黄褐斑的认识
        1.2.1 黄褐斑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2.2 西医治疗黄褐斑
    1.3 四关穴研究概述
        1.3.1 古籍记载
        1.3.2 机理探究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病例来源
        2.1.2 病例选择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随机分组方法
        2.2.2 实验药品及用具
        2.2.3 治疗组操作
        2.2.4 对照组操作
        2.2.5 注意事项
        2.2.6 针刺意外情况处理
    2.3 记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学方法
    2.7 研究结果
        2.7.1 入组情况
        2.7.2 病情可比性分析
        2.7.3 观察指标比较
        2.7.4 脱落、剔除情况分析
        2.7.5 安全性评价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3.1 研究结果分析
        3.1.1 基本资料分析
        3.1.2 观察指标比较
        3.1.3 临床疗效分析
        3.1.4 总结
    3.2 选题依据
    3.3 选穴依据
    3.4 开四关对焦虑抑郁状态的的改善作用
    3.5 中药面膜倒膜治疗黄褐斑机理
    3.6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四、消斑片治疗黄褐斑60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祛斑汤联合中药倒膜治疗肝郁血瘀型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D]. 杜晓燕.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苓桂术甘加味方联合埋线治疗脾虚湿蕴证黄褐斑临床研究[D]. 邓洋.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探析黄褐斑从三焦辨治[J]. 冯杨洋,许鹏光. 四川中医, 2020(10)
  • [4]调血消斑饮联合无针水光美容技术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史洪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脐灸联合针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窦中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中医治疗黄褐斑的选穴用药规律研究[D]. 田雨.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7]针灸治疗黄褐斑选穴特点和配穴规律探讨[D]. 陆娟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8]解郁消斑汤治疗黧黑斑肝气郁滞证的临床观察[D]. 冯晶雪.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9]中药内服联合水光针注射和微针治疗女性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观察[D]. 周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0)
  • [10]开四关配合中药面膜治疗肝郁气滞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D]. 邓梦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消斑片治疗黄褐斑60例疗效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