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周青[1]2004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 高温对于人体代谢和内环境改变的影响为众所周知,尤其是脑损伤后脑温升高,对于加重脑细胞损伤和增加致死致残率具有显着影响。虽然低温技术在医学上应用已久,在19世纪初就己试用于脑部疾病治疗,但由于都是物理降温手段,临床试用过程中效果不很理想,且常有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寒颤、心律失常、凝血障碍、肺部感染等,从而限制其应用。 目前为止,除了日本应用SunN4507(一种5—HT1A受体选择性亲和剂)作为试验性治疗脑中风缺血临床研究并己报道疗效显着之外,国内尚未见药物降低脑温的其它临床应用研究。SunN4507是一种5—HT1A受体选择性亲和剂,在日本科研小组的研究中,试验性治疗脑中风缺血,作用于急性期。然而,SunN4507价格昂贵,不适合临床常规用药,故本研究从实战应用角度出发,以乌拉地尔(一种与已知SunN4507的药理特性相似而低价高效的药物)作为干预因素,探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于人体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药物降低脑温的可能机制,旨在对今后的战士训练提供指导,并为今后临床药物降低脑温提供理论依据。 目的 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改变的影响,为指导战士训练和临床治疗脑损伤、脑出血继发高热以及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颅脑损伤和脑出血救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随机选取南沙巡防区战士90名,全部为健康男性,随机分成叁组:老战士组(入伍2年以上,年龄在22一28岁,平均年龄24.37岁)、新战士组(入伍2年以内,年龄在16一22岁,平均年龄19.86岁)、新战士服药组(分别于跑步前7小时和3小时口服乌拉地尔片剂各1片,剂量30mg/片,入伍2年以内,年龄在16一22岁,平均年龄19.23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最高室外温度60℃,最大相对湿度80%)20分钟内跑步3000m,测定跑步前后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体温、血压、脉搏、电解质和血糖、心电图、脑血流图、脑电图)改变。 结果跑步前,叁组战士之间的体温(T)、血压(Bp)、脉搏(P)、心电图(ECG)、脑电图(EEG)、脑血流图(TCD)、电解质和血糖(Glu)等结果分别为:平均体温:老战士组36.81士0.072℃、新战士组36.70士0.048℃和新战士服药组36.71士0.062℃,P>0 .05,差别无显着;平均脉搏分别为:老战士组71.67士10.39次/分,新战士组65.63士10.55次/分,新战士服药组68.13士n.96次/分,P>0 .05,差别无显着;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老战士组126.47/66.87mmHg,新战士组125.60/63.83n姗Hg,新战士服药组127.47/64.63llllnHg,P)0.05,差别无显着;老战士组Het:44.63士2.82,新战士组Het:43.53士2.24,最小,新战士服药组Hct:45.30士2.77,最大,P<0 .05,叁组之间差别显着;叁组之间Hb结果都在正常范围内,14.87士0.78~15.43士1.04,P>O.05,差别不显着:叁组战士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别显着,新战士组高切3.8725士0.2114、中切4.6650士0.2563、低切7.6741士0.8701,数值最小,老战士组高切4.1519士0.3738、中切4.9680士0.4681、低切8.2116士0.8981,数值介于新战士组和新战士服药组之间,新战士服药组高切4.1851士0.4111中切4.1039士0.4559、低切8.6915士1.1583,数值最大;叁组战士的脑血流改变都在正常范围,都是正常脑电波形,叁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别。跑步后,叁组战士之间的体温、脉搏、钠离子(Na+)、氯离子(Cl一)、尿素氮(Bun)、血液流变学等有显着差别,其结果分别为:新战士组体温最高,平均38.34士0.070℃,老战士组体温其次,平均38.16士0.082℃,口服乌拉地尔组体温最低,平均37.97士0.061℃,P<0 .005,差别显着;新战士组脉搏最快,平均130.17士9.69次/分,老战士组其次,平均脉搏123.87士17.22次/分,口服乌拉地尔组脉搏最慢,平均118.47士17.58次/分,P<0 .05,差别显着;Na+、CI一、Bun差别显着,表现为新战士组指标最高,平均Na‘144.42士4.41nunol/L,老战士组其次,平均Na‘142.80士1.94nlln01/L,口服乌拉地尔组指标最低,平均Na+ 141.27士1.17nnnol/L;,叁组战士Het、Hb:新战士组平均Hct为47.20士1.92,Hb为16.03士0.769/L,老战士组平均Het为48.13士3.21,Hb为16.30士0.959/L,新战士服药组平均Het为46.50士2.47,Hb为15.90士0.84g/L,P<0.05,叁组之间差别显着:叁组战士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别显着,老战士组高切4.8334士0.5248、中切5.7576士0.6523、低切9.8008士1.2240,数值最大,新战士组高切4.6328士0.3309、中切5.5793士0.3701、低切9.5545士0.7755,数值介于老战士组和新战士服药组之间,新战士服药组高切4.5052士0.3465中切5.3896士0.4075、低切8.8237士0.9158,数值最小;而血压、脑电图、脑血流图、钾离子(K+)和血糖等指标叁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别;叁组战士血压波动在129.32/50.00一169.22/74.26nUnHg之间,P)0.05,叁组战士脑血流改变都在正常范围,都是正常脑电波形,每组战士脑血流组内自身对照,运动前后指标改变差别显着,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均值及舒张期峰值都较跑步前明显增大。 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有关生理和生化指标的影响较大,新老战士由于在此高温高?

李然[2]2014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一次性有氧运动对摔跤运动员减体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在高温高湿(33℃,60%)和常温常湿(23℃,40%)环境下进行急性有氧运动后,摔跤运动员减体重效果和相应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比较研究,为建立适合摔跤运动员的减体重训练模式,丰富相关研究资料提供实验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为国家二级古典式摔跤运动员8名。先分别测试受试者在高温高湿(33℃,60%)和常温常湿(23℃,40%)环境下的最大摄氧量,后让受试者在上述两环境下进行65%VO2max的跑台运动50min,测试并比较其运动前和运动后即刻体成分(体重、脂肪比例、水分总含量、去脂体重和肌肉量)、血液指标(血乳酸、身体激素、血清离子)、上臂力量{最大峰值力矩(PT)、相对峰值力矩(P—T/B)、对抗肌比值(A/A—R)、平均功率(AP)和疲劳指数(WF)}、运动后热环境主观感觉量表和体力感觉量表(RPE)的变化,并监测受试者的能量代谢(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h和次日晨)。上述四次实验每次间隔一周。本研究指标测定方法:仪器测定法(体成分、最大摄氧量、心率、力量、能量代谢、血乳酸、血清离子)、酶联免疫法(瘦素、脂联素、醛固醇、抗利尿激素和内脂素)、发光免疫测定(血清胰岛素、皮质醇、睾酮)。研究结果:1、常温常湿和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体成分相关指标(体重、脂肪比例、水分总含量、去脂体重、肌肉量)均低于运动前。高温高湿下运动后,体重和脂肪比例下降的幅度较大。2、常温常湿和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血清中Na+均高于运动前;Fe3+,Mg2+均低于运动前。常温常湿下运动后Na+和Ga2+低于运动前,Cl-高于运动前。高温高湿下运动后K+、Ga2+,高于运动前,Cl-低于运动前。除Ga2+离子外,其余血清离子常温常湿下运动后变化较大【其中Na+、Cl-两者差异显着(P<0.05)】。3、常温常湿和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除醛固醇升高外,血清脂联素、抗利尿激素、瘦素、内脂素和胰岛素均下降。除醛固醇外,其余激素常温常湿下运动后的变化较大。4、常温常湿和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PT60°,P-T/B均低于运动前,高温高湿下下降的幅度大于常温常湿下。常湿常温下运动后AP、WF升高,而高温高湿下运动后却下降;其变化幅度常温常湿较大【其中AP旋外两者差异显着(P<0.05)】。A/A-R两环境下运动后均升高。5、常温常湿和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能量代谢由高向低排序均为:次日晨6:00、运动后即刻、运动后2h,其中次日晨能量消耗高温高湿显着高于常温常湿(P<0.05)。6、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后血乳酸、RPE和主观感觉评分都高于常温常湿,其中,主观感觉评分两者差异显着(P<0.05)。研究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一次性有氧运动的减重效果优于常温常湿下。常温常湿下运动后,血清离子(除Ga2+外)和激素(除醛固醇外)的变化均大于高温高湿下。高温高湿下运动后,上臂力量下降的幅度、运动后即刻对热环境的不适感和疲劳感、次日晨能量消耗较常温常湿增加。

李洪涛[3]2011年在《辽宁省女子自行车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中体核温度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运动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运动是一个不能避免的问题。通过对运动员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递增负荷直至力竭运动的过程中体核温度和运动前后血清生长激素、肾上腺素浓度变化的研究,寻找自行车运动员在运动过程中体温及体温相关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耐力运动中体温变化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高温环境下体温过高引起运动能力下降的生理学机制提供参考,从而为耐力性项目运动员的科学化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辽宁省自行车队9名女子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实验前记录研究对象的体重、身高、年龄、VO2max等信息,并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基础体温及心率。实验开始前让受试者吞下CorTempTM人体核心温度传感器,2小时后进入温度为30℃,相对湿度为80%的恒温恒湿实验室,进行递增负荷功率自行车运动直至力竭。运动开始后每分钟测定一次体核温度和心率,运动前后分别抽取静脉血5ml,检测血清中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素的浓度。结果:(1)绘制高温高湿环境下递增负荷运动时,体核温度变化曲线。由温度曲线图可以看出体核温度随时间与负荷的增加而平稳的、缓慢的升高,运动后体核温度明显升高。(2)高温高湿环境下递增负荷运动后,血液中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素含量显着升高并与体核温度呈相关关系。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运动时血清中的生长激素和肾上腺素变化明显,可以作为监测热应激状态下运动员发生运动疲劳的指标。

周青, 徐如祥, 张世忠, 余俐, 陈镇洲[4]2004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情况,为今后战士的训练和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取南沙巡防区战士90名,分为叁组,老战士组、新战士组、新战士服药组(口服乌拉地尔片剂),在高温高湿环境下20min内跑步3000m,测定跑步前后的有关生理指标等的改变。结果跑步前叁组之间的体温、血压和脉搏没有显着差别,跑步后叁组战士之间体温和脉搏差别显着,而血压没有显着差别。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有关生理指标的影响较大,新老战士由于在此环境下生活时间长短不同,因而出现的耐受和适应情况不同,口服乌拉地尔片剂可以减少运动前后的生理指标改变的幅度。

林金艳, 杨军英[5]2017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免疫机能影响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气候、气象环境条件不仅限制体育活动的形式与内容,而且对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体在不同湿度的环境下活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运动能力等都会发生变化。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时会产生运动热应激,且运动应激和热应激的作用会相互加强。另外,运动热应激和环境温度湿度联合作用会引起核心温度上升,而体温的升高会通过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作出应激反应。所以人体要适应高温高湿环境,主要通过散热的方式来维持体温不至于过高,而人体散热的生理调节途径主要依靠增加皮肤血流量和蒸发汗液。因此,若运动时的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则蒸发散热即为机体唯一的散热途径。而应激反应通过应激激素的调节,进一步影响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本研究旨在探讨高温高湿环境对学生运动时免疫机能的影响,为制定合理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体育运动时,其机体代谢特点及运动前后人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特点;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百度学术等数据文库,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及参阅图书馆相关书籍,从而收集高温高湿环境下体育运动过程中有关应激激素的变化趋势资料,并通过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判断应激激素与运动强度、运动时间等之间的关联,结合其具体特点提出有效科学的运动处方。结果: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体育运动会引起人体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发生适应性改变。环境温度、相对湿度、运动方式,以及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对运动环境和运动强度的适应能力等,均会对其指标的变化产生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及每搏输出量减少、血浆渗透压及尿渗透压升高、肝脏乳酸循环水平降低、乳酸阈降低等不利影响。此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信号被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经整合后,通过体内激素调节使得机体在一定范围内可维持在稳定的水平,该过程可进一步影响免疫机能。研究发现,当运动热应激引起体温升高0.7℃时,机体的免疫功能几乎不会发生改变;而当体温上升2℃时,CD16+细胞数目增多,细胞溶解活性同时发生改变;体温升至40℃时可抑制人体的免疫细胞,而体温达到43℃时免疫细胞会产生不可逆损伤。此外,热休克蛋白及某些活性氧和氮氧化物也有可能介导机体免疫功能。即不论单一的运动应激和热应激或双重应激均有可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的变化。长期中、小负荷运动使机体免疫系统机能发生节省化现象,可提升身体免疫应答能力,同时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长期大强度的运动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可产生抑制作用甚至出现功能失调,进而诱发诸如感冒、低热等一系列免疫失调性疾病。结论: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期进行中、小强度的运动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但长时间进行高强度运动会抑制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本文分析了高温高湿环境下不同运动负荷对机体免疫机能的影响,分析结果可以增强学校体育管理者及学生对运动环境、运动量与身体免疫机能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性的认识,为制定合理科学的运动处方提供参考依据,对维护和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具有指导意义。

刘佳[6]2011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生理参数识别及权重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接触到极端的生产或研究环境。极端环境下工作人员的劳动安全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外对于极端环境的研究较早,颁布了相关标准和规范,以保障劳动人员的生产安全。我国也相继出台了许多相关的安全规范,目前我国在极端环境方面的研究通常以国外标准为基础,但由于气候、地理、种族、生活习惯等因素存在显着差异,并不是所有指标都适合中国人群,因此建立适合于中国人群的生理指标数据库是非常有必要的。极端环境包括高温、高湿、强辐射、低氧等多方面复杂恶劣环境因素,本实验主要研究高温高湿极端环境。在以往研究中通常环境相对湿度最高设定为80%,本实验则将高湿环境定为90%定值,专门探索相对90%条件下构成的高温高湿环境。研究主要从人体的各项生理参数着手,力求得到更为客观和直接的评价人与热环境之间的关系。实验在天津大学环境学院建立的微气候环境舱中进行,受试样本为健康的在校大学生,环境温湿度分为25℃50%(舒适环境)、30℃90%、35℃90%和40℃90%四组,劳动强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叁种。实验测量的生理参数包括口腔温度、皮肤温度、鼻腔温度、心率、能量代谢率、血氧饱和度、皮肤电导率。通过实验结果,分析各项生理参数在不同环境工况、不同劳动强度下的变化趋势,确定人体达到热忍耐极限时的生理参数阈值,对于男女差别较大的参数,分别对男性样本和女性样本进行比较,找出其中的区别,最后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除血氧饱和度和皮肤电导率之外的五项生理参数进行权重分析,得到综合生理评价指标。

许杰[7]2012年在《不同湿度高温环境有氧运动对男子摔跤运动员减体重的对比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在相对恒定高温、不同湿度条件下,通过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对摔跤运动员减体重效果及相关机体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进行探索和研究,期望找到减体重效果最佳、最适合摔跤运动员赛前减体重训练的高温湿度环境。研究方法:9名专业摔跤运动员在33℃,40%、60%和80%叁个不同湿度环境下进行50分钟有氧运动,对运动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反映不同湿度下减体重效果的差异。在选出效果最好的湿度条件后,进行一周的连续有氧运动,观测运动员的减体重效果。研究结果:1、高温环境下叁个湿度运动后的体重比运动前都有非常显着性降低。2、不同湿度下的能量代谢值没有差异,但是60%湿度最高。40%和60%湿度体脂百分比的下降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80%湿度则有显着差异。3、60%湿度下运动后血清瘦素、内脂素、脂联素显着上升。叁个湿度下运动后血清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比运动前非常显着降低。4、40%湿度下运动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升高,总胆固醇也升高。其余血脂代谢指标无明显变化。5、60%湿度下运动后血清Cl-、Na+和K+相比运动前都有显着升高。6、一周实验前后血清甘油叁酯显着下降,其余指标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1.高温33℃叁个湿度环境下一次性运动后,机体因为大量脱水,体重显着降低。随着湿度梯度上升,脱水量增加。2.60%湿度下一次性运动能量代谢高于其他两个湿度,体脂瓦分比明显下降,而且血清瘦素、脂联素的水平显着上升,这对减少脂肪有积极作用。该湿度下运动后脱水量适中。血清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非常显着降低。综合考虑不同湿度高温环境下有氧运动减控体重效果,认为在60%湿度环境效果最佳。3.经过一周的高温33。C60%湿度条件下的65%最大摄氧量强度运动,受试者一周运动前后的体重无明显变化。4.在一周的有氧运动中,受试者血清甘油叁酯水平显着性降低。

李泽[8]2015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自行车运动后冷疗对运动性疲劳恢复及再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高温高湿环境下,湿热引起的运动性疲劳是在运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湿热环境下运动疲劳的恢复以及在恢复后再次参与到训练和竞赛中运动能力的表现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30名自行车运动员进行不同形式的恢复方式进行干预,探究在运动后进行局部冷疗恢复对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影响以及恢复后再次参与运动时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在运动训练和竞赛实践过程中为教练员和运动员选择合理有效的恢复方案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研究采用受试者自身对照实验设计,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G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进行递增负荷力竭运动后下肢局部冷疗恢复和安静状态恢复两中恢复方式进行对比,并在恢复过程中连续监测心率、核心体温、血乳酸等指标,恢复后再次进行运动,监测运动时间、主观疲劳(RPE)、心率、核心体温、血乳酸等指标,实验最后测试反应时指标。实验受试者来自北京骑联社和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的30名自行车运动员。平均年龄26.6±4.82岁,受试者均符合实验要求进行两次测试。数据通过SPSS20.0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并得出结论。研究结果:1.在恢复的6分钟至10分钟时,实验组心率值显着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运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核心体温在恢复结束10分钟即刻核心体温分别为36.96±0.30℃和37.12±0.30℃有显着性差异(P<0.05);恢复过程中实验组血乳酸下降速度显着快于对照组,在恢复结束后即刻实验组血乳酸浓度为3.59±1.28mmol/L,显着低于对照组的4.48±1.65mmol/L,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2.不同恢复方式后再次运动实验组在湿热环境中骑行时间为22.03±4.06min长于对照组19.43±3.57min,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组运动员的RPE曲线下移;实验组受试者平均心率为131.58±27.00次/分钟低于对照组的134.55±25.11次/分钟,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运动后即刻的血乳酸值显着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41±1.50mmol/L、6.90±1.06mmol/L,分析结果有显着性差异(P<0.01)。3.第二次运动后对运动员反应时进行了测试,实验组第二次运动结束后平均反应时为0.163±0.14s低于对照组0.17±0.18s,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通过对受试者进行自身对照实验,实验过程中所有受试者均没有出现不适应冷疗环境和运动环境的反应,冷疗恢复方式合理;冷疗恢复对于运动员运动疲劳的恢复以及再次参与运动训练和竞赛运动能力有积极的影响;冷疗恢复改善了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实验中只是对一种方式的冷疗进行了研究,今后研究者还可以进行多种冷疗方式结合进行研究;本研究对于冷疗与运动疲劳恢复的机制没有深入研究,建议今后研究者进行冷疗与运动疲劳恢复内在机制的研究。

周青, 徐如祥, 张世忠, 彭苹, 陈镇洲[9]2004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前后人体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前后人体相关生化指标影响的改变情况,为运动训练提供指导及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生活了1年以上海军守礁健康男性战士90名,按年龄分成老战士组(n=30)和新战士组,其中新战士组随机分为新战士对照组(n=30)和新战士服药组(n=30),在高温高湿环境下20min内跑步3000m,其中新战士服药组在运动前7h和3h口服乌拉地尔片剂(西安利君制药厂生产,30mg/片,批号:040321)30mg。测定跑步前后的血钾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尿素氮和血糖的改变。结果:3组战士运动后的钠离子犤老战士组、新战士组和新战士服药组分别为(142.80±1.94),(144.42±4.41)和(141.27±1.17)mmol/L犦、氯离子水平犤以上3组分别为(110.43±1.81),(107.67±2.75)和(108.93±1.48)mmol/L犦高于运动前,差异有显着性意义(t=-14.082~-4.230,P均<0.01),而血钾离子、血糖与运动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有关的生化指标影响较大,新老战士在此环境下出现的耐受和适应性不同,口服乌拉地尔片剂可以降低和减少运动前后的钠离子、氯离子水平。

魏慧娇[10]2010年在《高温环境下热习服训练和工作效率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作业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高温作业环境在实际生产中是普遍存在的,高温环境会引起人体生理指标的变化,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同时高温环境中人员容易出现疲劳,造成工作效率的下降。因此对于高温环境的研究面临着两个实际问题:一是如何减少高温环境对人员的危害,二是如何提高高温环境中人员的工作效率。本文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热习服训练对人员耐热能力的影响,并探索高温环境中生理参数与工作效率的关系,目的是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搭建高温环境舱,舱内干球温度37±1℃,相对湿度20%~40%,黑球温度41±1℃。选择在校大学生做为实验样本,在热暴露过程用踏阶运动模拟体力劳动,比较热习服训练前后受试者的生理指标、主观感觉和疲劳程度。实验结果表明,热习服训练可以使人员的口腔温度上升量明显降低,出汗量明显增加,其主观感觉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说明热习服训练可以提高人员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建立了工作效率与口腔温度、心率和PHSI指标之间的数学关系式,从而将工作效率与生理指标动态的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实时监测工作效率的方法。通过相关系数的分析,发现在高温环境中PHSI指标最能反映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效率,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工效极限”的概念,并依据PHSI指标划分出3类工效水平范围。建立了不同热工状态下人员工效极限时长与环境干湿球指数的关系曲线与数学模型,由此可以预测人员在不同的高温环境中工作效率不低于85%的热暴露时间,从而为高温作业工作制度的制定提供指导,完善预警系统,提高作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D]. 周青. 第一军医大学. 2004

[2]. 高温高湿环境下一次性有氧运动对摔跤运动员减体重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D]. 李然. 苏州大学. 2014

[3]. 辽宁省女子自行车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中体核温度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研究[D]. 李洪涛. 沈阳体育学院. 2011

[4]. 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J]. 周青, 徐如祥, 张世忠, 余俐, 陈镇洲.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4

[5]. 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免疫机能影响探析[C]. 林金艳, 杨军英. 2017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会议暨“学生体质健康与运动生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7

[6]. 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生理参数识别及权重影响的研究[D]. 刘佳. 天津大学. 2011

[7]. 不同湿度高温环境有氧运动对男子摔跤运动员减体重的对比研究[D]. 许杰. 北京体育大学. 2012

[8]. 高温高湿环境下自行车运动后冷疗对运动性疲劳恢复及再运动能力影响的研究[D]. 李泽. 首都体育学院. 2015

[9]. 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前后人体相关生化指标的变化[J]. 周青, 徐如祥, 张世忠, 彭苹, 陈镇洲. 中国临床康复. 2004

[10]. 高温环境下热习服训练和工作效率的实验研究[D]. 魏慧娇. 天津大学. 2010

标签:;  ;  ;  ;  

高温高湿环境下运动对人体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