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肝保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黄堇,脱氢卡维丁,生物碱,基因组
肝保护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任风鸣[1](2019)在《罂粟科植物毛黄堇分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黄堇Corvdalis tomentella Franch.为磐粟科紫堇属植物,民间作为治疗肝炎和肝硬化的特效草药使用,疗效显着。但其化学成分尚不明确,药理作用缺乏基础数据,药材鉴定缺乏有效手段,严重制约其临床应用。本研究基于本草基因组学、植物化学及中药药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毛黄堇药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开展研究。为药材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对人工栽培、重要化合物生物合成具有指导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紫堇属最大样本量开展毛黄堇及同属物种DNA条形码鉴定研究,结果显示DNA条形码能有效鉴定毛黄堇与同属物种。从5条(ITS,ITS2,matK,rbcL和psbA-trnH)核基因组及叶绿体基因组DNA条形码序列中,初步筛选出鉴定效率较高的3条(ITS,ITS2,matK),基于毛黄堇及同属131个样本进一步评估鉴定效率最高的条形码及分析方法。结果显示,DNA条码对毛黄堇及其同属物种鉴定效率最高为69.6%。单序列中,ITS(65.2%)鉴定效率最高;单序列及复合序列中,ITS+matK(69.6%)鉴定效率最高;比较各分析方法,BLAST提供最高鉴定效率,DNA条形码能有效鉴定毛黄堇与同属物种。聚类分析显示,毛黄堇与石生黄堇亲缘关系最近。2.高通量测序紫堇属首个叶绿体基因组,有效鉴定毛黄堇与石生黄堇。Illumina HiSeq4000高通量测序平台测序毛黄堇及同属近缘种石生黄堇叶绿体基因组,组装获得190kb的毛黄堇叶绿体基因组和189kb的石生黄堇叶绿体基因组。总计注释107个叶绿体基因,包括7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5个tRNA和4个rRNA基因。毛黄堇叶绿体基因组具有较为特殊的结构,高度扩增的IR区和极度收缩的SSC区(9636bp),以及高比例的散在和串联重复序列。通过叶绿体基因组全局比对和提取70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建立系统进化树,能有效鉴定毛黄堇与近缘种石生黄堇。3.高通量测序毛黄堇核基因组,组装获得高质量基因组。PacBio Sequel叁代测序平台7个SMRT cells共测序产生27.64 Gb(约107×)原始数据,过滤后N50为9.63 kb。Survey分析显示,毛黄堇基因组约258.56Mb,具有非常低的杂合度(约0.3%)。最终组装生成252Mb的基因组,Contig N50为2.36Mb,覆盖预测基因组97.3%,BUSCO评估显示毛黄堇基因组完整性95.70%。共注释到25,595个基因座位,编码36177个蛋白质,43.54%(110,107,533bp)的重复序列,BUSCO评估毛黄堇蛋白编码序列注释完整性84.8%。CAFE分析显示,毛黄堇扩张基因1374个,收缩基因2532个。根据tune tree的标准生物钟以及系统发育树的进化节点计算分化时间,毛黄堇与博落回聚在一枝,其分化时间大约为36.48百万年前。~(13)C稳定同位素标记酪氨酸培养毛黄堇植株,HPLC-Q/TOFMS检测代谢通路中化合物同位素标记。结果显示,关注通路中22个化合物中21个检测到被同位素标记,标记的形式与预测通路中化合物代谢规律一致,证实毛黄堇中脱氢卡维丁等生物碱合成上游途径与酪氨酸途径合成异喹啉生物碱一致。结合化合物结构、酶特性及同位素示踪,推测从已知途径终产物金黄紫堇碱起始,经过2步脱氢酶和2步甲基转移酶催化合成脱氢卡维丁。从毛黄堇基因组中,筛选到与脱氢卡维丁等生物碱合成相关22个关键酶同源基因,根、茎、叶、花不同部位转录组和生物碱含量分析显示,关键酶基因表达与生物碱含量具有一定相关性。4.从毛黄堇总生物碱中首次分离、鉴定6个生物碱成分。75%乙醇回流提取毛黄堇总生物碱,制备液相色谱仪分离、制备单体生物碱成分,UPLC-ESI-Q-TOF-MS液质联用仪,AM600型核磁共振仪鉴定化合物结构。共分离得到6个单体成分,鉴定为:脱氢卡维丁、脱氢阿卜卡维丁、脱氢异阿卜卡维丁、黄连碱、脱氢碎叶紫堇碱和甲基黄连碱,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毛黄堇中分离。不同部位毛黄堇药材化学成分差异显着,其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在花和根中含量较高,茎、叶中偏低,黄连碱特异性分布在花中。野生和人工栽培毛黄堇化学成分差异不显着,表明人工栽培药材可以作为野生药材的替代品。不同采收期化学成分差异显着,3月采收毛黄堇主要化学成分含量最高。5.研究表明毛黄堇具有显着的酒精性急性肝损伤保护作用。采用酒精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及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模型对毛黄堇水提物肝保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毛黄堇水提物各剂量组(200 mg/kg.400 mg/kg、600 mg/kg)均能显着降低酒精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ALT和AST酶活性(P<0.01,P<0.05),减轻肝组织受损程度,对酒精性急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结果显示,毛黄堇水提物在低剂量(200 mg/kg)时对四氯化碳所致急性肝损伤小鼠ALT活性有微弱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以疗效确切的传统中草药毛黄堇为研究对象,为药材鉴定提供有效方法,揭示其药效物质基础,明确其主要药理活性,为毛黄堇药材地方和国家用药标准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6-01)
吴方[2](2018)在《岩黄连总生物碱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及其活性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岩黄连总碱对慢性肝损伤的干预治疗作用,从而揭示岩黄连总碱的肝保护作用机制。2.鉴定大鼠灌胃岩黄连后血浆、尿液、胆汁、粪便中活性生物碱成分的代谢产物,为进一步探讨岩黄连在体内代谢过程提供依据。方法:1.将4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岩黄连总碱(TACS)组和联苯双酯(BP)组。模型组、TACS组和BP组皮下注射CCl_4橄榄油溶液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空白组大鼠皮下注射等体积的橄榄油溶液,每周一次,共8周。TACS组、BP组和空白组分别灌胃给予TACS、BP和蒸馏水,每周一次,共8周。末次给药后采集大鼠24h尿液样本。2.采用血清生化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结合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活性,及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评价慢性肝损伤的病理过程及岩黄连总碱的干预作用。3.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寻找模型组和空白组尿液代谢组分差异,结合数据库分析其差异物质与慢性肝损伤可能存在的关系,旨在发现与慢性肝损伤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可能的靶点;进一步表征岩黄连总碱对慢性肝损伤模型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发现与肝保护作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可能的靶点。4.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 MS)检测大鼠灌胃岩黄连水提物后,大鼠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样本中岩黄连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的体内代谢产物。5.采用MassLynx 4.1软件,并结合质量亏损过滤技术(MDF)去除内源性物质对检测代谢产物的干扰,从而分析岩黄连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结果:1.经过岩黄连总碱干预的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和ALP明显降低(P<0.05),ALB明显升高(P<0.05),大鼠肝组织中MDA明显降低(P<0.001),SOD和GSH明显升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岩黄连总碱组大鼠肝损伤程度得到改善。2.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大鼠尿液样本中找到7个差异代谢物被视为是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α-酮戊二酸、柠檬酸、二甲胺、苯乙酰甘氨酸、肌酐和马尿酸的水平显着下降,牛磺酸水平显着升高。主要影响叁羧酸(TCA)循环,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3.岩黄连总碱对CCl_4所致的慢性肝损伤大鼠尿液α-酮戊二酸、柠檬酸和马尿酸的水平有上调作用,对牛磺酸水平有下调作用。因此,推测岩黄连总碱通过调节叁羧酸(TCA)循环,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来纠正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4.在大鼠的血液、尿液、胆汁和粪便样本中检测到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小檗碱的原型、羟基化、去甲基化、还原及葡萄糖醛酸化与硫酸结合等多个代谢产物。结论:1.岩黄连总碱能干预性治疗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生化指标紊乱及组织病变。2.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模型可引起大鼠尿液代谢轮廓的显着变化,明显扰动TCA循环,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而岩黄连对这些扰动的代谢通路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鉴定了岩黄连中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中的代谢产物,在可逆向鉴定被吸收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群的确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是阐明岩黄连活性成分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5-01)
沈乐[3](2013)在《木贼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木贼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木贼科植物木贼Equisetumhi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该植物具有降压、镇痛、保肝、利尿、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在心血管系统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但是对肝保护作用研究很少,因此本实验对木贼的肝保护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本实验将木贼Equisetum hiemale L.的干燥地上部分用95%的乙醇回流提取得到乙醇提取物,加水溶解后依次用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分别得到二氯甲烷层、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的干燥浸膏。对乙醇提取物及各萃取部分进行活性筛选,再利用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大孔吸附树脂、葡聚糖凝胶、制备型HLPC等色谱方法从乙酸乙酯提取物和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化合物。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根据理化性质、TOF-MS以及1H-NMR、13C-NMR、DEPT、1H-1 H·COSY、HMBC、HMQC等波谱学方法鉴定了 9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α-D-呋喃果糖苷(Ⅰ),蔗糖(Ⅱ),5-羟甲基糠醛(Ⅲ),L-尿苷(Ⅳ),山奈酚-3-O-β-D-葡萄糖-7-O-β-D葡萄糖苷(V),山奈酚-3-0-槐糖苷-7-O-β-D-葡萄糖苷(Ⅵ),山奈酚-7-O-α-鼠李糖-4'-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α-D-吡喃葡萄基-β-D-吡喃葡萄糖(Ⅷ),2-(槐糖)-1-(4-苯酚基)乙酮(Ⅸ)。其中化合物Ⅸ为新化合物,化合物Ⅵ和Ⅶ是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的化合物。化合物Ⅲ和Ⅵ对他克林诱导的人肝癌Hep 3B细胞有明显的细胞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3-06-03)
金红兰[4](2013)在《榆树茎皮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榆科植物榆树(Ulmus pumila L.)茎皮的肝保护活性化学成分。本论文采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包括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葡聚糖凝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从榆树茎皮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化合物,根据物理化学方法及核磁共振谱数据(1H-NMR、13C-NMR)分析鉴定其结构。从榆树茎皮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马斯里酸(1),委陵菜酸(2),胡萝卜苷(3),阿江榄仁酸(4),(-)-儿茶素(5),柚皮素(6),儿茶素-7-O-β-呋喃芹菜糖苷(7),6-C-葡萄糖-槲皮素(8),(+)-5'-甲氧基异落叶松脂醇-9'-O-β-D-吡喃木糖苷(9),7'-epilinguresinol-9'-O-α-L-rhamnoside(10)。其中化合物 8 和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利用MTT法,测定化合物1-10对他克林诱导Hep G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化合物5和7对他克林诱导Hep G2细胞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3-06-02)
曹旭[5](2012)在《牛蒡根醇提物抗氧化活性及肝保护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以牛蒡根为原料,研究牛蒡根醇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肝保护药理作用机制。方法:1.牛蒡根醇提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采用DPPH法和Fenton法测定了牛蒡根醇提物对2,2-二苯基-1-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测定金属螯合能力、总还原力;采用Fe~(2+)诱导的脂质过氧化反应测定抗脂质过氧化能力;采用彗星电泳法测定对过氧化氢诱导的K562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2.牛蒡根醇提物对CCl_4致大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牛蒡根醇提物灌胃1次/日,在第一天和第叁天给药1h后给予CCl_4一次,连续7日。测定牛蒡根醇提物对大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KP)、总胆红素(TB)、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活性,肝丙二醛(MD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影响,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3.牛蒡根醇提物对利福平(RFP)和异烟肼(INH)致小鼠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采用不同浓度牛蒡根醇提物灌胃1次/日,间隔1h后给予RFP和INH,每次给药前1h禁食,连续15天。测定牛蒡根醇提物对小鼠血清ALT、AST、AKP、总胆红素(TB)、TP和A1b活性,肝MDA和GSH含量的影响,同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牛蒡根醇提物对DPPH、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金属螯合能力、总还原力和抗氧化能力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呈剂量依赖性相关,DPPH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15.7mg/ml和1.57mg/ml;对肝脂质过氧化有较好的抑制作用,IC_(50)为34μg/mL;对K652细胞DNA氧化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不同剂量的牛蒡根醇提物均显着地降低由CCl_4致大鼠肝损伤血清中ALT、AST、AKP的活性和TB的含量,增强血清中TP和Alb的含量,对改善肝组织匀浆中MDA和GSH的含量有作用,能减轻CCl_4对肝脏组织的病理损伤。3.不同剂量的牛蒡根醇提物均显着地降低由RFP和INH致小鼠肝损伤血清中ALT、AST、ALP的活性和TB的含量,增强血清中TP和Alb的含量,对改善肝组织匀浆中MDA和GSH的含量有作用,能减轻CCl_4对肝脏组织的病理损伤。结论:1.牛蒡根醇提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能力。2.牛蒡根醇提物对CCl_4所致的大鼠肝损伤及RFP和INH所致的小鼠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牛蒡根醇提物抑制脂质过氧化、增高抗氧化酶活力和抑制炎症反应等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叁届五次理事大会暨医药教育创新研究和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期刊2012-08-04)
孙思美[6](2011)在《垂盆草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垂盆草(Sedum sarmentosum Bung)全草正丁醇提取物对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化学成分。垂盆草正丁醇提取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的活性,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a)的活性,但对白介素-2(Interleukin, IL-2)的含量并无明显影响,能够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对肝脏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包括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手段,从垂盆草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进一步通过波谱分析方法(1H-NMR、13C-NMR)和物理化学方法鉴定了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是:p-谷甾醇(1)、木犀草素(2)、异鼠李素(3)、异香草酸(4)、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sarmentol C (6)、邻苯二甲酸二戊酯(7)、槲皮素(8)和异甘草素(9)。活性筛选实验中化合物2-9对他克林诱导的Hep G2细胞毒性的保护实验表明,垂盆草中分离得到木犀草素(2)、异香草酸(4)、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5)、槲皮素(8)能够有效的降低他克林对Hep G2细胞产生的毒性,具有较好的细胞保护作用。本课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垂盆草化学成分及其肝保护活性增加了了解,而且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具有肝保护活性的物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1-05-30)
罗杰[7](2011)在《乌苏里瓦韦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乌苏里瓦韦(Lepisorus ussuriensis)乙酸乙酯浸膏对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化学成分。乌苏里瓦韦乙酸乙酯浸膏能够有效地降低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和D-氨基半乳糖(D-galactosamine, D-GalN)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的活性,提高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能够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对肝脏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综合应用多种层析分离技术,从乌苏里瓦韦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并进一步通过波谱分析(1H-NMR,13C-NMR等)鉴定了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2-丙烯酸-3-(4-羟基苯基)-乙酯(1),4-乙氧基苯甲酸(2),圣草酚-7-0-葡萄糖苷(3),4’,5,7-叁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4),3’,4,5,7-四羟基-3-甲氧基黄酮-7-O-β-D-葡萄糖苷(5),2-(3,4-二羟基苯基)乙基-6-[3-(3,4-二羟基苯基)-2-丙烯酸]-β-D-葡萄糖苷(6)。其中化合物1-6均能有效的降低他克林对Hep G2细胞产生的毒性,具有较好的细胞保护作用。目前对乌苏里瓦韦肝保护活性成分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分离乌苏里瓦韦肝保护活性成分,并进一步确定其肝保护活性成分的化学结构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1-05-29)
郑春梅[8](2011)在《暴马丁香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Blume) Hara.)茎皮乙酸乙酯提取物对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化学成分。暴马丁香乙酸乙酯提取物能够有效地降低脂多糖和D-氨基半乳糖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的活性,提高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含量,能够提高小鼠的存活率,对肝脏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利用各种柱层析方法包括正相硅胶柱、反相硅胶柱、高效液相色谱仪等手段,从暴马丁香茎皮乙酸乙酯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进一步通过波谱分析方法(1H-NMR,13C-NMR,1H-1H COSY, HMQC, HMBC等)鉴定了6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是:七叶内酯(Ⅰ),酪醇(Ⅱ),3,4-二羟基苯乙醇(Ⅲ),橄榄苦苷(Ⅳ),丁香苷(v),8-[2-(3,4-dihydroxy-phenyl)-ethoxycarbonymethyl]-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 (Ⅵ),其中化合物Ⅵ是从自然界中首次分离出的新化合物。化合物七叶内酯、酪醇、3,4-二羟基苯乙醇、橄榄苦苷和丁香苷能够有效的降低他克林对Hep G2细胞产生的毒性,具有较好的肝细胞保护作用。本研究进一步证实了暴马丁香在中药以及保健品开发利用方面的前景,为今后对暴马丁香的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1-05-01)
肝保护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1.基于代谢组学的方法研究岩黄连总碱对慢性肝损伤的干预治疗作用,从而揭示岩黄连总碱的肝保护作用机制。2.鉴定大鼠灌胃岩黄连后血浆、尿液、胆汁、粪便中活性生物碱成分的代谢产物,为进一步探讨岩黄连在体内代谢过程提供依据。方法:1.将40只健康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岩黄连总碱(TACS)组和联苯双酯(BP)组。模型组、TACS组和BP组皮下注射CCl_4橄榄油溶液建立慢性肝损伤模型,空白组大鼠皮下注射等体积的橄榄油溶液,每周一次,共8周。TACS组、BP组和空白组分别灌胃给予TACS、BP和蒸馏水,每周一次,共8周。末次给药后采集大鼠24h尿液样本。2.采用血清生化仪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白蛋白(ALB),结合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活性,及肝脏组织病理学切片评价慢性肝损伤的病理过程及岩黄连总碱的干预作用。3.采用基于核磁共振(NMR)的代谢组学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寻找模型组和空白组尿液代谢组分差异,结合数据库分析其差异物质与慢性肝损伤可能存在的关系,旨在发现与慢性肝损伤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可能的靶点;进一步表征岩黄连总碱对慢性肝损伤模型大鼠尿液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发现与肝保护作用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可能的靶点。4.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法(UPLC/Q-TOF MS)检测大鼠灌胃岩黄连水提物后,大鼠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样本中岩黄连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的体内代谢产物。5.采用MassLynx 4.1软件,并结合质量亏损过滤技术(MDF)去除内源性物质对检测代谢产物的干扰,从而分析岩黄连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结果:1.经过岩黄连总碱干预的慢性肝损伤大鼠血清中ALT、AST和ALP明显降低(P<0.05),ALB明显升高(P<0.05),大鼠肝组织中MDA明显降低(P<0.001),SOD和GSH明显升高(P<0.05),病理切片显示岩黄连总碱组大鼠肝损伤程度得到改善。2.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大鼠尿液样本中找到7个差异代谢物被视为是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的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其中α-酮戊二酸、柠檬酸、二甲胺、苯乙酰甘氨酸、肌酐和马尿酸的水平显着下降,牛磺酸水平显着升高。主要影响叁羧酸(TCA)循环,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3.岩黄连总碱对CCl_4所致的慢性肝损伤大鼠尿液α-酮戊二酸、柠檬酸和马尿酸的水平有上调作用,对牛磺酸水平有下调作用。因此,推测岩黄连总碱通过调节叁羧酸(TCA)循环,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来纠正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4.在大鼠的血液、尿液、胆汁和粪便样本中检测到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小檗碱的原型、羟基化、去甲基化、还原及葡萄糖醛酸化与硫酸结合等多个代谢产物。结论:1.岩黄连总碱能干预性治疗慢性肝损伤大鼠的血清生化指标和肝组织生化指标紊乱及组织病变。2.CCl_4诱导的慢性肝损伤模型可引起大鼠尿液代谢轮廓的显着变化,明显扰动TCA循环,肠道菌群微生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而岩黄连对这些扰动的代谢通路有一定的调节作用3.鉴定了岩黄连中主要活性成分脱氢卡维丁、巴马汀和小檗碱在大鼠血浆、尿液、胆汁和粪便中的代谢产物,在可逆向鉴定被吸收的化学成分和有效成分群的确认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是阐明岩黄连活性成分作用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的重要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保护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任风鸣.罂粟科植物毛黄堇分子鉴定、活性成分及肝保护作用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2].吴方.岩黄连总生物碱肝保护作用的代谢组学及其活性成分的体内代谢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8
[3].沈乐.木贼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3
[4].金红兰.榆树茎皮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3
[5].曹旭.牛蒡根醇提物抗氧化活性及肝保护作用研究[C].《中国成人医药教育论坛》(5)——中国医药教育协会成人教育委员会叁届五次理事大会暨医药教育创新研究和慢病防治学术研讨会.2012
[6].孙思美.垂盆草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1
[7].罗杰.乌苏里瓦韦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1
[8].郑春梅.暴马丁香肝保护活性成分研究[D].延边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