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转换论文_李永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学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美学,意象,乌托邦,芭蕾舞团,历史唯物主义,空间感,舞剧。

美学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新[1](2019)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重建——本雅明、伊格尔顿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在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提出艺术生产理论。这一理论从经济学意义的生产出发,既承认文艺的独立性,又将其与物质条件和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深入批判。本雅明与伊格尔顿将这一社会历史批评理论转换成文化批判理论。他们一方面重构马克思的生产概念的意义,以物质"生产"的内涵解释艺术生产,强调艺术生产具有建构主体的功能,另一方面把历史唯物主义文本化,从历史的"不在场"中寻找历史,使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一种文化理论。他们主要在文化层面使用"生产"概念,对马克思的生产理论进行单面性的言说,最终只能在美学层面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本文来源于《文学评论》期刊2019年06期)

熊海洋[2](2019)在《中国画空间感的转换与近代中国的道德主题——以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为个案》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静""实"与"虚"的整体结构关系的重心,在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发生了一次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的转移。这一转移首先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对话的产物。中西对话又被特定的文化氛围所提出的主题所形塑。这个主题即是近代中国"道德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由概念到个性的道德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画空间感转换的深意在逻辑和历史两个层面上就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本文来源于《浙江工商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羽婷[3](2018)在《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动静转换——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文学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作为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近30年来,儿童文学在文学研究和翻译研究理论的推动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多元化和跨学科的特点,研究视角也更加宽泛,目前已经成为翻译研究的子域。本文将从"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理论的"以读者为中心"和"期待视野"两个角度,分析(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35期)

徐丛丛[4](2018)在《中国电影生产系统下的文本形态转换与美学思辨——以近八年的电影创作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影视发展蒸蒸日上,中国电影产业也正以快速度、大容量、多元化的态势朝更大的目标迈进。从艺术生产理论角度来窥视近八年间国产电影的整体发展,其中电影的生产创作者、文本形态、审美意趣都发生了诸多变迁。新锐导演群体的崛起为当下的电影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因来自不同的领域,其风格大相径庭,这是目前中国电影文本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文本形态因创作者的转型而产生变化,具体形态变更体现为后现代主义色彩浓厚,陌生化叙事的运用;观众接受中,审丑趣味日趋流行,眼睛美学凸显出电影生产的消费逻辑。本文试图通过审视各种流变抑或各种现象与怪圈,来思辨当代电影美学,以此正视和预见电影生产系统的问题和发展,构筑电影产业的美好前景。(本文来源于《文化产业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陈晓明[5](2018)在《当代史的“不响”与转换——《繁花》里的两个时代及其美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题辞:它发掘真实,这生来的形象我们畏惧从不敢显露;站在不稳定的点上……——穆旦,《诗二章》,1943年在2015年举行的第九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奖中,《繁花》以最为无可争议的方式获得该奖项,这在该奖项的历届评奖过程中也是少见的。颁奖辞也是不吝褒奖,称其"遥承近代小说传统,将满含文化记忆和生活气息的方言重新擦亮、反复调试","如一个生动的说书人,将独特的音色和腔调赋予世界","在小历史中见出大历史,(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9期)

王睿文[6](2018)在《中国古典美学在现代影像中的运用与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空"之美学思想与哲学意义对中国的艺术生活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本文拟梳理"空"之意识的发展历程,结合影像的具体分析,阐述"空"的审美特性与内涵,试补充"空"在中国美学范畴的空缺地位。(本文来源于《中国报业》期刊2018年16期)

刘柳[7](2018)在《革命美学范型的“后革命”转换——以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版本比较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以下简称《娘子军》)从1964年9月26日问世至今已有半世纪之久。它以电影作品《红色娘子军》(1961)为修改脚本,依据1963年提出的"叁化"(民族化、大众化、革命化)政策及芭蕾舞剧语言的特殊性,颠覆了西方芭蕾史中由仙女/圣母、少女/公主、女妖/荡妇所构成的女性类型,创造出20世纪60年代"造反女性"的革命样板。而这一样板是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平等秩序及随之降临的"新人"话语中诞生的,革命性地嫁接了"巾帼"英雄的历史遗产和传统身体技艺,以(本文来源于《舞蹈》期刊2018年04期)

宋伟,马雪[8](2018)在《意象性摄影:古典美学精神的现代性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影像,作为一种图像,作为一种画面,摄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简单再现模仿,其中总是蕴藉着某种意蕴,表达着某种思想感情,传递着摄影家的感觉体验。因为,摄影照片总是摄影家主体的一种视看,纯粹意义上的机械客观的"看"并不存在,即便是所谓绝对客观写实的记录摄影,也不可能完全排除摄影家的感觉体验和思想感情。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摄影影像总是不同程度地具有意象性的特征。(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8年03期)

马正平[9](2018)在《非构思写作学:中国传统写作美学的当代转换与升华——迈向后批判实践哲学的“新现AI写作作学”探索历程》一文中研究指出较为详细地回顾了笔者从改革开放40年来,对当AI写作作学从理性的现代主义认识论的"文章学"和"现AI写作作学"转向到写作审美行为深处的写作"赋形思维"论、"知行递变"写作过程论、写作文化论、写作策略论、写作生长论、"写作路径思维"论到"非构思写作学"知识体系的建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立足中国传统的古代文论即写作美学自信,用改革开放的学术视野与后批判实践哲学的观念方法,平视西方,对中国传统文论即写作美学理论进行现代转化与升华的过程,从而使当代中国传统的古典写作美学理论走向了后批判实践哲学的新现代主义写作学的新境界。由于"非构思写作学"的写作思维论、写作生长论、写作文化论,实际上也是关于文学与艺术创作中的艺术创作思维、审美思维原理的研究,因此,非构思写作学实际上也是一种写作、文艺创作活动的审美学规律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是,"时空美学"关于审美思维原理——直观与折射——的思维原理猜想与阐释,其灵感也是来自于写作赋形思维的基本理论。因此,本文既是"非构思写作学"的个人学术史叙事,也是"时空美学"从文艺创作、写作活动侧面对创作美学原理研究历程的学术叙事。理解写作审美思维原理对于理解时空美学基本原理与新现代后批判实践哲学原理具有奠基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写作》期刊2018年04期)

李凯航[10](2018)在《在心与在物—朱光潜美学思想重心转换的内因与外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朱光潜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演变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是中国现代美学发展的重要见证。围绕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研究与讨论几乎贯穿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美学现代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甚至成为美学大讨论纷繁复杂的理论争端的起点和焦点。正是以“美学大讨论”为分割线,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发生了从理论前提到话语方式的显着转变。本文将考察的重点聚焦于朱光潜美学思想的重心转换这一带有鲜明历史印记的重要事件,试图从内在的学理与外源社会政治历史层面,探究朱光潜美学思想重心的转换机制。本文共分为叁章:第一章重点讨论了朱光潜美学思想理论从以心理学美学为基础的中西模式到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的转变。笔者并没有对朱光潜的美学理论进行机械的前后期划分,而是以他的美学理论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以心理学美学为基础的中西模式和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基础的美学理论。这也正是朱光潜美学理论丰富性的所在,他并没有独追某一理论,而是将有用的观点加以改造,为我所用。同时难能可贵的是朱光潜在初次接触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后,奋发努力,丰富了自己的学说内涵,用新的理论继续充实自己的学说。第二章则着重分析朱光潜美学理论由心理学美学向马克思主义美学转变的外在原因。新中国成立以后,独特的政治气候与学术氛围,使得朱光潜曾经属意的心理学美学逐渐趋于边缘化,在前苏联美学研究的导引之下,马克思主义美学成为美学学术研究的主流。在这样的语境下发生的“美学大讨论”推动朱光潜反思批判自己既有的美学思想同时转向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一事件的发生实际有着多层面的外源推动力,促使朱光潜更加审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来改造自己的美学思想并力求实现彻底的转换。第叁章则在第二章的基础上分析朱光潜的理论转变的内在原因。其实对于朱光潜来说,他积极参与“美学大讨论”既有客观因素,更有其深层的原因,如对于学术精神的坚守。因此,朱光潜美学思想虽然存在着学理上的转换,但对于学术的坚守仍是其自觉认同的专业准则。对于朱光潜那一代学者而言,致力于发展中国学术、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乃是他们致力于学术探讨的内在动因。(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8)

美学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画的空间感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意义深远的转换。宗白华堪称这次转换在理论方面的集大成者。在他的中国美学研究中,空间意识或空间感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中介,将他的生命哲学与艺术意境理论连接起来。空间感固有的"动"与"静""实"与"虚"的整体结构关系的重心,在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中发生了一次由静到动、由虚到实的转移。这一转移首先是西方现代生命哲学与中国传统思想对话的产物。中西对话又被特定的文化氛围所提出的主题所形塑。这个主题即是近代中国"道德革命"以来逐步形成的由概念到个性的道德主题。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画空间感转换的深意在逻辑和历史两个层面上就能够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学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新.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重建——本雅明、伊格尔顿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转换[J].文学评论.2019

[2].熊海洋.中国画空间感的转换与近代中国的道德主题——以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为个案[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

[3].王羽婷.从接受美学理论角度看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动静转换——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译本为例[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4].徐丛丛.中国电影生产系统下的文本形态转换与美学思辨——以近八年的电影创作为例[J].文化产业研究.2018

[5].陈晓明.当代史的“不响”与转换——《繁花》里的两个时代及其美学[J].文艺争鸣.2018

[6].王睿文.中国古典美学在现代影像中的运用与转换[J].中国报业.2018

[7].刘柳.革命美学范型的“后革命”转换——以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版本比较为例[J].舞蹈.2018

[8].宋伟,马雪.意象性摄影:古典美学精神的现代性转换[J].艺术工作.2018

[9].马正平.非构思写作学:中国传统写作美学的当代转换与升华——迈向后批判实践哲学的“新现AI写作作学”探索历程[J].写作.2018

[10].李凯航.在心与在物—朱光潜美学思想重心转换的内因与外源[D].河北师范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中国文学一般项目(2)中国文学一般项目(1)波斯菊天顶灰度值转换至RGB空间的具体流程附录1999年安徽省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动物绘本中的老虎自绘

标签:;  ;  ;  ;  ;  ;  ;  

美学转换论文_李永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