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垦基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煤矸石温度场,水分空间分布,耦合模型,复垦效应
复垦基质论文文献综述
朱小美[1](2017)在《煤矸石基质温度场影响特征及复垦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析煤矸石基质风化过程中温度场影响特征及复垦效应,本文通过构建不同类型的复垦复垦地块,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基站,分层分区埋设高精度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动态监测重构土壤水平与垂向梯度的温度及水分,分析了温度场变化机理及其影响下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利用数学方法构建了热耦合水分迁移模型。同时通过测定了上覆土壤的理化性质指标、农作物的生理生态特性及重金属含量,评定了复垦地块土壤质量等级,分析了农作物的食品安全性,研究了污染物在农作物中的空间分布和富集特征,并进一步确定复垦效应最佳的煤矸石基质颗粒配比和覆土厚度。实验结果显示:(1)煤矸石基质在与水和大气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热量,使得经压实后散热环境不良的煤矸石充填基质内部温度也不断积聚变化,其中以粗粒径煤矸石为充填基质的复垦地块温度场变化最为剧烈;对各复垦地块土壤温度、水分数据分析可得,重构土壤温度与水分相关性显着,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土壤水分是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超过限值,土壤水分随土壤温度升高而降低。(2)六类复垦复垦地块的土壤水分、土壤速效养分均低于原状地块。作为充填基质的煤矸石速效养分难以释放,持水保肥能力差。综合考虑土壤质量综合指标值、小麦株高、产量以及复垦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由数据分析可得知,煤矸石复垦地的覆土厚度选择在50cm,即可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煤矸石粒径为中粗级配比(<80mm的煤矸石所占比例分别为70%)是比较合理的。(3)六类复垦地块小麦籽粒中As、Cu、Zn、Cd质量分数均低于重金属质量分数限值,处于安全水平;除Ⅵ号复垦地块Cr含量低于1.Omg/kg的重金属限值外,其余各复垦地块小麦籽粒中Cr质量分数均超标,最大值高于标准值1.83倍。各复垦地块种植的小麦籽粒中的重金属元素富集程度均低于其他器官,As、Cu、Pb、Zn、Cd、Cr等重金属元素在小麦茎中的富集程度高于其他器官。(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7-05-28)
徐良骥[2](2016)在《煤矸石基质温度场影响下充填复垦重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析煤矸石基质风化过程中温度场变化引起的充填复垦重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通过构建不同粒径级配同等覆土厚度的煤矸石充填复垦田间试验小区(粒径<80 mm的煤矸石充填基质所占比例分别为40%、70%和95%的叁类试验地块Ⅰ、Ⅱ和Ⅲ),分层分区埋设高精度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基站,动态监测重构土壤梯度温度及湿度,分析温度场影响下重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粗粒径煤矸石充填的Ⅰ号试验田温度场变化较之中粗和细粒径的Ⅱ和Ⅲ号试验田明显,平均差异值可达到1.5℃;中粗粒径的Ⅱ号试验田试验田保水性最强,平均含水量值高出粗粒径试验田含水量13%;煤矸石温度场与重构土壤水分具有显着相关性,且粗粒径的Ⅰ号试验田温度、水分平均相关性系数为0.564,中粗粒径的Ⅱ号试验田平均相关性系数为0.763,细粒径的Ⅲ号试验田平均相关性系数为0.785;在土壤温度25℃范围内,土壤水分是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超过25℃限值外,土壤水分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基于该研究所获取经验,如何通过降低煤矸石温度场影响,进而改善土壤含水量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期刊2016-09-25)
欧虹兵,周建伟,温冰,张黎明[3](2016)在《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及基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炭开采会造成土地破坏和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矿区的生态复垦一直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文章通过对邹城采煤塌陷区的生态地质调查,从植物与其地下生存环境的有机联系着手,依据严格的生态学论证和试验数据,基于植物地境结构理论确定塌陷区土地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和基质。研究结果表明:(1)邹城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为:草本30 cm,多年生挺水植物50锄,中生偏湿乔木70锄,中生偏早乔木90 cm:(2)研究区0~30cm表层土壤是良好的覆土材料,当地底土适当人工施肥管理也可作为覆土材料。本研究旨在提供一种新的土地复垦研究方法,为矿区土地复垦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来源于《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期刊2016-09-25)
郝桂喜,郭文昌,王芙蓉[4](2016)在《复垦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地肤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采矿沉陷区缺乏土壤的资源进行充填复垦的情况下,寻求来源丰富、养分含量高、成本低廉的复垦基质与适种植物。[方法]将粉煤灰与污泥(基质1)、粉煤灰与酒糟(基质2)分别以5∶1的质量比混合,粉煤灰与糠醛渣(基质3)以9∶1的质量比混合制成基质,进行地肤的基质栽培试验。[结果]在基质中镉含量超出二级标准值6~8倍的情况下,地肤中镉含量均未超出饲料卫生标准;经过半年的植物吸收和淋溶后,基质中镉含量降至二级标准值的4~6倍;地肤适合在基质中生长,株高、冠径和生物量均达到了正常土壤中的水平,且营养成分含量丰富,可用于生产优质饲料,也可用于园林绿化。[结论]地肤适宜沉陷地的大面积复垦与推广应用,为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6年19期)
唐保勇[5](2016)在《用于矿山复垦土壤基质的湖泊底泥脱水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底泥疏浚能够有效防止湖泊的二次污染,但同时会产生大量的疏浚底泥。疏浚底泥颗粒细小、含水率高且在自然状态下不易泥水分离,如何加快疏浚底泥的泥水分离是其综合利用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主要探索了不同的化学絮凝剂对于湖泊底泥脱水性能的影响,实验分为叁部分:第一部分为方案筛选实验:以沙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选择AlC13、FeC13、FeSO4·7H 20、芬顿试剂(FeS04·7H20+H202)、PAM等不同化学絮凝剂,通过单独添加和联合添加的方式,形成不同的脱水方案,以有效脱水时间和泥饼含水率为评价指标,进行底泥脱水实验,筛选最佳脱水方案;第二部分为对比验证实验:将筛选出的最佳脱水方案用于东湖、南湖、汤逊湖底泥的脱水实验,验证筛选实验得出的最佳脱水方案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第叁部分为植物盆栽实验:将经最佳脱水方案得到的脱水底泥,用于一年生黑麦草盆栽实验,检验脱水后的底泥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1)方案筛选实验:以有效脱水时间为参考指标,单独添加方案中,AlC13添加量为0.2g/100mL时,将底泥的脱水时间由152s降低到42s;FeC13添加量为0.3g/100mL时,脱水时间为36s:FeS04 7H2O添加量为0.15g/100mL时,脱水时间为57s;PAM添加浓度为1.5‰,添加量1mL/100mL时,脱水时间为65s。联合添加方案中,AlC13+PAM添加量0.1gAlC13+1mL2.5‰PAM时,底泥的脱水时间由152s降低到25s:FeC13+PAM的添加量为0.1gFeCl3+1mL2‰PAM时,脱水时间为29s;FeSO4·7H20+PAM 添加量 0.15gFeSO4·7H2O+1mL2‰PAM 时,脱水时间为 19s;Fenton 的添加量为 0.3gFeSO4·7H2O+150μLH20,脱水时间为35s;FeC13+Fenton 的添加量为 0.3gFeC13+0.05gFeSO4.7H2O+25μLH2O2 时,脱水时间为 33s。以泥饼含水率为参考指标,单独添加方案中AlC13的添加量为0.2g/100mL、FeC13的添加量为0.3g/100mL、FeSO4·7H2O的添加量为0.15g/100mL、PAM的添加浓度为1.5‰1mL/100mL)时,取得的泥饼含水率分别为58.8%、58.1%、58.9%、58%。联合添加方案中AlC13+PAM的添加量为0.1gAlC13+1mL2.5‰PAM时,泥饼含水率为 55.5%;FeC13+PAM 在添加量 0.1gFeC13+1mL2‰PAM 时,泥饼含水率为 56.8%;FeS O4.7H20+PAM 的添加量为 0.15gFeSO4·7H20+1mL2‰PAM 时,泥饼含水率为 56%;Fenton 的添加量为 0.3gFeS04·7H20+150μLH20 时,泥饼含水率为 59.9%;FeC13+Fenton的添加量为0.3gFeCl3+0.05gFeSO4·7H2O+25μLH2O2时,泥饼含水率为57.2%,比较不同添加方案的最佳泥饼含水率可知;不同添加方案对最低含水率的影响并没有明显的差别。综上可知:0.15gFeSO4·7H2O+1mL2‰PAM的添加方案对底泥脱水性能改善效果最佳。(2)通过不同湖泊的验证实验,以0.15gFeSO4·7H2O+1mL2‰PAM组成的添加方案能够有效提高南湖、东湖、汤逊湖的底泥的脱水性能,南湖底泥的脱水时间由162s降至36s、东湖的脱水时间由1380s降至165s、汤逊湖的脱水时间由213s降至42s。(3)盆栽实验中,以株高、根长、鲜重作为衡量植物生长特性的指标。对照组的黑麦草株高为15.6cm、根长8.6cm、鲜重0.25g。对应最佳脱水方案(0.15gFeSO4 7H2O+1 mL2‰PAM)的脱水底泥黑麦草株高为22.1cm、根长9.3cm、鲜重0.53g。由此可知脱水底泥对于黑麦草的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用于矿山土壤复垦,改善矿山环境。(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6-05-01)
田卉宇,刘荷芳,郁东宁,秦岭,曹庆琴[6](2015)在《污泥不同处理的复混基质在矸石山复垦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叁种不同处理的污泥(脱水污泥、腐熟污泥和冻融污泥)分别与煤矸石、粉煤灰和土壤配制成不同复混基质用于矸石山复垦,进行了基质理化性质的分析以及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m(Fisch.)Schult.]和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 Leyss.)两种禾本科植物的种植试验。结果表明:无土复混基质B2(腐熟污泥:煤矸石:粉煤灰配比分别为30:60:10:0)的理化性质优于其余基质,更有利于植株生长,又能节约成本。(本文来源于《能源环境保护》期刊2015年03期)
黄璨[7](2015)在《基于不同煤矸石基质的充填复垦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农作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覆土厚度条件下自然煤矸石充填复垦地和50cm覆土厚度条件下不同粒径煤矸石充填复垦地重构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玉米生理生态特性,本文以淮南创大“煤矸石充填复垦示范基地”为研究区域,通过分区分层采集实验区范围内土壤样品,检测并分析其主要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监测实验区内玉米各生理生态指标变化情况及其植株各部分的重金属含量等方法和手段,探究不同粒径煤矸石作为填充基质对其充填区域农作物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经过分选后的煤矸石作为填充基质比自然状态下的煤矸石填充基质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性和透气性,尤其以中粗粒径煤矸石作为填充基质,其重构土壤培育的玉米各生理生态特性均表现良好,说明经过分选后的煤矸石填充基质更利于玉米的生长。实验结果还显示,两种以煤矸石作为主要填充基质的复垦方案都面临土壤中部分重金属含量超标和向植物体内迁移的问题。如何降低重构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向植物体内迁移将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5-06-01)
何佳亮,刘轶,张克,冷平生,马晓燕[8](2015)在《矿山复垦中污泥复混基质对叁种木本植物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污泥、粉煤灰、煤矸石和土壤复混基质对柠条、紫穗槐和二色胡枝子幼苗生长的影响,以污泥与粉煤灰、煤矸石和土壤按一定比例混配成复混基质,D1处理(污泥∶粉煤灰∶煤矸石∶土壤为30%∶10%∶10%∶50%)、D2处理(污泥∶粉煤灰∶煤矸石∶土壤为30%∶10%∶30%∶30%)和D3处理(污泥∶粉煤灰∶煤矸石∶土壤为30%∶10%∶50%∶10%),以土壤为对照播种柠条、紫穗槐和二色胡枝子。结果表明D1、D2和D3处理重金属含量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可以安全应用于植物栽培上。D1、D2和D3处理促进了紫穗槐和二色胡枝子幼苗生长,抑制柠条幼苗生长。其中D3基质可以为植株生长提供较为充足的养分,D3基质中紫穗槐幼苗株高29.12cm,地径3.73cm,二色胡枝子幼苗株高23.9cm,地径2.37cm。(本文来源于《北京农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李书钦,谭辉,王飞[9](2015)在《钟山排土场生物复垦土壤基质改良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矿山开采过程中形成的排土场对生态环境构成极大的破坏,严重威胁人类生存与安全,因此排土场植被恢复重建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土壤基质改良是植被恢复的关键步骤。以研究适宜排土场土壤基质改良的简单可行方法为切入点,在分析钟山排土场原地表土壤和复垦拟选的覆土材料物理化学性质的基础上,采用室内盆栽试验和现场小区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比较了土壤基质改良前后土壤理化性质等指标,检测作物植株和果实中重金属含量并以相关标准作为参考依据。结果表明:钟山排土场复垦前土壤较贫瘠,有机质和硫、氮、钾等营养元素较缺乏,重金属砷严重超标;经室内盆栽试验,筛选出了适宜作物生长的流沙作为客土材料;现场小区试验证明,作物种植在经流沙覆盖改良后的土壤中,其产量接近并超过附近农田的产量,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土壤重金属含量均有所增加,但都控制在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范围以内,花生植株中汞和铬略微超标,花生果实中的铅含量以及芝麻中铅、铬、砷含量均严重超标。在利用客土覆盖方法改良土壤基质时,若以种植农作物获取果实为目的,建议增加隔离土层厚度和覆土土层厚度,选择浅根系农作物进行种植;而以降低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为目的时,应因地制宜选择具有较强吸附能力的植物进行种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14期)
尹宁宁,王丽萍[10](2014)在《复垦基质中有机碳和丛植菌根真菌对团聚体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构建的植物-微生物-复合基质矿区生态系统为考察对象,对基质中团聚体的粒径分级和有机碳含量分布进行分析测试,并探讨丛植菌根真菌、有机碳、团聚体3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个时期矿区复合基质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呈现随团聚体粒径减小逐渐增加的趋势.复垦初始时,矿区土壤中主要以<0.106mm团聚体为主,复垦4a后,矿区复合基质<0.25mm团聚体比例占主导地位;而农田土壤中团聚体分布状况与之相反,>0.25mm的团聚体占主体.复垦前复合基质<0.106mm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最多,达8.58g/kg;>2,2~1,1~0.5,0.5~0.25,0.25~0.106mm各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含量相似.复垦4a后,各种土壤水稳性团聚体1~0.5mm有机碳含量最多,为7.93~20.35g/kg.现场试验结果通过相关性分析可得,团聚体与有机碳相关性较小,仅为0.124 7,这可能与复合基质的组成及团聚体的形成时间较短相关.研究结果同时表明,菌根真菌(AMF)分泌物球囊霉素(GRSP)与团聚体有显着相关性,这表明AMF接种有利于团聚体的形成及有机碳的固定,有利于矿区土壤的生态修复.(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复垦基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析煤矸石基质风化过程中温度场变化引起的充填复垦重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通过构建不同粒径级配同等覆土厚度的煤矸石充填复垦田间试验小区(粒径<80 mm的煤矸石充填基质所占比例分别为40%、70%和95%的叁类试验地块Ⅰ、Ⅱ和Ⅲ),分层分区埋设高精度温度和湿度传感器,建立土壤墒情监测基站,动态监测重构土壤梯度温度及湿度,分析温度场影响下重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特征。实验结果表明:粗粒径煤矸石充填的Ⅰ号试验田温度场变化较之中粗和细粒径的Ⅱ和Ⅲ号试验田明显,平均差异值可达到1.5℃;中粗粒径的Ⅱ号试验田试验田保水性最强,平均含水量值高出粗粒径试验田含水量13%;煤矸石温度场与重构土壤水分具有显着相关性,且粗粒径的Ⅰ号试验田温度、水分平均相关性系数为0.564,中粗粒径的Ⅱ号试验田平均相关性系数为0.763,细粒径的Ⅲ号试验田平均相关性系数为0.785;在土壤温度25℃范围内,土壤水分是随着温度增加而增加,超过25℃限值外,土壤水分随土壤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基于该研究所获取经验,如何通过降低煤矸石温度场影响,进而改善土壤含水量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垦基质论文参考文献
[1].朱小美.煤矸石基质温度场影响特征及复垦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7
[2].徐良骥.煤矸石基质温度场影响下充填复垦重构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C].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16
[3].欧虹兵,周建伟,温冰,张黎明.采煤塌陷区土地复垦的最佳覆土厚度及基质研究[C].2016全国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2016
[4].郝桂喜,郭文昌,王芙蓉.复垦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地肤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6
[5].唐保勇.用于矿山复垦土壤基质的湖泊底泥脱水性能研究[D].湖北大学.2016
[6].田卉宇,刘荷芳,郁东宁,秦岭,曹庆琴.污泥不同处理的复混基质在矸石山复垦中的应用研究[J].能源环境保护.2015
[7].黄璨.基于不同煤矸石基质的充填复垦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其农作物效应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
[8].何佳亮,刘轶,张克,冷平生,马晓燕.矿山复垦中污泥复混基质对叁种木本植物生长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5
[9].李书钦,谭辉,王飞.钟山排土场生物复垦土壤基质改良试验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5
[10].尹宁宁,王丽萍.复垦基质中有机碳和丛植菌根真菌对团聚体形成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