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1]2007年在《偶氮苯功能化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文中提出偶氮苯化合物在光或热学的作用下可以发生顺-反异构化,有望作为新型高密度、可擦写的光盘记录介质。本文通过重氮偶合法和Williamson反应合成了带有活性官能团的偶氮苯化合物:以对硝基苯胺、对氰基苯胺等为主要原料合成了对硝基偶氮苯酚(Ⅰ)和对氰基偶氮苯酚(Ⅲ);以(Ⅰ)和(Ⅲ)、环氧氯丙烷等经过Williamson反应合成了对硝基偶氮苯缩水甘油醚(Ⅱ)和对氰基偶氮苯缩水甘油醚(Ⅳ)。用熔点分析、红外分析、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通过酸酐和环氧化合物的交替开环聚合制备了两种超支化聚酯;以摩尔比为2:1的丁二酸酐、环氧丙醇为原料,四乙基溴化铵为催化剂,合成了分子链末端为羧基的超支化聚酯(HBP-1),以摩尔比为1:1的偏苯叁酸酐(TMA)和环氧氯丙烷(ECH)为原料,四乙基溴化铵为催化剂,合成了分子链末端为羧基的超支化聚酯(HBP-2)。用FT-IR、~1H-NMR、~(13)C-NMR、GPC等对超支化聚酯进行了表征;HBP-1GPC其相对PS的分子量为2213,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69;HBP-2相对PS的分子量为1413,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77;利用对硝基偶氮苯缩水甘油醚(Ⅱ)的环氧基团分别与两种全羧基型的超支化聚酯HBP-1、HBP-2的羧基的开环反应制备了对硝基偶氮苯功能化的超支化聚酯f-HBP-1、f-HBP-2,用了FT-IR、UV/Vis、~1H-NMR、DSC、GPC等表征了化学结构。研究了对硝基偶氮苯缩水甘油醚(Ⅱ)、偶氮苯功能化的超支化聚酯f-HBP-1和f-HBP-2在紫外光诱导下的顺反异构化,结果表明:它们在紫外光诱导下均能发生光致变色,超支化聚酯f-HBP-1与f-HBP-2中的偶氮苯功能单元的活动性被超支化大分子结构限制了,光致变色速率都要比偶氮苯小分子的小;在溶液中f-HBP-2超支化结构对偶氮苯功能基团光致变色性能影响不大,光异构化比例和偶氮苯小分子的接近。
赵宇飞[2]2009年在《偶氮苯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偶氮苯化合物由于其优良的光学及光致顺反异构性,在光信息材料及生物材料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对偶氮苯化合物的光致异构原理和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设计并合成了六种新型的偶氮苯衍生物。对合成得到的偶氮苯衍生物进行了红外、核磁、元素分析表征,证明与预期结构一致。对偶氮苯衍生物的紫外吸收光谱及荧光发射光谱进行了测定,随着溶剂极性的增强,最大吸收波长红移;对荧光发射光谱随紫外光照射时间变化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邻位基团间的氢键的存在并且对顺式构型具有稳定作用。对偶氮苯衍生物在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对结果的分析发现,对羟基偶氮苯甲酸在弱极性溶剂中异构化速率快,可暗回复,重复性好并且能量损耗小。偶氮苯化合物在溶液中的顺反异构转变受以下几种因素影响:取代基空间位阻效应,邻位羟基与N原子间的氢键作用,分子间偶极-偶极作用,邻位基团间的氢键作用。顺反异构转变速率的大小取决于何种因素占主导作用。邻羟基偶氮苯化合物在弱极性溶剂中异构化速率快,邻位基团之间氢键作用对顺式结构具有稳定作用,说明了可以通过调节溶剂或分子内氢键来实现对偶氮苯化合物的光致异构行为的可控,对偶氮苯化合物在光信息材料及生物材料等方面具有指导性意义。
胡卫林[3]2006年在《3H-萘并吡喃的设计合成及变色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机光致变色化合物在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其中,萘并吡喃是最有希望达到实用化的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之一,由于这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特别是较高的抗疲劳性和成色性,在有机光致变色镜片领域内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本文综述了有机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进展以及萘并吡喃材料的研究现状。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的基础上,以萘并吡喃光致变色化合物为目标分子,设计、合成了长链烷氧基取代的萘并吡喃,长链烷烃取代的萘并吡喃和苯氧基(或苯硫基)苯基取代的萘并吡喃3类新型的萘并吡喃化合物。对所合成的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分析讨论了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光致变色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萘并吡喃化合物在溶液中和聚合物中均有良好的变色性能,并具有较大的光密度以及较长的衰减时间,在聚丙烯酸酯类聚合物中都有非常好的溶解性能和成膜性能。此外对萘并吡喃的掺杂在高分子膜中的抗疲劳性质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萘并吡喃衍生物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性质。对8位长链烷烃取代的萘并吡喃的研究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萘并吡喃衍生物具向列相液晶特性。通过对两种化合物(8-十二烷基-3,3’-二苯基-3H-萘并[2,1-b]吡喃与8-十二烷基-3,3’-二苯氧基-3H-萘并[2,1-b]吡喃)的开环体各个构象的能量进行了估算,证实了TT(trans-trans)是萘并吡喃的最稳态。另外,发明了用微波快速合成光致变色的螺恶嗪化合物的方法。通过荧光光谱对所合成两种螺恶螓化合物的开环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哌啶基螺恶嗪比氰基螺恶嗪稳定。开展了螺恶嗪应用在光学存储方面的研究。
廖乐星[4]2009年在《酰胺基偶氮苯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与结构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芳香族偶氮苯类化合物的光效应及研究进展偶氮苯类化合物具有光致变色性,作为一种新型光信息存储材料,具有超高存储密度和非破坏性信息读出等特性应用与光信息存储等领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本部分论文主要介绍了偶氮苯类化合物结构类型及其光致变色行为和它们在光信息存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综合评述了近几十年来光致变色方面的研究状况,侧重介绍了有关光致变色机理的研究成果。第二章酰胺基偶氮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表征本实验以丙酮为溶剂,PEG-400为相转移催化剂的固-液相转移催化法合成了17个含酰胺基偶氮苯类化合物。并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等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相转移催化法合成酰胺基偶氮苯类化合物具有反应时间短,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便,产率高等优点,并且催化剂无毒、稳定且价廉易得。第叁章酰胺基偶氮苯类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本部分实验以第二章合成的17个酰胺基偶氮苯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在DMSO溶液中的光致变色行为,另外研究了偶氮基团受分子结构、共轭效应、空间位阻及取代基效应对该类化合物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共轭结构及推拉电子效应的酰胺基偶氮苯类化合物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第四章结构对偶氮苯酚类化合物光致变色行为的影响本部分实验以合成13个不同取代基的偶氮苯酚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化合物溶液在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的光致变色现象,考察了取代基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对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通过分析化合物的结构和紫外光谱图,可以发现化合物的分子骨架决定了吸收的主要范围,不同的取代基对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有较大的影响,本文从光致变色材料的性能要求出发,得到的以上实验数据为今后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参考。
吴宁[5]2013年在《芳香族偶氮液晶聚氨酯的制备及电光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芳香族偶氮液晶聚氨酯是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具有液晶聚氨酯和芳香族偶氮聚合物的双重优良特性,因而在新材料的开发研究领域越来越受重视。本论文旨在设计合成末端基团为-NH2和-OH的新型的芳香族单、双偶氮液晶基元,并设计合成新型的芳香族偶氮液晶聚氨酯,研究不同方式结合的芳香族偶氮液晶聚氨酯的热稳定性和光致变色性能。首先,本论文以苯胺、对硝基苯胺、对苯二胺和联苯胺为重氮化组分,分别与苯胺、N,N-二甲基苯胺和水杨酸进行偶合反应,成功制备12种偶氮苯化合物(LCs)。FTIR证实了LCs分子的结构;TGA表明LCs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UV表明LCs在230~600nm范围内对紫外可见光有良好的响应;与单偶氮化合物相比,双偶氮化合物具有较宽的吸收范围并且最大吸收波长红移至可见光区;LCs对365nm的单色激发光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证实了偶氮基团顺反异构化反应为典型的一级反应;光致变色响应时间tR最短为23.90s,说明LCs比较适宜做光致变色材料。其次,本论文以聚乙二醇(PEG400)和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为原料制备聚氨酯预聚体,用末端基团含有-NH2的偶氮苯液晶基元(对氨基偶氮苯LC1)和(对硝基偶氮苯胺LC4)对该预聚体进行封端反应,制备出一系列的液晶聚氨酯膜(LCPU)。 FTIR证实了LCPU结构;TGA表明LCPU膜最大分解温度均在245℃以上,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POM和XRD证明了LCPU为热致性向列型液晶聚氨酯;UV表明LCPU在350~390nm范围内对紫外光有良好的响应;在LCPU中偶氮基团顺反异构化反应为典型的一级反应,光致变色响应时间tR最短为23.30s,说明LCPU非常适宜做光致变色材料;当n(-NCO):n(-OH)为4:3时,LCPU接触角较大,耐水性最佳,硬度适中,综合性能最好。再次,本论文还将末端基团为-NH2和-OH的双偶氮液晶基元LC7、LC9、LC10和LC12部分取代PEG400,分别与甲苯二异氰酸酯(TDI)和MDI反应,制备一系列的主链型双偶氮液晶聚氨酯(MLCPU)。FTIR证实了MLCPU的结构;TGA显示MLCPU的失重温度高于220℃;UV表明MLCPU均在350~450nm范围内有紫外吸收;随着偶氮基团含量的递增,MLCPU的最大吸收波长的蓝移程度呈递增趋势;MLCPU对365nm的单色激发光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UV还证明LCs反应到MLCPU主链后影响顺反异构化反应速率,消光系数明显减小,但该反应仍为典型的一级反应;光致变色响应时间tR最短为59.63s;综上,MLCPU的光致变色响应时间稍长,比较不适宜做光致变色材料。最后,本论文以PEG400、MDI和丙烯酸羟乙酯(HEA)为原料,制备了HEA封端的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体(PUA)。再以PUA为聚合物基体、LCs为液晶小分子、HEA为活性稀释剂和二苯甲酮(BP)为光引发剂制备聚合物分散液晶膜(PDLC)。最佳配比为PUA与HEA质量比为1:3,BP质量分数为3%,液晶盒的间隙为20μm;若选用一种LC为液晶小分子,则LC2、LC5和LC8的质量分数分别为32%、28%和32%;若选用混合LCs为液晶小分子,则总液晶质量分数为33%,LC2、LC5和LC8各占混晶质量分数的1/3。
禹兴海[6]2007年在《含取代偶氮苯基团短梗霉多糖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含偶氮苯基团光致变色聚合物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本部分论文综述了含偶氮苯类基团聚合物的光学性能及其应用研究状况,着重介绍了含偶氮苯光学活性侧基聚合物体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光致变色性能,以及它们在光信息存储材料等方面的用途,由于偶氮苯光学活性侧基的存在,使得这些偶氮聚合物具有光致变色性、非线性光学性、光学各向异性等光学性能,在光信息存储材料、非线性光学材料、液晶材料、光电子器件、生物分子活性光调控,纳米材料等领域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是,制约其实际应用的因素仍然存在。不过,随着含偶氮苯光学活性侧基聚合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些问题与矛盾将会待得到解决。第二章含偶氮类基团短梗霉多糖接枝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本部分实验通过对短梗霉多糖进行接枝共聚,制备了含偶氮类基团短梗霉多糖接枝聚合物,根据参考文献,采用乳液聚合方法,以过硫酸铵盐为引发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乳化剂,引发可溶性短梗霉多糖与20个偶氮苯衍生物的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分别考察了反应的温度、时间、引发体系、引发剂的用量、单体的浓度以及短梗霉多糖的浓度对接枝共聚反应的影响。并用FTIR、X-ray、DTA、TGA、SEM、元素分析等测试手段对接枝共聚物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证了接枝共聚反应的发生。第叁章短梗霉多糖接枝偶氮苯共聚物光致变色性能的研究本部分实验以前面第二部分合成的20种偶氮染料与可溶性短梗霉多糖的接枝共聚物为原料,分别研究了其在溶液中的光致变色行为。结果表明,短梗霉多糖与偶氮染料的接枝共聚物在溶液中表现出明显的光致变色现象。并且考察了溶剂、结构、自由体积等因素对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偶氮聚合物在不同极性的溶剂中偶氮基团的最大吸收峰位置λ_(max)不同,同时我们还发现有一部分偶氮单体在乙醇溶液中没有表现出光异构化反应,而其对应的短梗霉多糖接枝共聚物却表现出较好的光致变色性。另外,邻位被丙烯酰氧基取代的偶氮聚合物还表现出光致变色性禁阻,这说明空间位阻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第四章偶氮苯类化合物热致变色性研究对部分偶氮苯类化合物采用目测法直接观察了其热致变色现象,对部分典型的具有可逆热致变色性的化合物进行了热重(DTA)分析,探讨了化合物结构与热致变色性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对偶氮苯热异构反应进行了化学动力学分析,区别了偶氮苯的热致变色热异构化反应进之间的差别。,
车圆圆[7]2016年在《含N杂环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化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双稳态材料因具有感知环境变化的特征而使得此材料在分子开关、媒体数据存储逻辑门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光致变色材料是一种典型的双稳态材料。目前主要是通过修饰已有的光致变色化合物来改变其性能,然而开发新的光致变色体系以及设计新的光致变色化合物仍然是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动力。本论文主要通过含氮杂环(吡唑啉酮、吡咯、吲哚)有机物与氨基硫脲衍生物缩合,制备了一系列新的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1H NM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并对其光致变色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化合物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新型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4位具有不同卤素取代基的吡唑啉酮与4-苯基氨基硫脲缩合,制备了叁种吡唑啉酮缩苯基氨基硫脲化合物,首次发现吡唑啉酮缩苯基氨基硫脲化合物具有光致变色性能。通过1H NMR、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这些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光谱表征了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并讨论了结构对其光致变色性能的影响。借助晶体结构、红外光谱数据推测该系列化合物的变色机理为分子间发生质子转移引起醇酮式结构互变。2.分别采用叁氯甲烷、乙醇为溶剂通过加热回流或微波辐射的实验方法合成了吡咯-2-甲醛缩4-苯基氨基硫脲(BL2C-PTSC),通过对这些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核磁氢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分析,并结合量化计算研究,发现采用相同的实验条件,用不同反应溶剂获得的化合物具有不同的分子结构。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叁种不同实验条件下合成的化合物在粉末状态下的光致变色性能,发现微波法合成的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较好,即使用相同的溶剂,采用不同的实验条件合成的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能不一样。同时研究了微波法合成的化合物在溶液状态下的光致变色性能,通过1H NMR推测化合物在溶液中的变色机理为C=N双键的顺反异构化。此外,采用物理掺杂法将该化合物粉末分散到泊洛沙姆中,制备出具有优良光致变色性能的复合材料。3.通过分子设计与结构修饰,合成了八种吲哚-3-甲醛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通过1H NMR、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了这些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采用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化合物的光化学性能。通过对红外谱图数据和X-射线单晶数据的分析并结合量化计算推测该系列化合物变色机理为分子间质子转移。
王辉[8]2004年在《取代偶氮苯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偶氮染料在短波区由于具有优良的的光学和热学性质以及光致顺反异构性,既是一类新型高密度可录光盘存储介质,又是一类可望作为可擦写的光盘存储介质。通过系统的文献检索,对近十年来光致变色偶氮化合物和偶氮苯类光致变色液晶高分子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设计并合成了叁个系列共29个偶氮苯衍生物。 系列一:取代偶氮苯胺 系列二:取代偶氮苯酚 系列叁:取代磺胺偶氮苯胺(酚) 目标化合物经红外、核磁、质谱进行表征,证明与预期结构一致。 对全部化合物采用紫外光谱仪进行了吸收光谱、可逆性等光致变色性能测试。对部分典型的可逆光色性化合物进行了DSC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它们均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其中化合物Ⅰ1、Ⅰ2、Ⅰ3、Ⅰ4、Ⅰ5、Ⅰ6、Ⅰ7、Ⅰ10、Ⅰ12、Ⅰ15、Ⅰ17、Ⅰ18、Ⅱ3、Ⅲ1、Ⅲ2、Ⅲ3、Ⅲ4、Ⅲ5、Ⅲ6的光致变色性能尤为突出。 通过对大量测试数据的系统分析,阐明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与其光色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并应用热化学动力学公式对异构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进行了计算,从动力学角度论证了反应的可行性。
陈肖卓[9]2008年在《新型长链螺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文中提出光致变色现象是指一个化学物种在吸收光谱明显不同的两种形态之间的可逆转换过程,至少其中的一个过程是光驱动的转换反应。光致变色学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以来由化学、物理、材料和光电子技术等学科交叉形成的新领域。近年来,由于光致变色化合物在信息储存、眼科镜片、电子显示、光学开关等领域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应用,光致变色现象成为了研究的热点。目前,对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究大都集中在Shiff碱、偶氮化合物、俘精酸酐、二芳基乙烯、螺吡喃、螺恶嗪及相关的杂环化合物上。其中螺吡喃是非常重要的一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因其具有优良的热不可逆性和耐疲劳特性等光致变色性质而成为目前最具潜力的光致变色化合物。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向简单的螺吡喃类化合物上引入长链取代基,以期合成新的具有更加优良的光致变色性质的螺吡喃类化合物,进而研究这些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大体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光致变色现象及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究进展综述,介绍了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定义及变色机理;近年来各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以及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光信息存储、生物活性分子的光调控、光致变色超分子、防护与装饰材料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应用。第二部分是螺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本文主要合成了叁个系列的螺吡喃类化合物:1)通过在吲哚环氮原子上引入长链烷烃取代基进而与不同的水杨醛衍生物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简单长链烷烃取代基的新型螺吡喃类化合物;2)通过在吲哚苯环上引入长链酰胺基团合成了一系列含长链酰胺取代基的新型螺吡喃类化合物;3)采用含醛基的螺吡喃类化合物进一步与巴比妥酸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含长链烷基和巴比妥酸取代基的新型螺吡喃类化合物。所合成的目标化合物中四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本文主要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质谱等手段对所合成的螺吡喃类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第叁部分是对所合成的螺吡喃类化合物的性质研究。应用紫外—可见光谱研究了各个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结果显示螺吡喃类化合物SP1、SP2、SP3、SP4、SP8、SP9在乙醇溶液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质;而螺吡喃类化合物SP5、SP6、SP7在乙醇溶液中却显示良好的逆光致变色性质。所合成的这些螺吡喃类化合物同时也具有热致变色性质。此外,SP1、SP2、SP3、SP4、SP6、SP7、SP8、SP9还具有对pH敏感的变色性质。研究不同溶剂对螺吡喃类化合物变色性质的影响,发现螺吡喃类化合物SP1、SP2、SP3、SP5、SP6、SP8、SP9显示负的溶剂化显色效应;SP4和SP7显示正的溶剂化显色效应。通过对含长链取代基的螺吡喃类化合物和传统的螺吡喃类化合物进行一系列光致变色性质的研究和比较,发现含长链取代基的螺吡喃类化合物在溶解性、变色性质及耐疲劳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另外我们还对这些螺吡喃类化合物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比较。
张会京[10]2012年在《二芳基萘并吡喃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光照条件下通过分子微结构的改变,宏观上能表现出颜色的变化,这种微观分子结构的改变及宏观颜色的变化使得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光信息存储、光调控、光开关、防伪、装饰及光致变色超分子等诸多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各类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中,大多都是由无色变为蓝色、紫色或是黄色,或是由一种颜色变为上述颜色,能够由无色或其它颜色变为红色的光致变色化合物还很少有报导。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是光致变色化合物中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过在吡喃环上接入不同取代基,可实现其颜色变化由无色变为红色;有机光致变色材料中目前能大批量生产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寥寥无几,其中2,2-二苯基-3H-萘并[2,1-b]吡喃便是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中的一个。合成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与合成其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一样,收率一般较低,原料成本较高,所以光致变色材料很难进行工业化生产。本文研究了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条件,以提高此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收率,并将反应进行了放大实验,研究了此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工业化生产的初步条件。本文在研究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合成了七个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1H NMR,~(13)C NMR,红外光谱(IR)及质谱(MS)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且对其光致变色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其性质的研究,研究了溶剂效应、浓度效应、取代基电子效应及位阻效应对萘并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变色性质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将光致变色化合物分散在高分子介质(PMMA)中,研究了其在高分子介质中的变色性质。研究发现:格氏试剂的合成温度、格氏反应温度、格氏反应原料比例及最终产物在甲苯中回流的时间对反应的收率都有非常显着的影响;光致变色化合物在溶液中,溶剂的选择,浓度的大小对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变色性质同样具有明显影响,高分子介质的存在能够大大提高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耐疲劳度。
参考文献:
[1]. 偶氮苯功能化超支化聚酯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D]. 曹元. 四川大学. 2007
[2]. 偶氮苯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的研究[D]. 赵宇飞. 北京化工大学. 2009
[3]. 3H-萘并吡喃的设计合成及变色特性研究[D]. 胡卫林. 四川大学. 2006
[4]. 酰胺基偶氮苯类化合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与结构关系的研究[D]. 廖乐星. 西北师范大学. 2009
[5]. 芳香族偶氮液晶聚氨酯的制备及电光性能研究[D]. 吴宁. 东北林业大学. 2013
[6]. 含取代偶氮苯基团短梗霉多糖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D]. 禹兴海.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7]. 含N杂环缩氨基硫脲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光化学性能研究[D]. 车圆圆. 新疆大学. 2016
[8]. 取代偶氮苯化合物的合成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D]. 王辉.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9]. 新型长链螺吡喃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 陈肖卓. 河北师范大学. 2008
[10]. 二芳基萘并吡喃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会京. 天津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