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云[1]2004年在《近场强地震动预测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文中研究说明强地震动研究是工程科学与地球科学交叉的基础研究领域中一个关键的科学问题,也是保障人类社会稳定和发展、减少地震灾害的迫切需求。大量震害调查、统计资料表明,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主要是由建、构筑物等工程结构的破坏、倒塌造成的,而工程结构的破坏、倒塌主要是由强烈的地震动造成的。此外,强烈地震动也是地基失效、滑坡等其它地震破坏作用的外部条件。 在最近的十几年中,强地震动数据积累得很快。在一次地震中获取的空间覆盖面相当大、又有一定密度的观测数据的研究结果显示强地震动不仅受场地条件的影响,而且受震源破裂面上破裂子源的空间分布特点、子源破裂的先后顺序的控制。我国强地震动工程预测常用的经验性衰减关系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描述强震、近场的地震动工程特征,只有用有限断层才能更好地描述震源的特点。当前主要的难点是如何在未来地震发生之前恰当的估计震源滑动的不均匀分布,进展相当艰难。 本文在大量文献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基于运动学的矩形有限断层震源网格模型,通过以下叁方面艰苦地推进,创造性的成果集成了一个有特色的近场地震动预测的有限断层模型,与地震动的随机合成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可实际应用的工程预测方法,以满足我国活断层地震动估计的迫切需求。 1.对于有限断层的全局参数,在归纳遥感图像识别,地震地质调查,人工地震勘探,余震分布范围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定量化的定标律。为了克服许多研究者基础数据各不相同的分散研究得到的经验关系难以得出表达参数之间的制约关系和震级的不一致带来使用中的困难,本文在迄今最系统的破坏性地震震源数据库的基础上向前推进,进一步验核、补充震源参数数据,根据数据分布趋势表现的具体变化改进分析方法,同时,建立断层尺度和断层面上平均滑动与矩震级之间的关系。 (1) 本文从Wells和Coppersmith(1994)的数据库中严格选择了149个地震的震源数据,用Hanks和Kanamori(1979)的公式校正了地震矩,另补充收集了9个1993年以后的地震震源数据。系统研究了地震断层破裂尺度和断层面上平均滑动与矩震级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一套可实用的地震定标律。根据地震学的相似性原理把地震破裂尺度和断层面上平均滑动与矩震级之间的关系归纳成统一的简单形式logY=αM_W-C_y,当α=1.0时,Y代表断层破裂面积;α=0.5时,Y代表断层破裂长度和宽度,以及断层面上的平均滑动,C_y为相应的参数值。 (2) 根据数据分布趋势显示的规律指出上式中的常数项C_y在不同的震级范围内可能是不同的,在约束斜率不变的同时,放松对截距的限制。这一震级范围上的分段不仅适应性更好,而且可以表达一些物理上的限制,例如破裂宽度不能无限制地随矩震级增大而增大。 (3)本文对叁种断层类型中不同的震级段,系统地得出了一套预测地震断层破裂长度、宽度、破裂面积、平均滑动等四个参数的公式。实际上涵盖了己有的各种关系式,可以用来确定有限断层模型全局参数的上、下限和平均值。 (4)本文研究发现,走滑断层的破裂宽度达到饱和的临界矩震级为7 .0。 2.近断裂地震动,尤其是高频部分,十分强烈地受到地震断层破裂面上滑动分布不均匀性和破裂过程的影响,目前数据十分有限,认识到了复杂性、尚未有可靠的规律性。许多有限断层模型被称为随机模型,就是由于重点用随机方法描述了不确知的这一方面,最经典的是k平方模型。至少有一点在最近得到共识,断层破裂面上有一些部分的滑动量明显高,是高频地震动的主要激发源,有的研究者用凹凸体描述、有的用障碍体描述。本文抓住凹凸体的概念,从有限的数据中探索规律性,在Somerville等人(1999)开创性工作的基础上补充数据,分类分析,提取凹凸体的特征参数、建立其定标关系。 (1)本文在Somerville等人(1999)的长周期地震动波形反演的滑动分布数据中选择了13个地震的数据,补充收集了16个,总数增加了近一倍,扩大了涵盖的范围。提取了浅源地震凹凸体的特征参数、建立了其定标关系。地震断层破裂面上是仅有一个凹凸体,还是有多个凹凸体,有原则区别,参数的个数和数值都会有所不同。本文根据地震断层面上凹凸体的数量,将凹凸体模型分成所有凹凸体、单凹凸体和多凹凸体叁类模型。所有凹凸体模型包括所有地震数据,是为了与Somerville等人(1999)整体分析的结果比较而设置的;单凹凸体模型地震占地震总数的40%左右,多凹凸体模型地震占地震总数的60%左右。为便于应用,本文建立了倾滑断层凹凸体数量与矩震级、断裂长度的关系。 (2)众所周知,在其它条件完全相同时一般逆断层引起的地震动最强,走滑断层次之,正断层更弱,为了反映断层滑动类型对强地震动的影响,分析中进一步区分所有断层、倾滑断层和走滑断层叁种类型。前者包括所有数据,是为了与Somervi 11e等人(1999)整体分析结果的比较而设置的;后两者是面向实际应用的。 (3)提取的凹凸体参数,包括最大、所有和其它凹凸体的面积及其平均滑动;最大凹凸体的长度、宽度及其中心位置,地震破裂初始点位置等。最大凹凸体中心位置和地震破裂初始点
张冬丽[2]2005年在《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文中研究表明强地震动研究洞察地震中地表及近地表振动发生、发展特征和规律性,涉及对震源的了解和认识、地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和介质的影响、局部场地条件影响等叁个方面若干关键科学问题。近场地震动受震源的影响最显着,研究的难度最大,工程抗震也最为关注。我国“城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项目迫切需要一套具体可行的近场强地震动模拟技术方法,本文在强地震动随机合成、近场强地震动模拟的随机震源模型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方法,全面实现近场强地震动模拟总体思路。强地震动观测数据显示,高频段突出表现出随机性,低频段主要受传播途径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后者的模拟主要靠数值方法,能够处理叁维地壳波速结构及复杂的局部场地条件,受计算机资源的限制,目前只能在1.0 秒以上的长周期段比较准确地模拟强地震动。为了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对计算模型和方法进行了合理的简化,在省局计算中心设备条件下可以实现全部计算的近场强地震动模拟方法。1.分两步计算,简化数值格林函数的计算方法将有限断层震源、断层深度范围内的地壳均匀介质、盖层地壳叁维速度结构综合在一个计算模型中,分两大步完成叁维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第一步,在包括震源的介质均匀区,采用解析方法,计算所有子源在盖层底面各点引起的位移反应,形成叁维波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输入场。第二步,在盖层介质不均匀区,采用时、空解耦的显式波动有限元模拟方法,结合多次透射人工边界条件,计算盖层地表的长周期强地震动。这种简化方法有效扩大了计算区域,提高了计算速度,节省了数据存储空间。2.系统确定有限断层的子源滑动时间函数有限断层面上的滑动不均匀特征可以通过子源平均位错量的不均匀分布,破裂传播的时空不均匀性来表达。本文采用Brune模型,借助上升时间
刘海明[3]2007年在《漳州盆地地震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漳州盆地是福建省最大的陆地断陷盆地,隐伏的九龙江断裂横贯盆地的北部,具有发生强烈地震的危险。本文研究了九龙江断裂上6级地震引起的漳州盆地及周边地区地震动的预测,计算了漳州市强地震场的分布,分析了空间分布特征和规律。强地震动研究洞察地震中地表震动发生、发展特征和规律性,涉及对震源的了解和模型的建立、传播介质影响的分析和模拟、场地条件影响分析等叁方面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近断裂地震动更加复杂,受震源的影响十分显着。大型沉积盆地对地震动和震害的影响受到了全球地震工程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牵涉松散软土的放大效应、埋藏基岩表面的聚焦效应和盆地边缘效应等。分析中,九龙江断裂用有限断层震源模型表达,根据活断层探查结果和半经验标定关系确定走向、倾向、倾角、长度、宽度和平均滑动量等。借助凹凸体和k平方模型结合的混合震源模型估计错动在破裂面上的分布,确定各个子源的滑动量。考虑半经验关系的不确定性引起的全局参数和局部参数的随机性,建立了30个震源模型。破裂起始点确定在九龙江断裂的东南端,破裂速度取剪切波速的0.85倍。高频地震动借助Atkinson等发展的随机合成方法估计,震源谱中采用动力拐角频率。先估计选定的位于盆地四角和中心的5个点在30个震源作用下基岩地表地震动的平均值,选定一个与平均特征最接近的震源模型。据此,计算地表200×200米的网格上共5796个点的加速度时程和反应谱。盆地内的点,先计算地下50米深度处(相当于漳州盆地松散土层最深处的两倍)地震动的傅氏谱,再乘上该点对应的盆地分区的传递函数,逆变换得到地表地震动。传递函数根据各分区代表性钻孔速度结构,采用等效线性化方法计算。根据各点峰值加速度,归纳、编制了漳州盆地及周边地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预测图和分区图。共划分叁类区,每一区进一步分为盆地内、外两个子区,对每一个子区提供了平均的加速度反应谱、各子区的标准化的反应谱图及参数表。低频地震动借助简化的数值格林函数方法计算。本文根据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提供的数据建立了漳州盆地的叁维有限元网格模型,用解析法计算有限断层源引起的盖层底部的位移场,将其作为盖层波动有限元分析的输入。波动有限元计算了5796个点地表长周期加速度时程。长周期、短周期加速度时程经分别滤波,在时域迭加,合成了各点的加速度时程。按照与各子区平均反应谱最贴近的原则,选取各子区代表性点的时程作为抗震设计验算时程分析用的加速度时程。
郑山锁, 徐强, 李磊, 杨威, 孙龙飞[4]2014年在《近场强地震动断层面不均匀位错预测模型》文中认为断层破裂面不均匀位错空间分布会强烈影响近场强地震动强度及频谱特性。为描述断层破裂面位错不均匀性,设断层子源划分与地震矩无关,采用分形法划分子源,避免子源相互重迭或覆盖;设应力降不为常数修正自相似模型,获得子源断层位错与整体断层位错关系,改进已有凹凸体模型。以美国北岭地震为例,预测断层破裂面位错不均匀性,对比震后反演情况,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
罗光财[5]2010年在《叁维长周期地震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文中提出工程结构抗震分析最常用的地震输入是基于概率性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随着强地震记录的不断完善和震源破裂过程研究的发展,一种考虑震源破裂机制与传播效应的强地震动建模理论与数值计算方法已成为当前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较大进展。该方法能够反映震源、传播途径和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在考虑有限断层震源破裂过程进行强地震动数值模拟时,普遍采用的方法是将有限断层置于计算模型内部,利用位错理论将断层错动等价为双力偶,一般来说由于发震断层较深,这种做法的计算模型很庞大。文献[24 ]提出了一种采用显式有限元计算长周期地震动的计算方法(本文简称外源法),叁维计算模型的竖直方向只需考虑覆盖土层的厚度及以下一定厚度的岩石,则可以利用移动位错源在全空间辐射的地震波作为入射波施加到计算区域中,此时计算区域相对要小得多,计算量也相对减少。为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计算精度,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1推导了文献[24]中采用的移动位错源生成入射波的计算公式,并补充推导了能够考虑断层走向与地表成任意角度的计算公式。2采用该方法模拟了计算区域内部节点的位移数值解,并与相应的全空间解析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自由表面反射波到达前,数值解与解析解相同。3比较了有限元数值解和通用软件COMPSYN(采用OLSON等人提出的有限元离散波数法)的计算结果,结果基本一致。4采用该方法进行了一个5.4级地震的地震动数值模拟。最后,对全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并讨论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李宗超[6]2017年在《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震动数值模拟是研究地震发生、发展特征和规律性的基础研究,涉及震源、传播路径、场地叁方面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研究结果可以直接用于强地震动基本参数的标定和地震动的工程预测以及地震危险性分析,是防震减灾中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当前考虑断层模型中的几个重要震源参数模拟未来地震动成为热点,例如,不管是随机有限断层方法还是经验格林函数方法都特别重视震源参数的选取,但当前对于强地面运动的数值模拟大多是对己发生地震的反演,反演所需的震源参数多是根据地震发生后的观测资料、经验关系推断或者人为的假定得到的。地震动特征预测的好坏,关键也在于震源参数的选取是否可靠,针对工程应用,对未来近断层地面运动的预测应当考虑参数选取的不确定性。强震动数值模拟方法己经比较成熟,比如随机有限断层法、经验格林函数法、混合方法等。但这些模拟地震动的方法多是确定性方法,对模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考虑较少,尤其是断层震源参数的选取都是精确的数值,模拟结果自然不能综合表征未来地震发生时的地震动特征。另外一种地震动特性表征形式是利用地震动预测方程来表现参数的衰减关系,但是预测方程也会受观测数据、模型选取、随机因素的影响,不确定性无法避免。在地震动预测中每个步骤都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认知的不确定性和随机的不确定性。震源模型的建立依赖各种专家的观点和意见,这种观点和意见往往相互差别很大,有很大的人为不确定性。地震资料的完整性、可靠性,以及理论模型等的建立也会造成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重点在预测未来大震近场地震动时震源环节的不确定性因素,系统的研究影响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的影响因素,以期建立描述影响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影响因素的模型,并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震源模型应用在破坏性大地震的地震动特征预测中去。针对地震发生时震源参数具有的随机不确定性,通过统计学方法得到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同时由于地球内部的不可入性以及观测技术手段的限制,地震震源模型还存在很多的认知不确定性因素,我们采用逻辑树方法处理认知不确定性因素,引入强震生成区的概念,重点分析Asperity的认知不确定性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Asperity震源模型,取多种方案结果的最优值作为地震动的预测结果。论文具体的研究的内容有以下五点:1.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在Hiroe Miyake工作的基础上模拟了 1997年日本九州鹿儿岛县的MJMA6.5地震,验证了经验格林函数法模拟强地面运动的有效性。数据使用的是日本K-NET强震台站数据。选择此次地震以及用日本K-NET数据的原因是日本的地震记录比较丰富,台站收集到的地震记录质量相对较好。同时分析了地震动模拟值的各项在工程领域使用较多的参数,模拟结果较好的反映了真实的地震动记录。证明经验格林函数预测未来强地震动是切实可行的。2.本论文在大量地震记录及文献调研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学方法,通过统计回归分析得到地震密集区域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重点统计了包含龙门山断裂带在内的中国西南地区震源参数间的经验关系。为了得到更加适应于中国大陆区域的局部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我们将地震样本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内,缩小统计区域的范围,同时得到多个Asperity等局部震源参数的经验关系。3.研究和分析各不确定性因素对地震动结果的影响程度对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意义重大。本论文以16年发生的日本熊本7.3级地震为例,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技术筛选了对拟合结果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模型参数。未来地震动预测时会考虑在这几个不确定性因素中加入更高的权重,以提高地震动预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4.基于汶川地震资料,研究分析Asperity的认知不确定性对地震动预测的影响,运用逻辑树方法建立了考虑不确定性因素的Asperity震源模型。采用Hiroe Miyake提出的强震生成区的概念,将Asperity区域等同于强震生成区域,主要从Asperity的面积、数量、应力降、上升时间等方面进行了认知不确定性的分析研究,得到了针对强震的可能性较大的Asperity的面积和数量的最佳搭配形式。本文的创新点将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处理方法应用到未来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中去。随机不确定性因素用统计学方法处理,认知不确定性用逻辑树方法处理。模拟结果能更好地表征未来大震近场的地震动特征,地震动参数的模拟结果在未来抗震设防及灾害预防中会有更好的更高的参考价值。考虑不确定性因素预测未来破坏性大地震,从而定量地评价发生地震时近场地面运动的综合特征,为防震减灾提供科学的依据,为工程设计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王栋[7]2006年在《断层倾角对近断层地震动特征的影响》文中提出近二十年来,由于几次破坏性大地震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加上近断层强震观测记录的不断积累,使得近断层地震动特征的研究成为国内外地震工程界关注的热点。以往,研究人员通常采用统计和分析地震动观测记录的衰减关系的方法来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但是由于这种方法依赖于地震记录的数量和质量,而近断层强震观测记录在目前来看还是不足的,再加上近断层地震动的影响因素繁多,针对每个影响因素的强震记录就显得更少了。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采用显式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利用最简单的二维有限单元模型和基于有限断层假定的震源运动学模型,采用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近断层地震动的特征,如上盘效应和竖向效应随断层倾角以及断层的上界埋深的变化而改变的趋势。具体内容如下:1。分析和比较近断层地震动的研究方法;总结了近断层强地震动特征,包括上盘效应、竖向效应、破裂方向性效应以及滑冲效应等等。2。介绍了数值模拟过程中所采用的计算方法--集中质量显式有限单元方法以及人工边界的处理方法,并且分别编制了求解点源模型的出平面和平面内问题动力响应的计算程序,同时给出了点源情况下的算例。3。分析和比较了动力学和运动学两种震源模型,介绍了基于有限断层假定的震源运动学模型,并且针对震源滑移时间函数中缺少高频地震动的缺点,采用了相应措施。在此基础之上,编制了出平面和平面内(分别对应走滑型和倾滑型断层)问题的动力响应计算程序,同时给出了线源情况下的算例。
王海云, 谢礼立, 陶夏新[8]2008年在《近断层强地震动预测中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了近断层强地震动预测中建立活断层上设定地震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方法和步骤.首先,根据地震地质和地震活动性调查以及地球物理勘探等资料,确定活断层的空间方位和滑动类型;然后,根据地震定标律确定活断层的宏观震源参数;第叁,将高强体模型与k平方滑动模型相结合,产生断层破裂面上的混合滑动分布.在此基础上,预测了与1994年Northridge地震断层类型、矩震级(Mw6.7)基本一致的设定地震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最后,将预测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与基于地震学的、使用动力学拐角频率的地震动随机合成方法相结合,预测了1994年Northridge地震近断层12个基岩台站的加速度时程,并和实际记录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上述方法和步骤建立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是可行、实用的.
夏晨[9]2016年在《基于活动断层的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目前全球进入地震多发期,基于活动断层对未来地震进行地震动预测的研究得到蓬勃发展。日本阪神地震后,地震学者对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和理论进行了广泛研究。如何将地震学的研究成果用于工程结构抗震研究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旨在将基于活动断层的地震动场模拟与地下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开展研究,建立一个考虑震源(活动断层)-地下结构的全过程地震反应分析方法,为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一种新的思路。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依据汶川地震余震记录,运用经验格林函数法,对汶川地震主震断层模型进行了反演分析,得到最优震源模型及模型参数。最优震源模型包含叁个凹凸体(asperity),凹凸体的总面积与整个破裂区域的面积之比接近Irikura和Miyake提出的经验值。(2)考虑大小地震拐角频率的差异,假设主断层上每个子源的拐角频率与累计滑动的子源个数平方根成反比,基于ω-2震源谱模型,通过推导构建了一个新的函数,将动力学拐角频率引入传统经验格林函数法中,有效得改进了低频部分的合成结果。(3)基于反演的汶川地震主震震源模型,运用改进的经验格林函数法,合成了汶川地震震源断层的近场强地震动场。对断层不同方位的阵列观测点地震动峰值变化规律进行了对比和总结。(4)针对地震动多面输入,基于二维弹性波动方程,推导了两个波源时二维粘弹性人工边界的法向和切向边界方程以及该人工边界的数值模拟方法。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该人工边界在多波源作用时的有效性。将多源输入条件下的二维粘弹性人工边界推广至叁维条件。建立叁维介质模型,运用等效荷载的方式对模型人工边界面实现波动荷载的输入。将观测点位移时程的数值分析结果与相应解析解进行对比,验证了波动输入的有效性。(5)运用汶川地震地震场,选取某地铁车站结构,采用不同的地震输入方式进行地震反应分析。结果表明,根据实际计算各个侧面的不同地震波作为输入荷载,其计算结果与不考虑各个边界面荷载差异的结果亦有变化。而这种差异会引起车站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出现的部位以及最大层间位移角幅值的变化。将车站置于汶川地震主震断层的不同方位,分析了车站结构不同部位的最大层间位移角γmax与地震动峰值位移Dmax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对数坐标系中,1gγmax∝1gDmax。(6)针对影响地下结构地震动响应的主要因素,综合分析了各种因素对地铁车站横截面地震动变形的影响,并提出了改善地铁车站横截面变形的建议。结果表明,增大横截面的相对刚度可以有效减小横截面的最大层间位移变形值。地震动加速度幅值不直接影响横截面层间位移最大值,而地震动的最大位移值直接控制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变形。
曹泽林[10]2014年在《随机合成叁个分量高频地震动的探讨》文中认为强烈地震动是引起地震灾害的主要因素。近场强地震动主要特征的变化颇为复杂,受震源破裂过程的控制十分显着。基于有限断层震源模型的高频地震动随机合成,有利于表达大地震近场地震动的破裂方向性效应、上盘效应等。重大工程抗震验算中往往要求考虑两个,甚至叁个方向地震作用的联合效应。本文研究随机合成高频地震动中考虑方向性,探讨合成叁个分量地震动的可行性,主要进展如下:1.详细分析随机合成法采用的一个点源引起地表地震动傅里叶幅值谱公式的每一项,考察是否与破裂面产状、错动矢量有关。阐述比例系数C通常取常数的理由,指出了计算公式中辐射因子的关键作用。2.综合整理剪切位错理论,归纳列出各向同性、均匀弹性全空间剪切位错点源的位移解,从中提取近场位移部分,转化成包含破裂面产状要素和错动方向的矢量表达式,得出辐射因子计算式。然后,推导有限断层中各子源到台站的离源角和方位角的计算公式,在讨论叁分量地震动合成中的方向变换和迭加的基础上,提出了合成叁分量高频地震动的一个初步的方案。3.选用反演得到的美国北岭6.7级地震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合成27个近场基岩台站的地震动。逐一计算北岭地震震源模型中各子源至每一台站的辐射因子,统计其数值的范围和平均值,与Boore对辐射因子平均结果的估计相比较,从总体上验证可靠性。计算各台站合成的叁个分量地震动反应谱,比较两个水平分量结果与辐射因子取常数合成地震动的反应谱,讨论本文改进的合理性;进一步与实际地震动记录的反应谱比较,讨论本文改进的可行性。4.逐一变化北岭地震震源模型中错动的滑动角、保持其他参数不变,考察各种可能取值对辐射因子的影响、对合成的水平分量地震动的影响,探讨本文改进可能适用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近场强地震动预测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D]. 王海云.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4
[2]. 基于数值格林函数方法的近场长周期强地震动模拟[D]. 张冬丽.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5
[3]. 漳州盆地地震反应分析[D]. 刘海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
[4]. 近场强地震动断层面不均匀位错预测模型[J]. 郑山锁, 徐强, 李磊, 杨威, 孙龙飞. 振动与冲击. 2014
[5]. 叁维长周期地震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D]. 罗光财. 苏州科技学院. 2010
[6]. 大震近场地震动数值模拟不确定性研究[D]. 李宗超.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7
[7]. 断层倾角对近断层地震动特征的影响[D]. 王栋.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6
[8]. 近断层强地震动预测中的有限断层震源模型[J]. 王海云, 谢礼立, 陶夏新.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2008
[9]. 基于活动断层的地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D]. 夏晨. 北京交通大学. 2016
[10]. 随机合成叁个分量高频地震动的探讨[D]. 曹泽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
标签:地质学论文; 地球物理学论文; 格林函数论文; 地震动参数论文; 地震的形成论文; 地震预测论文; 震源深度论文; 数值模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