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属论文-金洁,张飞燕,胡正飞,王芸,张晓迪

猕猴属论文-金洁,张飞燕,胡正飞,王芸,张晓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猕猴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猕猴属动物,肠套迭,诊断,治疗

猕猴属论文文献综述

金洁,张飞燕,胡正飞,王芸,张晓迪[1](2019)在《圈养条件下猕猴属动物肠套迭的诊治及病因探讨——基于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2014—2018年患肠套迭猴的病历统计数据》一文中研究指出猕猴属动物肠套迭是一种常见且死亡率极高的突发病。为了提高非人灵长类养殖场对该疾病的总体认识,并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临床指导,且鉴于该病难诊断且研究较少的现状,笔者以实际工作经验为基础,就猕猴属动物肠套迭的临床症状、诊断方法、治疗、术后治疗与护理及病因作以简单综述。(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22期)

邹建强[2](2018)在《猕猴属动物冷应激休克的诊治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猕猴属(Macaca)动物包括22种猕猴。主要特征是具有颊囊,躯体粗壮,前肢与后肢同等长,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抓握东西灵活,前额低,有一突起的棱。猕猴属的栖息地广泛,草原、沼泽及各类森林地区皆可居留栖息,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群居,数十只乃至数百只大群。主要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相互之间联系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或手势,互相之间梳毛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本文来源于《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2期)

邱索平,耿聪,李丹丹,陈永红,林志雄[3](2016)在《猕猴属实验动物的动物福利要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确保猕猴属实验动物的顺利出口,满足国际上对实验用猴越来越高的动物福利要求,本文从制度建设,人员要求,以及饲养、隔离、运输环节的动物福利要求进行了分析,起草了一套完整的动物福利规范,供国内养殖企业和检验检疫部门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检疫》期刊2016年07期)

范朋飞[4](2015)在《西藏墨脱发现猕猴属一新种——白颊猕猴》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由影像生物调查所(Imaging biodiversity expedition,IBE)摄影师,深圳民间探险家李成、西南林业大学赵超(并列第一作者)和大理大学范朋飞教授(通讯作者)合作撰写的"西藏墨脱发现猕猴属一新种——白颊猕猴"在《美国灵长类学报American Journal of Primatology》杂志网站正式在线发表。这表示,国际学术界正式承认了这一新物种。这是近几十年来第一个正式由中国人命名发表的灵长类物种。(本文来源于《兽类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朱勇[5](2014)在《猕猴属动物源疾病传播风险及行为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源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全世界约有200多种动物源传染病和150多种寄生虫病可通过动物或动物产品直接或间接传染给人类,引发人类疾病并造成死亡。动物源疾病的发生和流行,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生态安全,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健康和公众安全。历史上曾有多次动物源传染性疾病的大流行,如天花、鼠疫、霍乱、狂犬病、SARS、禽流感和艾滋病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并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作为人类的近缘物种,非人灵长类动物与人类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代谢功能、遗传组成和生态行为等方面十分接近相似,这种相似性是与病原体的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相对于其他物种的动物源疾病,非人灵长类动物源疾病更容易导致人类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我国是世界灵长类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有22个物种,仅次于马达加斯加、印度尼西亚和巴西。同时,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对外交往频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加快,以非人灵长类动物为主要对象的养殖、旅游和科学研究活动日益增多,导致人与非人灵长类动物接触增加,而一旦某种灵长类动物疾病爆发,不但造成该动物物种的损失,如跨种传播到人类可在人类社会迅速扩散和蔓延,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甚至世界恐慌。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因此开展人与非人灵长类之间疾病传播调查和传播途径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当务之急,是了解和掌握不同环境下猴群感染病毒微生物的种类和感染程度,调查猴群管理工作人员感染猴源疾病情况,同时开展对人猴接触方式和接触类型的行为学调查,初步评估我国猴源疾病传播的风险,以期提出猴源疾病的防控措施。本研究于2008年9月至2010年6月期间,通过对叁种不同环境下不同种类的猴,即野生环境下黄山野生猴谷的短尾猴、圈养环境下合肥野生动物园的日本猴、笼养环境下安徽实验猕猴中心的猕猴进行研究,采用扫描取样法、行为取样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人猴接触方式和接触类型进行研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猴群及猴群管理工作人员血样进行六种常见病毒的阳性抗体检测,以比较和揭示不同灵长类动物、不同生存环境和不同行为方式下猴源病原体的传播趋势和危害程度,主要结果如下:(1)在黄山野生猴谷发生的人猴接触行为类型及行为发生频率显着高于合肥野生动物园和安徽实验猕猴中心(P<0.05);在黄山野生猴谷发生的猴子攻击人类行为事件比例显着高于合肥野生动物园和安徽实验猕猴中心(P<0.05);(2)在黄山野生猴谷和合肥野生动物园,游客指猴、逗猴和打猴等攻击行为类型及行为发生频率无显着差异性(P>0.05):在黄山野生猴谷,游客与猴子身体接触行为发生频率显着高于合肥野生动物园,而非身体接触性近距行为的发生频率,合肥野生动物园显着高于黄山野生猴谷(P<0.05);(3)通过对工作人员、游客及当地居民叁类易于接触猴子的人群问卷调查比较,工作人员接触猴子行为发生率显着高于游客及当地居民(P<0.05),当地居民接触猴子行为发生率与游客无显着性差异(P>0.05);(4)通过对工作人员、游客及当地居民与猴子发生接触行为类型比较,发现叁类人群与猴子身体接触行为类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猴子身体接触或被抓咬后处理方式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5)短尾猴感染病毒丰富度最高,检测全部6种病毒抗体均呈阳性;其次是猕猴,有5种病毒抗体呈阳性,即猴疱疹B病毒、甲型肝炎病毒、猴痘病毒、猴泡沫病毒和猴D型逆转录病毒;日本猴最低,有3种病毒抗体呈阳性,即猴疱疹B病毒、猴痘病毒和猴D型逆转录病毒。(6)在此六种病毒种类中,①猴疱疹B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日本猴,为37.5%;②甲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猕猴,为13.6%;③猴痘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猕猴,为27.3%;④猴泡沫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短尾猴,为18.8%;⑤猴D型逆转录病毒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日本猴,为25.0%;⑥猴T淋巴细胞趋向性病毒1型抗体阳性率最高的是短尾猴,为6.3%;叁种猴类病毒感染率与年龄分布均无显着性相关(P>0.05)。(7)对人血样病毒检测结果表明,除甲肝病毒阳性率为30.0%外,其它病毒阳性率均为0.0%。甲肝病毒阳性率黄山猴谷最高为57.1%(4/7),其次是合肥野生动物园为33.3%(1/3),祁门猕猴中心最低为10%(1/10)。(8)在黄山野生猴谷存在猴源疾病传播风险Ⅰ级(高度风险级)两类、Ⅱ级(中度风险级)叁类、Ⅲ级(低度风险级)一类,即在黄山野生猴谷应首先重点防御猴疱疹B病毒(BV)和猴痘病毒(SPV),其次应重点防御甲型肝炎病毒(HAV)、猴泡沫病毒(SFV)和猴D型逆转录病毒(SRV),最后应防御猴T淋巴细胞趋向性病毒1型(STLV-1)向人类传播;在合肥野生动物园存在猴源疾病传播风险Ⅰ级一类、Ⅱ级一类、Ⅲ级四类,即应首先重点防御猴疱疹B病毒(BV),其次应重点防御猴痘病毒(SPV),最后应防御猴D型逆转录病毒(SRV)向人群传播;在安徽实验猕猴中心存在猴源疾病传播风险Ⅰ级两类、Ⅱ级一类、Ⅲ级叁类,即应首先重点防御猴疱疹B病毒(BV)和猴痘病毒(SPV),其次应重点防御甲型肝炎病毒(HAV),最后应防御猴泡沫病毒(SFV)和猴D型逆转录病毒(SRV)向人群传播。本研究结果显示,检测出的猴病毒种类依环境封闭程度减少,感染病毒频率依猴子被利用程度增加;病原体在猴子之间主要通过血液、体液和排泄物等传播;本研究中未检测出人感染猴病毒。以上结果表明在我国猴源疾病向人类传播的可能性不大,但这些猴携带的主要病毒可以在人体上存活,仍然存在猴源疾病感染人的风险。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避免人和猴直接接触是防止人感染猴疾病的有效方法。预防猴源疾病的关键行为是减少人与感染动物的接触,包括避免因近距或喂食等发生人猴身体性接触行为以及被猴子抓咬等行为、避免接触猴子污染物或摄入污染的食物和水源。根据本研究结果,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定期对猴子进行检疫,及时发现和控制病源;(2)提高生态保护意识,改善人猴之间的关系;(3)阻止野生猴类与家养动物直接接触,避免病原菌的相互传播;(4)对圈养猴类实行疫苗策略,降低猴源疾病感染率。本研究在国内首次结合行为生态学和病原生态学对猴源疾病的传播进行研究,初步评估我国猴源疾病传播的风险性,找出不同环境下猴源疾病传播的关键行为类型和行为因素。本研究有助于灵长类动物健康和保护,促进公众健康和安全,并为我国制定猴源疾病预警和预防措施提供必要且有益的基础性资料。(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期刊2014-05-01)

曾涛,刘果,周亮,杨锋,王红星[6](2011)在《人工饲养叁种猕猴属实验动物生理指标初步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测定并比较人工饲养条件下叁种猕猴属实验动物的生理指标,为实验动物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分组测量人工繁育的藏酋猴(Macaca thibetana)23(♂21,♀2)只,恒河猴(Macacus Rhesus)10(♂9,♀1)只,食蟹猴(Macacafascicularis)10(♂5,♀5)只,各自的体重、身长、腿长、臂长、尾长、胸围、腹围、呼吸频率等生理指标,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各组间的差异。结果:叁种猴随年龄增大,体重、胸围和腹围增大,尾长差异显着(P<0.001),藏酋猴性格平静,呼吸频率低于恒河猴和食蟹猴(P<0.001),其它几项测量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灵长类猕猴属的同属动物生物学特性有极高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本文来源于《四川生理科学杂志》期刊2011年01期)

周月才[7](2009)在《中国大陆猕猴属物种资源快速鉴定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大陆猕猴属物种资源已十分稀少并具减少趋势,在野外调查和保护执法工作中获得的猕猴属疑似样品往往是污染、腐败、残缺不全(如毛发、骨骼、蹄甲、脏器、肌肉纤维等)或极微量的检材,难以检查辨认。为了更有力的保护猕猴属野生动物,打击非法走私和狩猎,建立对我国大陆猕猴属物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是十分有意义的。试验一:本试验主要采用非损伤性的方法,从中国大陆四种猕猴属物种粪样中提取DNA ,同时从Genbank下载一些常见动物、猕猴属5种动物及同科相近属、同目相近科动物的cyt b基因序列,利用软件设计并合成猕猴属通用引物1对(Ms/Ma)、豚尾猴特异性引物1对(Ts/Ta)、猕猴特异性引物(Ys/Ya)、短尾猴特异性引物2对(Ds1/Da1、Ds2/Da2)、熊猴特异性引物2对(Xs1/Xa1、Xs2/Xa2),并通过大量试验对其特异性、稳定性和敏感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通用引物Ma、Ms对我国猕猴属物种DNA特异,只能特异性地扩增猕猴属物种DNA,而对一些常见动物及近源动物的DNA不能扩增;其它几对引物也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尤其是敏感性试验,测出了各引物能检测出该物种所需的最低浓度。试验二:利用Primer Express软件设计合成Taqman探针:豚尾猴1条(Ts/Ta)、猕猴3条(Ms0/Ma0、Ms1/Ma1、Ms2/Ma2)、短尾猴1条(Ds1/Da1)、熊猴1条(Xs1/Xa1),经大量试验验证,结果表明:猕猴探针(Ms0/Ma0)、豚尾猴探针(Ts/Ta)和短尾猴(Ds1/Da1)探针特异性很好,能将其与中国大陆其它猕猴属区分开来。猕猴探针(Ms1/Ma1、Ms2/Ma2)能首先将猕猴、短尾猴与熊猴、豚尾猴区分开,再利用短尾猴探针(Ds1/Da1)将猕猴和短尾猴区分开即可。本试验首次采用了分步鉴定的方法,这对其它野生动物的鉴定具有借鉴意义。试验叁:从多种微量检材:猕猴毛发、肌肉,短尾猴毛发、血液中提取DNA ,与从粪样中取得的DNA模板做比较,检验结果的一致性。结果表明:从毛发、肌肉、血液中获取的DNA与从粪样中取得的DNA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表明本方法稳定、可靠,从而达到对猕猴属微量组织鉴定的目的。试验四:对琼脂糖凝胶电泳跑的比较亮的目的条带进行切胶回收并测序,看结果是否是需要的目的条带。结果表明,测序所得的序列与网上发布的序列结果一致,即为所要的目的条带。同时还设计测序引物,测得了四种猕猴属物种的部分Cytb序列,为以后的研究提取科学依据。本试验建立了我国大陆猕猴属4种动物的分子生物学查验和实验室确证方法。为野外调查中遇到的猕猴属动物的残余物及其部分微量样品的查验提供了方便、灵敏、可靠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9-04-01)

张俊明[8](2008)在《中国猕猴属进化分析及物种特异性遗传标记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野外调查和保护执法工作中获得的猕猴属动物疑似样品进行物种鉴定时,往往是面对污染、腐败、残缺不全(如毛发、骨骼、蹄甲、脏器、肌肉纤维等)或极微量的检材,难以检查辨认。建立对我国猕猴属物种(特别是微量组织)进行分子检测的灵敏、精确、可靠的方法,解决我国猕猴属5个物种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问题是十分有意义的。试验一:参照人类和猕猴cytb基因两端序列设计合成引物对Ca、Cs,对猕猴属2个物种熊猴和豚尾猴的cytb基因进行扩增,并将扩增片断测序,测得cytb基因全长1140bp的片断序列(其中豚尾猴的基因登陆号是:EU204975)。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比对,构建猕猴属系统进化树,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为其物种的分子鉴定奠定基础。试验二:从Genbank下载的7种常见的物种、猕猴属5个物种及同科相近属、同目相近科10个物种的cytb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进行种间序列比对,寻找猕猴属5个物种的保守突变位点,然后再根据引物设计有关原则,设计合成对该属物种的一对特异性引物:Ma、Ms。用该对引物对从10种近源物种和7种常见物种的肌肉、毛发或粪便中提取的总DNA或mtDNA的细胞色素b段进行PCR扩增,并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引物Ma、Ms对我国猕猴属物种DNA特异,即在PCR反应时,该引物只能特异地扩增猕猴属物种DNA,而对一些常见物种及近源物种的DNA不能扩增,经验证检测正确率100%,表明了本方法稳定、灵敏、可靠。从而达到对猕猴属微量组织鉴定的目的,建立了猕猴属5个物种的分子生物学查验和实验室确证方法。为野外调查中获得的猕猴属动物的残余物及其部分微量样品的查验提供了便捷、可靠的检测手段。比对猕猴属5个物种cytb基因序列,寻找各物种的保守突变点,并根据这些突变,利用Primer 5.0和Oligo 6.0软件设计各物种的特异引物,然后对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进行了验证,并对PCR条件进行了优化。验证结果表明:各猕猴属物种的特异引物对相应物种的DNA能特异PCR扩增,即在PCR反应时,引物只能分别特异地扩增相应物种的DNA目的片断,而对猕猴属其他物种的DNA不能扩增,经验证检测正确率100%,表明本方法稳定、灵敏、可靠。从而达到对猕猴属5个物种微量组织鉴定的目的,建立了猕猴属5个物种分子生物学查验和实验室检验的方法。为野外调查中获得的猕猴属动物的残余物及其部分微量样品的查验提供了方便、可靠的检测手段。(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8-04-01)

李青青,张亚平[9](2004)在《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猕猴属系统发育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线粒体部分控制区DNA序列数据探讨 7种猕猴属物种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结果表明熊猴的核苷酸多样度最高 ,而藏酋猴核苷酸多样度较低。基于控制区序列数据所构建的最大似然树 ,不考虑食蟹猴的位置 ,7种猕猴物种可粗略地分为 3个种组 ,即狮尾猴组 (包括北平顶猴 )、头巾猴组 (包括红面猴、熊猴和藏酋猴 )和食蟹猴组 (包括恒河猴和台湾猴 )。与前人 (Fooden&Lanyon ,1989;Tosietal,2 0 0 3a ;Deinard&Smith ,2 0 0 1;Evansetal ,1999;Hayasakaetal,1996 ;Morales&Melnick ,1998)的结果不同 ,我们的结果支持食蟹猴比北平顶猴分化早的假设 ;东部恒河猴 (相对于台湾猴 )和东部熊猴 (相对于藏酋猴 )出现并系。与Y染色体、等位酶、核基因以及部分形态学数据推测的结果 (Delson ,1980 ;Fooden&Lanyon ,1989;Fooden ,1990 ;Tosietal,2 0 0 0 ,2 0 0 3a ,b ;Deinard&Smith ,2 0 0 1)一致 ,红面猴应归于头巾猴组 ,但此结论与前人(Hayasakaetal,1996 ;Morales&Melnick ,1998;Tosietal,2 0 0 3a)依据线粒体得到的结果有较大分歧。(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04年05期)

水波,池莉,蒋虹,张永容,何伏秋[10](2001)在《叁种猕猴属动物Fas基因的克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腹股沟淋巴结或血液中提取总RNA ,根据人的Fas基因的cDNA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 ,通过RT -PCR扩增出叁种猕猴属动物Fas基因的cDNA片段 ,将片段克隆到 pGEM -TEasy载体中 ,筛选阳性克隆并进行序列测定。恒河猴Fas基因编码序列为 10 0 5bp ,GenBank收录号为AY0 0 75 72 ;熊猴的编码序列为 996bp ,GenBank收录号为AF32 6 2 0 8;短尾猴的编码序列为 933bp ,GenBank收录号为AF332 35 7。对五种已知的灵长类动物的Fas基因进行序列比较 ,结果表明Fas基因的保守区域具有高度保守性 ,而处于编码序列中间的一段低复杂度序列在不同的物种间具有很高的变异性(本文来源于《遗传》期刊2001年03期)

猕猴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猕猴属(Macaca)动物包括22种猕猴。主要特征是具有颊囊,躯体粗壮,前肢与后肢同等长,拇指能与其它四指相对,抓握东西灵活,前额低,有一突起的棱。猕猴属的栖息地广泛,草原、沼泽及各类森林地区皆可居留栖息,主要分布于亚洲东南部。群居,数十只乃至数百只大群。主要以树叶、嫩枝、野菜等为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相互之间联系时会发出各种声音或手势,互相之间梳毛也是一项重要的社交活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猕猴属论文参考文献

[1].金洁,张飞燕,胡正飞,王芸,张晓迪.圈养条件下猕猴属动物肠套迭的诊治及病因探讨——基于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2014—2018年患肠套迭猴的病历统计数据[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2].邹建强.猕猴属动物冷应激休克的诊治体会[J].浙江畜牧兽医.2018

[3].邱索平,耿聪,李丹丹,陈永红,林志雄.猕猴属实验动物的动物福利要求[J].中国动物检疫.2016

[4].范朋飞.西藏墨脱发现猕猴属一新种——白颊猕猴[J].兽类学报.2015

[5].朱勇.猕猴属动物源疾病传播风险及行为因素研究[D].安徽大学.2014

[6].曾涛,刘果,周亮,杨锋,王红星.人工饲养叁种猕猴属实验动物生理指标初步测定[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1

[7].周月才.中国大陆猕猴属物种资源快速鉴定方法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

[8].张俊明.中国猕猴属进化分析及物种特异性遗传标记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8

[9].李青青,张亚平.基于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的猕猴属系统发育研究(英文)[J].动物学研究.2004

[10].水波,池莉,蒋虹,张永容,何伏秋.叁种猕猴属动物Fas基因的克隆[J].遗传.2001

标签:;  ;  ;  ;  

猕猴属论文-金洁,张飞燕,胡正飞,王芸,张晓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