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采后白藜芦醇的诱导与酿造工艺对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影响

葡萄采后白藜芦醇的诱导与酿造工艺对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影响

李景明[1]2003年在《葡萄采后白藜芦醇的诱导与酿造工艺对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白藜芦醇是葡萄在抵御真菌侵染、机械和紫外线等伤害时产生的植保素类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发酵进入葡萄酒中。近年来研究发现它对人类健康特别是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本论文采用食品检测分析方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分别在产物水平和RNA转录水平上研究了紫外线(UV)照射、水杨酸(SA)喷施处理对采后葡萄中白藜芦醇合成的诱导作用,同时以葡萄酒企业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各工艺环节的监测及调控实验,发现了白藜芦醇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变化,提出了初步的调控意见。 论文建立了葡萄及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和检测方法。对比了常温提取、冷冻提取和热烫提取等叁种方式从葡萄果皮中提取白藜芦醇的效果,发现采用热烫提取方法白藜芦醇含量明显高于常温提取。 实验确定了UV照射和SA喷施处理对玫瑰香和赤霞珠葡萄合成白藜芦醇的诱导作用。确定了UV诱导适宜剂量赤霞珠为450秒(1.35KJ/m~2)、玫瑰香为300秒(0.9KJ/m~2),SA喷施的适宜浓度玫瑰香为100mg/L、赤霞珠为50mg/L。实验发现低温(10℃)贮藏不利于白藜芦醇的合成;光照(日光和弱光)减弱了玫瑰香葡萄UV诱导后白藜芦醇的合成,而对SA诱导后白藜芦醇的合成影响较小。UV和SA诱导后96小时的贮藏期内,玫瑰香葡萄中白藜芦醇含量和持续时间都高于赤霞珠。有关SA对白藜芦醇的合成诱导作用以及贮藏条件的影响均未见相关报道。 从UV和SA不同诱导处理后的赤霞珠葡萄果皮中提取到RNA,以sts和pal基因的保守性片段为探针进行斑点杂交,发现UV和SA处理引起了pal和sts基因的表达,其中sts表现出比pal更高的敏感性,受到诱导后容易产生表达,从而在转录水平上确认了UV和SA对赤霞珠葡萄采后白藜芦醇合成的诱导作用。 对葡萄酒生产的全过程监测发现,白藜芦醇总量在发酵结束后达到最高,澄清工艺和高温贮藏是造成白藜芦醇损失的主要因素,损失率分别达到15.7%和24.5%,氧化作用使葡萄在开启后4和8小时后,白藜芦醇总量减少了18%和38%。 原料品种和部分酿造工艺影响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赤霞珠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高于梅露辄葡萄酒,采用UV诱导后赤霞珠葡萄酿造的葡萄酒,白藜芦醇含量提高了30%;采用贝酵母发酵,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比D254酵母提高了11.8%;发酵温度提高(28℃),白藜芦醇总量提高了32%。微孔错流膜分离技术(CMF)和速冷处理等澄清工艺对葡萄酒主要理化品质影响小,对白藜芦醇有较完整的保留。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葡萄及葡萄酒品质为前提,通过UV和SA等无毒、无有害残留的方法对采后葡萄进行人工诱导处理,使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遭受病虫害、机械伤时才能大量产生的白藜芦醇,在健康、品质良好的鲜食和酿酒葡萄中的含量得到显着提高,同时结合葡萄酒酿造、贮运等环节的调控,合理、安全地提高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以此增加正常膳食中白藜芦醇的摄入。此项研究在葡萄产地加工、葡萄酒工业化生产中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任健[2]2011年在《发酵过程对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机制及发酵条件优化》文中指出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防血栓、抗癌、抗氧化、抗菌和预防老年痴呆等多种生物活性。饮用葡萄酒是获得白藜芦醇的主要途径和有效途径。为了提高酒中白藜芦醇含量,论文以赤霞珠葡萄为原料,研究了红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规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Box-Behenken试验研究了提高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最佳发酵条件;结合葡萄中白藜芦醇在人工模拟发酵条件下溶出特性及其稳定性特点,探讨了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变化机制。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确定了同时检测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及其异构体的HPLC操作条件为:流动相A为乙腈,流动相B为水;进行梯度洗脱,条件为初始时用5%流动相A和95%流动相B平衡分离柱10min,然后用60%流动相A和40%流动相B保持23min,再用85%流动相A和15%流动相B保持10min,最后用100%流动相A保持5min。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06nm。进样量20μL。该方法所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在2.07%~4.31%之间,回收率在92.3%~101.4%之间。方法的重现性好,准确度较高。(2)按照Box-Behnken设计安排实验,通过响应面分析法得出提高红葡萄酒白藜芦醇含量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28.17℃,酵母添加量0.03%,SO_2添加量为43.22mg/L,目标酒度为12.5%(即糖的添加量为7.78g/100g),此发酵条件下的白藜芦醇理论值为5.00mg/L,实际值为5.05 mg/L。所得模型能够很好的拟合实际情况。(3)在红葡萄酒的主发酵(前7天)过程中,酒液中的白藜芦醇含量不断上升,至主发酵结束时达到最大值;在苹果酸-乳酸发酵(7天后)过程中,酒液中白藜芦醇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总发酵的第14天达到最大值;此时酒液的酒精度为12.1%。(4)模拟条件下的研究结果显示:在红葡萄酒酿造过程中各因素的变化范围里,葡萄果实中白藜芦醇的溶出量随温度和酒精度的升高而增加,SO_2添加量和发酵液pH对其影响不显着;通过多因素组合设计,获得各因素对酒液中白藜芦醇含量影响的回归模型,表明其能较好地反映实际情况。稳定性研究结果显示,高温和光照(特别是日光照射)能够显着破坏白藜芦醇的稳定性。综合分析,红葡萄酒发酵条件下,发酵过程对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机制为:温度通过提高葡萄中白藜芦醇的溶出速度,影响酵母发酵产酒精的能力,以及影响白藜芦醇的稳定性而影响其在酒中的含量;SO_2和pH等其它因素对酒液中白藜芦醇含量无显着影响。对酒液中白藜芦醇含量无显着影响。

刘新荣[3]2008年在《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的制备以及在葡萄果实生长中的变化研究》文中指出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衍生物是葡萄在抵御真菌侵染、机械和紫外线等伤害时产生的植保素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类健康特别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具有显着功效。本试验研究了利用白藜芦醇苷水解产生白藜芦醇、利用白藜芦醇化学氧化聚合产生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实验方法,建立了白藜芦醇及其衍生物的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TLC-UV)测定方法;并以酿酒葡萄品种(系)蛇龙珠(Carbernet Gernischet)为材料,研究了紫外线处理对果实的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研究了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的变化与相关酶活性间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单因子和多因子的正交试验,确定了白藜芦醇苷酸解产生白藜芦醇的最佳酸解工艺条件是:65℃,8%盐酸,70%甲醇,反应5 h。2.研究了适合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分离纯化的展开剂条件;建立了利用薄层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TLC—UV)定性及定量葡萄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的试验方法。方法学研究表明,采用TLC—UV法测定葡萄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的含量,方法可行、准确度高、稳定性好、回收率高。3.比较了常温提取、冷冻提取和热烫提取等叁种方式从葡萄果皮中提取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的效果。结果表明,冷冻提取可明显提高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的含量。4.研究了紫外线(UV)辐射对葡萄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合成的诱导作用。研究表明,UV诱导能提高果实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的含量,UV的适宜辐射时间为300s。UV辐射后在25℃下黑暗中贮存24h,可使白藜芦醇含量提高3.7倍,白藜芦醇二聚体含量提高5.25倍。5.研究了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与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蛇龙珠果实的白藜芦醇含量和PAL活性的最高峰均出现在转色期,说明PAL和果实中的白藜芦醇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蛇龙珠果实的白藜芦醇二聚体随果实生长而逐渐增长,绿果期和转色期含量较低,到成熟期达到最高;而POD活性也呈现出相同变化趋势,说明POD和果实中白藜芦醇二聚体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胡厚才[4]2013年在《白藜芦醇加强型葡萄酒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藜芦醇是葡萄酒保健作用的重要活性因子,具有抗氧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等功效,但在葡萄酒中的含量较低。胁迫处理后的葡萄藤含有较高含量的白藜芦醇,与葡萄酒中的白藜芦醇具有同源性,其他多酚种类及结构接近,可作为提高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原料。本文简要介绍了白藜芦醇加强型葡萄酒的一些尝试,并就葡萄藤在加强型葡萄酒酿造工艺中的创新应用提出几点建设性的设想。

余兴[5]2005年在《葡萄生育期及采后紫外处理后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藜芦醇是葡萄在抵御真菌侵染、机械和紫外线等伤害时产生的植保素次生代谢产物,对人类健康特别是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也具有显着功效。 本试验以酿酒葡萄品种(系)梅鹿特(Merlot)、巴柯(Bacol Noir)、烟 73(yan73)、蛇龙珠(Carbernet Gernischet)、白羽(Rkatsiteli)为材料,系统研究了生长发育过程中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变化与相关酶活性间的关系。同时探讨了紫外线处理对果实的白藜芦醇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了葡萄中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测定方法。等度洗脱条件 I 适合于反式白藜芦醇的测定,而等度洗脱条件 II 和梯度洗脱适合于顺、反式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分析。同时建立了顺式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测定方法。 2.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白藜芦醇样品的最佳提取条件,即 60%甲醇提取 6 h,SPE 小柱除杂质,50%甲醇溶解样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回收率高。 3. 生长发育期间,不同品种果实的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含量的变化趋势不同,其中蛇龙珠果实的白藜芦醇及其糖苷含量变化呈双峰形态;白羽的白藜芦醇苷随果实生长而逐渐降低,而白藜芦醇缓慢增加。 4. 首次研究了葡萄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β-葡萄糖苷酶与白藜芦醇及其糖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白羽的 PAL 活性较低,且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而逐渐降低,而蛇龙珠的 PAL 活性呈现出明显高峰。PAL 和果实中的白藜芦醇的形成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蛇龙珠、白羽果实中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高峰均出现在生长发育初期,并随果实的生长发育而迅速下降。β-葡萄糖苷酶可能与白藜芦醇苷水解转变成白藜芦醇有关。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未检测到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 5. 研究了紫外线(UV)辐射对葡萄中白藜芦醇合成的诱导作用,研究表明 UV能诱导果实中 PAL、POD 酶的产生,UV 的适宜辐射剂量为 200 s,UV 辐射后在 30℃下贮存 48 h,可使白藜芦醇含量提高 7 倍。UV 处理后未检测到反式白藜芦醇苷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

冯文华[6]2016年在《不同诱导子对酿酒葡萄赤霞珠组培苗白藜芦醇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指出本研究以多年生酿酒葡萄赤霞珠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并研究其组培苗的最适培养条件;以培养出的组培苗为材料,通过添加灰葡萄孢诱导子和水杨酸,研究诱导子对赤霞珠葡萄组培苗中白藜芦醇合成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赤霞珠葡萄新梢的半木质化茎段作为外植体材料,接种培养污染率低,外植体萌芽率高,萌芽率为96.5%;消毒溶液以0.1%升汞溶液消毒8min效果最好。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以1/2MS+IBA0.2mg·L-1+蔗糖20g·L-1培养基培养赤霞珠葡萄组培苗生长状况最好,成苗率为99.67%,生根率为99.67%。2.灰葡萄孢诱导子和水杨酸诱导赤霞珠组培苗,均是诱导9d的效果最好,其中,灰葡萄孢诱导子可以使白藜芦醇含量比对照高近1.67倍;水杨酸可以使白藜芦醇含量比对照高1.5倍;因此,灰葡萄孢诱导子对赤霞珠组培苗白藜芦醇的促进效果比水杨酸好。3.灰葡萄孢诱导子处理后赤霞珠组培苗中PAL、POD、SOD、CAT、PPO活性均大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2.17、1.58、1.48、1.83、2.11倍。水杨酸处理后赤霞珠组培苗中PAL、 POD、SOD、CAT、PPO活性均大于对照,分别是对照的1.37、1.13、1.23、1.03、2.19倍。4.在诱导第6-9d时,白藜芦醇含量增加,抗氧化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增加。

任健, 师俊玲[7]2012年在《在模拟体系中研究发酵条件对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以陕西省泾阳产赤霞珠葡萄为原料,通过二次正交旋转实验设计,研究了模拟体系中初始pH、SO2、温度以及酒精度对葡萄中白藜芦醇溶出的影响,建立了各因素影响的回归方程,并对其进行了响应曲面分析,建立了预测模型。

李阿英, 王西成, 刘丹, 赵密珍, 钱亚明[8]2014年在《4个鲜食葡萄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葡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规律。【方法】以4个鲜食葡萄品种为试材,应用HPLC技术,测定了葡萄生长发育过程中重要器官(幼叶,成熟叶,老叶,嫩梢,果梗,果皮和籽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并对葡萄果皮着色情况与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藤稔’,‘峰后’,‘美人指’和‘黄意大利’白藜芦醇含量最高时期分别是花后63 d的始熟期,47 d的硬核期,58 d的硬核期和43 d的膨大期;4个葡萄品种中‘藤稔’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峰值最高,在始熟期(即花后63 d)高达9.407μg·g-1(FM)。【结论】葡萄成熟时果皮着色越深的葡萄品种,进入始熟期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下降越快。欧美杂种(‘峰后’、‘藤稔’)比欧亚种(‘美人指’、‘黄意大利’)器官中的白藜芦醇含量峰值高,因此本研究也为选择高白藜芦醇含量的葡萄品种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艳春[9]2009年在《果实成熟期光照对赤霞珠葡萄光合作用、果实品质及养分积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研究了摘叶,铺反光膜等措施改变果实成熟期赤霞珠葡萄果穗的光照条件,对果实品质及白藜芦醇合成特性的影响,分析测定其糖、酸、酚、色素、单宁含量及变化趋势,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果实白藜芦醇的含量,分析不同处理对白藜芦醇合成的影响,为果实成熟期改善光照提高果实品质奠定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摘叶,铺反光膜可明显增加葡萄树冠上部和内膛的光照强度。在处理之初摘叶的相对光强可达37.13%,为对照的2.3倍;铺反光膜结合摘叶可使内膛的相对光强高达225.22%,是对照的3.52倍。2摘叶和铺膜处理均可提高葡萄结果部位叶片的光合速率,其中摘叶处理可比对照提高28.3%,铺膜处理可比对照提高72.6%;铺膜结合摘叶处理相对于单纯铺膜或摘叶处理并未表现显着的加和效应。3摘叶和铺膜处理对叶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的影响不明显。4摘叶和铺反光膜可提高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摘叶增加了酿酒葡萄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使之由16.07%增长到18%,并且使色素含量由1.07mg/g增长到2.17mg/g。铺反光膜提高了果实总糖含量,使之由128.26mg/g增长到了141.33mg/g。摘叶将果实酸度降低了31.95%,铺反光膜将果实酸度降低了20.66%;摘叶和铺反光膜还延缓了果实总酚与单宁的降低速度,保证了酿酒原料良好的酿酒特性。5摘叶和铺反光膜可增强光照,诱导了白藜芦醇大量产生,使白藜芦醇含量12.08μg/g上升至20.59μg/g,增加了葡萄与葡萄酒的药用价值和商品性。6摘叶和铺反光膜对果实采收后养分积累的影响不显着。

参考文献:

[1]. 葡萄采后白藜芦醇的诱导与酿造工艺对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影响[D]. 李景明. 中国农业大学. 2003

[2]. 发酵过程对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机制及发酵条件优化[D]. 任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3]. 白藜芦醇及其二聚体的制备以及在葡萄果实生长中的变化研究[D]. 刘新荣. 安徽农业大学. 2008

[4]. 白藜芦醇加强型葡萄酒现状[J]. 胡厚才.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3

[5]. 葡萄生育期及采后紫外处理后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变化研究[D]. 余兴. 安徽农业大学. 2005

[6]. 不同诱导子对酿酒葡萄赤霞珠组培苗白藜芦醇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D]. 冯文华. 宁夏大学. 2016

[7]. 在模拟体系中研究发酵条件对红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J]. 任健, 师俊玲. 食品工业科技. 2012

[8]. 4个鲜食葡萄品种生长发育过程中各器官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J]. 李阿英, 王西成, 刘丹, 赵密珍, 钱亚明. 果树学报. 2014

[9]. 果实成熟期光照对赤霞珠葡萄光合作用、果实品质及养分积累的影响[D]. 李艳春. 河北农业大学. 2009

标签:;  ;  ;  ;  ;  ;  

葡萄采后白藜芦醇的诱导与酿造工艺对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