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除藻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蓝藻,叶绿素,氧化亚铜,铜绿,菲律宾,鲱鱼,噻唑。
除藻剂论文文献综述
于师昆[1](2019)在《抗生素调控下典型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的治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低浓度抗生素可以刺激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和微囊藻毒素(MCs)的释放,这种刺激是否会对铜绿微囊藻治理技术产生削减作用尚未见报道。本论文选择水环境中广泛检出且抗菌活性强的典型抗生素(阿莫西林、螺旋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和磺胺甲恶唑)构建5元抗生素混合物;选择H_2O_2、草甘膦、CuSO_4和KMnO_4作为典型除藻剂。通过7天静态培养试验,研究混合抗生素在现有水环境污染浓度下(100 ng/L),在除藻剂治理铜绿微囊藻过程中发挥的调控效应和机制。在除藻剂治理铜绿微囊藻过程中,当有抗生素污染物共存时,藻细胞数目和比生长率显着上升(p<0.05)。共存抗生素能够削减15-45 μM H202、40-60 mg/L草甘膦、0.05-0.15 mg/L CuSO_4和0.16-1 mg/L KMnO_4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抑制效应,且通过刺激MCs的合成和释放对水生态系统造成威胁。共存抗生素的存在可以导致藻细胞叶绿素a和蛋白质含量上升,提示藻细胞的光合系统和多种生理功能可能被抗生素激发,以应对除藻剂造成的环境压力。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降低以及丙二醛含量的下降,提示共存抗生素可以缓解除藻剂对藻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但抗生素对除藻剂毒性的削减作用,随着除藻剂投加剂量的上升,变得不再显着(p>0.05)。为了抵消共存抗生素的干扰效应,在治理含有抗生素污染物的水华水体时,必须增加除藻剂的投加剂量。推荐使用除藻剂的浓度为:大于45 μM的H_2O_2、大于60 mg/L的草甘膦、大于0.15 mg/L的CuSO_4和大于1 mg/L的KMnO_4。本研究证实了共存抗生素污染物会妨碍蓝藻水华污染治理,并为抗生素污染物共存条件下的水华治理策略提出建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0)
陈思莉,邴永鑫,常莎,虢清伟,张政科[2](2019)在《除藻剂应急治理湖水蓝藻水华案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018年8月广东某湖发生暴发蓝藻水华事件,开展了最佳药剂以及最佳投药量的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叁种化学除藻剂硫酸铜、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的除藻效果,选择聚合氯化铝作为应急除藻剂,并确定聚合氯化铝理论最佳投药量为20 mg/L,根据实验结果指导工程应用,除藻剂平均用量为150 g/m~2,治理后藻类总量下降了90%,其他各项指标均达标,为今后蓝藻水华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水利水电》期刊2019年03期)
钱远中,连红民,陈泽文[3](2018)在《两种除藻剂联合使用治理水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市某农庄鱼塘水华爆发时,联合使用化学除藻剂和生物除藻剂对鱼塘应急治理,研究投加量对水质和生态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除藻剂联合使用可以快速除藻并长期控藻。化学除藻剂投加量为20 mg/L时,蓝藻去除效果较好,且无残留毒性;投加量为5 mg/L时,只能杀灭水面蓝藻;投加量为50 mg/L时,对生态造成破坏。在化学除藻剂投加量适当的情况下,10 mg/L的生物除藻剂可以在2~3天内成长为优势群落,实现净化水质,长效控藻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8年17期)
王红强,李夏,张列宇[4](2017)在《壳聚糖-粉煤灰蒸压砖粉末-化感物质复合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建筑垃圾粉煤灰蒸压砖粉末与壳聚糖、化感物质(N-苯基-1-萘胺和N-苯基-2-萘胺)混合制备复合除藻剂用于去除铜绿微囊藻,考察各种物质的最佳投加量对藻细胞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复合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达99%以上。该复合除藻剂对景观水的治理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工程》期刊2017年05期)
宁雅,吴刚,赵以军,程凯[5](2017)在《水体pH值时空变化条件下絮凝除藻剂的pH值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由光照、水深等造成的水体pH值变化对絮凝剂除藻效果的影响,并监测絮凝前后不同深度的水体pH值。结果表明:1)当水体pH值无垂向分层,但随光照在8.5~10.5变化时,表层水体终点pH值为5.8~7.9,除藻效率均高于80%,此时中下层水体pH值为5.4~8.0;2)当水体pH值有垂向分层,表层水体终点pH值为7.0~7.3时,除藻效率均高于80%,此时中下层水体pH值为7.0~7.1;3)水池实验中,当表层水体终点pH为6.8时,除藻率高达99.33%,此时中下层水体pH值为7.0~7.1,池水清澈见底。上述结果说明:不论水体pH值是否垂向分层,控制表层水体终点pH值为6.8~7.3时既能有效除藻,也不会使底层水体pH值过低;水体pH值有垂向分层时,絮凝剂的pH值应高于无垂向分层时的情况。(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7年01期)
高秀清,苏春宏,吴小苏,王茜[6](2016)在《除藻剂对景观水体中藻类及叶绿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4种除藻剂(硫酸铜、蓝裸甲藻灭、叁灭威、浓戊二醛)应用于A、B两个景观水体,对水体中藻类数量及叶绿素a值的测定结果显示,不同除藻剂在不同的投加量情况下,短期内均会使水体内部分藻类细胞群分解,单体细胞分散;另外,还会导致部分单体细胞的细胞壁破裂而释放出叶绿素a,当硫酸铜和叁灭威的投加量在安全用量范围内时,水体中叶绿素a含量分别可增至原水的2.36和2.23倍。同时发现,除藻剂投加量与除藻效果并不成正比,不同除藻剂的除藻效果不同,若投加不当,很可能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导致藻类数量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6年17期)
黄振兴,李晨晨,金旭琴,姜秋实,马阳春[7](2016)在《除藻剂新洁尔灭与鲱鱼精子DNA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洁尔灭是一种重要的化学除藻剂,为了探讨新洁尔灭的二次污染问题及其对水生生物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本文在模拟生理条件下利用多种光谱技术和分子模拟技术研究了除藻剂新洁尔灭对鲱鱼精子DNA(hs-DNA)的作用机制,探讨了二者的结合特性和作用力类型,研究了新洁尔灭对hs-DNA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新洁尔灭对hs-DNA没有荧光猝灭作用,新洁尔灭对hs-DNA的空间结构也没有显着影响.通过光谱技术和分子模拟,验证了新洁尔灭与hs-DNA是以沟槽作用相结合且二者作用力类型主要为范德华力.该研究从分子光谱学角度验证了新洁尔灭的低毒性,阐明了新洁尔灭与hs-DNA的结合模式和作用力类型,为评价新洁尔灭的二次污染问题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6年08期)
李晶[8](2015)在《水滑石/氧化亚铜光催化除藻剂光—氧耦合驱动机制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水华藻类污染已成为水环境保护面临的严峻问题。蓝藻大量繁殖使水体透明度降低并产生藻毒素对饮用水安全、渔业、养殖业等产生威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进行污染物的治理是近年来环境保护的趋势。水华暴发需要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藻类的光合作用放氧会直接导致水体溶解氧浓度的升高。因此,研究能直接利用光照、温度和过饱和溶解氧等水华水体的特征环境因子,治理水华藻类污染的新技术,将为利用自然规律净化水华污染提供新思路。本论文以可见光激发、能将溶解氧转化成过氧化氢(H_2O_2)的p型半导体氧化亚铜(Cu_2O)为基础,研究制备了磁铁矿-水滑石/氧化亚铜(Fe-HDL/Cu_2O)复合材料。利用Cu_2O能被可见光激发产生过氧化氢的性能替代传统Fenton体系中H_2O_2的持续加入,与磁铁矿构成固定化Fenton体系,结合水滑石(HDL)对铜绿微囊藻细胞良好的捕集性能实现光-氧耦合一体化光催化除藻体系。充分利用铜绿微囊藻水华暴发时光照充分、过饱和溶解氧等自然规律实现对微囊藻水华水体的治理。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共沉淀法制备了Fe-HDL/Cu_2O复合材料,并通过XRD、FT-IR、SEM及XPS等表征,分析了Cu_2O、磁铁矿、水滑石及其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特征,研究了复合前后磁铁矿、水滑石和Cu_2O形貌及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磁铁矿、水滑石和Cu_2O叁者复合的机理。此外,通过Uv-vis DRS表征研究了Cu_2O和复合材料的可见光吸收性能。2.通过不同体系中H_2O_2浓度的测定,研究了Cu_2O在可见光激发下持续稳定供给H_2O_2的性能和磁铁矿分解H_2O_2构建固定化Fenton体系的机制,建立了利用水华暴发的自然环境驱动的光Fenton体系。3.以水华优势藻种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测试了Fe-HDL/Cu_2O构建的固定化光Fenton体系的光催化杀藻性能。并通过改变光照、通氧量等条件,研究了光、氧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变化对Fe-HDL/Cu_2O固定化Fenton体系杀藻性能的影响。4.通过对藻细胞凋亡过程的形态与机理研究,确定了自然光与溶解氧在Fe-HDL/Cu_2O固定化光Fenton体系杀藻过程中的耦合机制和驱动效应。(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5-06-01)
王田田,刘丽娟,孙灵毅[9](2015)在《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养殖生产中4种除藻剂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表明,低温条件(白天水温12~16℃)下,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较小。高温条件(26℃)下,藻苔净、苔草必杀、青苔速灭和苔藻净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的96 h LC50分别为123.211、57.004、62.745和149.942 mg/L;对刺参的96 h LC50分别为21.257、17.347、42.530和8.681 mg/L。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的急性毒性依次为苔草必杀>青苔速灭>藻苔净>苔藻净;对刺参的急性毒性依次为苔藻净>苔草必杀>藻苔净>青苔速灭,同种除藻剂对不同养殖生物的急性毒性不同。相对于低温测试结果,高温下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增强,两种生物的耐受性降低,但安全浓度仍均高于建议最大使用量。(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2015年02期)
陈孝花,王爱卿,潘连德,刘译浓,邱进[10](2014)在《两种除藻剂对黄丝藻藻华叶绿素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不同浓度硫酸铜、异噻唑啉酮对采自养殖池塘的黄丝藻藻华染毒,分时采样,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叶绿素a(Chll a)含量,用相应的试剂盒测定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硫酸铜、异噻唑啉酮对黄丝藻24、48、72、96 h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分别为5.551、4.543、3.646、2.898mg/L和13.712、9.858、8.680、5.114 mg/L。随着浓度的升高,硫酸铜、异噻唑啉酮对黄丝藻的毒性越来越强,浓度为2.40 mg/L时黄丝藻Chll a含量、SOD、CAT活性较低,而MDA含量较高,说明此时黄丝藻细胞已经完全解体。浓度为0.42 mg/L时,各个测量值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说明低浓度两种除藻剂96 h内对黄丝藻的毒性较小。结果说明两种除藻剂都可以抑制或者杀死黄丝藻藻华,并且硫酸铜对黄丝藻藻华的毒性较异噻唑啉酮强。(本文来源于《广东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8期)
除藻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2018年8月广东某湖发生暴发蓝藻水华事件,开展了最佳药剂以及最佳投药量的实验研究,通过对比叁种化学除藻剂硫酸铜、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的除藻效果,选择聚合氯化铝作为应急除藻剂,并确定聚合氯化铝理论最佳投药量为20 mg/L,根据实验结果指导工程应用,除藻剂平均用量为150 g/m~2,治理后藻类总量下降了90%,其他各项指标均达标,为今后蓝藻水华事件应急处置提供借鉴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除藻剂论文参考文献
[1].于师昆.抗生素调控下典型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的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9
[2].陈思莉,邴永鑫,常莎,虢清伟,张政科.除藻剂应急治理湖水蓝藻水华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
[3].钱远中,连红民,陈泽文.两种除藻剂联合使用治理水华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8
[4].王红强,李夏,张列宇.壳聚糖-粉煤灰蒸压砖粉末-化感物质复合除藻剂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能的研究[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7
[5].宁雅,吴刚,赵以军,程凯.水体pH值时空变化条件下絮凝除藻剂的pH值优化[J].环境工程.2017
[6].高秀清,苏春宏,吴小苏,王茜.除藻剂对景观水体中藻类及叶绿素的影响[J].中国给水排水.2016
[7].黄振兴,李晨晨,金旭琴,姜秋实,马阳春.除藻剂新洁尔灭与鲱鱼精子DNA的相互作用[J].环境化学.2016
[8].李晶.水滑石/氧化亚铜光催化除藻剂光—氧耦合驱动机制与效应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5
[9].王田田,刘丽娟,孙灵毅.4种除藻剂对菲律宾蛤仔和刺参的急性毒性实验[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5
[10].陈孝花,王爱卿,潘连德,刘译浓,邱进.两种除藻剂对黄丝藻藻华叶绿素a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