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观念论文-都轶伦

真观念论文-都轶伦

导读:本文包含了真观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真”,明代中后期,文学,观念

真观念论文文献综述

都轶伦[1](2019)在《明代中后期文学求真观念研究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是明代中后期思想与文学的重要概念,当时各家在文学思想与实践层面对"真"均有所关注。学界对明代中后期求真观念已有一定的研究,体现在文学史着作、专人专书研究中的部分章节以及少量的以"真"为主题的专门研究中。但相关研究尚未把"真"作为明代中后期的核心观念和中心问题进行贯通聚焦式的系统研究,且多局限于诗文论,在方法论层面上没有注意借鉴观念史的研究视角;同时,对求真观念本身及其影响的复杂性、双重性认识不足;此外对相关流派、专人的研究有过于集中的倾向,显得不够平衡。(本文来源于《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期刊2019年01期)

邵晓林[2](2019)在《朴野、自我与偏至:论明代诗学的求“真”观念》一文中研究指出明代诗学受到俗文学和俗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与传统诗论求"真"观念不同的特殊的求"真"观念。这一新的诗学求"真"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叁个方面:广泛存在于世俗生活中的朴野不文的俗情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并被认可为"真",得到进入诗学表现的可能;明代文人士大夫极度张扬个体和自我的情感,真实的个人的、世俗化的俗情亦得到了"真"的评价,被明代文人士大夫写入诗歌;明代文人士大夫偏至强调诗歌写作过程的自然性,以自然的为诗过程说明诗歌的真实性。对这一求诗学求"真"观念内涵的揭示一方面为理解明代文论求"真"观念提供一个角度,另一方面为反思、批判这种新的诗学求"真"观念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邵晓林[3](2018)在《明代诗论求“真”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明代俗文学兴盛和心学发展的背景下,明代文人士大夫以"真"论诗,突破了传统诗论对诗歌写真内容的控制及对写真程度的节制。"真"作为明代诗论的新价值标准,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诗论的"正"的要求。明代文人士大夫也认识到诗之"真"的边界需要限定,求"真"的同时也需要保证诗的"美"。因此,"趣"成为明代诗论中重要的诗美形态。但明代诗论没有形成限定"真"的新标准。这种不稳定的诗歌求"真"观念一直持续到近现代。明代诗论对"真"的探索、使用与反思对当下的诗学理论与实践均具有参考价值。"真"的边界问题、"真"与"美"之间的张力问题也都需要继续辨析。(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何晓[4](2018)在《庄子“真”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真”是庄子思想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历来为人所重视。当前学术界对庄子“真”观念的阐释主要有两种路向:第一种是把“真”作形而上的把握,即从本体论的角度来理解“真”,认为庄子的“真”是绝对唯一的形而上者,其内涵等同于“道”。“真人”则是“真的人格化”,类似于道教的“仙人”,“真知”则是对“道”的体悟。第二种是把“真”作形而下的把握,即从伦理学或者认识论的角度上来理解庄子的“真”,认为庄子的“真”是指道德上的的“真诚”或者认识论上的“真知”。本文立足于“观念的叁级架构”的思想视域,通过分析《大宗师》中的“真”、“真人”和“真知”叁个观念,提出:庄子的“真”观念既不是形而上层级的观念,也不是形而下层级的观念,而是存在层级的观念。所谓的存在层级,既不同于以“绝对主体性”为标志的形而上层级,也不同于以“相对主体性”为标志的形而下层级,其标志是“前主体性”。庄子的“真”指向的即是这种前主体性的本真情境,其特点是“无物存在”。“真人”是寓于本真情境中的“人”,其特点是“有人之形”而“无人之情”。“真知”则既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认识”,也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体悟”,而“人”在物我不分的浑沌之境中的本真领悟。(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8-05-25)

王丹[5](2016)在《北宋山水画的“求真”观念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两宋期内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山水画经过五代的发展,到北宋已经相当成熟。北宋时期,山水画出现一种“求真”观念,并在长时间内引领了山水画的发展潮流。这种“求真”观念投射在山水画创作上,表现出画家对客观世界本真的追求。这种观念是在儒、释、道叁家共同作用下兴起的,对北宋士夫、文人的艺术思想和审美取向产生了巨大影响。而这种“求真”观念在北宋前后时期又有不同,这种不同是从院体山水画到文人山水画的改变,是对“真山水”的追求转至对“真性情”的追求。从而使北宋山水画突破画工画和院体画的牢笼与禁锢,成为抒发和表达士夫、文人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叁方面研究“求真”观念,即来源、表现、价值和影响。又对叁个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的制定研究方法,通过对北宋的儒、释、道叁家思想的探源,为“求真”观念的兴起找寻原因和理论依据;通过具体作品分析,考察北宋院体山水对“真山水”的追求和文人山水对“真性情”的追求及其代表人物和表现形式;通过对北宋山水画“求真”观念价值进行评判,阐述其在中国画史中的地位和对后世山水画的影响力。本文从北宋山水画的图式风格和绘画语言特征出发,来研究北宋山水画的求真观念,分析院体山水画和文人山水画的形成、代表画家各自风格的异同和这种“求真”观念的改变。从宋代山水画造境特征中寻找山水画在当代形式转换和精神价值的传承,期望通过“求真”观念的研究对当下有所启发和帮助。(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6-05-25)

杨武金,张万强[6](2015)在《墨家辩学中的“真”观念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的墨家辩学研究,在讨论墨家辩学是否有"真"观念时,有赞成和反对两种意见。考察这两种意见,不难发现,这一问题的争议焦点主要在于墨家提出的判断言辞是非的标准,墨家是否有相当于语义"真"的语词,以及墨家是否有作为真值承担者的命题叁个方面。墨家提出了"叁表法"和"天志"作为判断言辞是非的标准,"叁表法"中的"本""原"两条已经潜在地包含了"真"观念。墨家辩学用以表达"真"观念的语词主要是"当","然""是"和"可"叁个语词也可用以表达"真"。墨家辩学所说的"辞"在本质上就是命题,"辞"的"当"与"不当"也相应于命题的"真"与"假"。据此观之,墨家辩学具有符合论意义上的"真"观念。(本文来源于《中州学刊》期刊2015年06期)

薛蕾[7](2014)在《论明清小说批评“幻中融真”观念的文化心理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幻中融真"作为明清小说批评话语中重要的审美观念,其形成建立在深厚的文化心理基础之上。中国神幻文化中对自然的人格化想象,对梦幻体验的神秘化解读,以及对生命循环模式的道德化构想开启了批评家们的审美思维,使其从人物论、叙事论以及价值论等层面对小说"幻中融真"的审美意蕴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拓展了小说艺术真实理论的审美维度,提升了小说理论的文化品质。(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8](2013)在《“真”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的开显》一文中研究指出王文扬撰文《"真"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的开显与演进》指出,近代哲学使"真"的问题开显出来,康德实现了现象界的统一,黑格尔实现了精神化的统一,马克思实现了基于"人本身"的统一。不过对此一重要问题的思考却远远没有结束,马克思之后的哲学家似乎更致力于通过消除这种二元对立来化解"真"之困境。"真"的困境虽说是开显于近代哲学,但从根本上说是肇始于柏拉图的运用理性把握理念世界二元对立的思维(本文来源于《学术界》期刊2013年09期)

孙旭武,王玉莉[9](2013)在《“真”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的开显与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思维与存在的统一即为"真"。近代哲学在追求知识确定性的过程中,使思存关系即能否为"真"的问题充分地开显出来。但是,近代哲学囿于将思维与存在看做两个独立实体的思维路径必然导致认识无法为"真"。黑格尔使思维与存在统一于精神,以唯心主义的方式实现了"真"。马克思在唯物史观的视阈下重新界定了思维与存在的性质:思维表征了"人类的自我意识"即是对"人本身"的自觉;存在是指历史,是指"人本身"对象化的产物。从而思维与存在都统一于"人本身",实现了"真"。但对"真"观念之"思"并没有终止,而是一直在演进之中。(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辑刊》期刊2013年04期)

曹新刚[10](2012)在《度物象而取其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这一美学命题,由此,“真”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得以首次阐发,然而钩深致远,追本溯源,荆浩这一美学命题实际上与先秦老庄美学在思想逻辑上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因为它是曲折的、隐而不显的,不同时代、不同的语境下往往是需要借助于不同的审美中介来得以显现的。因此考察中国绘画中“真”这一观念的生成及嬗变这一课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从美学的高度给予整体美学意义上的系统观照和把握,同时也可以对“真”在嬗变过程中所借助的一些列审美中介进行详细的分析与梳理。从画史的角度看,一部绘画史,实质就是“真”这一观念的嬗变史,而“真”这一审美范畴从其理论渊源那里就呈现出叁个向度:客观之真,主观之真,情感之真,叁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这种内在的逻辑的递进关系也与中国绘画艺术的自律性在思想层面是一致的,而这一内在思想的继承性,正是借助于“真”这一美学范畴的嬗变得以显现的。(本文来源于《南京艺术学院》期刊2012-06-30)

真观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明代诗学受到俗文学和俗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与传统诗论求"真"观念不同的特殊的求"真"观念。这一新的诗学求"真"观念的内涵主要包括叁个方面:广泛存在于世俗生活中的朴野不文的俗情得到文人士大夫的喜爱并被认可为"真",得到进入诗学表现的可能;明代文人士大夫极度张扬个体和自我的情感,真实的个人的、世俗化的俗情亦得到了"真"的评价,被明代文人士大夫写入诗歌;明代文人士大夫偏至强调诗歌写作过程的自然性,以自然的为诗过程说明诗歌的真实性。对这一求诗学求"真"观念内涵的揭示一方面为理解明代文论求"真"观念提供一个角度,另一方面为反思、批判这种新的诗学求"真"观念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真观念论文参考文献

[1].都轶伦.明代中后期文学求真观念研究述论[J].古代文学前沿与评论.2019

[2].邵晓林.朴野、自我与偏至:论明代诗学的求“真”观念[J].浙江学刊.2019

[3].邵晓林.明代诗论求“真”观念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4].何晓.庄子“真”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8

[5].王丹.北宋山水画的“求真”观念研究[D].扬州大学.2016

[6].杨武金,张万强.墨家辩学中的“真”观念辨析[J].中州学刊.2015

[7].薛蕾.论明清小说批评“幻中融真”观念的文化心理基础[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真”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的开显[J].学术界.2013

[9].孙旭武,王玉莉.“真”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的开显与演进[J].社会科学辑刊.2013

[10].曹新刚.度物象而取其真[D].南京艺术学院.2012

标签:;  ;  ;  ;  

真观念论文-都轶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