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1]2016年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为解毒化瘀颗粒可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6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观察的终点为8周。通过观察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死亡率、肝功能、凝血功能及中医证候评分等,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方案能显着降低患者死亡率,并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9.57%和39.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第8周,各时间点两组患者TBiL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4周两组患者PT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于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8周,两组患者PT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下降,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时间点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解毒化瘀颗粒联合西医综合治疗方案,可显着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8周),并能降低患者死亡率,提高肝功能复常率,促进凝血机制的恢复,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
覃绿星[2]2018年在《加味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阳虚瘀毒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加味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阳虚瘀毒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将纳入2016年3月至2017年1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住院治疗的慢加急性肝衰竭(阳虚瘀毒证)患者60例,采用电脑生成随机数字的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加味茵陈四逆汤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死亡率、肝功能、凝血功能及中医证候评分、MELD评分等,观察加味茵陈四逆汤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8周后,加味茵陈四逆汤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降低慢加急性肝衰竭(阳虚瘀毒证)的死亡率,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综合治疗组(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6.67%和43.33%,治疗组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第4、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TBIL在同一时间点比较(P=0.003,P=0.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TBIL下降幅度高于对照组。(3)治疗后第4周,两组患者PT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于凝血功能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8周,两组患者PTA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第4周、第8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下降,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中医证候评分优于对照组。(5)治疗第4周、8周后,两组患者MELD评分均下降,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对于MELD评分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茵陈四逆汤联合西医综合治疗,可改善慢加急性肝衰竭(阳虚瘀毒证)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肝脏功能,促进凝血机制的恢复,有效改善患者短期预后,降低患者8周内的死亡率,总体临床疗效优于单一西医综合治疗。
敖雯[3]2014年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受试者进行个体化复杂干预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以有效率为主要评价指标,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的综合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上治疗肝衰竭提供新的资料和思路。方法:通过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试验,设计8周治疗方案,观察西医对照组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共45例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的指标,并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8周后,中西医治疗组与西医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着差异性(P<0.05)。TBIL:治疗后两组均下降(P<0.05),且中西医治疗组水平低于西医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中西医治疗组上升优于西医对照组(P<0.05);ALT、AST:两组均降低(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ALB:两组均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人均人工肝次数:中西医治疗组人均次数少于西医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肖志鸿[4]2015年在《陈国良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理论研究方面,总结陈国良教授在肝病领域主要学术思想,重点阐述其在肝纤维化以及“急黄”早期方面的临床经验,传承陈国良教授在中医肝病治疗方面的宝贵经验;在临床研究方面,通过观察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的临床疗效,探讨陈国良教授该学术思想的指导作用,同时也为“急黄”早期的治疗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方法:1、通过跟师门诊、收集整理老师的临床医案以及研读老师的着作、论文等方式,总结陈国良教授治疗肝病的中医思路,从理论上阐明陈国良教授对肝纤维化、“急黄”病因病机的认识和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原则。2、临床研究方面,以随机分组的原则将64例热毒炽盛型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患者随机分为为中西医治疗组30例与西医治疗组34例。西医治疗组仅给予西医内科综合治疗,中西医治疗组在西医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法中药口服及保留灌肠,以病情脱离肝衰竭早期为研究终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HBVDNA载量、血浆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α、血氨水平变化。结果:理论研究方面,首先陈国良教授肝病领域的学术思想从以下叁方面进行总结。1、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尤其需注重辨证。2、提出扶正祛邪为肝纤维化诊治的治则大法,并依据临床以脾虚血瘀证多见,创立了七味化纤汤以抗肝纤维化治疗。3、提出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急黄”早期,主张应用中药口服、灌肠多途径给药,同时自创了蘡薁合剂保留灌肠。其次,陈国良教授在肝病领域的临床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1、七味化纤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2、蘡莫合剂保留灌肠治疗亚急性肝衰竭;3、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慢加亚急性肝衰竭。临床研究方面,中西医治疗组患者的总胆红素、PTA、血浆内毒素、TNF-α及血氨水平的改善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P<0.05),并且中西医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西医治疗组(P<0.05),而HBV DNA的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中西医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7%,而西医治疗组为52.9%(P≈0.048<0.05);治疗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和44.1%(P-0.040<0.05),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导师陈国良教授在肝病领域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丰富而且有实效;2、清热解毒凉血法能有效阻止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进展为中期以及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陈国良教授该学术思想对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有重要的临床指导作用。此综合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探讨,并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刘宏先[5]2017年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系统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肝胆病组试验注册资料库、Cochrane图书馆对照试验注册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网、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收录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至2016年12月。英文主题词为"hepatic failure or liver failure or severe hepatitis B or serious hepatitis B,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中文主题词为:乙型肝炎、肝衰竭或重型肝炎或重症肝炎或重型乙型肝炎或重症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中医等对相关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检索,检索时不限制文献发表类型。补充检索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作为灰色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文献质量评价采用改良版的Jadad评分,提取的数据为文献第一作者及发表年份、各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样本量、有效人数、无效人数、死亡人数、各治疗组治疗前后的TBil、PTA的均数和标准差,分别整理成二分类资料和连续性资料,使用Review Manager5.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异质性检验用I2检验,比值比(OR)为二分类资料效应量,标准化均数差(SMD)为连续性资料的效应量。结果:共纳入65篇RCT文献,有66项研究,具有轻度的异质性(x2=67.88,I2=4%,P=0.38),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结果显示:OR=2.42,95%CI为(2.16,2.72),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有效率是对照组的2.42倍,合并效应量,Z=14.48,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总体有效率优于单纯西医治疗。另外在降低病死率,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改善凝血功能及MELD评分方面可能优于单纯西医治疗。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具有一定的潜力,应该进一步研究探索。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医药治疗可以提高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临床治疗的有效率,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其中中药煎剂灌肠联合人工肝及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疗效可能最好。2.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胆红素水平,改善凝血功能。3.中西医结合治疗不良反应轻,安全性好。
付小义[6]2004年在《人工肝支持联合中药治疗肝衰竭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提高肝衰竭(HF)的临床疗效。 方法:用新型膜材料制成血液透析滤过器,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对治疗组HF病人进行血液透析并滤过(HDF)。1周1—2次。配合特制中草药汤剂于HDF前后进行口服和灌肠,对照组只用常规药物治疗。 结果:26例治疗组,治愈14例,好转8例,治愈率53.8%,治愈好转率84.6%,T-bil,1周2次HDF后平均下降82.1%umol/L;对照组22例,同期治疗后,治愈2例,好转6例,治愈率9%,治愈好转率36.4%,T-bil,1周的平均下降10umol/L 结论:人工肝支持加中药治疗HF,可提高HF的临床治愈好转率。
王旭晨[7]2011年在《抗内毒素血症疗法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急性肝衰竭动物模型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复方茵陈方抗内毒素血症治疗的疗效。观察抗内毒素血症疗法联合西医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临床疗效。方法:将实验大白鼠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中毒组、治疗组、预防加治疗组),以D-氨基半乳糖制备急性肝衰竭模型,并对治疗组及预防加治疗组以抗内毒素中药制剂复方茵陈方治疗,动态观察4组实验大白鼠血浆内毒素(ET)水平的变化、血浆内毒素(ET)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血浆纤维结合素(Fn)水平的关系及肝脏病理变化。以天津市传染病医院重型肝炎科2009年6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2: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对照组21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口服复方茵陈方及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8周时总病死率、生存曲线,治疗2周时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2周、4周、6周及8周时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以及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变化,治疗前和治疗4周时E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LPO水平变化,以及治疗期间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注射D-氨基半乳糖24小时后均有内毒素血症的发生,与正常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毒组大鼠在24、36、48小时血浆ET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60小时达高峰,72小时有下降趋势。治疗组与对中毒组比较各时相ET水平均低于中毒组。预防加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各时相均低于治疗组ET水平。治疗组LPO低于中毒组,预防加治疗组LPO各时相均低于中毒组,24、36、60小时均低于治疗组。实验各组在中毒后24小时Fn水平均略有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小时中毒组Fn与治疗组及预防加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肝脏病理变化预防加治疗组损伤最轻,治疗组次之,中毒组最重。两组患者8周治疗期间共死亡20例,其中治疗组11例,对照组9例。治疗组总病死率26.2%,对照组总病死率42.9%。治疗组在治疗期间存活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乏力、腹胀、食欲不振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患者的乏力、食欲不振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NR值、TBiL、ALB、CHE、MELD评分、ET、TNF-α、LPO基线水平一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着治疗周数增加,两组患者INR值、TBiL水平及MELD评分逐步下降,ALB、CHE水平有所升高,从治疗2周时起治疗组TBi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从治疗4周时起治疗组患者的INR值、MELD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8周时治疗组患者的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6周及8周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CH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2组患者全部发生内毒素血症,ET含量均在160pg/ml以上。治疗4周时,治疗组患者的ET、TNF-α和LPO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的ET、TNF-α和LPO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在治疗期间未发生与应用复方茵陈方及含大黄煎剂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复方茵陈方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急性肝衰竭动物血中ET、LPO水平,提升血浆Fn水平,减轻实验动物的肝损伤程度,表明复方茵陈方具有明显的抗内毒素、抗脂质氧化和保护肝细胞作用。在给予D-氨基半乳糖造模前加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复方茵陈方预防,可以使治疗内毒素血症疗效更佳。抗内毒素血症疗法联合西医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较单纯西医治疗可以更有效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更有效降低ET、TNF-α、LPO、TBiL、INR值以及MELD评分,提高ALB水平,具有抗内毒素、抗脂质氧化、减轻肝脏炎症坏死,提高肝脏合成储备能力,改善凝血功能障碍等作用,是临床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一个有效可行方案。
汪亚玲, 王丽萍, 李晖, 夏佳, 李惠敏[8]2015年在《非生物型人工肝与中药结肠透析优化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非生物型人工肝与中药结肠透析优化治疗肝衰竭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昆明市第叁人民医院103例肝衰竭应用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与中药结肠透析优化治疗的患者和100例仅行人工肝浆置换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分析.结果血浆置换联合中药结肠透析治疗对肝功能、凝血酶原活动度、细胞因子指标的改善优于单纯的血浆置换(P<0.05);同时,在减少人工肝治疗频次、血浆用量比较优于单纯的血浆置换(P<0.05),从而降低患者住院总费用(P<0.05),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血浆置换与中药结肠透析优化治疗肝衰竭优于单独的人工肝治疗。
曹丽霞[9]2010年在《抗内毒素治疗肝损伤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一、抗内毒素中药治疗动物实验研究目的:观察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重肝1号”抗内毒素治疗的疗效。方法:以D-氨基半乳糖制备实验动物大白鼠急性肝损伤模型,观察肝损伤后内毒素血症等的发生情况,将动物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中毒组、治疗组、预防加治疗组),并对治疗组及预防治疗组以抗内毒素中药制剂“重肝1号”治疗,动态观察4组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内毒素(ET)与血浆过氧化脂质(LPO)、血浆纤维结合素(Fn)水平的关系及肝脏病理变化。结果:注射D-氨基半乳糖24小时后均有内毒素血症(ETM)的发生,与正常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毒组大鼠在24、36、48小时血浆ET水平呈逐渐升高趋势,60小时达高峰,72小时有下降趋势。治疗组与中毒组比较各时相ET水平均低于中毒组。预防加治疗组与治疗组比较,各时相均低于治疗组ET水平。治疗组LPO低于中毒组,预防加治疗组LPO各时相均低于中毒组,24、36、60小时均低于治疗组。实验各组在中毒后24小时Fn水平均略有下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2小时中毒组与治疗组及预防加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病理变化预防加治疗组损伤最轻,治疗组次之,中毒组最重。结论: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重肝1号”治疗可明显降低肝损伤动物血中ET、LPO水平,升高血浆Fn水平,减轻实验动物的肝损伤程度,表明“重肝1号”具有明显的抗内毒素、抗脂质氧化和保护肝细胞作用。在给予D-氨基半乳糖造模前加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重肝1号”预防,可使治疗内毒素血症疗效更佳,可使“重肝1号”发挥更好的抗内毒素作用。二、抗内毒素血症治疗的临床研究目的:分析研究血中内毒素(endotoxin,ET)水平与肝功能衰竭(severe hepatitis,SH)的相关性,并观察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重肝1号)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肝功能衰竭的疗效,了解抗内毒素治疗在治疗肝功能衰竭的重要意义;并比较不同治疗方法疗效的差异,探索治疗肝功能衰竭的更佳方法。方法:比较肝功能衰竭患者(102例)、急性肝炎患者(50例)及健康人(30例)血中ET水平及内毒素血症(ETM)的发生率的差异,探讨内毒素血症水平与肝炎重型化的关系。检测肝功能衰竭患者血中内毒素(ET)、肿瘤坏死因子(TNF)、血浆过氧化脂质(LPO)水平的差异,了解血中内毒素与肿瘤坏死因子、血浆过氧化脂质及胆红素的相关性。将肝功能衰竭组按治疗1个月后的预后不同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ET、TNF、LPO、BIL水平的差异,了解内毒素血症水平与肝功能衰竭预后的关系。将肝功能衰竭组患者给予人工肝支持系统(artificial liver support system,ALSS)治疗或联合抗内毒素中药制剂(重肝1号)抗内毒素血症治疗,并按不同治疗方法,将102例患者分为3组(Ⅰ组单独应用“人工肝支持治疗”治疗,共30例;Ⅱ组在应用人工肝支持治疗前已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治疗,36例;Ⅲ组在应用“人工肝支持治疗”治疗期间加用了“抗内毒素中药制剂治疗”治疗,共36例),观察3组治疗前后血中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血浆过氧化脂质、胆红素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抗内毒素血症治疗对肝功能衰竭预后的影响及其在肝功能衰竭治疗中的重要性。结果:102例重肝组患者全部发生了ETM。重肝组与急性肝炎组相比,ET水平差异有显着性(P<0.01),ETM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1)。重肝患者随ET增高,TNF、LPO和BIL亦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其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按治疗1月后重肝组患者预后分为两组,其中死亡组ET、LPO、TNF和BIL均高于存活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按治疗方案不同将重肝组患者分为3组,治疗前3组患者的ET、LPOTNF和BIL均明显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3组患者ET、LPO、TNF和BI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治疗,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前已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组(Ⅱ组)患者较单独应用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组(Ⅰ组)及应用人工肝血液净化后联合抗内毒素中药制剂组(Ⅲ组)患者的ET、LPO和TNF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组患者的TNF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Ⅲ治疗前后下降不明显(P>0.05)。虽然11组BIL治疗后均值最低,但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1月内共死亡49例,,叁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进一步行χ2分割检验,Ⅱ组与Ⅲ组,χ2-1.44,P>0.05无统计学意义,将Ⅱ组与Ⅲ组合并与Ⅰ组比较χ2=5.10,P<0.05有统计学意义,Ⅰ组病死率显着高于Ⅱ、Ⅲ组。结论1.肝功能衰竭患者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为100%,肿瘤坏死因子、过氧化脂质、胆红素水平与内毒素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肝功能衰竭死亡组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过氧化脂质、胆红素水平均高于存活组。2.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联合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明显降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中内毒素血症水平,降低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3.抗内毒素中药制剂联合人工肝支持治疗较单独应用人工肝支持治疗可更有效地降低肝功能衰竭患者血中内毒素血症水平,降低肝功能衰竭患者病死率。4.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早期应用抗内毒素中药制剂联合人工肝治疗疗效更佳。
高加林[10]2014年在《大黄提取物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大黄提取物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协同治疗作用方法:用D-氨基半乳糖(1.5g/Kg)腹腔注射制备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分离培养大鼠MSCs,流式细胞仪鉴定MSCs。SD大鼠被随机分为五组(n=10),所有大鼠给予D-氨基半乳糖诱导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A组大鼠在D-氨基半乳糖造模后注射1ml的生理盐水;B组大鼠在D-氨基半乳糖诱导后24小时通过尾静脉注射含有1×106MSCs的1ml细胞悬液;C组大鼠在D-氨基半乳糖诱导后24小时每天一次用灌胃给予小剂量大黄液(0.25g/kg,10ml/kg),并在D-氨基半乳糖诱导后24小时尾静脉注射含有1×106MSCs的1ml细胞悬液;D组大鼠在D-氨基半乳糖诱导后24小时每天一次灌胃给予中剂量大黄液(0.5g/kg,10ml/kg),并在D-氨基半乳糖诱导后24小时尾静脉注射含有1×106MSCs的1ml细胞悬液;E组大鼠在D-氨基半乳糖诱导后24小时每天一次灌胃给予大剂量大黄液(1g/kg,10ml/kg),并在D-氨基半乳糖诱导后24小时尾静脉注射含有1×106MSCs的1ml细胞悬液。观察各组大鼠生存情况、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实验结果表明D-Gal导致大鼠急性肝衰竭,严重损伤肝组织,成功建模。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CD90+的细胞占总细胞数的百分比99%,CD45几乎不表达,表明密度梯度离心+贴壁筛选分离培养MSCs纯度高。从各组大鼠的生存情况看,D组能够明显延长生存时间,降低死亡率,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功能检测结果表明,B、C、D及E组大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及血浆氨等肝功能各项指标的改善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大鼠肝功能各项指标下降速率最快,改善效果最明显,较B、C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治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D组大鼠的改善情况较其他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治疗组也有一定的改善,但与A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肝脏组织病理评分结果可以看出,D组大鼠肝脏损伤程度明显减轻,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治疗组也有一定的减轻,但与A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细胞增殖结果表明,B、C、D及E组大鼠细胞增殖明显增多,较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D组有更多的增殖数目,较B、C及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治疗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黄能够改善肝脏炎症内环境,促进MSCs移植后细胞增殖,提高MSCs移植的治疗效果。中剂量的大黄联合MSCs移植治疗,对肝衰竭大鼠肝损伤病理学改变、肝功能各项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效果更为明显。大黄和MSCs的联合治疗可以促进肝衰竭导致的肝损伤后的肝细胞再生和修复,对于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治疗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研究[D]. 王璐.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6
[2]. 加味茵陈四逆汤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阳虚瘀毒证)的临床观察[D]. 覃绿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3].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临床研究[D]. 敖雯.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4
[4]. 陈国良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乙肝病毒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临床研究[D]. 肖志鸿.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5
[5]. 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D]. 刘宏先.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7
[6]. 人工肝支持联合中药治疗肝衰竭临床研究[D]. 付小义. 湖北中医学院. 2004
[7]. 抗内毒素血症疗法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应用研究[D]. 王旭晨. 天津医科大学. 2011
[8]. 非生物型人工肝与中药结肠透析优化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研究[J]. 汪亚玲, 王丽萍, 李晖, 夏佳, 李惠敏.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5
[9]. 抗内毒素治疗肝损伤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D]. 曹丽霞. 天津医科大学. 2010
[10]. 大黄提取物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D]. 高加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
标签:消化系统疾病论文; 人工肝论文; 肝衰竭论文; 内毒素论文; 对照组论文; 血浆置换论文; 中药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