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艾伦金斯伯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伯格,金斯,艾伦,垮掉,自由诗,叙述者,杰克。
艾伦金斯伯格论文文献综述
杨皓[1](2019)在《达摩之狮:艾伦·金斯伯格》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金斯伯格(英语:Irwin Allen Ginsberg,1926.06.03~1997.04.05),美国诗人,被奉为"垮掉的一代"之父。最为知名的作品是长诗《嚎叫》,在这首诗中他赞扬了垮掉派的伙伴们,对当时在美国泛滥的物质主义与墨守成规做出了猛烈批判。他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反越战抗议及左翼运动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来源于《检察风云》期刊2019年22期)
杨静[2](2019)在《沃特·惠特曼和艾伦·金斯伯格诗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沃特·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曾影响了许多诗人,其中就包括艾伦·金斯伯格——20世纪美国最具争议的诗人之一。现已有从史诗传统、性主题和反主流文化精神等方面对两位诗人展开的研究,然而,鲜有学者关注二者诗学上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从诗学角度对二者展开对比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诗歌中的民主精神,分析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对社会和文学中民主的思考,以及他们的民主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其诗歌主题和语言中的。然后,本文讨论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诗歌的预言特征,论述了他们对“预言”的定义及其“先知”身份,从诗歌的形式和社会功用方面探讨了其诗歌的预言特征。其次,本文分析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的自发式创作,探讨了“自发式创作”的含义,及该诗歌理念是如何展现在他们的诗歌创作过程和诗学实践当中。与自发式理念密切相关的是有机生长的概念。本文最后探讨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诗歌中的“有机原则”,论述了什么是“有机原则”,探究了该原则是如何彰显在二者的诗歌之中。本文基于诗歌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指出惠特曼和金斯伯格在诗学上的相似之处,以及金斯伯格对惠特曼诗学理念的继承和创新。本文指出金斯伯格对惠特曼不是仅限于模仿,而是基于此影响上不断地突破与创新。惠特曼和金斯伯格都在自己的诗学实践中不断践行和完善自己的诗学理念,为诗歌主题、结构和形式的构建带来了创新。(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李颖娜[3](2018)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诗歌教学——以艾伦·金斯伯格诗歌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诗歌是音乐的语言,是凝练的艺术。学习西方诗歌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加深对西方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传统的英文诗歌教学由于资源和主流思想等限制只能呈现西方优秀诗歌的局部,对引入的部分诗歌也存在误读的现象。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艾伦·金斯伯格就是一个鲜明的代表。现今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支撑下,"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极大地弥补了过去高校诗歌教学的不足。文章将以金斯伯格几篇代表作为例来探究新形势下对于高校课堂诗歌教学的启示。(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8年04期)
李颖娜[4](2017)在《艾伦·金斯伯格诗歌艺术价值探源》一文中研究指出"垮掉派"代表人物艾伦·金斯伯格从备受争议的颓废分子到成为一代青年精神导师,其思想和诗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国内相关研究倾向于其在美国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中后期的影响,对其思想成因的研究相对不多。本文对金斯伯格成长环境及思想的演变进行分析,通过对主要作品的分析得出其诗歌创作的源泉及价值。(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29期)
[5](2017)在《1984,金斯伯格行走在保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4月5日,是美国着名诗人艾伦·金斯伯格逝世二十周年,本报特刊发这组回忆文章,以为纪念。这组回忆金斯伯格1984年行走在河北保定的文章,缘起于作家、翻译家黑马(毕冰宾)日前在网上偶然发现的一张诗人与一位中国青年的合影,那是诗人当年在保定的河北(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7-04-03)
胡梦婕[6](2015)在《从《北京偶感》看艾伦·金斯伯格与中国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金斯伯格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诗人之一。二战后,美国社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危机","垮掉的一代"的诗人们集体转向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借此来寻求个性解放、拯救社会的良策。金斯伯格更是与中国文化有着不解之缘。金斯伯格于1984年第一次来到中国,《北京偶感》便是其在中美作家会议上即兴创作的诗歌。本文通过研究《北京偶感》一诗,分别从美国诗人的影响、金斯伯格与佛教方面探讨其与中国文化之间的丝丝缘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5年30期)
李寒[7](2013)在《禅悟人生,回归本真——论艾伦·金斯伯格的诗禅佛韵》一文中研究指出艾伦·金斯伯格与佛禅的因缘是偶然中的必然。这与其自身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文学和文化背景相关联。大学时初结佛缘,后在与东西海岸的师友交往中佛缘渐深,以至亲自到印度、中国学佛参禅,最终皈依佛门,信奉持受一直到生命的最后。在佛禅的因缘中,威廉·布莱克的声音穿越时空开启他灵性的顿悟;在禅悦的人生中,他随缘任运,融通诗禅的自发写作表现出感悟生活真实的诗禅美学;在禅悟的人生中,他慈悲为怀利益众生,超越生死而最终回归生命的真实性。(本文来源于《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5期)
王洋[8](2013)在《艾伦·金斯伯格是一种现象——从代表作《嚎叫》谈起》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叙述者的分析,本文发现诗歌《嚎叫》中存在着伦理——政治哲学意义上关于平等的主张。同时这种主张又具有直觉主义的乌托邦意味,它无法被有效地运用到关于社会实践的思考中去。所以,本文接着对作为社会活动家的艾伦·金斯伯格进行了考察,以此指出诗歌中直觉主义性质的出现,很可能是因为诗人看到了改革的艰巨性。(本文来源于《参花(下)》期刊2013年10期)
胡星灿[9](2013)在《后现代视域下“垮掉的一代”的叛逃与颠覆——以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为代表》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兴起了"垮掉的一代",他们在文学创作、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等多方面都对旧有的现实进行猛烈抨击。以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为领袖的"垮掉派"无论在践行还是创作都体现了他们的主张。最后他们从单纯的行为方式的反抗过渡到精神信仰的革新,实现了自由的表达。(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15期)
桂洋[10](2013)在《艾伦·金斯伯格与反正统文化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的美国文化史上,艾伦·金斯伯格无疑是一位颇有影响力的人物。他早年凭其《嚎叫》而声名鹊起,成为“垮掉的一代”的领军人物和代言人,而后又亲身参与了60年代的嬉皮士运动,奠定了其作为激进青年的精神偶像的地位。作为一个典型,系统梳理5060年代金斯伯格的反正统文化活动,对我们深入理解反正统文化运动的特征、本质与意义以及这一历史时期的美国社会都大有裨益。金斯伯格的反正统思想的形成既与5060年代美国许多中产阶级青年对当时的政治、社会的幻灭有关,也离不开冷战文化的大背景,并且其母亲的悲惨遭遇也是一大重要因素。金斯伯格与《嚎叫》是以往反正统文化研究中未加以足够重视的,本文认为《嚎叫》是金斯伯格对抗正统社会“话语”的代表,且“《嚎叫》案”对于反正统文化运动的继续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崇尚和平是反正统文化运动的主题之一,金斯伯格是反越战运动的急先锋之一,他发表了大量的演说辞鼓动反战情绪;不过,金斯伯格主张非暴力的反抗方式,这反映了他在反战问题上的软弱性。金斯伯格主张毒品(主要是大麻与LSD)合法化,其理由主要是两点:(1)毒品学角度论证大麻与LSD吸食无害;(2)通过吸食毒品掀起一场“文化革命”与达到精神解放,反思联邦政府政策与现代工业文明。此外,金斯伯格对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颇感不满,提倡同性恋的生活方式,并且将性的内容融入政治中,是对美国革命以来阳刚勇猛的“美利坚男人”形象的彻底颠覆。金斯伯格对待东方文化的态度非常值得注意,一些诗作证明他是虔诚的佛教徒,这是研究反正统文化运动的题中之义。本文得出的基本结论如下:其一,金斯伯格的个案研究彰显反正统文化运动之复杂性,争取“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俱在,金斯伯格更多地代表了“积极自由”的方面;其二,反正统文化运动并非一场“文化革命”,嬉皮士们力倡的思想与行为模式仍然没有逃脱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框架,有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建议将之称为“新文化运动”;其叁,嬉皮士对东方文化的膜拜与研究实际指明了未来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并非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东西方文化的互补交融是未来世界文化发展的正途;其四,金斯伯格作为横跨“垮掉的一代”与嬉皮士两个时代的反正统文化的鼻祖,揭示出“垮掉派”运动虽作为一场未见浩大声势的文学运动,但与后来的嬉皮士运动却有鲜明的同质性与承继性。目前保守主义思潮回潮是世界范围内的现象,美国概不例外。不过依笔者管见,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继续存在,以反“异化”为特征与目标的反正统文化运动就会周期性地爆发,只是程度、规模与影响有异而己。(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艾伦金斯伯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沃特·惠特曼是19世纪美国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曾影响了许多诗人,其中就包括艾伦·金斯伯格——20世纪美国最具争议的诗人之一。现已有从史诗传统、性主题和反主流文化精神等方面对两位诗人展开的研究,然而,鲜有学者关注二者诗学上的联系。因此,本文将从诗学角度对二者展开对比研究。本文首先探讨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诗歌中的民主精神,分析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对社会和文学中民主的思考,以及他们的民主精神是如何体现在其诗歌主题和语言中的。然后,本文讨论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诗歌的预言特征,论述了他们对“预言”的定义及其“先知”身份,从诗歌的形式和社会功用方面探讨了其诗歌的预言特征。其次,本文分析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的自发式创作,探讨了“自发式创作”的含义,及该诗歌理念是如何展现在他们的诗歌创作过程和诗学实践当中。与自发式理念密切相关的是有机生长的概念。本文最后探讨了惠特曼和金斯伯格诗歌中的“有机原则”,论述了什么是“有机原则”,探究了该原则是如何彰显在二者的诗歌之中。本文基于诗歌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指出惠特曼和金斯伯格在诗学上的相似之处,以及金斯伯格对惠特曼诗学理念的继承和创新。本文指出金斯伯格对惠特曼不是仅限于模仿,而是基于此影响上不断地突破与创新。惠特曼和金斯伯格都在自己的诗学实践中不断践行和完善自己的诗学理念,为诗歌主题、结构和形式的构建带来了创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艾伦金斯伯格论文参考文献
[1].杨皓.达摩之狮:艾伦·金斯伯格[J].检察风云.2019
[2].杨静.沃特·惠特曼和艾伦·金斯伯格诗学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3].李颖娜.互联网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诗歌教学——以艾伦·金斯伯格诗歌为例[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
[4].李颖娜.艾伦·金斯伯格诗歌艺术价值探源[J].文教资料.2017
[5]..1984,金斯伯格行走在保定[N].文汇报.2017
[6].胡梦婕.从《北京偶感》看艾伦·金斯伯格与中国文化[J].青年文学家.2015
[7].李寒.禅悟人生,回归本真——论艾伦·金斯伯格的诗禅佛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
[8].王洋.艾伦·金斯伯格是一种现象——从代表作《嚎叫》谈起[J].参花(下).2013
[9].胡星灿.后现代视域下“垮掉的一代”的叛逃与颠覆——以杰克·凯鲁亚克、艾伦·金斯伯格为代表[J].青春岁月.2013
[10].桂洋.艾伦·金斯伯格与反正统文化运动[D].华东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