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特性论文_李泽华,邓鹏,杨春和,郭印同,侯龙飞

导读:本文包含了储层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孔隙,力学,特性,水合物,岩石,碳酸盐,洞穴。

储层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泽华,邓鹏,杨春和,郭印同,侯龙飞[1](2019)在《碳酸盐岩储层力学特性及可压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碳酸盐岩油气储层"超深低渗"的特点,所以必须通过压裂改造方可获得商业产能。因此,碳酸盐岩储层的可压性是评价储层能否被有效压裂改造、获得商业产能的关键指标。以川东北通江县碳酸盐岩为例,试验分析了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力学特性;基于岩石脆性指数、应力—应变曲线、断裂韧性以及抗剪强度初步建立了川东北碳酸盐储层的可压性评价模型和可压性程度分级标准。试验结果表明:岩心微结构致密,矿物组分呈现"高碳酸盐、低石英、少杂质"的特点;岩石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均随围压增加而增大,呈现出低围压下的脆性向高围压下的延性转化的趋势;抗拉试验曲线的5个阶段特征显着;直剪试验表现出明显的脆性特征和滑动弱化现象;通过可压性评价模型和可压性程度分级标准,经计算得到综合可压性系数F为0.76,可压性系数介于0.5~0.8,可知碳酸盐岩储层可压性程度较高,可用于储层改造压裂。(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肖占山,赵云生,赵宝成,李强,胡海涛[2](2019)在《基于岩石电性参数频散特性的储层参数评价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岩石电性参数频散特性的物理机理,构建了新的岩石电频散特征参数——频散率P,通过模拟油藏条件下的储层岩石和人工岩样对比电频散实验分析,建立起频散率P与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阳离子交换量Qv等储层参数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频散率P与含水饱和度、孔隙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频散率P与渗透率、阳离子交换量Qv具有较好的幂律关系。与模值频散率PZ和实部频散率PR相比,相位频散率Pφ和虚部频散率PL能够更好的表征岩石的电频散特征;频散率P和储层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指示性,可作为电频谱测井的储层评价参数。(本文来源于《物探与化探》期刊2019年05期)

刘琳,张秀梅,王秀明[3](2019)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弹性体波传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0引言随着石油资源日益消耗,寻找新的替代资源至关重要。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丰富但难以开采,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对含天然气水合物地层弹性体波传播特性的研究,是进一步开展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和开发的基础。1956-1962年Biot[1,2]首次提出的双相孔隙介质中波传播理论普遍被人们接受,成为研究孔隙介质中声波传播的基本理论。1980年Plona[3]在实验时通过烧结玻璃微珠样品观察到Biot理论预言的慢纵波,验证了Biot理论的正确性,推动了(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期刊2019-09-21)

李静,孔祥超,宋明水,汪勇,王昊[4](2019)在《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对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缝扩展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储层岩石是一种具有复杂孔隙结构的天然非均质材料,微观结构影响岩石的宏观力学特性和破裂特性,认识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对岩石力学特性的影响对油气开采和储层改造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利用CT扫描试验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定量表征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据此建立微观孔隙结构的叁维模型,根据单轴压缩试验获取模型的细观参数,并在PFC3D中进行单轴压缩模拟,分析微观孔隙结构对岩石力学特性和裂缝扩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概率分布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几何形状复杂,孔隙分布具有分形特征;微观孔隙的存在造成单轴抗压强度的降低,分形维数越大,单轴抗压强度越小,两者呈近似线性关系;孔隙结构对裂缝起裂位置、扩展及贯通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裂缝起裂位置多出现在孔隙尖端处;在平行于加载方向的平面内,裂缝多沿孔隙尖端近30°方向和平行于加载方向扩展;在垂直于加载方向的平面内,裂缝沿裂隙轴线方向延伸或使孔洞直径增大;加载过程中裂缝易造成孔隙之间的贯通。(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9年11期)

高可攀,刘向君,梁利喜[5](2019)在《孔隙压力对碳酸盐岩储层声学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的砂岩、泥岩不同,缝洞型碳酸盐岩具有较强的非均质性及各向异性,因此利用传统的方法对其进行孔隙压力预测尤为困难。利用声学信息进行孔隙压力预测是一种有效的预测方法,研究孔隙压力对碳酸盐岩储层声学特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通过对孔洞发育程度不同的缝洞型碳酸盐岩进行不同孔隙压力下的声学实验测试,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孔隙流体压力条件下岩心的声波时差、衰减系数、时频特性,得到了孔隙压力与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纵横波时差及衰减系数之间的关系;探讨了孔隙压力对不同类型碳酸盐岩纵横波在时域及频域上的影响。此研究为利用声学特性对碳酸盐岩储层孔隙压力预测提供了借鉴。(本文来源于《物探化探计算技术》期刊2019年02期)

李栋梁,王哲,吴起,卢静生,梁德青[6](2019)在《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力学特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界中的水合物一般产出于深水海底浅层未固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中和陆域冻土区岩石裂隙或孔隙中。水合物的分解会导致地层胶结强度、孔隙度、地质结构等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水合物资源的安全开采。本文在大量调研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天然气水合物制样、叁轴力学测试研究现状和本构模型研究进展,系统分析影响含水合物沉积物的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和本构模型的发展趋势,梳理了获得的共识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研究方向,从而为下一步含水合物沉积物力学强度实验、本构模型开发以及储层稳定性研究等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新能源进展》期刊2019年01期)

吴铭[7](2019)在《泥页岩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其脆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就泥页岩储层岩力学实验的方式方法和过程,以及进行岩石脆性评价的计算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的进行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9年03期)

倪小威,徐思慧,别康,冯加明,艾林[8](2018)在《洞穴型储层阵列侧向测井仪器响应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测井是评价洞穴型储层的主要手段之一,洞穴型储层非均质性强,电测井仪器响应复杂,评价难度大。利用二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洞穴型储层中的高分辨阵列侧向测井(resolution laterolog array,RLA)响应进行正演模拟,分析了测井响应随洞穴半径、洞穴填充物种类、填充程度以及洞穴形状变化的规律。阵列侧向测井仪器对半径不小于0.2m的洞穴具有良好的识别能力,同时能反映填充物电阻率。当洞穴半径大于6m时,仪器响应基本反映了洞穴填充物的电阻率。阵列侧向测井仪器对填充物分层界面敏感,且RLA1和RLA5的视电阻率值能较好地指示填充物的电阻率,当填充物为多种物质分层填充时,洞穴处的仪器响应会出现明显的阶梯状特征。阵列侧向测井曲线形态受洞穴形状影响大,洞穴径向延伸时,仪器响应明显降低,洞穴纵向延伸时,洞穴处的RLA5逐渐增大而RLA1逐渐减小。该研究结果对洞穴型储层的定性识别和定量评价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石油物探》期刊2018年06期)

王克东,李景叶,包培楠[9](2018)在《致密砂岩储层频散衰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孔隙介质中地震波频散和衰减的主要原因是流体的流动,这种流动可以发生在宏观尺度,介观尺度及微观尺度。目前认为介观尺度下孔隙流体的流动是造成地震频带范围内地震波频散和衰减的主要机制。致密油气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致密砂岩储层具有底孔、低渗、非均质性极强的特点,流体识别难度大,其孔隙流体的流动特性也不同于常规储层。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开展基于White和Johnson介观尺度岩石物理模型的致密砂岩储层频散衰减特性研究,为利用频变和衰减特性(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50: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51:油藏地球物理》期刊2018-10-21)

刘振建[10](2018)在《煤储层的吸附/脱附特性及其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演化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煤层气是一种矿井灾害气体,也是一种清洁高效的非常规天然气。同时,化石能源在燃烧过程中释放大量二氧化碳(CO_2),加剧了全球温室效应。将CO_2注入深部不可采煤层不仅能实现其地质封存,而且能达到煤层气增产的目的(CO_2-enhanced coalbed methane recovery,CO_2-ECBM)。CO_2-ECBM的机理是甲烷(CH_4)与CO_2在煤储层中的竞争吸附,CO_2分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并可将煤基质中吸附态的CH_4分子驱替出来。煤储层的组成、有机结构和孔结构特征是CH_4和CO_2吸附/脱附特性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研究煤储层的组成和结构特征及其对CH_4和CO_2的吸附/脱附特性的影响对评估CO_2-ECBM技术的可行性具有指导意义。封存在煤储层中的CO_2处于超临界态,与煤基质之间存在复杂的流-固耦合作用,这种作用能够对煤储层的物理化学性质起到一定改造作用,储层的变化会进一步影响CH_4和CO_2的吸附/脱附特性,进而影响后续煤层气采收以及CO_2的封存。因此,需要对超临界CO_2作用下煤储层结构特征演化机理及其对CH_4和CO_2吸附/脱附特性的影响规律开展研究。本论文以四组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储层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测试煤样的基本组成;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其表面化学性质展开定性分析;采用扫描电镜法(SEM)、N_2/CO_2吸附法以及压汞法联合对煤样的孔结构特征进行表征;然后采用重量法测量288 K、308 K和328 K温度下CH_4和CO_2在煤样上的吸附/脱附等温线以及298 K温度下水蒸气的吸附等温线;采用超临界CO_2-煤反应容器开展模拟储层条件下超临界CO_2与煤样的反应实验(T=40℃,P=16 MPa),对比分析反应前后煤样的表面性质和孔结构特征,并评估其对CH_4和CO_2的吸附/脱附特性和水蒸气吸附特性的影响规律。从上述实验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煤变质程度增大,其储层中固定碳的含量增加,挥发分的含量降低,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数量逐渐减少。同时,煤储层微孔的比表面积(SSA)和孔容与其变质程度呈“U”型关系,中孔的SSA和孔容随其变质程度增大逐渐减小,大孔的孔容主要受构造应力作用影响,与其变质程度的关系不显着。低变质程度的煤储层中以裂隙孔为主,中等变质程度的煤储层中有墨水瓶孔和圆柱孔发育,高变质程度的煤储层中以狭缝孔为主。(2)低压下CH_4和CO_2在不同变质程度煤储层的吸附等温线均能被Langmuir方程较好地拟合,CH_4的单分子层最大吸附量(q_m)主要取决于微孔的SSA,而CO_2的q_m受微孔和表面官能团的共同影响;CO_2/CH_4的平衡吸附选择性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与固定碳含量呈“U”型关系;水蒸气在不同煤储层中的吸附等温线均为III型且均能被Dent模型较好地拟合。水蒸气的吸附量随煤变质程度增大而减小,煤的表面官能团对其吸附特性起决定作用。(3)低压下CH_4和CO_2在不同煤储层的吸附/脱附等温线均存在明显的滞后特性,且真空状态下CH_4和CO_2分子不能被全部脱除。本研究引入滞后指数(HI)和残余系数(RI)两个指标对吸附/脱附滞后特性进行定量表征,结果表明,滞后指数和残余系数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且相同条件下CH_4的滞后指数和残余系数均比CO_2大。基于吸附/脱附滞后特性的产生机理,本研究将吸附等温线分解为物理吸附曲线和吸收曲线两部分,物理吸附曲线可以被Langmuir模型和Dubinin-Radushkevich(D-R)方程较好地拟合,且CH_4物理吸附的q_m和V_0与煤变质程度呈“U”型关系,主要受微孔的影响,CO_2物理吸附的q_m和V_0受中、微孔共同影响;吸收曲线代表吸附等温线中不可逆的部分,随温度升高而降低,与煤的变质程度呈“U”型关系。(4)超临界CO_2作用后,煤储层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变化不大,部分表面含氧官能团数量减少;中孔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减小,但微孔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增大。储层表面性质和孔结构特征的变化对CH_4和CO_2的吸附/脱附特性造成了以下影响:(1)CH_4的q_m增大,但CO_2的q_m减小;(2)CO_2/CH_4的平衡吸附选择性系数增大,有利于CO_2从储层中驱替出CH_4;(3)CH_4和CO_2的吸附/脱附滞后特性减弱,滞后指数和残余系数均减小;(4)CH_4物理吸附的q_m和V_0增加,而CO_2物理吸附的q_m和V_0减小;煤储层对CH_4和CO_2的吸收量降低。(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8-10-01)

储层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岩石电性参数频散特性的物理机理,构建了新的岩石电频散特征参数——频散率P,通过模拟油藏条件下的储层岩石和人工岩样对比电频散实验分析,建立起频散率P与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阳离子交换量Qv等储层参数的响应关系。研究表明:频散率P与含水饱和度、孔隙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频散率P与渗透率、阳离子交换量Qv具有较好的幂律关系。与模值频散率PZ和实部频散率PR相比,相位频散率Pφ和虚部频散率PL能够更好的表征岩石的电频散特征;频散率P和储层参数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和指示性,可作为电频谱测井的储层评价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储层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李泽华,邓鹏,杨春和,郭印同,侯龙飞.碳酸盐岩储层力学特性及可压性评价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肖占山,赵云生,赵宝成,李强,胡海涛.基于岩石电性参数频散特性的储层参数评价方法[J].物探与化探.2019

[3].刘琳,张秀梅,王秀明.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弹性体波传播特性研究[C].2019年全国声学大会论文集.2019

[4].李静,孔祥超,宋明水,汪勇,王昊.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对岩石力学特性及裂缝扩展影响研究[J].岩土力学.2019

[5].高可攀,刘向君,梁利喜.孔隙压力对碳酸盐岩储层声学特性的影响研究[J].物探化探计算技术.2019

[6].李栋梁,王哲,吴起,卢静生,梁德青.天然气水合物储层力学特性研究进展[J].新能源进展.2019

[7].吴铭.泥页岩储层岩石力学特性及其脆性评价[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

[8].倪小威,徐思慧,别康,冯加明,艾林.洞穴型储层阵列侧向测井仪器响应特性研究[J].石油物探.2018

[9].王克东,李景叶,包培楠.致密砂岩储层频散衰减特性研究[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五)——专题50:工程地球物理技术进展与应用、专题51:油藏地球物理.2018

[10].刘振建.煤储层的吸附/脱附特性及其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演化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孔隙形状对排液过程中电阻率的影响未充填裂缝和充填裂缝水力压裂典型施工过程曲线示意图曲线重构流程含水平裂缝的岩石物理模型微孔隙的影响(Ara,2001)

标签:;  ;  ;  ;  ;  ;  ;  

储层特性论文_李泽华,邓鹏,杨春和,郭印同,侯龙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