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转录间隔区论文_王振东,武松,曲泽岚,齐永红,朱绪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基因转录间隔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转录,间隔,基因,杆菌,序列,核糖体,柞蚕。

基因转录间隔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东,武松,曲泽岚,齐永红,朱绪伟[1](2010)在《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Ⅱ(ITS-2)的克隆与序列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Ⅱ(ITS-2)在物种间甚至种内群体间均表现出较高的差异,被用于种内或近缘种的研究。测定了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Antheraea pernyi)的rDNA ITS-2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GU073314、GU073315),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遗传差异。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的rDNA ITS-2全长分别为1 111、1 112 bp,2个序列的GC含量达到61%,相似性高达98%。序列比对后得到1 117 bp的对齐序列,共鉴定变异位点19个,其中转换位点8个,无颠换,有11处发生核苷酸的插入/缺失。基于K2P模型计算的2条rDNA ITS-2序列的遗传距离为0.007,这一数值与估算的鳞翅目昆虫rDNA ITS-2序列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009)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蚕业科学》期刊2010年01期)

徐田军,刘楚吾,刘丽,吴勇[2](2006)在《金焰笛鲷rDNA基因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持异性引物扩增了金焰笛鲷(Lutjamts fulviflamma)的核糖体第一转录间隔区(ITS-1),扩增产物经克隆后测序,测得 ITS-1长度为566 bp。其中 A、T、G、C 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14.1%、16.1%、30.2%、39.6%,G+C(69.8%)含量明显高于 A+T 含量(30.2%)。将此引物在笛鲷属其他4种鱼类中扩增,发现该对引物有很好的通用性;比较发现在不同种中 ITS-1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适合将其应用于分子系统学和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南方水产》期刊2006年05期)

陈琳琳,孔晓瑜,周立石,陈丽梅,喻子牛[3](2005)在《魁蚶核糖体DNA基因转录间隔区的序列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相应引物PCR扩增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的核糖体转录间隔子ITS 1和ITS 2片段,测序后得到长度分别为461bp和533bp的核苷酸序列(含引物)。其中A、T、G、C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21 91%、24 73%、28 20%和25 16%(ITS 1),27 02%、25 52%、25 52%和21 95%(ITS 2)。将这2个片段与其他双壳贝类的相应片段进行比较,发现ITS 1和ITS 2引物在贝类中具有良好的通用性。比较几种贝类的ITS 1片段发现有1~100bp长度不等、弥散状态的插入/缺失;对5种蚶科贝类的ITS 2相应片段进行比较,发现中间有75bp的保守区域,与本研究在魁蚶ITS 2群体序列研究中观察到的情况相同。(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05年01期)

彭涛,温博海,蹇锐,钟敏[4](2004)在《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的16S-23S rRNA基因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建立鉴定分支杆菌分离株的 16S - 2 3SrDNA转录间隔区 (internaltranscribedspacer ,ITS)序列分析的方法 ,用该方法对临床分离株进行鉴定。方法 对从重庆某医院分离的 2 9株分支杆菌菌株分别进行了PCR扩增 ,得到它们的16S - 2 3SrDNAITS片段 ,并测定所得到片段的DNA序列。用DNA分析软件将所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的分支杆菌序列相比较 ,计算种间相似性 ,并用序列构建分支杆菌菌株的系统发育树 ,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 在ITS序列分析中 ,有 10株的序列分别与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 (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complex ,MTC)、戈登分支杆菌 ,脓肿分支杆菌的序列完全一致。依据完全一致的序列可以准确鉴定这些临床分离株为相应的种 ;4株 16SrDNA序列分析不能准确鉴定的分离株中其中 3株(M 4、M 5、M 12 )鉴定为戈登分支杆菌 ,1株 (M 2 3)鉴定为脓肿分支杆菌。部分分离株的的ITS序列在GenBank序列检索中无完全一致的匹配序列 ,这些不同的序列之间的相似程度为 2 7.1%~ 99.2 %。用临床分离株的ITS序列与其最相似的已知分支杆菌的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 ,菌株分群与 16S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分群基本一致。结论 分支杆菌的16S - 2 3SrDNAITS序列比 16SrDNA序列有更大的多样性 ,该序列分析可作为(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期刊2004年09期)

彭涛[5](2003)在《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16S rRNA基因和16S-23S rRNA基因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枝杆菌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MTC,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枝杆菌、非洲分枝杆菌、田鼠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sis mycobacteria, NTM)。NTM是MTC和麻风分枝杆菌以外的分枝杆菌的统称,已发现100多种。有些NTM是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NTM感染常发生于免疫功能下降、免疫抑制或缺陷的病人,是AIDS的常见并发症[1,2]。NTM主要引起肺部疾患,还可引起颈部淋巴结炎和局部皮肤、软组织感染。随着结核病与NTM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高,临床分枝杆菌感染的菌种(株)鉴定不仅在流行病学上,而且在临床诊治上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分枝杆菌表型分类与鉴定操作繁杂、耗时,准确性、重复性差,已不能适应临床及时诊治分枝杆菌感染的需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基于基因分析的分类鉴定方法已成为快速检测和鉴定分枝杆菌的重要手段。我们建立了鉴定分枝杆菌分离株的16S rDNA和16S-23S rDNA 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的方法。对从重庆某医院分离的29株分枝杆菌菌株分别进行了PCR扩增,得到它们的16S rDNA 5′端片段和16S-23S rDNA ITS片段,并测定所得到片段的DNA序列。用DNA分析软件将所获得的序列与GenBank的分枝杆菌序列相比较,并用序列构建分枝杆菌菌株的系统发育树,对分离株进行分类与鉴定。有14株的16S rDNA序列分别与已知MTC、戈登分枝杆菌、新金色分枝杆菌、氯酚红分枝杆菌、龟分枝杆菌或脓肿分枝杆菌的序列完全相同。在ITS序列分析中,有10株的序列分别与MTC、戈登分枝杆菌,脓肿分枝杆菌的序列完全一致。依据完全一致的序列可以准确鉴定这些临床分离株为相应的种。分枝杆菌ITS较16S rDNA有更高的多态性,是鉴定分枝杆菌属内密切相关种和种内不同菌株较理想的靶基因[3,4,5]。在本实验中通过ITS序列分析将1株在16S rDNA序列分析中鉴定为龟分枝杆菌或脓肿分枝杆菌的确认为脓肿分枝杆菌。本实验中有4株临床分离株的16S rDNA序列与新金色分枝杆菌的16S rDNA 序列完全一致,而它们的16S-23S rDNA ITS 相似性为76.3%~98.3%,提示它们可能是新金色分枝杆菌的不同亚种或序列型。<WP=7>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部分分离株的16S rDNA和ITS序列在GenBank序列检索中无完全一致的匹配序列,这些不同的序列之间的相似程度为86.7%~99.7%(16S rDNA 5′端序列)和30.4%~99.2%(ITS序列)。分别用临床分离株的16S rDNA序列和ITS序列与其最相似的已知分枝杆菌的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提示这些菌株可能是与已知分枝杆菌密切相关的新种或是它们的亚种。我们依据分枝杆菌属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对临床分枝杆菌分离株的16S rDNA片段和16S-23S rDNA ITS进行扩增,可以排除分枝杆菌以外细菌的污染;PCR扩增的分枝杆菌16S rDNA 5′端片段和ITS仅需一次测序即可获全序列,使序列分析成本大为减低。PCR和测序可以在1~2天内完成,因此能极大地缩短分枝杆菌鉴定时间,使患者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03-05-01)

基因转录间隔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持异性引物扩增了金焰笛鲷(Lutjamts fulviflamma)的核糖体第一转录间隔区(ITS-1),扩增产物经克隆后测序,测得 ITS-1长度为566 bp。其中 A、T、G、C 4种碱基的含量分别为14.1%、16.1%、30.2%、39.6%,G+C(69.8%)含量明显高于 A+T 含量(30.2%)。将此引物在笛鲷属其他4种鱼类中扩增,发现该对引物有很好的通用性;比较发现在不同种中 ITS-1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适合将其应用于分子系统学和种质资源方面的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基因转录间隔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东,武松,曲泽岚,齐永红,朱绪伟.放养型和野生型柞蚕的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Ⅱ(ITS-2)的克隆与序列比较[J].蚕业科学.2010

[2].徐田军,刘楚吾,刘丽,吴勇.金焰笛鲷rDNA基因转录间隔区ITS-1序列分析[J].南方水产.2006

[3].陈琳琳,孔晓瑜,周立石,陈丽梅,喻子牛.魁蚶核糖体DNA基因转录间隔区的序列特征[J].中国水产科学.2005

[4].彭涛,温博海,蹇锐,钟敏.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的16S-23SrRNA基因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J].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2004

[5].彭涛.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16SrRNA基因和16S-23SrRNA基因转录间隔区的序列分析[D].第叁军医大学.2003

论文知识图

毛蜡核糖体RNA基因转录间隔区I...基因转录间隔区(IT...旋毛虫5 S 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片旋毛虫线粒体核糖体RNA基因片段的扩增真核生物核糖体rRNA基因的重复单元结...基于5 S R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片段的旋...

标签:;  ;  ;  ;  ;  ;  ;  

基因转录间隔区论文_王振东,武松,曲泽岚,齐永红,朱绪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